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個傳統節日,二十四首詩詞:原來這些節日都藏在詩詞裡!

2021-01-13 古典文學與詩詞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承載著炎黃子孫共同的記憶。勤勞勇敢、祀祖敬長、和睦鄰裡、熱愛生活……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這些節日文化依然在沿續。

元日(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還有元旦、歲日、歲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種稱呼。

元日不僅是新年的第一天,還是新月的第一天,還是新日的第一天,此稱為「三元之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每讀到這句,總能感受到蘊藏在詩句背後的那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只有卸下昨日的包袱,才能挺直脊梁面對新的朝陽。

《元日》

南宋·辛棄疾

老病忘時節,空齋曉尚眠。

兒童喚翁起,今日是新年。

「兒童喚翁起,今日是新年」,元日有新年伊始的寓意。

元宵節(正月十五)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蘇味道的這首詩,真實地再現了唐代正月十五夜熱鬧繁華的景象。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代元宵節的繁華熱鬧不輸唐代,且看辛棄疾這樣寫道: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

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祈福納祥轉運的日子。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這天,雨後剛晴,青草和菜芽都借著雨水不停的生長著。遊春的少年們騎著馬,在渡口排成了行,可見出來遊春的人真的很多。

《二月二日即事》

宋·方嶽

春潮昨夜沒平灘,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喚元宵歸塞北,燕銜新社到江南。

無歡不必遊花樹,有病何須置藥籃。

只把公忠答天地,從教兒女鬧冠簪。

二月二,春雨過後,花兒半開。元宵遠去,社日新來,花樹新開,燕子歸來,何必要不開心呢。從此只好好報答天地賜予的美景,和兒女承歡膝下,就是最大的快樂了。

寒食(清明前一兩日)

寒食,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日,舊時在清明節前的一兩日。

民間認為,寒食節來源於對介子推的紀念,其淡泊名利、寧死不屈、忠孝節義的傳統美德受到推崇。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翃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在《全唐詩》中與寒食節相關的詩至少有400多首,韓翃的這首獨佔鰲頭。

《寒食》

清·洪升

七度逢寒食,何曾掃墓田。

他鄉長兒女,故國隔山川。

明月飛烏鵲,空山鳴杜鵑。

高堂添白髮,朝夕淚如泉。

洪升這首詩道盡了寒食節時,思念父母親人的真實感受。

清明(公曆4月5日前後)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

《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此天清地明之時遙祭先祖,又何嘗不會生出一些慨然之意呢?

《清明日與友人遊》

唐·來鵠

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

風急嶺雲飄迥野,雨餘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清明是古人出遊踏青的日子,「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真實再現了唐代人清明時出遊的情景。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五月初五,是我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節日之一。最初源於先秦古人的「五月初五是惡日惡月」的觀念,流傳至今已發展成為紀念屈原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的日子。

《嶽州觀競渡》

唐·張說

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

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

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遊。

齊歌迎孟姥,獨舞送陽侯。

鼓發南湖溠,標爭西驛樓。

並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遒。

正如張說詩中所言,「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遊」,逢至端午,又怎能不想起屈原。

《競渡曲》

唐·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耆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劉禹錫這首詩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後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

七夕(農曆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七夕,它是承載了中華幾千年文化而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節日。

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鵲橋仙·七夕》

北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道盡了少男少女之間愛情的甜蜜與美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言盡了這世間愛情的真諦。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

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李清照婚後與趙明誠離居,久不見丈夫,愁緒難抒,適逢七夕佳節,她寫下這首悽婉動人的詞作。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四/十五)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作》

唐·李商隱

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又叫「拜月節」、「團圓節」。逢此佳節,家家戶戶都團圓在一起,賞月聊天,給孩子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故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節多是思念與惆悵不能與親友相聚。八月十五日夜,白居易望月感慨物是人非,頗為神傷。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輕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東坡居士有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只希望世間所有親人都能共享這中秋之夜的美好月光。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

重陽,農曆九月初九,又稱」老人節「。在古代九為大吉之數,二九相逢,是吉祥的象徵,表達出了古代人民對健康長壽、平安喜樂的美好嚮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個漂泊在外的遊子,想起那相隔遙遠的親人,都會暗自神傷吧。

《沉醉東風·重九》

元·盧摯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

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重九正是入秋時候,草木搖落,北雁南飛,一片衰颯之氣,容易喚起人的愁思。這首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氛圍,寄託了悲涼的秋思,情調有些哀傷。

臘八(農曆臘月初八)

