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從生態人類學的觀點看。農業祭祀和節日不能孤立存在,而應該是一個系統。即既有反映生態背景的方面,也有反映本體的方面。西南民族的許多農事祭祀往往超乎自身,要先從土地、森林、村寨、水等生態背景物加以祭拜,即反映了西南這些民族具有較為獨特、完整的生態觀。在這種生態觀支配下的農業,與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堪稱土地、森林與水的交響詩。當然,這種樸素的生態觀又是蘊涵在西南民族深厚的自然崇拜、土地崇拜、寨神(樹木)崇拜、水崇拜之母體中的。是以祈禱自然神靈庇護為心理根源的。
在宗教的外衣下,包裹著人類與大自然相親和、相認同,彼此唇齒相依的關係。哈尼族的支系雅尼人就自稱地母之子,其宗教祭祀也以虔誠祭祀地母為中心。地母的象徵物為龍樹(即寨神樹)。雅尼支系將象徵地母與灶神的神樹稱為龍樹,寨門叫龍(童)巴門。紅河地區的哈尼族也十分重視祭祀寨神,寨神的化身即是村頭寨尾高大茂盛的常青樹或樹林。因此,祭祀寨神的「昂瑪突」與十月年、六月節(苦扎扎)並稱紅河州哈尼族的三大節日,可見有著悠久農耕傳統,並以梯田耕作、營造聞名於世的哈尼族,已將農耕祭祀提到一個極高的地位。選擇樹林為村寨、土地守護神,這其中就隱含著哈尼族樸素的生態觀。
西南其他農業民族對森林、水源地保護、合理使用也十分在行,因之形成了一定的農業、水利設施和典章制度,如傣族有著名的水利法規,哈尼族梯田有分水節流的措施。基諾族原先的刀耕火種農業十分注意火耕地的周期輪歇套種,以恢復地力,形成了有序的生態平衡農業體系等。可以說,西南地區有著悠久農耕文化傳統的民族,都擁有著一套與大自然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的農業禮儀法規,以保障人類的生態,傣族民間歌謠說:有了森林才有水,有了水才有稻,有了稻才有人。西雙版納只是在近幾十年來才出現森林大面積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的情形。而在過去數千年以傣族生態觀支配的稻作農業,都能使大自然保持活潑的生機,那時的西雙版納,才真正稱得上是「綠色的世界」、「動植物的王國」。
哈尼族的「昂瑪突」節,典型地反映了樹木崇拜、水崇拜與寨神崇拜的複合化特徵。「昂瑪突」在哈尼語中意為「祭寨神」,哈尼族篤信作為寨神的公、母神樹保護著村寨、莊稼,帶來水源,固土引水。哈尼族每到一處建寨,都要種植大量的樹木、竹林,哈尼山寨多建在向陽的山坡地,周圍即為梯田環繞,唯有通過林木的作用,才能保持水土,使其不致流失。這項樹林崇拜的結果,則使得哈尼族地區「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山泉溪流從山頂分層流下,灌溉梯田。哈尼族山寨都有一對公母神樹,以護佑人畜及作物豐產。位於寨首的稱公樹,在正月間大祭;位於寨尾的稱母樹,在三月間小祭。這與哈尼族長子繼承制的父系家族制相吻合,在民族傳統、習俗尚保留較好的元陽縣,各寨內的每個氏族還有一株氏族供奉的神樹。
傣族也有著歷史悠久的寨神、勐神崇拜,也是以樹林崇拜為表現形式。這一原始宗教崇拜形式在佛教的巨大影響下仍能頑強地存留下來,足見其在傣族農耕文化中已根深蒂固。至今,祭寨神、勐神已成為西雙版納傣族殘存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在西雙版納等傣族地區,寨神是村寨的守護神,勐神是地方保護神,勐是比寨子大的地區。寨神、勐神共同構成傣族稻作農業的背景性祭祀神只傣族地區,家有家神,寨有寨神,勐有勐神。傣族的樹林崇拜,分布於從怒江而下,經過瀾滄江、元江(紅河)流域的傣族聚居區,各村寨均無例外,說明這是傣族淵源久遠的文化傳統。
西雙版納、德宏、孟連。耿馬、景谷等地有的寨子不立神宮,其神位即依附在神林裡的一株大樹上, 而將蠟條(燭)、飯糰、檳榔等祭品供置在樹的枝椏上或樹洞裡。勐臘曼莊的寨神、勐神之神位所在的神林保存最為完好。這片神林廣約十餘畝,緊鄰寨子東南,以櫟樹為主,間有竹子、榕樹,鬱鬱蔥蔥。傣族的樹木崇拜除以寨神、勐神崇拜為具象外,另一形式為以樹木象徵寨心、勐心。即在村寨中心地植樹以為標誌,周圍圍以籬笆或泥土堆砌。寨心是建寨選址時定下的,象徵著寨子的古老與興旺發達,所以,傣族喜歡選擇枝葉茂盛的樹木為寨心樹。孟連、孟定等地的傣族寨子的寨心普遍栽種一種俗名叫「雞爪菜」的喬木。勐臘的勐心,其位置在城南的曼莊寨外,標誌是四株菩提樹,均枝葉繁茂,生機勃勃,傣族以此喻大地豐產。
