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01\中元節由來
《春秋繁露·四祭》中有云: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
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的傳說: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到這一天的最後一刻,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十五又稱為「鬼節」。而這個傳說耳熟能詳,得益於各種文學創作的演變傳播。
據考證,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02\中元節習俗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燒街衣
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
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吃鴨
廣西民間有在「中元節」宰鴨祭祖、吃鴨子等習俗,這是一年之中鴨子最熱銷的時候。
每到這個時候,廣西家家戶戶都吃鴨,所以,一到中元節,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走出廣西的說法廣為流傳。
若問起習俗起源,大概是因為,廣西大部分是水鄉,養鴨多,中元節正值鴨子當季,正好用來祭祀。
另有一種民間說法是:去「陰間」要渡河,而鴨子可以帶著給祖宗的祭品遊到對岸,所以在中元節當天的祭祀品以鴨子為主。
做茄餅
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
送羊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在古代,羊代表吉祥之意。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
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
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03、其他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既融入文化,也關乎民間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
元宵節
時間:農曆正月十五。
別稱: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上元節」。
習俗: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
相關詩句: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寒食節
時間:清明前一二天。
淵源:相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習俗: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寒食。
相關詩句:韓翃《寒食》:「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節
時間:公曆4月5日前後,在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由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節。
別稱:踏青節、行青節。
節俗:柴火寒食、掃墓踏青、插柳帶花、蕩鞦韆、蹴鞠(踢球)、放風箏、拔河、打馬球等。
相關詩句: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端午節
時間:農曆五月初五相傳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別稱:端陽節、龍舟節、正陽節。
習俗:懸鐘馗像、掛艾葉、掛菖蒲、鬥百草、驅除五毒、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相關詩句: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文秀《端午》:「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秋節
時間:農曆八月十五。
別稱:團圓節。
習俗:吃月餅、賞月、觀潮、賞桂花。
相關詩句: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重陽節
時間:農曆九月九日。
別稱:老人節。
習俗: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觀賞菊花等。
相關詩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04、傳統文化英文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