臘八,農曆臘月初八。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臘八粥、泡臘八蒜,而年味也從臘八開始日漸濃鬱。

《借八危家餉粥有感》

南宋·趙萬年

襄陽城外漲胡塵,矢石叢中未死身。

不為主人供粥餉,爭知臘八是今晨。

臘八年味愈濃,然而南宋開禧二年的襄陽城或許感受不到」過了臘八就是年「這熱鬧的節日氣氛了,戰亂中,不是有人饋贈臘八粥,作者哪能想起來是過節。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陸遊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唯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

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早在宋代,每逢臘八,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煮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作這首詩的時候陸遊四十歲左右,罷官回到家鄉,對於賦閒在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對現實世界感到激憤不滿,又尚未完全意冷心灰,依然渴望東山再起。

除日(農曆年尾最後一天)

除日,又稱」除夕「、」除夜「、」歲除「、號稱」百節之首「,是看見交替、除舊迎新的時刻。

《除夜宿石頭驛》

唐·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除夕之夜,詩人還在旅館中,還在外漂泊。

「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歷代以來,到年三十還住宿在旅館裡的人,總會感傷地朗誦這兩句,因為詩人已形象地說出了寥落支離的情緒。

《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傳統的習慣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詩題《除夜作》,本應喚起作者對這個傳統佳節的美好記憶,可此詩寫除夕之夜,遊子家人兩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調,委曲婉轉,感人肺腑。

這十二個傳統節日,你知道多少呢?

還有哪些傳統節日,讓你記憶猶新呢?留言區告訴詩詞君吧!

