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也叫元夕,古人稱夜為「宵」,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所以古人把正月十五這一天稱作元宵節。人們在這一天會全家人一起吃元宵,象徵團圓幸福,古時候到了晚上還會有熱鬧非凡的燈會。受到傳統道教文化的影響,正月十五又被稱為「上元節」,是道教先天神祇天官大帝的聖誕之日,它與農曆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和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三元節」。道教和民間在這一天都會舉行各種盛會來慶賀天官大帝的聖誕,以求天官大帝賜福人間。
道教誕生之前,人們就有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出於對自然的畏懼與崇拜之心,於是就產生了天、地、水的信仰。道教創立以後吸納了民間的信仰崇拜,將天、地、水神格化為主宰人間禍福的三位神祇,道教《三官經》的記載「……天地水官。三界四府眾聖曹官。考較司同諸仙眾講說經法。救拔眾生……」他們分別為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俗稱三官大帝。另外道教將宇宙空間分為天、地、水三界,三官大帝對應著天仙、地仙和水府,三位神祇分工執掌著三界不同的生靈,監察三界的善惡之事。
東漢中葉,祖天師張道陵在蜀地修道,正式創立了道教。三官信仰此時對於道教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由於道教是在黃老道家思想基礎上結合原始的鬼神崇拜發展而來,因此道教的教義中包含著神秘的符咒文化。張道陵之孫張魯承襲天師之位以後,將天師道發展壯大,通過病人向三官大帝懺悔禱告的方式來為信眾治病祈福,從而勸導民眾去惡向善、淳化世風,具體如下:「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於天,著山上,其一埋於地;其一沉於水,謂之三官手書。」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三官大帝免除世人的災厄並賜福、赫罪。
《歷世神仙通鑑》記載,元始天尊飛身,到太虛極處取始陽九炁;在九土洞陽取清虛七炁;於洞陽風澤取晨浩五炁,總吸入口中,與三焦合於一處。九九之期,覺其中融合貫通,結成靈胎聖體。正當春一月月望之雷,從口中吐出嬰孩,相好光明。又於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復吐出二子。通過上述可以看出,三官大帝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利用天、地、水產生的「炁」,合在三焦結成靈胎聖體。然後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幻化出三位大帝,即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虛大帝和水官洞陰大帝。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記載:「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統攝。」正月十五這一天,天界的太玄都元陽七寶紫微上宮,總主上真,自然玉虛高皇上帝,諸天帝王,諸天大聖,一切尊神,諸天大神無鞅數眾跟隨天官紫微大帝一起下界到凡間,考定世人的罪福,並且賜福人間。
上元節民間會舉行各自活動來慶賀,有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其中「燈」是上元節的精華所在,古人在這一天還會在河道裡放紙燈,以此來祈福避禍。燈在道教也有著非凡的意義,《太上黃籙齋儀》有云:「燈者,破暗燭幽,下開泉夜。長夜地獄,苦魂滯魄,乘此光明,方得解脫。」道教認為燈能帶來光明,可以上至無極之天,下通九幽冥界。人們在這一天放燈、點花燈,除了慶賀上元節以外,也是希望通過燈來讓天官大帝賜福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