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讀者問至純科技這家股票怎麼樣。作為高純工藝系統龍頭的至純科技,在擴充半導體清洗設備的同時,通過併購擴充了製藥和光電子板塊,各大板塊所屬行業,隨便哪個都是前途光明、概念十足。而股東高管卻在這種情況下減持13%,套現8億離場。概念十足的至純科技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
01 抱住晶片的大腿
由於高純工藝在先進的現代製造業中幾乎是無法迴避的重要環節,高純工藝龍頭的至純科技剛上市就迎來25個一字板,股價翻了13倍。隨後公司的股價就開始以20元左右為基準,持續上下波動。
2019年底,隨著晶片的概念和業績的改善,公司股價開始上漲。2020年6月22日開始,更是借著中芯概念,歷經四個漲停,股價從34漲到64。
而到了16號中芯上市,因為市場擔憂巨無霸中芯存在虹吸作用,會分流機構資金掏空半導體板塊,整個半導體板塊暴跌。其中至純科技也不能倖免,直接跌停收於47.34元。
對此,主力資金早有準備。中芯上市前的13號主力資金開始瘋狂流出,14號開始股價下跌,短短三天主力資金就跑掉三個億。
股價已回調至47元,是否可以進了?別急,咱先看看基本面。
02 基本面表現較差
至純科技的基本面啥樣?2020第一季度排名大幅下滑至吊車尾,償債壓力大,現金流極差,其它風險更是不少!
接下來猛拍君就給大家深扒一下至純科技,主要講四件事:第一,公司併購進來公司表現如何;第二,剔除併購後公司的業績表現;第三,公司的償債壓力有多大;第四,股東們都做了些啥。
03 大玩跨界併購
至純科技,2000年成立,為先進位造業提供高純工藝系統解決方案,下遊從泛半導體到光纖再到生物製藥。2017年完成上市後開始轉型,在原有高純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溼法工藝設備、生物醫藥和光電子板塊。
在新增的三個板塊中,除了溼法工藝設備是至純自己內部開發的項目以外,生物醫藥和光電子板塊均是從外面買進來的板塊。
首先是2017年以不到2000萬的對價買下做醫藥領域設備生產的琺成製藥59.13%股份。琺成本身表現一般,2017年和2018年連續虧損,直到了2019年整合了與琺成製藥模塊化和數位化戰略形成協同能力的廣州浩鑫,琺成收入出現翻倍式增長,才終於給至純帶來18萬的利潤。
如果說對琺成的併購只是試水,那2019年對波匯科技的併購可就真是大手筆了。至純以6.8億的對價,其中3.4億的股份,2.5億的定增現金,購買波匯科技100%的股份,以波匯2017年的淨利潤來看,PE倍數達到36倍,產生2.47億的商譽。
面對這樣的對價,波匯給出了歸母淨利潤複合增長率達到74%的業績承諾。2018年和2019年的業績承諾倒是都完成了。
可細細一看財務數據,2018年前三季度432萬的扣歸母淨利潤,三個月的時間就突擊到了3298萬,果然業績承諾是第一生產力。
而且2017年到2019年波匯的毛利率從49%上升到55%,僅提高了6個百分點,但淨利率卻從8%提高到了23%,淨利率比毛利率多增長的9個百分點,也就是說,2019年波匯的高業績增長有一半是控費帶來的。
只是這種突擊和控費下的利潤增長難以持續,最後一年的對賭能否達成,對賭之後是否會發生大臉,都非常讓人擔憂。而且一旦發生,巨額商譽又該何去何從,各位請細品。
04 主業增長乏力
至純科技這幾年看似業績增長勢頭較好,但是如果剔除掉對琺成和波匯的併購就會發現,至純2019年本身的收入其實是下滑的,2019年的收入增長其實是併購造成的假象。
至純所涉及的眾多行業中,對公司影響最大的就是半導體,2019年收入下降了6000萬,是整體收入下滑的最重要因素。
至純的半導體板塊中包括了高純工藝系統、溼法設備及晶圓再生服務、電子材料及部件三大業務。電子材料似乎一直沒成什麼氣候,我們暫且不論。
