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一個都不能少——七月半中元節

2020-12-06 小紅薯愛學習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鬼節、地官節,日期為夏曆七月十五(北方七月十五日,華南地區七月十四日)。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一、起源之說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二、風俗之說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

「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1)祭祀活動、祭祖等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

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2)放河燈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3)送羊

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

三、禁忌之說

在我國古代,7月15是中元節,俗稱鬼節。相傳在這一天鬼門關大開,死去的人會來到人間遊蕩,因此活著的人在這一天要準備一些祭品拜祭冤魂。而自宋代延續至今,不同地方的中元節已然不再是統一的在7月15這一天,而是在7月11到7月15。而不同的地方卻有著相同的鬼節禁忌。

1.床頭掛風鈴

風鈴的聲音很特別,很多人都喜歡,而鬼兄弟同樣喜歡這樣的聲音。傳說如果在床頭掛風鈴的話,很容易招來鬼兄弟,而順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會做出些什麼來都是情不自禁。

2.夜遊

八字輕的人在鬼節這一天千萬不要夜遊,因為這一天鬼門關大開,幽魂孤鬼都出來遊蕩,如果讓他看到了陰氣沉重的你,說不定會把你誤認為是同伴,將你邀請回家做客。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鬼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在鬼節這一天大多數人們都會提前為路過的好兄弟燒些紙錢,然後等到隔天再來收拾殘局。因此,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會同意時間同一地點,千萬不可以在非特定場合時間燒冥紙。

4.偷吃祭品

在鬼節這一天人們會為鬼兄弟準備一些祭品,因此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5.晚上曬衣服

在鬼節當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為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節當天晚上還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儘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7.遊泳

鬼節這一天忌下水,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遊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亂看

俗話說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們難得出來一趟自然是興奮異常的。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9.榕樹放在家門口

在八卦靈異學中,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最好不要再家門口擺放榕樹。

10.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尤其是在中元節這一天。

11.靠牆

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13.輕易的回頭

當這一天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隨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頭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裡,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飯中央

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在這一天尤其忌諱。

17.一個人

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因為他會覺得你跟他一樣都是獨自一個,如果可以做伴的話會更好。

18.晚上拍照

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鬼節這一天在家對著鏡子自拍更是危險,因為鬼兄弟很有可能會從鏡子裡面出來。

19.玩碟仙

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20.拖鞋整齊的放床邊

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床邊,會招來靈界朋友的好奇,造成鬼壓床,而在鬼節這一天更是如此。

21.吹口哨

口哨與鈴鐺的聲音對於鬼兄弟來說是同樣的聲音,聽到這樣的聲音他們通常都會認為是他的夥伴在召喚自己。而如果最後他看到的人是完全陌生的你,則很容易動怒,而後……

22.忌披頭散髮睡覺

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遊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髮,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23.生理期的禁忌

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

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24.忌說鬼字

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25.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四、傳承之說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傳統文化經過一代代傳承使得中華文化富含深厚底蘊,作為新時代的我們需要更應該做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秉承愛國、愛文化的思想,面對國外複雜文化的不斷進入我們更應該牢固初心,保障中華傳統文化的地位毫不動搖。

