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純科技:12寸晶圓設備交付,股東套現8億離場,中芯概念股真相

2020-12-22 市值羅盤

前段時間有讀者問至純科技這家股票怎麼樣。作為高純工藝系統龍頭的至純科技,在擴充半導體清洗設備的同時,通過併購擴充了製藥和光電子板塊,各大板塊所屬行業,隨便哪個都是前途光明、概念十足。而股東高管卻在這種情況下減持13%,套現8億離場。概念十足的至純科技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

01 抱住晶片的大腿

由於高純工藝在先進的現代製造業中幾乎是無法迴避的重要環節,高純工藝龍頭的至純科技剛上市就迎來25個一字板,股價翻了13倍。隨後公司的股價就開始以20元左右為基準,持續上下波動。

2019年底,隨著晶片的概念和業績的改善,公司股價開始上漲。2020年6月22日開始,更是借著中芯概念,歷經四個漲停,股價從34漲到64。

而到了16號中芯上市,因為市場擔憂巨無霸中芯存在虹吸作用,會分流機構資金掏空半導體板塊,整個半導體板塊暴跌。其中至純科技也不能倖免,直接跌停收於47.34元。

對此,主力資金早有準備。中芯上市前的13號主力資金開始瘋狂流出,14號開始股價下跌,短短三天主力資金就跑掉三個億。

股價已回調至47元,是否可以進了?別急,咱先看看基本面。

02 基本面表現較差

至純科技的基本面啥樣?2020第一季度排名大幅下滑至吊車尾,償債壓力大,現金流極差,其它風險更是不少!

接下來猛拍君就給大家深扒一下至純科技,主要講四件事:第一,公司併購進來公司表現如何;第二,剔除併購後公司的業績表現;第三,公司的償債壓力有多大;第四,股東們都做了些啥。

03 大玩跨界併購

至純科技,2000年成立,為先進位造業提供高純工藝系統解決方案,下遊從泛半導體到光纖再到生物製藥。2017年完成上市後開始轉型,在原有高純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溼法工藝設備、生物醫藥和光電子板塊。

在新增的三個板塊中,除了溼法工藝設備是至純自己內部開發的項目以外,生物醫藥和光電子板塊均是從外面買進來的板塊。

首先是2017年以不到2000萬的對價買下做醫藥領域設備生產的琺成製藥59.13%股份。琺成本身表現一般,2017年和2018年連續虧損,直到了2019年整合了與琺成製藥模塊化和數位化戰略形成協同能力的廣州浩鑫,琺成收入出現翻倍式增長,才終於給至純帶來18萬的利潤。

如果說對琺成的併購只是試水,那2019年對波匯科技的併購可就真是大手筆了。至純以6.8億的對價,其中3.4億的股份,2.5億的定增現金,購買波匯科技100%的股份,以波匯2017年的淨利潤來看,PE倍數達到36倍,產生2.47億的商譽。

面對這樣的對價,波匯給出了歸母淨利潤複合增長率達到74%的業績承諾。2018年和2019年的業績承諾倒是都完成了。

可細細一看財務數據,2018年前三季度432萬的扣歸母淨利潤,三個月的時間就突擊到了3298萬,果然業績承諾是第一生產力。

而且2017年到2019年波匯的毛利率從49%上升到55%,僅提高了6個百分點,但淨利率卻從8%提高到了23%,淨利率比毛利率多增長的9個百分點,也就是說,2019年波匯的高業績增長有一半是控費帶來的。

只是這種突擊和控費下的利潤增長難以持續,最後一年的對賭能否達成,對賭之後是否會發生大臉,都非常讓人擔憂。而且一旦發生,巨額商譽又該何去何從,各位請細品。

04 主業增長乏力

至純科技這幾年看似業績增長勢頭較好,但是如果剔除掉對琺成和波匯的併購就會發現,至純2019年本身的收入其實是下滑的,2019年的收入增長其實是併購造成的假象。

至純所涉及的眾多行業中,對公司影響最大的就是半導體,2019年收入下降了6000萬,是整體收入下滑的最重要因素。

至純的半導體板塊中包括了高純工藝系統、溼法設備及晶圓再生服務、電子材料及部件三大業務。電子材料似乎一直沒成什麼氣候,我們暫且不論。

溼法設備是公司這兩年研發的重要投入方向,也是公司給予厚望的一塊業務。2015年啟動研發,2016年成立博士工作站,2017年成立獨立事業部,取得6臺的批量訂單,2018年製造工廠投入使用,取得1.1億訂單總額,2019年取得1.7億訂單總額,而隨著訂單的陸續交付,2019年形成了8100萬的半導體設備收入,形成了2600萬的毛利。