溼法設備是公司這兩年研發的重要投入方向,也是公司給予厚望的一塊業務。2015年啟動研發,2016年成立博士工作站,2017年成立獨立事業部,取得6臺的批量訂單,2018年製造工廠投入使用,取得1.1億訂單總額,2019年取得1.7億訂單總額,而隨著訂單的陸續交付,2019年形成了8100萬的半導體設備收入,形成了2600萬的毛利。
這個溼法設備雖然有著千億市場空間,只是公司尚處在起步狀態,這樣的收入和毛利增長,並沒有辦法撐起業績增長的大任。
說完溼法設備,我們再說至純的高純工藝。在溼法設備開始有一定收入的情況下,半導體板塊還能有6000萬的收入下滑,可見至純在半導體行業的高純工藝集成系統業務開展得並不順利。除了收入的萎縮,高純工藝毛利率也下滑嚴重。
這與公司的競爭策略有關。2018年至純為了能夠確保中標,在原有的報價的基礎上額外給予了折扣,壓縮自己的毛利空間以換得更大的收入規模和影響力。這個競價在2018年是成功的,以11個點的利潤空間為代價,換來了2.3億的增量收入,4000萬的增量毛利。
然而這樣的收入增長並不持續,到了2019年公司的收入無法保持,不知道是否是投標過程中過分讓利的代價。
05 資金壓力不小
原有業務增長乏力的同時,至純的現金也表現不好。近5年至純科技幾乎沒有一年賺到了真金白銀,2019年波匯科技並表後經營性現金流更是淨流出了1.11億,經營活動5年累計產生了2.48億資金缺口。而另一邊,至純科技卻從未停止擴張,5年投資流出了5.81億元。
巨額的資金缺口怎麼補?定增就是個好途徑,至純科技抓住收購波匯科技的時機,定增融了4.3億元,除了用於併購外還能剩下1.59億元用于波匯科技的在建項目,一箭雙鵰!
錢還是不夠怎麼辦,只能借款。除了各種長短期借款,至純還在2019年12月發行了3.56億元的可轉債,用於投資半導體溼法設備製造項目和晶圓再生項目。
不斷的借錢發債,在彌補投資缺口的同時,還將公司的有息負債率提高到了接近40%。截至2020Q1,公司一年內需要償付的借款7.26億元,長期需要償還4.86億元。
為什麼寧可負債也要借錢搞研發投產能?因為至純科技想要做的無論是半導體還是光電子,都是具有很高技術和資金壁壘的,如果前期不去砸錢,就連競爭的門票都拿不到。
手上的業務本身沒有辦法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入,也沒有背靠一顆有錢的大樹,至純無奈,只能準備再發15億定增。
06 股東紛紛減持
至純科技雖然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成長前景,但這一番分析下來,背後的風險點並不少。且從2018年8月以來,至純科技的股東和高管輪番減持,已經累計減持13.40%,套現8.84億元。
這裡絕對不是說減持有什麼不對,畢竟都是要恰飯的嘛。只是各位股東的大規模減持,是能夠看出來大家對公司的信心缺失。
不僅如此,大股東質押的比例也高的嚇人。實控人蔣淵將其持有股份的61.31%,總股本的18.06%全部進行了質押,看來至純原來的股東,的確是沒什麼錢。
總的來說,至純近兩年的業績增長全靠併購,原有的高純工藝業務下滑嚴重,併購進來的琺成和波匯也前途未明,即使是最有潛力的溼法設備,也由於尚沒有形成規模,且訂單到交付間隔較長,短期內無法支對公司的業績增長。
而公司的本身需要在研發和產能上大規模投入,再加上公司本身的業務尚不具備造血能力,大股東也沒什麼錢,只能通過一次次發債和外援定增支撐公司的持續發展。
現在的市盈率已經達到144倍,即使波匯和可轉債的募投項目預測的業績全部實現,也僅能帶來7000萬增量收入,市盈率仍然有67倍之高。
這價格不低,風險不小,諸位確定還要賭這一隻嗎?
請點關注,防止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