西雙版納地區與傣族相鄰而居的布朗族也有祭寨神、勐神的習俗;布朗族、哈尼族的支系雅尼人均有立寨心、祭寨心的習俗。這些寨神、勐神、寨心也是以樹林、樹木為具象,當與受傣族的影響或相互間文化互動有關。德宏州阿昌族祭祀寨神「色曼」和地方神「色猛",作為祭祀土地神的形式。寨神「色曼」是山神、水神、土地神諸神的化身。據說色曼長有六隻手,英勇善戰,領兵率將護衛著村寨的平安。
阿昌族的每個村寨都設有寨神的象徵物。有的村寨選擇寨頭或寨邊長得高大茂密的樹作為「色曼",並在樹下豎一石塊為標誌;有的則以石柱或有石板的木柱、木牆或小土廟為「色曼」的象徵。阿昌族建寨前必須先選定立「色曼」之處並行祭祀,才能破土蓋房,對「色曼」的祭祀最隆重的固定為農曆五月和六七月。五月的祭祀是向「色曼」祈求栽插順利、人畜平安。一般選豬日舉行。由村寨中最早砍草立寨之家的男主人主持祭祀。祭祀的頭晚上要「洗寨子頭"。當天,全寨停止勞動,並派人到村寨四周的路口插竹片籬笆,以禁止外寨人進人本村寨帶來不祥。祭祀時還在「色曼」四周插上彩旗、彩傘或木頭刀、矛。六七月份的祭祀,主要是祈求人畜平安。
除了兩次固定的大祭,平時,阿昌族對「色曼」的祭祀十分頻繁,村寨裡每遇婚喪嫁娶、械鬥等都要行祭以消災祈福。阿昌族將地方神稱為「色猛」。 歷史上阿昌族村寨以上的行政組織稱為「吭」,「吭」相當於鄉。每航有一個地方神「色猛」。「 色猛"在全航最先建寨的村寨背後山坡上。其象徵物為一個小草棚,草棚前立石柱或木柱,上頂-塊石板或木板,與寨神「色曼」的樣式近似,但比「色曼」矮。「 色猛"管全吭的山神、水神,護佑全毗人畜和莊稼。每年均在農曆四月栽秧前,選四月中屬豬或虎的日子進行祭祀。由全吭最早建寨的寨中挑選男性老人主持祭祀,每戶出一男子參加。祭祀當天,不準外寨和不參加祭祀的人進人祭祀場地。
德昂族也有祭社神「舍勐"、祭地、祭「吉地」( 寨心,為地母之肚臍眼)的習俗,也反映同樣的祭祀土地、祈求豐產的觀念意識。白族的「本主」崇拜,其最初始的意義也是祭祀土地神。作為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形式,它以古代白族傳統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基礎,經歷了英雄崇拜和偶像崇拜,雜糅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內容而形成。本主是白族宗教神只的漢譯名稱。白語叫「朵博」、「勞谷勞泰」等,意為大老爺、祖父祖母。今壩區多稱「本主」,山區及邊遠地區多稱「朵博」或「勞谷勞泰」。本主為村寨保護神。大凡白族村寨,皆有本主廟,廟內置本主像。本主都有自己的節日,叫本主會;有自己的神話傳說。
本主神話的主要作品有:《沙漠大王》《太陽神本主》、《大黑天神》、《獵神杜朝選》、《段赤誠》、《藥神孟優》、《黃牛本主》、《柏潔夫人》、《河頭龍王的家系》等。每一個本主,都流傳著有關的神話或傳說;有多少個本主,就有多少個神話傳說。凡為民除害而有英雄業績者、為國立功者、道德高尚受民愛戴者,皆可尊為本主。經歷了氏族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已形成本主神只譜系及巫師譜系「朵希博」,有儀式、口誦經、咒語、巫術。
小編感覺本主神只有500個之多,俗稱「五百神王"。「五百神王」之上有「七十二壇景帝",即72個本主;再上是「十八壇神」,即18個本主;再上是「九壇神」,即9個本主;最上是最高本主,即神明天子。本主既是村寨守護神,是土地崇拜的衍化形式,又是氏族、部落的保護神,反映了自然崇拜與社會生活的糅合。本主中既有圖騰崇拜之神,祖先崇拜之神,英雄崇拜之神,南詔國大理國統治者,漢、彝等族歷史人物,亦有佛教、道教的神靈。
參考資料《中國西南民族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