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學府,起源於晉代的國子學,隋煬帝將其改名為國子監,一直延續到清代。古代文人認為能夠進入國子監是一種極大的榮譽,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下面就以清朝的國子監為例,講講這所「古代大學」。
清朝建立初期,在南京和北京都設有國子監。到了順治七年,南京國子監改名為「江寧府學」,只保留了北京國子監。國子監中設立了十幾種職務,包括祭酒、司業、博士、學正等,他們相當於各種老師。為了表明重視教育,清代自順治年間開始,形成了皇帝親自巡視國子監的制度。康熙給國子監題寫過匾額,乾隆曾經去國子監舉行過講學典禮,這樣的榮耀讓國子監的學生自稱為「天子門生」。
清代國子監學生的來源相較前朝而言廣泛了很多,僅其中學習的監生就分為「恩監」、「蔭監」、「優監」和「例監」。恩監是指,皇帝恩賜進入國子監學習。蔭監是指世家貴族子弟因為有祖先的功勳得以入國子監學習。學習成績出眾,被遴選出來的學生進入國子監學習稱為優監。有錢人家的子弟可以通過給國子監捐錢的辦法進來學習,這批學生稱之為例監。
監生之上還有貢生,兩者的區別是,貢生在進入國子監學習之前往往已經有了功名在身,已經是秀才了。貢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選拔,正式步入官場。
國子監的授課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穿插講解一些史學著作。其中還有一些「興趣愛好班」。據《清史稿》記載,國子監的博士、助教、學正等人每個月講學一次。監生日常以自學為主。每隔十天,監生會把自己的學習筆記、學習心得或者遇到的困惑呈給助教批閱。除了學習經史之外,還有書法「興趣班」,可以臨池創作。每個月國子監的學生要參加一次月考,考試範圍以「四書」為主。從中選出一句話,或者一段話,讓學生據此寫一篇八股文章和一首命題詩。
從學習內容來看,國子監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科舉考試輸送人才,真正有才華的人十有八九忍受不了國子監這樣的課程安排。換一個角度看,學習的知識落後於時代的發展,註定了國子監會走入衰亡。
清代國子監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就已經日益廢弛。鹹豐初年,更是因為內憂外患,沒有什麼教學上的安排了。到了光緒三十一年,科舉制度被廢除,國子監也隨之成為歷史。
拓展閱讀
南宋才子,緬懷揚州興衰,姜夔代表作《揚州慢》
富麗堂皇,美輪美奐,這樣的山水你喜歡嗎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聊聊古詩中的含蓄美
談文論藝札記,品評詩書詞曲,清代文藝鑑賞專著《藝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