相關焦點

  • 2021最美手帳式詩詞日曆,給你詩情畫意的儀式感
    全書按時間分為上冊《春夏》和下冊《秋冬》,精選377首(12個月+365天)經典古詩詞,377 幅精美古風插畫,每一首詩配有特色音頻等等。它不僅僅是一本日曆,除具備顯示日曆基礎功能外,還有——每天一首經典詩詞每天一幅與詩對應的意境古風插畫每天一些小知識,詩詞接龍、節氣、傳統知識等
  • 關於小學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應在家庭教育活動中落地的幾點思考
    作者:重慶市大渡口區實驗小學老師 龍俊旭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悠長,其中,中華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歷史文化內容
  • 傳統節日綜述
    中國是世界上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節日、節令形成了東方式豐富多彩的時令節日體系。這個國家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傳統節日除了共同都過的一致部分,還有各地區各民族自已特有的節日。中國究竟有多少個節日,恐怕是個難以搞清楚的問題,不同的節日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反映特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傳承了千秋萬代,已經形成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家園。
  • 十二首元日詩詞,帶著古老的習俗,送你最溫暖的祝福
    新的一年,詩詞文學重新出發!謝謝大家長久以來的不離不棄,之後的日子裡,詩詞文學會更加努力,願能伴著您一路從日暮走至天明,從狂風驟雨走至天朗氣清,一直一直走下去!猜成語,贏現金 《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相祖。」
  • 10位詩人,10首清明詩詞,一樣的節日,不同的心情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的祭祀的節日。杜牧有一首最著名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樣的清明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緒,隱娘分享10首詩詞,一起來看看詩人清明節的不同心情吧!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的廿四氣詩,也就是二十四節氣詩,是他在做丞相的時候頒布的面向全國的節氣詩詞歷,是日曆的一種補充,讓普通人都能知道每個月有哪些節氣,節氣應對的氣候知識與歷史掌故。
  • 傳統習俗|古人喜歡重疊數節日,為何節日沒有四月四、八月八?
    作者:枯木您有沒有發現,在我國這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國度裡,老百姓還是喜歡過傳統節日。雖然近些年有些西方節日傳入國內後,受到一些年輕人追捧,然而從整體趨勢來看,西方節日和我國傳統節日自然無法比擬。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節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是華夏民族悠久歷史和繁榮文化的長期積澱和凝聚的結晶,承載著古老深邃的民族智慧,傳承著天人合一的樸素哲理,希冀著人與自然的共生和諧,弘揚著公序良俗的社會美德。人們一代一代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因而這些節日成為文化的一種符號,深深地嵌入華人的骨髓和血脈之中,成為民族基因,永久流傳。
  • 與春節有關的詩詞都有哪些?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過了春節,新的一年就開始了,所以又叫新春,過年等,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老百姓都要舉行各種各樣慶祝新春的活動,到處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慶。關於春節這個話題,每個人都會有說不完的話,然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古人筆下關於春節的詩詞,你都知道多少?和大家一起領略詩詞的魅力,同時也送上新春最美好的祝福。「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代王安石寫的一首詩《元日》。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記者 魏金金)「中國傳統節日裡蘊含了太多中國歷史、中國智慧、中國快樂,從春節到元宵節,從中秋節到重陽節,從四季更替到24節氣,這其中都值得細細體味。」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七首除夕詩詞,陪您一起辭舊迎新,祝福的話都在詩詞裡
    剛過小年沒幾天,一轉眼就到了除夕,走到哪裡都能聽到喜氣洋洋的新春祝福。在這傳統佳節來臨之際,閒石也要為朋友們送上祝福,祝朋友們新春快樂,萬事大吉,心想事成,財源滾滾。今天和朋友們分享七首除夕詩詞,借著文字經久不衰的魅力和活力,送上我的祝福,願我的祝福也如詩中文字那樣,為朋友們帶去長長久久的好運。1.除夕 其一(宋 方嶽)生菜春盤草八珍,燈前殊未覺家貧。幾多荼壘中間事,第一屠蘇最後人。
  • 南京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倡議
    原標題:南京發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倡議   12月21日18時2分,將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 那些帶月字的詩詞,簡直美了心醉了魂
    #我們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詩詞歌賦,詩詞的題材也是多種多樣,有的以山為題材,有的以花為題材,有的以樹為題材,其實,在我國古代詩詞當中,有很多是以月亮或者月份為題材來創作,可以說每一句詩詞都是傳世經典,美了心醉了魂,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帶月字的詩詞。
  • 讓古典詩詞融入當代生活: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能展現中國人情感世界、審美世界,最能感受時代風雲、體現時代風雲變化的最敏感的藝術形式。系列活動通過豐富的藝術形式將中華優秀的詩詞及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以及蘊藏其中的優秀價值觀念、理想道德,傳遞給社會大眾,與大家積極分享,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傳承了傳統詩詞文化。用傳統藝術形式展現詩詞魅力藝術家們將經典的詩作通過誦讀、吟唱等藝術形式展現,以詩歌的名義上演了一場視聽盛宴,共享中國傳統文化的詩詞雅韻。
  • 傳統節日被遺忘的悲哀?創新將是文化傳承的最主要方式
    國漫《歷師》,讓傳統節日有了新的想像前幾日提到了國漫《歷師》,因其寓教於樂將中華傳統節日融入劇情的形式,深受粉絲喜愛。對於近幾年的傳統文化回歸熱潮來說,國漫《歷師》的上線,恰到好處。每一個小故事以一位節日曆神為主題開展,而當這些節日突然被擬人化後,你會發現,原來中華傳統節日原來都這麼有故事啊,當故事深入人心,從此,冷冰冰日曆上的節日,都有了新的想像。
  • 不出名卻寫得很好的3首詩詞,古韻悠悠,品讀之後唇齒留香
    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廣大文化愛好者的喜愛。只不過古代人寫詩太多,大家熟悉的也就是一些著名詩詞,有大量好詩詞被埋沒在書卷中,得不到人們的賞識。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愛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寫得很好的3首詩詞,古韻悠悠,品讀之後唇齒留香。
  • 讓傳統節日的文化之水源遠流長
    □葉秋12月21日是中國24節氣中的冬至,這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人有志,家有譜,國有史。每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節日,都有它特定的文化內涵,都凝聚著各個民族的智慧,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特點。
  • 別樣的節日 「童」樣的精彩
    線上詩詞大會感受傳統文化魅力「你拍一我拍一,歡歡喜喜慶『六一』;你拍二我拍二,居家防疫不入園。你拍三我拍三,隔空相聚雲聯歡……」南岸區南坪鎮中心幼兒園的教職員工錄製了精彩的歌舞和兒歌表演視頻,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家長和孩子們送去兒童節的祝福。
  • ...是哪個傳統節日的別稱?聰明節為什麼是清明節?聰明節是什麼節日...
    聰明節是哪個傳統節日的別稱?聰明節為什麼是清明節?聰明節是什麼節日?螞蟻莊園1月6日的題目可能難住了很多的用戶,因為大多數的用戶都沒有聽說過這個聰明節,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帶來,螞蟻莊園1月6日正確題目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如何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又被稱為「重九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有秋遊、登高、賞菊、佩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習俗。 The meaning of Chong Yang is originated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端午、中秋、春節是最重要的四大傳統節日,它承載著人們對團圓的美好心願。 金桂飄香的月圓之夜,正是闔家團圓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