這個溼法設備雖然有著千億市場空間,只是公司尚處在起步狀態,這樣的收入和毛利增長,並沒有辦法撐起業績增長的大任。

說完溼法設備,我們再說至純的高純工藝。在溼法設備開始有一定收入的情況下,半導體板塊還能有6000萬的收入下滑,可見至純在半導體行業的高純工藝集成系統業務開展得並不順利。除了收入的萎縮,高純工藝毛利率也下滑嚴重。

這與公司的競爭策略有關。2018年至純為了能夠確保中標,在原有的報價的基礎上額外給予了折扣,壓縮自己的毛利空間以換得更大的收入規模和影響力。這個競價在2018年是成功的,以11個點的利潤空間為代價,換來了2.3億的增量收入,4000萬的增量毛利。

然而這樣的收入增長並不持續,到了2019年公司的收入無法保持,不知道是否是投標過程中過分讓利的代價。

05 資金壓力不小

原有業務增長乏力的同時,至純的現金也表現不好。近5年至純科技幾乎沒有一年賺到了真金白銀,2019年波匯科技並表後經營性現金流更是淨流出了1.11億,經營活動5年累計產生了2.48億資金缺口。而另一邊,至純科技卻從未停止擴張,5年投資流出了5.81億元。

巨額的資金缺口怎麼補?定增就是個好途徑,至純科技抓住收購波匯科技的時機,定增融了4.3億元,除了用於併購外還能剩下1.59億元用于波匯科技的在建項目,一箭雙鵰!

錢還是不夠怎麼辦,只能借款。除了各種長短期借款,至純還在2019年12月發行了3.56億元的可轉債,用於投資半導體溼法設備製造項目和晶圓再生項目。

不斷的借錢發債,在彌補投資缺口的同時,還將公司的有息負債率提高到了接近40%。截至2020Q1,公司一年內需要償付的借款7.26億元,長期需要償還4.86億元。

為什麼寧可負債也要借錢搞研發投產能?因為至純科技想要做的無論是半導體還是光電子,都是具有很高技術和資金壁壘的,如果前期不去砸錢,就連競爭的門票都拿不到。

手上的業務本身沒有辦法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入,也沒有背靠一顆有錢的大樹,至純無奈,只能準備再發15億定增。

06 股東紛紛減持

至純科技雖然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成長前景,但這一番分析下來,背後的風險點並不少。且從2018年8月以來,至純科技的股東和高管輪番減持,已經累計減持13.40%,套現8.84億元。

這裡絕對不是說減持有什麼不對,畢竟都是要恰飯的嘛。只是各位股東的大規模減持,是能夠看出來大家對公司的信心缺失。

不僅如此,大股東質押的比例也高的嚇人。實控人蔣淵將其持有股份的61.31%,總股本的18.06%全部進行了質押,看來至純原來的股東,的確是沒什麼錢。

總的來說,至純近兩年的業績增長全靠併購,原有的高純工藝業務下滑嚴重,併購進來的琺成和波匯也前途未明,即使是最有潛力的溼法設備,也由於尚沒有形成規模,且訂單到交付間隔較長,短期內無法支對公司的業績增長。

而公司的本身需要在研發和產能上大規模投入,再加上公司本身的業務尚不具備造血能力,大股東也沒什麼錢,只能通過一次次發債和外援定增支撐公司的持續發展。

現在的市盈率已經達到144倍,即使波匯和可轉債的募投項目預測的業績全部實現,也僅能帶來7000萬增量收入,市盈率仍然有67倍之高。

這價格不低,風險不小,諸位確定還要賭這一隻嗎?

請點關注,防止迷路!

