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普定縣聯合驗收組對補郎鄉倉田村至石階村產業機耕道新建項目開展縣級驗收。驗收結論是:新建硬化機耕道3公裡,寬4米,厚0.15米,水泥路面(C20標準),同意通過縣級驗收。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標誌著石階村正式進入補郎鄉「半小時經濟圈」。作為補郎鄉從事項目建設工作的一員,見證和參與到這條路的謀劃建設到竣工驗收,我感到既榮幸又興奮。
石階村是補郎鄉現轄11個行政村之一,離鄉政府駐地直線距離不到10公裡,卻因一條不可逾越的天塹,疏遠了兩地群眾幾十年之久,平時村民往來探親,辦理事務需要繞行24公裡的山路,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路況不佳,尤其是半年前的一次繞行經歷,更讓我對這條繞行路段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倉田村至石階村機耕道修建後
當天我和同事需要到石階村開展工作,我們早上9點從鄉政府出發,大致行駛了40多分鐘,來到一個陡坡處,此處路窄坡陡,平時路幹倒也無妨,油門一踩就可以通過,由於當天下雨路溼,附近又有人運泥經過,積水的路夾帶著零散的黃泥,導致路面溼滑。同事駕駛的皮卡車衝上坡時,車子出現了原地打滑的情況,我急忙叫停,讓同事慢慢地把車倒回到50米以外的平整地面。
在我們剛停好車思考怎麼通過時,一輛摩託車從對面的坡頂滑倒下來,我們趕緊上前將車上摔倒的兩人扶起,所幸只是受了點皮外傷,兩人相互攙扶著就離開了。我不禁冷汗倒流,還好有幾分鐘時間差,不然和我們的車撞上那就麻煩了。
最後在我們一行4人的通力合作下,通過抱石頭墊後輪和推車的方式,總算邁過這道難關,到達石階村村委時,差不多中午12點了。
龔丞(右)和石階村主任李發高查看機耕道施工進度
所以「要想富,先修路」,修通道路不僅方便兩地人民群眾的交流出行,更能帶動附近農業產業發展。而打通這兩地最短路程,跨越天塹成為了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底下河溝雖然不寬,但是有30多米深,搭梁築橋難度很大,鄉裡條件有限,所以一直沒能動工。」石階村支書楊本才指著河底和我說道。
2019年底,在政策支持下,補郎鄉倉田村至石階村產業機耕道新建項目被提上日程。得知多年來的心願即將圓滿,楊本才支書高興地說:「我們會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和建築公司的技術指導下,舉全村之力,修好這條致富路。」
倉田村至石階村產業機耕道主體建設內容於10月份完工,後續在完善相關安全防護措施後將全面放行通車。
龔丞驗收機耕道
2020年是補郎鄉農業產業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的一年。這一年,鄉域範圍內先後修通硬化了翁卡村至等堆高寨機耕道、倉田村至石階村機耕道、等堆奤奤至大屋基機耕道等多條產業路20餘公裡,同時從儲存和灌溉提高農作物經濟效益方面新建完成農業產業冷庫1200立方米、水窖池40口,為全鄉農業產業經濟蓬勃發展和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
【人物小傳】
龔丞,男,1994年7月生,籍貫貴州普定,本科學歷,畢業於貴州省六盤水市六盤水師範學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臨聘於普定縣補郎苗族鄉人民政府扶貧工作站,2019年11月起任普定縣補郎苗族鄉社會經濟發展辦公室(項目辦)負責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梅世桂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