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鄉尋找故鄉

2020-12-22 大河網

  □吳昆

  吉田修一18歲到東京討生活,覺得自己既不屬於東京,也不屬於故鄉,孤獨和鄉愁便成為他寫書的動力。《公園生活》便是他以東京日比谷公園為背景寫的小說,一舉拿下芥川獎(1935年為紀念文豪芥川龍之介所設立的文學獎)。吉田修一特別擅長描寫年輕人在都市的生活感受,文字樸實,故事真摯,令很多讀者動容。

  《公園生活》說的是一對陌生男女在地鐵上相遇,又在日比谷公園意外重逢,兩個人也許是彼此有好感,也許是同為異鄉追夢人而互相吸引,但孤獨和不自信讓他們互相望而卻步,他們並沒有刻意拉近關係,而他們卻總能相遇在那個安靜的城市公園,只有在公園裡,兩個人才能放下戒備,放下工作,坦誠地聊一些話題。除了他們,公園裡還有很多其他人,除了來公園小憩的「我」以外,還有大聲嚎叫的男子,裹在毛毯裡的流浪漢,以及更多漫無目的走著的人,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都想要在他鄉尋求一片溫暖。

  書中有一句話直戳人心:「您說大家為什麼都會來公園呢?不就是為了喘口氣嗎?!」在日本這樣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每個人都異常忙碌,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而且還要時不時應對突然出現的孤獨感和挫敗感。作為異鄉人,這種感覺尤其突出,而公園則是他們可以放鬆休憩的地方,也是一個互相告慰舔舐傷口的地方。

  讀完全書,你很難說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是愛情故事?但愛情卻不是主題;是逃避現實的宣洩?但全書卻沒有一絲悲觀的情緒。所以我把這本書當作一本記錄異鄉人都市生活的故事,他們奮力想要融入這座城市,想要愛這座城市,想要在這個城市擁有一片自己的故鄉,這個故鄉可以讓他們喘口氣,讓他們被認可,讓他們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在書中,這個故鄉是公園,而在現實中,每個異鄉人都需要在他鄉找到自己的故鄉,也許是一棟房子,也許是一個廠子,也許是一個人,這樣才能紮下根,茁壯成長。