相關焦點

  • 至純科技半導體清洗設備交付速度加快 基金擬9億戰投助力
    至純科技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消息顯示,6月19日,隨著交付給華虹集團ICRD有著特殊清洗要求的300MM單片式溼法設備搬入,2020年上半年,至純旗下至微科技的單片清洗和槽式溼法設備在二季度出機超過了十臺。而去年全年完成近20臺設備裝機,交付速度明顯加快。
  • 至純科技:中芯國際與「至純」的晶片製造工藝
    作為國內高純工藝系統龍頭,至純科技(603690)是中芯國際高純系統以及半導體溼法設備供應商之一,中芯國際重複購買至純科技溼法設備,如今已有6臺設備投入使用。伴隨中芯國際開啟新一輪資本開支,公司作為設備提供商有望直接受益其擴產需求。
  • 中芯對比臺積電:中芯8寸晶圓產能全球最高,臺積電12寸最高
    而中芯國際則是中國大陸最強的晶片代工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雖然只有5%左右的份額,但也排名全球第5名,目前掌握的製造技術是14nm。關於臺積電、中芯這兩企業,網上有很多的對比,比如市值、營收、利潤、工藝等等。
  • 至純科技長年「失血」客戶訂單進度滯後,溼法設備產能未達標
    同期,至純科技的銷售毛利率分別為39.73%、37.73%、39.02%、28.19%、34.35%。2015-2019年,至純科技扣非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6.57%、12.74%、10.83%、6.82%、8.29%。
  • 機構調研|至純科技:長年「失血」客戶訂單進度滯後 溼法設備產能未...
    同期,至純科技的銷售毛利率分別為39.73%、37.73%、39.02%、28.19%、34.35%。2015-2019年,至純科技扣非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6.57%、12.74%、10.83%、6.82%、8.29%。
  • 中芯國際走出歷史新高度!影子股至純科技暴漲!
    中芯國際走出歷史新高度!影子股至純科技暴漲! 來源:格隆匯 • 2020-07-08 13:45:50 萬眾矚目,中芯國際再次創出歷史新高。
  • 至純科技:高純工藝系統顯疲態,半導體清洗設備露野心
    據至純科技2019年年報,公司目前共有六大事業部,分別是至純集成(BU1-高純工藝系統)、至微科技(BU2-溼法設備及晶圓再生服務)、至一電子(BU3-電子材料及部件)、琺成浩鑫(BU4-生物製藥工藝系統)、波匯科技(BU5-光傳感與光器件)、馭航智能(BU6-工藝數位化)。
  • 中芯國際「光速」過會!
    而根據此前資料顯示,中芯國際此次IPO融資規模為200億元,這200億元計劃投入12英寸晶片SN1項目(80億元),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40億元)和補充流動資金(80億元)。
  • 價值發現之至純科技:半導體清洗設備新星
    至純科技股成立於2000年,主要業務是為高端先進位造業企業特別是半導體晶圓廠,提供高純工藝系統的解決方案。2017年開始,利用已有的技術優勢,重點發展半導體製造中的清洗設備,正式進入半導體裝備行業。2018年收購波匯科技 100%股權,進入光傳感器領域。
  • 中芯國際擬合作開展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項目 北方華創、至純科技...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8月3日訊 今日早盤,北方華創、至純科技漲停,中微公司一度漲逾11%,滬矽產業等大幅跟漲。中芯國際31日晚間公告,公司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訂立合作框架文件,雙方有意就發展及營運該項目於中國共同成立合資企業。合資企業從事發展及營運的項目將聚焦於生產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目標為該項目的首期最終達致每月約100,000片12吋晶圓的產能。該項目首期的估計投資及初始註冊資本將分別為76億美元及50億美元,約51%的初始註冊資本將由公司出資。
  • 國內首臺生產12寸矽晶圓設備試產成功
    眾所周知,下半年以來,關於全球半導體晶圓缺貨的消息就不絕於耳,尤其是8寸晶圓,用行業人士的話來說,是缺得不可想像,最高漲價50%,按片賣了。為何8寸晶圓缺貨這麼嚴重?自然是因為8寸晶圓主要用於28nm以上晶片生產,而28nm以下的晶片,已經採用12寸晶圓了,這些年廠商們為了發展先進工藝,不斷的減少8寸產能,改成12寸晶圓產能,所以導致8寸缺貨了。當然,按照業內人士預測,明年下半年左右,8寸晶圓缺貨情況會緩解,畢竟現在的主流還是12寸晶圓,畢竟80%的出貨量已經是12寸晶圓了,且隨著先進工藝不斷發展,這個比例會更大,大家投產的也多是12寸晶圓。
