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情系貧困村他鄉即故鄉│遵義市播州區洪關苗族鄉...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何鑫,是遵義市播州區洪關苗族鄉聯心村黨總支部書記。       2019年春,我到小壩場村擔任村黨總支部書記,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奮戰,我懷著情深他鄉即故鄉的桑梓情懷在這苗鄉找到了歸屬感。        現在的小壩場村,5000畝紅楓林熠熠生輝,4A級太陽坪景區喜聚八方遊客,146戶597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自帶苗族韻味,來往的遊客與當地的村民交織在一起,如痴如醉,景色迷人,像極了一幅精簡版的清明上河圖慢慢舒展開來。

剛到小壩場村,一個外縣來的我,與其他村幹部在一起略顯得有點陌生。如何與他們打成一片,如何讓全村建檔立卡281戶1068人全部穩定脫貧,如何找到一條穩定的長久的致富之路?是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我始終堅信:「笨鳥先飛、後發趕超」「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無論是在道真自治縣、共青團遵義市委,還是在洪關苗族鄉工作期間,我都始終勤於學習、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竭誠奉獻,先後得到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讚譽。        特別是在洪關鄉工作以來,我始終懷著情深他鄉即故鄉的桑梓情懷,旗幟鮮明講政治,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嚴守紀律和規矩,大力傳承和弘揚新時代黃大發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好務,努力在推動洪關鄉高質量跨越發展的火熱實踐中續寫著精彩璀璨的人生篇章。

我想,既然是打仗,患難就能見真情,指戰員就是關鍵。我便著重從增感情、抓班子、強隊伍。一是大事小事帶頭幹,遇事第一個上,平時主動關心其他村幹部;二是與各位村幹部交心談心,工作之餘跟大家一起吃住,認真細緻地去了解每一個班子成員的經歷、特長、脾氣、性格;三是給每個成員分好工、設好崗、定好職,做到人盡其才;四是規範工作制度,強化工作方法。       一段時間的相識、相知下來,便徹底地和大家打成了一片。       為了盤活資源增加群眾收入,破解土地丟荒、閒置,勞動力少,天無三日晴等難題。我明確了「生態旅遊地,苗鄉小壩場」的發展定位,大膽創新地提出「兩轉一包一聯結」發展模式(即農戶把土地流轉給村委會,村委會流轉給公司,公司分包給種養殖大戶,再與農戶進行利益聯結、農戶賺取土地租金和務工薪金),將村集體林地2859.48畝入股旅遊公司,設置景區門票每張5%的分紅機制。        在招商引資項目中,爭取集體經濟佔股。引進貴州行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斥資2000餘萬元打造研學基地一個,村集體佔股10%;三是流轉土地5000餘畝土地給貴州聚鑫紅楓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栽培紅楓,發展林下經濟;同時盤活其他集體資源入股企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白天,我走村入戶了解社情民意;晚上我到組到戶召開群眾會宣講政策;除了做好群眾工作之外,周一至周五我上下左右對接協調,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周末我就總結過去和部署新一周的工作。       我始終把脫貧攻堅統攬發展全局,按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因戶因人分類施策,順利實現該村281戶1068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並且還成功實現了該村脫貧攻堅「零漏評零錯退滿意度100%」即「00100」的目標任務。       我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特別是群眾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切實有效幫助群眾予以解決,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質的躍升。我特別注重大力發展產業,為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增添動力。       充分利用龍頭企業帶動,構建「兩轉一包一聯結」、「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林下經濟和其他集體混合經濟,實現了村集體年收益達50萬元以上,帶動貧困群眾就業4000餘人次、同比增長39.98%,實現人均收入達10000元以上、同比增長36.69%。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這是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始終堅持著眼大局,努力做好為組織選好人、培養人、用好人等工作,我將村委會主任陶偉同志作為村級黨組織書記主任「一肩挑」人員重點培養對象進行全面全方位多領域培養鍛鍊。陶偉在2019年順利被組織列為市級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對象。經組織多方培養和考察,陶偉在今年9月順利完成支書主任「一肩挑」,並且完全能夠勝任黨總支部書記理應承擔的各項工作。

