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時代,有十八般兵器,會武術的人常常選一件趁手的兵器。 「十八般武藝」最初指的是十八種兵器。 十八般兵器分別是: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十八般武藝」在古代反映了當時的作戰工具的多樣性,而現在則理解為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我們知道在古代戰場上,大刀,長槍,弓箭是比較常見的兵器,而錘,槊,鞭這些卻是不常見的兵器。
而「獨腳銅人槊」則屬於槊這種兵器裡更加不太常見的兵器。「獨腳銅人槊」的樣子如下,它的形狀像一個只有一條腿的娃娃,娃娃的頭部是由銅打造,是「獨腳銅人娃娃槊」的核心部位,也是這個武器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靠它來擊打對方。
「獨腳銅人槊」的頭部以下是雙手,交叉於胸前,然後是單腿,一直延伸很長,同時也是兵器的手杆。「獨腳銅人槊」在古代歷史上真正使用的人應該不多,我們對它的了解是通過讀梁羽生小說。這個武器非常沉重,所以不是力氣非常大的人,根本不能使用。
在小說中,使用「獨腳銅人槊」的人有韓維、完顏鑑手下第一大力士、北宮橫、「關東鐵漢」鐵大鼎、鍾無霸、厲抗天、哈薩克武士哈川、六合幫的一個大頭目、英雄大會上的不知名軍官等。
那麼,在古代戰場上,有使用「獨腳銅人槊」作兵器的人嗎?可能是有的,但是由於不是知名的人,所以使用者具體是誰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作為十八般武器中的一種,肯定是有市場的,如果沒有的話,也不會把它列入十八般武器中。
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在《羅通掃北》的勇士NO.1一一鐵雷八寶,就是使用的這個「獨腳銅人槊」。「獨腳銅人槊」最大的威脅就是能把對方的武器給「報銷」。
鐵雷八寶在與羅通交戰的過程中,「獨腳銅人槊」大顯威力,把羅通的槍直接打成兩段。後來,眼看羅通有難,隨時都有可能被擊敗,甚至被打傷的過程中,羅通的兄弟羅仁策馬趕到。
羅仁飛錘顯威力,「獨腳銅人槊」沒了優勢,鐵雷八寶最終被打敗!
「獨腳銅人槊」是槊的一種,而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槊分為馬槊和步槊,是在漢末時期興起的,三國時期的張飛和關羽就用過馬槊,張飛的丈八蛇矛就是馬槊的一種。
古代戰場上,槊不孤單,經常一人一手拿槊,一手拿短刀,二者配合使用,威力更大。後來,在馬背上作戰,槊通常與弓箭並存,一人拿著這兩種工具,協同作戰。
但是在古代戰場上,用「獨腳銅人槊」的人並不多。一是這種兵器比較沉,需要力大無窮的人使用。二是它最大的作用能夠把對方的武器給擊壞。但是它不如刀,槍,對人造成的傷害力大。
由於「獨腳銅人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使用的人不多。但是由於它的特殊性,造型也比較有意思,所以被武俠小說大師所鍾愛。在金庸的小說《書劍恩仇錄》中有如下描寫:
滕一雷從背上卸下獨腳銅人,縱近身去,向下一壓,只聽得當的一聲猛響,兩件兵器都被震了開去。餘魚同和言伯乾手臂發麻,暗暗心驚。滕一雷道:「且莫混戰,聽兄弟一言。」
由此可見,「獨腳銅人槊」真的是威力不小哦。我是歷史漫談君,歡迎大家點讚,留言,關注,謝謝。
(文/歷史漫談君·一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