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習俗|古人喜歡重疊數節日,為何節日沒有四月四、八月八?

2020-12-18 榆木齋

古人喜歡重疊數節日,為何節日沒有四月四、八月八?

作者:枯木

您有沒有發現,在我國這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國度裡,老百姓還是喜歡過傳統節日。雖然近些年有些西方節日傳入國內後,受到一些年輕人追捧,然而從整體趨勢來看,西方節日和我國傳統節日自然無法比擬。

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節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是華夏民族悠久歷史和繁榮文化的長期積澱和凝聚的結晶,承載著古老深邃的民族智慧,傳承著天人合一的樸素哲理,希冀著人與自然的共生和諧,弘揚著公序良俗的社會美德。人們一代一代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因而這些節日成為文化的一種符號,深深地嵌入華人的骨髓和血脈之中,成為民族基因,永久流傳。

細數每一個傳統節日,就會發現,古老傳統節日的背後,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凝聚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積澱。

我國傳統節日較多,而且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習俗和風俗,因而地方節日更為龐雜。然而,大的節日為所有人遵從和慶賀,比如春節、元宵節、寒食節、端午節、乞巧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等等,在這些節日無不相聚一堂,祭祀神靈,祭拜祖先,宴飲遊玩等。

在傳統節日裡,還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先民們喜歡重疊數的節日,比如正月正(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節(各地名稱不一),七月七(乞巧節),九月九(重陽節)。可是您會發現,為何沒有四月四和八月八?為何十月以上也沒有?

我們先來解釋先民們為何喜歡重疊數。漢語數字出現非常久遠,記錄數字的歷史幾乎和漢字發展的時間一樣漫長,甚至更早一些。到了夏、商、周三代,甲骨文和金文當中出現了成熟的記數系統。從目前的發現的甲骨文可以了解到,甲骨文的記數方式就是由1-9九個數字和若干十進位的位值符號組成。甲骨文中的數字符號是結繩記數的象形,並且甲骨文記數的位值是十進位制,十、百、千、萬都有專門的單位詞。

《顯慶岱嶽觀造像記碑》

唐代以前,一直用小寫數字,到了唐代武則天時期,出現了大寫漢字數字,這從當時的石碑上可以證明,目前最早可見的大寫漢字是出自武則天時期《岱嶽觀造像記》中。而現在常用的阿拉伯來數字傳入我國,大約是13到14世紀,然而真正推廣則是1892年才在我國正式使用。

古人認為數字很神秘,並且在古代自然崇拜和神靈崇拜非常普遍,而數字自然是其中一部分,每個數字都代表不同的概念,以及延伸出很多意義,因而,對數字的崇拜自古就有。並且在易經八卦等道教文化陰陽學說之類流行下,數字往往代表著神秘含義,比如《道德經》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重疊數更加神秘,於是日月相重的日子,無不衍生出眾多傳說和說法,這就是後來日月重疊節日的最早起源。

再加上,節日的形成大多起源於先秦到魏晉時期,到了唐宋開始定型,而不同時期文化流行不同,比如儒釋道三教文化的此消彼長,以及逐漸融合,使得一些節日逐漸隆顯或者湮滅,有的更加流行,有的則逐漸被人遺忘。而追本溯源,最早的每個重疊月日,都是有說法和紀念意義的。

比如四月四和八月八,最早也是有節日的,現在在某些地域和少數地方依然流行,只是在大的節日上沒有顯現而已。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個節日究竟指什麼節日?

四月四,最早是祭祀赤帝的節日。赤帝,也就是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等,傳說炎帝和黃帝結盟,打敗了蚩尤,因而成了華夏始祖。四月四是炎帝生日(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傳說),人們在這一天祭祀炎帝,這從宋代詩人王十朋的詩詞中可以看出,如《四月四日祀赤帝於慈雲嶺淨名寺,祀畢遊易安齋至江次,送黃子升通判還鄉》「祀罷燈花喜,山遊曉色新。江頭送歸客,我亦是行人。」。可見,在宋代就有四月初四祭祀炎帝的習俗。

而八月八,則是傳說的西王母的「瑤池大會」。傳說西王母一年兩次大會,三月三為西王母生日(也有說是軒轅皇帝的生日),因而舉辦「王母娘娘千秋節」。而八月份是桃子熟了季節,邀請眾仙品嘗,因而在八月八舉辦「蟠桃大會」,也叫「瑤池大會」。當然後來在《西遊記》中變成三千年、六千年、九千年一熟,不過民間慶祝自然不能等那麼長時間,因而每年八月八祭祀西王母,其實也是古老秋收祭祀的一種變化。

那麼,為何後來四月四和八月八都逐漸式微了呢?首先四月四祭祀炎帝,三月三祭祀黃帝,後來逐漸把祭祀炎帝黃帝連在一起,大多以祭祀黃帝陵為主,日期不定,有時候在仲春,有時候在仲秋,到了民國時期變為清明時節,後來清明節從節氣變為節日,替代了寒食節,因而如今大多在清明節祭祀,於是四月四祭祀炎帝逐漸不為人所知。而八月八「蟠桃節」瑤池大會,則因為有著名的中秋節,相差幾天,逐漸被中秋節吸收,因而八月八從唐宋時期就已湮滅了。

至於有人問為何沒有十月十,十一月十一,十二月十二,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數字從一到九,然後又是一個循環,因而過了九月,沒有重疊一說,如《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這就是原因所在。因而十月後的節日,大多為寒衣節、冬至節、臘月祭灶等其他節日。

