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對就業具有倍增效應,一人創業,往往能夠帶動多人就業。記者從12月4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十三五」時期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我省把促進創業作為新的就業增長點,大力構建創業政策、創業培訓、創業平臺、創業引領、創業服務「五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創業逐漸成為就業增長的新引擎,為促進就業形勢穩定、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發揮了重要作用。
強化制度創新,加快健全更加優惠的創業政策體系。實施創業帶動就業政策,每年安排10億元的創業帶動就業資金,構建了「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載體獎補」的創業扶持政策體系,政策含金量居全國前列。實施創業補貼政策,「十三五」期間,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17.2億元,創業崗位開發補貼7698.4萬元,扶持23萬人創業。創新創業擔保貸款扶持政策,提高貸款額度,擴大借款人範圍,降低貸款門檻,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84.2億元,扶持創業42.17萬人,帶動就業156.81萬人。今年,面對疫情衝擊,進一步創新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實現了「擴面、提額、降比、提質、減負」,為廣大創業者送上一份創業「大禮包」。
強化能力提升,加快建立更加高效的培訓模式。著力提高創業培訓的精準性,全面提供差異化、個性化創業輔導服務,一對一幫助創業者解決技術不過關、商業模式不清晰等創業瓶頸。「十三五」期間,共開展創業培訓100.35萬人次。在全國首創創業大學培訓模式,建設集創業教育、創業培訓、創業實訓、創業服務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創業人才培養載體,創業大學成為培養新型創業者和企業家的搖籃。實施「創業齊魯訓練營」項目,加快培養創業領軍人才,累計培訓1455人。
強化平臺建設,加快培植創業者脫穎而出的肥沃土壤。採取「政府引導+社會投資」模式,建設融創業指導、孵化、服務為一體的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的創業場所和全過程創業服務,共創建國家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5家,省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園區)160家。建設創業創新示範綜合體,打通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政策鏈,打造要素聚集、充滿活力的「雙創」新生態。今年,我省將建設一批省級創業創新示範綜合體,每家給予最高不超過5000萬元獎補。
強化示範引領,加快建設具有鮮明山東特色的創業文化。強化區域帶動,逐步建立以青島、煙臺、威海等5個國家級創業城市為引領,以40個省級創業型城市(縣區)為主體,以152個創業型鄉鎮(街道)為依託的創業梯次區域格局。強化重點群體帶動,實施留學人員來魯創業啟動支持計劃,選樹「十大大學生創業之星」「十大返鄉創業農民工」,帶動更多群體投身創業實踐。強化文化引領,成功承辦首屆全國就業創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舉辦五屆山東創業大賽和各類特色創業活動,倡導敢為人先、敢冒風險、褒獎成功、寬容失敗的新風尚。實施鄉創計劃,建設鄉創平臺,支持各類群體返鄉創業。比如菏澤市實施「歸雁興菏」行動,推動「資金回流、產業回鄉、人才回歸」,累計返鄉創業人員達29.17萬,創辦實體10.58萬家,帶動就業50餘萬人。
強化創業服務,加快打造近悅遠歸的創業生態圈。實施創業服務質效提升行動,開展「五查五提」,即查擺理念觀念、制度供給、體制機制、工作作風、能力素質上的短板,全面提升創業服務質效。加快建設半小時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圈,建立「網格化」創業服務網絡,打造了「高等院校+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創業大學+創業孵化基地(園區)」的鏈條化創業服務體系。建立創業服務雲平臺,壯大涵蓋技術、財務、法律、金融等各方面人才的創業導師隊伍,大力推廣「創業導師+專業孵化+天使投資」新型創業服務模式,為企業、創業者提供全要素、全過程的創業指導服務。
創業不僅是就業之源,還是富民之策、強省之舉。「下一步,我們將把創業作為就業增長的新引擎,著力建機制、搭平臺、強服務,大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全面激發創業創新活力,為現代化強省建設注入新動力,增添新動能。」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廳長梅建華說。(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春曉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