2020年,我被評為全市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我深知一名優秀黨員,不是看其獲得的光環和榮譽,而是看其如何堅守初心踐行使命。在此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又帶著組織的信任,領導的囑託,群眾的期盼,於2020年9月到聯心村擔任黨總支部書記。       新的崗位,不變的初心,永在的歸屬感,我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責任擔當,奮力鞏固提升聯心村的脫貧成果,不折不扣地助推鄉村振興。       

人物小傳:何鑫,男,仡佬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貴州正安人。2010年至2018年在道真和共青團遵義市委工作,2018年3月至今,在播州區洪關苗族鄉工作,歷任播州區洪關苗族鄉衛計辦主任、小壩場村黨總支部書記、聯心村總支部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樹濤 整理

通訊員 金理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
    我是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書記李林,2017年1月,組織安排我到花山苗族鄉任黨委書記。花山苗族鄉是餘慶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地處餘慶縣西南角,與遵義市湄潭縣石蓮鄉、黔南州甕安縣天文鎮接壤,素有「雞鳴三縣」之稱。
  • 「我的扶貧故事」直把他鄉當故鄉|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吳長茜
    我叫吳長茜,是黔西縣花溪鄉扶貧工作站站長。作為一名90後幹部,5年來,我與許多同仁一樣,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揮汗如雨,「山崗上有我們的腳步,小河邊有我們的理想,天地間有泥土的芳香,我心中有淳樸的老鄉……」花溪鄉是全縣深度貧困鄉,有貧困人口1135戶4928人,全鄉十個村(社區)中深度貧困村就佔了3個,是全縣脫貧攻堅主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讓搬遷群眾的「他鄉」變「故鄉」!|遵義市新蒲...
    我叫曾學強,現在是新蒲新區三渡鎮人民政府鎮長。參加工作至今20年,做過很多工作,經歷了不少事情,但說起真正接觸扶貧工作,還得從擔任新蒲新區移民辦副主任時說起。開端2016年,我分管的生態移民搬遷轉型為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之一,而且是「四場硬仗」的「當頭炮」,這一仗必須打響、必須打贏,還要打得漂亮!
  • 「我的扶貧故事」無悔獻青春 無畏擔使命│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鳳凰...
    我叫高廷進,是遵義市生態環境局派駐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鳳凰村第一書記。 在脫貧攻堅一線,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已經是第5個年頭了,我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上下功夫、出實招,我立足職責帶領工作隊戮力同心共戰疫情,放棄了與家人的團聚,放棄了休息的時間,始終奮鬥在戰場的最前線。下基層,跑田坎,吃透村情民意2016年4月,經遵義市委組織部選派,我到省級深度貧困村--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鳳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和村「兩委」一起努力摘掉頭頂上的貧困「帽子」,向全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楊昌豔(左)入戶走訪村民有人對我說:「閨女,你能幹什麼?」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 「我的脫貧故事」我慶幸,我沐浴在溫暖陽光裡︱遵義市播州區唐遠豔
    我叫唐遠豔,是遵義市公安局播州分局的一名民警,我家在播州區西坪鎮的一個小山村,父母以務農為生,還要供養我們四姊妹讀書,經濟困難,入不敷出,初中時交30元錢的生活費都要去向別人借。唐遠豔家所在的西坪鎮山村一景正當我們一籌莫展時,黨和政府實施的扶貧政策像春風一樣吹進了我家,迎來了曙光,西坪鎮的扶貧幹部鄒雲華和村幹部在走訪過程中聽說了我家的困難後,來到我家了解情況,在西坪鎮的扶貧幹部的幫助下,出具相關證明為我家辦理返貧手續以及辦理精準扶貧卡
  • 扶貧故事| 情系基只,他把這裡當作第二故鄉
    他的扶貧故事 情系基只,他把這裡當作第二故鄉雲霧繚繞的大山深處,崎嶇的山路上,紅彤彤的塘火旁,低矮的土坯房裡,總能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他就是來自綿陽監獄、掛職於基只鄉的禁毒副書記蔣持政吸毒人員王某某,因好奇吸食毒品家庭破裂,妻子遠走他鄉,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小孩,家庭的巨變和社會的譴責使他孤獨苦悶,整日沉默寡言。蔣持政了解情況後,多次上門找其談心、幫教,使王某某在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性格逐漸開朗,能定期主動到康復站接受尿檢和籤到。
  • ...感情越來越深│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共心村青山組村民陳澤遠
    我叫陳澤遠,今年44歲,是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共心村青山組村民。 說起我的脫貧故事,使我回憶起以前的生活。 我也不是沒有想過出去打工,但是把照顧母親和孩子的重擔壓在妻子一個人的身上,我真是於心不忍。直到2014年,村幹部和幾個陌生人來到我家,把我家房前屋後都查看了遍,詢問了解了我的家庭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摘「窮帽」 致富路上不停歇┃遵義市播州...
