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9日訊 面對複雜的環境,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敢於攻堅克難,以強大的毅力和決心,在短短三年半的時間內,打造出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全球領先、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貨櫃碼頭,用中國「智」造、中國創造向全球港航業奉獻「中國方案」。從今天起,《山東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導:首篇來看《連鋼創新團隊:為中國建造世界級全自動化碼頭》。
這兩天,隨著「青島港自動化貨櫃碼頭標準體系」通過外部專家評審,山東港口在我國率先完成標準體系構建。得知這個好消息,剛剛結束肺癌二次手術的張連鋼激動不已。
「我們把標準制定出來,那麼我們就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現在真正的變成領跑,碼頭建成了是從無到有,標準制定了就變成了行業的引領者。」「連鋼創新團隊」帶頭人、山東港口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連鋼說。
從零開始,一直到擁有行業話語權,這一路,張連鋼團隊走的異常艱辛。早在1993年,歐洲就誕生了自動化碼頭,可20年時間過去了,在世界發展起來的30多個自動化碼頭中,一直沒有中國港口的名字。
「連鋼創新團隊」成員、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黨委書記、總經理殷健說:「自動化碼頭是作為全球港口行業發展的一個最高的業務形態,也是一個綜合實力體現。但是整個亞洲包括咱們中國在內,沒有一座全自動化的碼頭,所以存在一個大而不強的問題。」
要真正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中爭得一席之地,必須要有自己的全自動化碼頭。為此,2013年秋天,青島港從裝卸、IT等多個領域抽調一線技術人員組成攻關小組。有30多年貨櫃碼頭工作經驗的張連鋼被任命為帶頭人。然而,面對少得可憐的技術材料,連鋼創新團隊剛開始一籌莫展。當年9月,張連鋼帶隊到國外考察,可國外同行連捂帶蓋,不但不提供關鍵信息,甚至連近距離觀看都不讓。
張連鋼說:「不準下車,不準拍照,就是帶你碼頭轉一圈。後來給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活得我們自己回去自己幹了,你要靠引進技術,引不進來。」
在當時的自動化碼頭領域,4家歐美工業巨頭形成了行業聯盟,有外國專家斷定,憑藉中國技術,做出這個碼頭至少10年。憋著一口氣,連鋼創新團隊開始了核心技術自主公關。他們分成若干個小組,把項目細化成上千個小的環節,召開了數千次分析論證會。那年,53歲的張連鋼剛剛經歷了一次肺癌手術,他和團隊成員吃住在辦公室,經常通宵達旦。同事們心疼,他卻說:這個任務,拼了命也得完成。
張連鋼坦言:「那會確實是壓力很大。因為這個項目是幾十個億的項目,如果最後碼頭建不起來,或者建起來是個低效的碼頭,這個跟誰都沒法交代,那會兒就覺得橫下一條心,建不成碼頭,就跳海。」
自動化碼頭拖運貨櫃工作,由無人駕駛的AGV(自動導引車)完成,核心技術掌握在歐洲廠商手中。因為不開放、捆綁銷售等原因,項目組決定與國內設備供應商聯手攻關。幾經努力,2016年初,系統進入仿真測試階段,可測試一開始就遇到了難題。
「連鋼創新團隊」成員、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副總經理李永翠介紹說,「兩輛自動導引車,它倆要訪問一個公共區域的時候,會互相等待。會導致全場的AGV都停下來,最後(全部)生產就會停下來。」
為尋找解決方案,團隊一頭扎進設備供應商位於上海的基地,列出問題清單,逐一解決優化。當天的測試場上,6輛自動導引車同時運行、穿梭自如。靠著這股韌勁和闖勁,連鋼創新團隊上萬次實驗、先後攻破了2萬多個技術難點。2017年3月,團隊打算找船來實地檢驗,可許多公司擔心實驗不成功怕耽誤時間拒絕了。最終,他們爭取到了一艘內貿船。
「連鋼創新團隊」成員、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總經理助理李波回憶說:「當時(這艘)船靠岸了之後,我們看著一箱箱的礦泉水,一袋袋的米,還有一些油,還有這些就往船上送。一看人家做好了,我要在這待幾天的準備。後來全船1000個箱子,我們用了7個小時就把它幹完了。」
2017年5月11日,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貨櫃碼頭開港作業,橋吊單機效率最終達到26.1自然箱/小時,創造了世界同行業最高效率,震驚了國際航運界。
時任美國navis公司總裁Benoit de la Tour表示,「無論從硬體還是軟體,還是團隊來說,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都是全世界最好的。」
「真的感覺很自豪。中國人有能力,有這個方面的聰明才智,可以把自動化碼頭做成,並且比歐洲人做的還好。」張連鋼感慨道。
閃電時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山東港口集團「連鋼創新團隊」從零起步,一路追趕,憑藉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創造了港口建設史上的奇蹟。他們敢於攻堅克難,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挑戰不可能,他們持之以恆、篤定前行,勇攀科技高峰,這種堅毅的品質和可貴的精神,正是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閃電新聞記者 曲一歌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