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將封建帝制文化傳統演繹到了極致,是中國兩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從朱元璋到朱棣時期,是明王朝的大發展時期,大明勵精圖治,開疆拓土,經濟全面恢復。到了朱高熾、朱瞻基時期,史稱「仁宣之治」,綜合國力在亞洲乃至世界都首屈一指。開國以來,經歷了5位皇帝,就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明帝國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是分不開的,而人才培養的重要標誌就是明代學校的興盛。《明史》稱,「無地而不設之學,無人而不納之教」「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之所以明代學校盛況空前,也是有其歷史背景的。
明朝建國初期,因連年戰亂,官多缺員的問題十分嚴重。為了彌補這一缺口,保證國家正常運轉,明朝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而人才培養主要依賴的就是官辦學校。
朱健所著《古今治平略》稱,洪武二年,詔天下府、州、縣皆立學,曰:「古昔帝王育人才、正風俗,莫先於學校,至元其弊極矣……內設國子監。念不足盡延天下之俊。其令郡縣並建學校以作士,師生月廩食,有司供饌。」
為了廣納賢才,明朝在中央和地方大力興辦學校,學校主要包括學官和學生兩個群體。在中央的學校被稱為國子監,是當之無愧的全國最高學府。學官有祭酒、司業、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簿、典籍、掌饌等。祭酒相當於校長,總理政務及教學之事。學生包括舉監、貢監、蔭監、例監、夷生、俊秀生。地方各府、州、縣學設有教授、學正、教諭等學官,學生從「童生」中選拔,考核優秀者可以入學,通稱「生員」。
頂級的師資
明朝對學官的遴選是非常重視的,《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稱,「祖宗時,重國子儒宗之選,祭酒、司業必簡翰林宿學有碩望者,以充其職。」許存仁、魏觀、宋訥等德高望重之人都曾擔任過祭酒。《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稱宋訥,「訥性嚴重,不妄言笑,以矩?自檢,撫士恩義並至。恆寢食堂廂房,不休沐私第。訥切訓教,不遺餘力……能躬修教率,規繩整肅,故其時國學人才卓有可觀。」正是因為國子監聚集了如此多的名師碩儒,他們治學嚴謹,率先垂範,這裡才成為了明代學子競相追逐的象牙塔。
同樣,明政府對地方學校學官的要求也很高,明朝科舉制度施行後的第二年,《萬曆重修會典》有記載,「以會試下第舉人俱授學正、教諭。」從此,落地的舉人就成為了地方學校學官的主要來源。《明太祖實錄》記載,孔子的後裔孔鄂「以鄉貢舉人會試,中副榜第一,當授教官」。
優秀的生源
能夠進入國子監的學生都稱作監生,主要生源來自會試落地的舉人和從地方學校選拔出來的生員,其餘學生包括達官顯貴的子弟,留學生及少量捐資入學的學生。這其中以舉監和貢監中的選貢生最為優質。永樂年間,凡會試下第之舉人,令翰林院錄其優秀者入監讀書,準備來年再考。選貢則是在地方生員中經層層考試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明史》稱,「選貢多英才,入監課試輒居上等,撥歷諸司亦有幹局。」據《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六年監生達到八千一百二十四名,國子監儼然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學府。在地方,學生的選拔也是有一套嚴格流程的。《明史·選舉志》稱,「生員入學,初由巡按御史,布、按兩司及府州縣官。」
嚴格的學規
管理著這麼多學生,明代學校的學規是非常嚴格的,對學生的品德、言行、生活習慣、學校紀律,學業內容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皇明太學志》有記載,「生員應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先,隆師親友,養成忠厚之心。」「凡坐堂生員務要禮貌端嚴,恭勤誦讀,隆師親友,講明道義,互相勸勉為善。」「每月務要作課六道、本經義二道、四書義二道、詔、誥、章、表、策論、判語、內科二道,不許不及道數,仍要逐月作完送改,以憑類進,違者痛決。」
對學生的考核也是異常嚴格的,明代國子監教學分六堂,正義、崇志、廣業三堂為初級,修道、誠心二堂為中級,率性一堂為高級。根據學生的學識的高低,編入各堂學習,逐級遞升。待升至率性堂後,便採取積分法,通過考試累計學分的方式來決定是否畢業。《明史》記載,「升至率性,乃積分。其法,孟月試本經義一道,仲月試論一道,詔、誥、表、內科一道,季月試經史策一道,判語二條。每試,文理俱優者與一分,理優文劣者與半分,紕繆者無分。歲內積八分者為及格,與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業。如有才學超異者,奏請上裁。」
這種考核制度類似於今天大學的學分制,學分修滿方可畢業。不同的是,在當時官員匱乏的年代,順利修滿學分的就可以做官了。
在實踐中培養人才
明政府深諳教育學生的目的是為帝國培養治國能臣,讀死書,死讀書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實踐才是檢驗人才的唯一標準。
洪武五年,明政府創立了監生歷事制度,洪武時期,選拔歷事的監生以「年長」和「學優」為條件,《明太祖實錄》稱,洪武八年命御史臺選「太學諸生年長學優者」分教北方各郡。監生歷事涉及的部門非常廣泛,如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使司、五軍都督府、錦衣衛等。具體內容包括謄寫題本奏章、清理黃冊、書寫誥敕、清查檔案等。
《明史》稱,洪武二十年。「命國子生武淳等分行州縣,隨糧定區。……量度田畝方圓,次以字號,悉書主名及田之丈尺,編類為冊,狀如魚鱗,號曰魚鱗圖冊」。明政府制定了考核的辦法,由歷事的衙門即用人單位進行考核,給出勤謹、平常、才力不及和姦頑四等。《明會典》稱,「勤謹者送吏部附選,仍令歷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者再歷,才力不及者送監讀書,奸懶者發充吏。」
這一套完備的監生歷事制度的設計,既緩解了明政府官員不足的問題,又從中發現了未來的人才,可謂是一舉兩得。
學而優則仕
唐、宋之時,學校教育與科舉制度基本是獨立的。參加會試的人,只需經過從鄉到州的層層選拔,而不必一定出自學校。在明代,學校教育與科舉制度是一脈相承的,
《明史·選舉志》記載,「明制,科目為盛,卿相皆由此出,學校則儲才,以應科目者也。」入學成為了走向仕途的必經之路,科舉必由學校,將相皆由科舉,學校培養了人才,人才也成就了學校。
到了明朝後期,靠納粟納馬入學的人越來越多,學校生源的質量大打折扣,學風敗壞,這也間接動搖了明王朝統治的根基。明朝初期的學校正是因為配備了頂級的師資,擁有著優秀的學生,同時打造了一套系統的人才培養制度,才出現了一大批國家棟梁,如內閣大學士宋訥、胡儼,尚書李敬、陶凱、樂韶鳳,侍郎謝鐸等人。可以說,基於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是大明帝國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帝國可以馬上得之,但不能馬上治之。教育才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根基。
來源:大國人才
【來源:江西組工微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