    冬日暖陽帶給我的是一份美好的回憶。一輪暖陽,猶如一把開啟我記憶大門的鑰匙。        迎著冬日暖陽,我來到松樹林下,給我餵養的2000多隻雞群餵食。正在林子下面悠閒覓食的雞群見我的到來,撲著翅膀爭先向我飛奔而來,爭搶我給它們散撒的食料。望著這些可愛的雞群,我無比欣喜,心懷感激,是它們讓我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叫徐貴生,是遵義市播州區泮水鎮喻河村的建檔立卡脫貧戶。我家有6口人,一個是身患肢體殘疾的母親,兩個女兒和一個正上大學的兒子,以及我的妻子。
  • 「我的扶貧故事」以醫者仁心 助力脫貧攻堅│遵義市播州區鴨溪鎮...
    作為一名醫生和遵義市播州區鴨溪鎮中心衛生院院長,要讓偏遠山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這是我最樸實的夢想,也是我作為院長的承諾。 精準扶貧戰鬥打響後,作為醫院扶貧工作第一責任人的我,始終把扶貧工作作為醫院擔當、社會責任來抓,帶領衛生院全體幹部職工,全面落實健康扶貧,助力貧困戶脫貧,幫助群眾以健康的身體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不掉隊。帶領全院幹部職工聯繫村群眾,每周入戶一次,每半個月解決一個問題。常與扶貧工作隊一起,多次與村兩委,農戶談心,上「親戚」家串門。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譜寫苗鄉教育丨清鎮市流長苗族鄉中心校...
    我叫王劍,在清鎮市流長苗族鄉中心校工作。教育扶貧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在教育扶貧的路上,我和同志們發生了很多動人的故事,其中有艱辛、有委屈,有心酸,收穫了成功、快樂、情誼。 把貧困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 這套扶貧地理信息系統厲害了,貧困戶分布和數據一目了然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鄉葛藤村利用了扶貧地理信息系統,讓駐村幹部以及扶貧決策部門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015年 ,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鄉葛藤村成為中電建貴州院的精準扶貧幫扶點,這家央企為了更好地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發揮技術優勢,專門設計了「葛藤村扶貧地理信息系統」,以扶貧專題信息為基礎,集扶貧信息數據採集、查詢統計、數據管理、空間分析以及專題製圖於一體,將專業化的數據處理流程進行封裝,通過對駐村幹部進行操作培訓,在系統只需進行簡單的數據錄入、修改、刪除等操作,即可完成地理信息專業技術人員的數據處理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喊我「黑書記」丨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長田村...
    我叫韋傑,今年29歲,2017年—2019年在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長田村黨總支書記。我還充分利用朋友圈宣傳就醫就學、扶貧解困、產業發展等各項惠民政策,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朋友圈了解各項政策。慢慢地,老百姓習慣有事直接通過微信聯繫我,逐漸實現了由「線下倒苦水」到「線上擺龍門陣」的轉變。
  • 「我的扶貧故事」一花一草扶貧路 不是他鄉是故鄉丨鳳岡縣何壩鎮...