聽了小編的介紹,你是否有決心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了呢?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農曆七月七日
    七夕節·也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牛郎與織女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
  • 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習俗
    中國的傳統農曆節日主要有:(1)農曆正月初一:春節;(2)正月十五:元宵節;(3)二月初二:龍抬頭;(4)清明前一天:寒食節;(5)清明節;(6)三月初三:上巳節;(7)五月初五:端午節;(8)七月初七:七夕節;(9)七月十五:中元節;(10)八月十五:中秋節;(11)九月初九重陽節;(12)
  • 那些正在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中國是一個千年古城,隨著時代的更替,衍生出了很多特色節日。每個節日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和慶祝方式。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慢慢淡忘這些節日,反而是國外的諸如「聖誕節」「萬聖節」受到年輕一代的追捧。今天,就來說說那些快要被遺忘的中國傳統節日。
  • 傳統節日綜述
    中國是世界上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節日、節令形成了東方式豐富多彩的時令節日體系。這個國家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傳統節日除了共同都過的一致部分,還有各地區各民族自已特有的節日。中國究竟有多少個節日,恐怕是個難以搞清楚的問題,不同的節日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反映特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傳承了千秋萬代,已經形成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家園。
  • 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並非農曆七月初七,而是正月十五,是不是很意外
    西方傳來的情人節是公曆2月14日,而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並非農曆七月初七,而是正月十五。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姐節、女兒節,總之絕非情人節。近些年來,有心人藉由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硬生生的把七夕炒作成了中國的傳統情人節,這實在是一種張冠李戴。在古代七夕與男女愛情無關,而更傾向於女子的專屬節日,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女孩子們除了拜七姐祈求巧藝,還會坐看牛郎織女星祈求姻緣,但是不能出門,一切都是女孩子的獨自狂歡。
  • 十二個傳統節日,二十四首詩詞:原來這些節日都藏在詩詞裡!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著炎黃子孫共同的記憶。勤勞勇敢、祀祖敬長、和睦鄰裡、熱愛生活……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這些節日文化依然在沿續。元日(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還有元旦、歲日、歲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種稱呼。
  • 所以七月初七究竟是什麼節日?好像這個節日很多元呀😊_澎湃新聞...
    好像這個節日很多元呀😊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我在這裡先簡單回答一下:古時候七夕是女子們過的節日,主要是少婦少女們,七月初七夜聚在一起,好比今日的姐妹淘聚會,大家在月下焚香祭拜織女,吃吃瓜果聊聊天,做一些諸如穿針之類的遊戲,乞求自己能如織女一般心靈手巧——一般來說,乞求心靈手巧也是為了有美滿的愛情或婚姻。
  •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中國傳統節日」擬人化,花朝神似《魔道》小天使
    除了端午節,咱們中國傳統節日還有很多,在畫師眼裡這些節日,都是可以「擬人化」的絕佳素材,因此阿迷今就來給大家分享一組官方發布的「中國傳統節日」擬人化,看看哪個節日是你的心頭愛呢?七夕節與中元節▼正如圖上所示,七夕節本來是女兒節,以前都是小女生過的節日,後來演變成了「中國情人節」。
  • 動畫片《歷師》讓中國傳統節日變成一個個鮮活「歷神」
    《歷師》海報  企鵝影視和視美影業聯合出品、騰訊視頻獨播的國產動畫《歷師》中,中國傳統節日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歷神」,在現實世界裡與「歷師」蕭南燭並肩作戰。  不忘來歷,傳統節日連接厚重歷史  《歷師》改編自石頭羊的小說《黃曆師》,講述了青年蕭南燭繼承了奶奶留下的「乾坤歷」,變身「歷師」召喚不同歷神,一起斬除人間邪祟,懲惡揚善的故事。那些以往只存在於書本和日曆上的中國傳統節日,在《歷師》中都以歷神的形象出場,並且每個歷神都有獨特的能力和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 農曆七月有什麼節日 七夕和鬼節了解一下
    現在是2018年農曆七月初二,關於這個月份在民間被稱之為「鬼月」,因為這個月有我國傳統的鬼節,除了鬼節之外七夕也在這個月中。   七夕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記者 魏金金)「中國傳統節日裡蘊含了太多中國歷史、中國智慧、中國快樂,從春節到元宵節,從中秋節到重陽節,從四季更替到24節氣,這其中都值得細細體味。」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日本傳統節日有哪些?日本節日大全
    這天,他們一般都要穿上傳統服裝,到神社拜謁,感謝神靈、祖先的庇佑,請求繼續「多多關照」。是日本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這一天全國放假,各地都為年滿20周歲的年輕人舉行祝賀儀式。各報社、大學和企業單位舉辦各種形式的專題報告會、討論會、講演會和茶話會。年輕人在會上闡述自己的主張和理想。各地郵局還給歡度成人節的年輕人,免費提供向親友們打長途電話報喜的便利。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自道教興起後,「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這個節日是三俗合一的節日。「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但為何七月的盂蘭盆節成為「鬼節」呢?
  • 南京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倡議
    會員單位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的倡議書,通過推出冬至套餐、懸掛冬至標語等行動,共同營造冬至節日氛圍。   南京是「我們的節日」——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的全國重點城市之一。2019年,為了豐富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涵,闡釋節日現代意義、引領新的社會習俗,市委宣傳部指導設立「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工作室依託南京報業傳媒集團開展具體工作。
  • 五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嗎?還有哪些國家過這個節日
    那麼現在的五一勞動節放假麼,我們還是先看下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吧!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先看下咱們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節,它的時間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人們也稱之為新年,春節歷史悠久,開始於殷商時期,這時人們在年底都會舉行祭祖活動。
  • 歷師:這部動漫自帶擬人特效,傳統節日被擬人成神,除夕霸氣側漏
    《歷師》是由著名小說《黃曆師》改編成動畫作品,在這個故事中以中國傳統的節日為故事人物,我們熟悉的除夕、小年、端午、七夕這些傳統的日子都會擬化成神,主角蕭南燭將會化身成為歷師,和觀眾探討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神話故事。當然這些節日化身成為了歷神,他們自己也有自己不同的目的和故事,到底蕭南燭和這些歷神會有什麼樣的奇幻的故事呢?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故事知多少?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 還是堅持傳統節日?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 傳統習俗|古人喜歡重疊數節日,為何節日沒有四月四、八月八?
    細數每一個傳統節日,就會發現,古老傳統節日的背後,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凝聚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積澱。我國傳統節日較多,而且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習俗和風俗,因而地方節日更為龐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