  • 中芯國際引爆A股,離臺積電還有多遠?
    根據IC Insights公布的2018年純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中芯國際位居全球第四位,在中國大陸企業中排名第一。 截至2020年5月末,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為大唐控股(香港)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5.77%;第二大股東為鑫芯(香港)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14.62%。
  • 快訊:中芯國際概念股開盤走強 至純科技封漲停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7月6日消息,中芯國際概念股開盤走強,截至發稿,至純科技直線拉升漲停,上海新陽,安集科技,江豐電子等紛紛走高。消息面:被不少網友視為國產晶片突破美國封鎖希望,中芯國際申請科創板上市也神速推進,剛剛定價出來,27.46元/股,若啟動超額配售募資將超500億元,為國產晶片加油助威!發行後中芯國際的市值達到2000億元左右。半導體國家隊基金鼎力支持。
  • 至純科技澄清:與客戶業務往來具有商業實質
    針對近期有媒體對公司質疑,至純科技5月19日發布了澄清公告, 表示與客戶業務往來具有商業實質,並就易健生物、貝西生物、亞翔集成等被質疑的客戶及業務情況進行了詳細公告。  至純科技披露,易健生物是一家註冊資本為2億元、由國藥集團宜賓製藥有限責任公司控股的生物製藥業疫苗領域的公司。
  • 薇婭帶貨10天8漲停,公司老闆娘套現1億離場!散戶再被割韭菜
    但夢潔股份於5月11日宣布與薇婭合作,此後股價一飛沖天,從4元一路暴漲至10元。快速上漲的股價,終於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但此時股東們早已完成了精準套現,將韭菜收割後離場。而這一切,不過發生暴力拉升漲停板的幾天時間內。
  • 中芯國際登陸科創板首日上漲201.97% 產業鏈四細分領域或藉機升溫
    從當日盤面上看,中芯國際全天維持高位運行,截至收盤,漲幅達201.97%,報收82.92元/股,換手率為53.08%,成交額為479.67億元,同時成為兩市成交額最大的個股。國盛證券分析師鄭震湘解釋道,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晶圓廠,在全球純晶圓代工領域排名第四。
  • 中芯國際向泛林採購6億美元晶圓生產設備
    (文/觀察者網 呂棟)2月18日港股收盤後,中芯國際(00981.HK)發布公告,該公司已於2019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7日的12月期間就機器及設備向泛林團體發出一系列購買單,總價約為6億美元。
  • 中芯的8英寸晶圓產能是世界最高的而臺積電的12英寸產能是最高的
    另一方面,中芯是中國大陸最強的晶片代工企業,全球份額只有5%左右,但也是世界第五,製造技術14nm。臺積電和中芯在網上有很多比較,比如市值、營收、利潤、技術等等。其實一句籠統的話就可以概括兩者的區別,就是臺積電主要靠先進技術賺錢。目前,7納米、16納米和5納米技術是中芯賺錢的三駕馬車,佔其收入的60%以上。
  • 中芯國際聯手國家隊斥資500億投建12吋晶圓製造
    中芯國際又有大動作!12月4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公告,公司全資附屬公司中芯控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和亦莊國投已訂立合資合同,以共同成立合資企業中芯京城集成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50億美元,總投資額為76億美元(約500億人民幣),業務範圍包括生產12吋集成電路晶圓及集成電路封裝系列等。
  • 中芯國際聯手國家隊,斥資500億投建12吋晶圓製造!此前剛...
    12月4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公告,公司全資附屬公司中芯控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和亦莊國投已訂立合資合同,以共同成立合資企業中芯京城集成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50億美元,總投資額為76億美元(約500億人民幣),業務範圍包括生產12吋集成電路晶圓及集成電路封裝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