    我叫洪俊花,說起脫貧攻堅,我有太多感觸。三年前,我來到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此便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之路,至今已有1000多天。  在政策指引下,我同村裡的書記、主任一同從各個小組開群眾會入手,每天頂著烈日,逐條馬路踩點、規劃、測量到施工,全程參與。不到一年的時間,凌雲村修通通組公路8條近10千米,通村公路2條5千米,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
  • 「我的扶貧故事」搭梁築橋拉近民心丨普定縣補郎苗族鄉社會經濟...
    作為補郎鄉從事項目建設工作的一員,見證和參與到這條路的謀劃建設到竣工驗收,我感到既榮幸又興奮。石階村是補郎鄉現轄11個行政村之一,離鄉政府駐地直線距離不到10公裡,卻因一條不可逾越的天塹,疏遠了兩地群眾幾十年之久,平時村民往來探親,辦理事務需要繞行24公裡的山路,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路況不佳,尤其是半年前的一次繞行經歷,更讓我對這條繞行路段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 「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青春與故鄉的蝶變|羅甸縣茂井鎮田壩村駐村...
    我叫胡白豪,是羅甸縣茂井鎮人民政府的幹部,2015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一站便投身到我縣深度貧困村茂井鎮大亭村駐村。2018年11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又被派往茂井鎮田壩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一個3年加上一個2年,從稚嫩懵懂到稜角磨遍,5年青春汗水灑遍半個大亭,從深度貧困村到非貧困村的跨度,變的是離縣城又拉開了10公裡的距離和肩上越來越重的擔子,不變的是夜以繼日地奔赴在5+2、白+黑的忙碌。5年來,也有幸見證了大亭這個仿佛被貧窮烙印的故鄉,在脫貧攻堅這個歷史難得的洪流中蝶變。
  • 遵義市播州區掛牌出讓3商住用地,1宗商業用地
    黔房網遵義(2020年12月21日訊)據遵義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消息,遵市交易〔土地〕掛字〔2020〕第223號掛牌出讓公告,遵義市播州區掛牌出讓4宗地塊,總面積92112㎡!出讓的114號地塊位於播州區影山湖街道石榴路西側;面積49757㎡;土地用途:居住用地,商業用地;使用年限:居住用地70年,商業用地40年;規劃條件:容積率≤1.7;建築密度≤25%;綠地率≥30%。
  • 在他鄉尋找故鄉
    □吳昆  吉田修一18歲到東京討生活,覺得自己既不屬於東京,也不屬於故鄉,孤獨和鄉愁便成為他寫書的動力。吉田修一特別擅長描寫年輕人在都市的生活感受,文字樸實,故事真摯,令很多讀者動容。  《公園生活》說的是一對陌生男女在地鐵上相遇,又在日比谷公園意外重逢,兩個人也許是彼此有好感,也許是同為異鄉追夢人而互相吸引,但孤獨和不自信讓他們互相望而卻步,他們並沒有刻意拉近關係,而他們卻總能相遇在那個安靜的城市公園,只有在公園裡,兩個人才能放下戒備,放下工作,坦誠地聊一些話題。
  • 他鄉依然是他鄉,故鄉也不再是故鄉——這就是都市外鄉人的下場
    一般情況下,滴滴我是坐拼車,大部分的時候,車上只有我一個乘客,隨便就會跟司機聊點什麼。今天難得,當車在我面前停下來的時候,副駕駛上坐著一個人。從路線上看,這位叔叔是要去虹橋機場。2009年9月,也是爸爸扛著大包,坐著火車送我去廣州上學。我到現在依然還記得下了火車的那一瞬間,羊城特有炎熱又潮溼的空氣給我的胸口那猛烈的一擊,提醒著我,我真的從那個西北小城來到了這個位於祖國版圖南部的超一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