2020/4/25榆木齋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習俗
    中國的傳統農曆節日主要有:(1)農曆正月初一:春節;(2)正月十五:元宵節;(3)二月初二:龍抬頭;(4)清明前一天:寒食節;(5)清明節;(6)三月初三:上巳節;(7)五月初五:端午節;(8)七月初七:七夕節;(9)七月十五:中元節;(10)八月十五:中秋節;(11)九月初九重陽節;(12)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端午、中秋、春節是最重要的四大傳統節日,它承載著人們對團圓的美好心願。 金桂飄香的月圓之夜,正是闔家團圓之時。
  • 南召節日習俗
    南召節日習俗南召的節日習俗,內容豐富,在歷史演變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秉承了傳統的節日習俗,主要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端午、六月六、中秋、十月、冬至、臘八、臘月二十三等。解放前,每遇端午、冬至,商店討要欠帳;中秋、十月一,地主決定佃戶是否繼續租種;春節則是地主逼債的日子,貧苦人家稱「過年如過關」解放後,尚保留部分傳統的節日習俗,內容上卻有較大改革。一、春節民間俗稱春節為「過年」或「年下」。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故事知多少?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月亮神話與中秋祭祀的習俗,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產生了。在漢代,月亮祭拜基本為皇家壟斷,之後一直到唐代,都極少見到普通民眾拜月的記載。 古人中秋拜月,據說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以及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此冬至還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
    冬至|冬至節日祝福|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相關內容 。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習俗南方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後通常還有宴飲活動。
  • 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傳統節日綜述
    中國是世界上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節日、節令形成了東方式豐富多彩的時令節日體系。這個國家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傳統節日除了共同都過的一致部分,還有各地區各民族自已特有的節日。在我家鄉山西,聽老人們說「四大節,八小節,二十四個毛毛節」,長大後才明白,中國傳統節日從起源、發展到形成全社會持久穩固風俗的歷史長河中,層累地沉澱著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和高超文化技藝,反映出我們這個民族抗爭一切災難的頑強信念和生生不息創造、開拓人類生活的追求精神。這是傳統節日風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傳承弘揚節日風俗文化的主要內容。
  • 日本傳統節日有哪些?日本節日大全
    2014年5月,日本參院全體會議23日通過了《假日法》修正案,確定從2016年起將每年的8月11日確立為法定假期「山之日」,這樣一來,「山之日」成為了8月唯一的法定假日,而日本全年也只剩6月沒有法定假日。既然有「海之日」,那麼如果要增加一個節日,人們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山之日」。與「海之日」類似,「山之日」的也是一個希望人們能去親近自然的節日,旨在讓人們「有機會親近大山,感謝大山的恩惠」。
  • 上元節:鮮為人知的古代節日,不為人知的古代習俗
    也許當我們提及上元節時大家很少會有人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節日,可是當我提到元宵節時,大家一定會脫口而出:這不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嗎!其實上元節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只不過上元節更加古老一些罷了,那麼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習俗呢?
  • 農曆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曆三月三的傳統習俗你了解多少?
    農曆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曆三月三的傳統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19-04-07 12:56   來源: 中原文化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農曆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曆三月三的傳統習俗你了解多少? 三月三相傳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 十二個傳統節日,二十四首詩詞:原來這些節日都藏在詩詞裡!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著炎黃子孫共同的記憶。勤勞勇敢、祀祖敬長、和睦鄰裡、熱愛生活……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這些節日文化依然在沿續。元日(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還有元旦、歲日、歲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種稱呼。
  • 聊聊古代節日習俗
    一.春節大家對春節這個節日一定不陌生,因為它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中的老大哥,從堯舜禹時期開始,春節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了,但民國以前的春節不叫春節,叫元日、歲首、正旦等,有一首詩叫《元日》,說的就是古代春節,那古人在春節這幾天都忙些什麼呢?
  •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時間:2020-10-02 13:21   來源:閩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讚美中秋的古詩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中秋逢國慶,佳節雙慶。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 四月初八,是什麼節日?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產生了很多的傳統節日。穀雨過後,鬆土育苗,點瓜種豆,一派繁忙。轉眼就到了四月,再有幾天,我們就迎來了這個月最隆重的日子:四月初八。四月初八是什麼節日呢?流傳最廣的應該是浴佛節!洗佛節,亦稱浴佛節、佛誕節,是佛教節日。
  • 吃社飯看社戲,古人把八月十五當「狂歡節」
    「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呀,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塊月餅一片情啊……」 說到這首兒歌,想必能勾起很多朋友的甜蜜回憶。作為一首經典歌曲,這首《八月十五月兒明》不僅唱出了特定時代的艱辛,更道出了一個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八月十五中秋節。
  • 讓傳統節日的文化之水源遠流長
    □葉秋12月21日是中國24節氣中的冬至,這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人有志,家有譜,國有史。每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節日,都有它特定的文化內涵,都凝聚著各個民族的智慧,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特點。
  • 茂名鄉村習俗,燒鄉拜神,過三大傳統節日,有人說這個是民俗文化
    茂名人的求神拜佛,老實說沒有粵東,珠三角城市嚴重,最起碼他們每天早上,傍晚都不用燒香,只是有神心的人,他們初一十五才燒香拜神。他們每年都是農曆大年三十晚、年初一、年初二、正月十五、還有的是各鄉村的年例。
  • 【我們的節日】重陽節裡話習俗
    據關於重陽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到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備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西南民族節日,土地神
    因此,祭祀寨神的「昂瑪突」與十月年、六月節(苦扎扎)並稱紅河州哈尼族的三大節日,可見有著悠久農耕傳統,並以梯田耕作、營造聞名於世的哈尼族,已將農耕祭祀提到一個極高的地位。選擇樹林為村寨、土地守護神,這其中就隱含著哈尼族樸素的生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