相關焦點

  • 他鄉依然是他鄉,故鄉也不再是故鄉——這就是都市外鄉人的下場
    然後她對我說,我覺得裡頭有句話說得特別像你——後來,他鄉即故鄉。他鄉依然是他鄉,故鄉也不再是故鄉。在哪裡留情,在哪裡生長,才是能夠真正羈絆住你的地方。那些重要的人和事,會讓他鄉變得溫柔,孕育我們生命的脊梁,會讓故鄉清晰異常。
  • 《南鄉子》——陸遊(卻恐他鄉勝故鄉)
    重到故鄉交舊少,悽涼。卻恐他鄉勝故鄉。還記得小時候,學到陸遊的一首《示兒》,當時因著年紀太小,除了不求甚解的背誦,並不理解這位老人過於飽滿的愛國熱情。及至後來,年歲見長,才感到這位老人身上有一種珍貴的擔當精神。南宋的歷史裡,有著擔當精神的人不多,如辛棄疾,如陸遊。他們因這擔當精神而被後人敬仰稱頌,卻也因這跳脫出時代的清醒而愈加痛苦。
  • 【廣馬·故事】拖著行李箱直奔博覽會,老外直把他鄉當故鄉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有跑者拖著行李箱直接從高鐵站趕到博覽會現場,也有定居廣州的外籍朋友早已將他鄉當故鄉,跑者的故事總是那麼令人難忘…… 印度跑者只把廣州當故鄉 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進出國境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 「把掛職當任職,把他鄉作故鄉」
    「把掛職當任職,把他鄉作故鄉,南京對口幫扶商洛工作組跨越960公裡,用心做事,用情扶貧。2019年掛職期滿,工作組組長和其他7位掛職副縣區長出於對商洛的熱愛和對口幫扶工作的不舍,全部申請留了下來。」宣講現場,商洛市電視臺主持人劉藝璇說,從機關單位到醫院學校,從田間地頭到扶貧一線,處處都能遇到他們的身影。
  • 甘肅的湖北人都有兩份「鄉愁」:都市不歸人,他鄉亦故鄉
    (資料圖) 鍾欣 攝(抗擊新型肺炎)甘肅的湖北人都有兩份「鄉愁」:都市不歸人,他鄉亦故鄉中新網蘭州1月31日電 (記者 丁思 劉薛梅)往年,朱金山都會回湖北老家過年,今年也原本計劃正月初一返鄉,行程被疫情打亂。「不過也沒得啥事,現在有手機視頻方便得很,一個微信就可以搞定。
  • 雲邊有個小賣部:在那之前,故鄉是四季,在那之後,故鄉只有冬夏
    不知不覺把他鄉當作了故鄉故鄉卻已成他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你才敢望但是,他不甘心,他一定要走出家鄉,尋找自己的遠方。懷揣著自己的信仰跌跌撞撞,在失敗和不放棄之間邁著沉重的腳步終於走出村莊來到了媽媽說的大城市,但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這個大城市裡沒有故鄉的人情,只有拼命的競爭,最後,因為殘酷的現實在愛情和事業當中他輸得一敗塗地。
  • 《布魯克林》:故鄉和他鄉的兩難抉擇,背後是漂泊者道不盡的苦楚
    但隨著姐姐病故的消息不期而至,她不得不返回故鄉小鎮。此時的故鄉依舊,但從布魯克林歸來的埃麗絲已不是當年的鄉村少女。她光彩奪目,她受人追捧,卻也不得不面臨留在故鄉還是回到布魯克林的選擇。儘管這部影片的背景定位在20二十世紀50年代,但出於當下時代旋渦的我們,何嘗不是和女主一樣,尋找著我們自己心目中的「布魯克林」。所以今天,我將結合《布魯克林》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從「人物塑造、視聽語言、電影價值」三個層面入手,對該片進行解讀。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己的觀影感受,談一談這部片子背後的獨特意義。
  • 2021年的返鄉置業,信陽遊子們選故鄉還是他鄉?
    如果能在信陽安身立命,你們是選擇去他鄉再搏一次,還是選擇紮根在故鄉呢?
  • 心若不安,縱是故鄉,亦成他鄉
    心若不安,縱是故鄉,亦成他鄉。(配圖:月影孤清)
  • 農村俗語:「故鄉土,他鄉菜;玲瓏的女人,老鱉蓋」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故鄉土,他鄉菜;玲瓏的女人,老鱉蓋」。說句實在話,這句俗語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因此,不理解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出於好奇,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一、故鄉土所謂的「故鄉土」也就是指故鄉或故鄉的土地。無論是故鄉或故鄉的土地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因為那裡是人生的起點,是自己生命的發源地。
  • 甘肅駐村幹部「他鄉亦故鄉」:讓百姓過上「詩意」富足日子
    在精準脫貧這條路上,曹新傑等人秉承「他鄉亦故鄉」的理念,把村民當親人一樣去幫扶。截至2018年底,麻武鄉全鄉累計脫貧5個村573戶2093人,剩餘貧困戶48戶13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3.15%,部分村達到了脫貧標準,實現了整村脫貧。(完)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貧困村他鄉即故鄉│遵義市播州區洪關苗族鄉...
    2019年春,我到小壩場村擔任村黨總支部書記,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奮戰,我懷著情深他鄉即故鄉的桑梓情懷在這苗鄉找到了歸屬感。        特別是在洪關鄉工作以來,我始終懷著情深他鄉即故鄉的桑梓情懷,旗幟鮮明講政治,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嚴守紀律和規矩,大力傳承和弘揚新時代黃大發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好務,努力在推動洪關鄉高質量跨越發展的火熱實踐中續寫著精彩璀璨的人生篇章。
  • 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把他鄉變故鄉
    (聚焦海峽論壇)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把他鄉變故鄉中新社廈門9月20日電 題: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把他鄉變故鄉作者 黃詠綢從臺灣高校一畢業就「用設計點亮鄉村,把他鄉變成故鄉,讓遊人成為家人」,這是張欣頤和她的團隊夥伴的目標。在福建三明市,際溪村的「耕讀李家」是張欣頤團隊打造的第一個鄉村營造項目。
  • 讓人一夜清醒: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就可以嗎?
    9、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就可以嗎?The hometown can't place the body,Is it ok to go to a place far away from home ?10、最先感知到三十歲的,也許不是我們的而身體,也不是精神,而是物質。比起情感的不安,物質的困頓才時時刻刻勒著你的脖子。
  • 故鄉啊!故鄉!幾多夢裡人暢遊的地方
    故鄉心中一首永恆的歌;故鄉是遊子最思念的地方!人心目中抹不去的鄉愁,不管你與故鄉的距離有多遠,故鄉都是你的根,你可以走出故鄉的山水,但你永遠走不出故鄉的情懷。人這一輩子,不走出故鄉,就見不到更美的風景;人這一輩子,不回歸故鄉,就體會不到飄泊的艱辛。故鄉的思念,是心田裡的草,離開越久越瘋長!故鄉不遠,思故鄉,天涯咫尺近。故鄉很遠,回故鄉,咫尺天涯遠。
  • 身心歸於故鄉,生活歸於美好之地——瑪御谷新故鄉計劃
    我們整體社會意識中的故鄉和他鄉, 城市和鄉村, 已被視作二元對立的此岸還有彼岸。,讓人與自然、人與建築、人與生活、人與人重建親密關係,讓願意回歸故鄉的人,在這裡重獲內心的安全感與歸屬感。
  • 尋找「文藝三傑」的故鄉,天才畫家的出生地,拉斐爾篇
    上一回講了達.芬奇的故鄉芬奇鎮,不知道大伙兒喜歡嗎?那麼這一回小英給大家講述文藝三傑之一——拉斐爾的故鄉。拉斐爾,全名叫拉斐爾.聖齊奧,他出生於義大利烏爾比諾。烏爾比諾小鎮就是小英今天要介紹的地方。由於這座小鎮處於山區,交通不便,既沒有航空,也沒有鐵路直達。小英無語了,怎麼樣才能到呢?
  • 「我的扶貧故事」直把他鄉當故鄉|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吳長茜
    我的家鄉在赫章縣,那裡是畢節市脫貧攻堅主戰場,也有類似我這樣的他鄉人把它當故鄉,舍小家、為大家,在脫貧攻堅一線辛勤耕耘,留下了我們的腳步……通訊員:馮海軍 整理編輯:胡妍編審:侯超
  • 故鄉是什麼?來時的路,還是忘不了的一碗麵?
    故鄉不是容不下肉體,他鄉也不是放不下靈魂,只是我們總是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不敢輕易放棄,卻忘了父母漸漸老去,自己又一事無成,做不到問心無愧,而不願意面對罷了。很多時候總是覺得虧欠父母兄弟,自己為什麼不能衣錦還鄉,只好在他鄉漂泊。
  • 若生活如意,誰願客走他鄉,顛沛流離
    有一句很真實、殘忍的話:「我們從未作惡,卻被生活套上枷鎖」,輕描淡寫描述了那些背井離鄉、顛沛流離故鄉人的無奈。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卻沒有工作,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有家的地方找不到養家餬口的路,在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從此有了漂泊,有了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