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戰場上,有使用「獨腳銅人槊」當作兵器的嗎

2020-12-24 歷史漫談君

在冷兵器時代,有十八般兵器,會武術的人常常選一件趁手的兵器。 「十八般武藝」最初指的是十八種兵器。 十八般兵器分別是: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十八般武藝」在古代反映了當時的作戰工具的多樣性,而現在則理解為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我們知道在古代戰場上,大刀,長槍,弓箭是比較常見的兵器,而錘,槊,鞭這些卻是不常見的兵器。

而「獨腳銅人槊」則屬於槊這種兵器裡更加不太常見的兵器。「獨腳銅人槊」的樣子如下,它的形狀像一個只有一條腿的娃娃,娃娃的頭部是由銅打造,是「獨腳銅人娃娃槊」的核心部位,也是這個武器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靠它來擊打對方。

「獨腳銅人槊」的頭部以下是雙手,交叉於胸前,然後是單腿,一直延伸很長,同時也是兵器的手杆。「獨腳銅人槊」在古代歷史上真正使用的人應該不多,我們對它的了解是通過讀梁羽生小說。這個武器非常沉重,所以不是力氣非常大的人,根本不能使用。

在小說中,使用「獨腳銅人槊」的人有韓維、完顏鑑手下第一大力士、北宮橫、「關東鐵漢」鐵大鼎、鍾無霸、厲抗天、哈薩克武士哈川、六合幫的一個大頭目、英雄大會上的不知名軍官等。

那麼,在古代戰場上,有使用「獨腳銅人槊」作兵器的人嗎?可能是有的,但是由於不是知名的人,所以使用者具體是誰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作為十八般武器中的一種,肯定是有市場的,如果沒有的話,也不會把它列入十八般武器中。

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在《羅通掃北》的勇士NO.1一一鐵雷八寶,就是使用的這個「獨腳銅人槊」。「獨腳銅人槊」最大的威脅就是能把對方的武器給「報銷」。

鐵雷八寶在與羅通交戰的過程中,「獨腳銅人槊」大顯威力,把羅通的槍直接打成兩段。後來,眼看羅通有難,隨時都有可能被擊敗,甚至被打傷的過程中,羅通的兄弟羅仁策馬趕到。

羅仁飛錘顯威力,「獨腳銅人槊」沒了優勢,鐵雷八寶最終被打敗!

「獨腳銅人槊」是槊的一種,而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槊分為馬槊和步槊,是在漢末時期興起的,三國時期的張飛和關羽就用過馬槊,張飛的丈八蛇矛就是馬槊的一種。

古代戰場上,槊不孤單,經常一人一手拿槊,一手拿短刀,二者配合使用,威力更大。後來,在馬背上作戰,槊通常與弓箭並存,一人拿著這兩種工具,協同作戰。

但是在古代戰場上,用「獨腳銅人槊」的人並不多。一是這種兵器比較沉,需要力大無窮的人使用。二是它最大的作用能夠把對方的武器給擊壞。但是它不如刀,槍,對人造成的傷害力大。

由於「獨腳銅人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使用的人不多。但是由於它的特殊性,造型也比較有意思,所以被武俠小說大師所鍾愛。在金庸的小說《書劍恩仇錄》中有如下描寫:

滕一雷從背上卸下獨腳銅人,縱近身去,向下一壓,只聽得當的一聲猛響,兩件兵器都被震了開去。餘魚同和言伯乾手臂發麻,暗暗心驚。滕一雷道:「且莫混戰,聽兄弟一言。」

由此可見,「獨腳銅人槊」真的是威力不小哦。我是歷史漫談君,歡迎大家點讚,留言,關注,謝謝。

(文/歷史漫談君·一江月)

相關焦點

  • 古代戰場上,有使用「獨腳銅人」作兵器的嗎?
    在《羅通掃北》中,羅成的兒子羅通的銀纓攢竹梅花槍,可謂所向無敵,唯一在鐵雷八寶的「獨腳銅人娃娃槊」面前丟了陣。鐵雷八寶用「獨腳銅人娃娃槊」直接就砸斷了羅通的「銀纓攢竹梅花槍」。不過「獨腳銅人」絕非是武俠小說家的臆造之物。
  • 千斤重的「獨腳銅人」兵器,在古代戰場上有人使用過嗎?
    古代打仗使用的都是冷兵器,除了弓箭之類的遠程武器外,幾乎都是近身作戰。因此古代打仗對兵器的要求就非常嚴格,武器不稱手就有可能戰死沙場,所以我們在古代戰場最常見的武器就是刀,輕便鋒利,殺傷力強,近身作戰的首選。
  • 十八般兵器,真正戰場上需要什麼武器?劍在真實戰場上真的有用嗎
    無論是古代電視劇,或者古風戰爭遊戲,我們在其戰場上看到的兵器多數是劍。然而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樣樣都有人練,那麼在真正用在戰場上的兵器是什麼呢?劍在戰場上到底有什麼作用?談及古代戰爭,最激烈的要數三國時期。
  • 古代一件冷兵器的使用年限能有多長?
    像是小說裡的青龍偃月刀、青釭劍絕對算得上神器了,但小說歸小說,真實的古戰場上,除了鈍擊類兵器外,幾乎所有銳器類兵器都有使用壽命,而且非常短。冷兵器中日本武士刀是比較出名的,但武士刀的使用壽命與其殺傷力成反比。1864年,日本幕府末期的武士團體新選組,在池田屋的旅館與尊攘派志士發生械鬥,這場械鬥中共有九人被砍死。
  • 古代名將兵器排行:第2李世民打江山用,第1霍去病的難看
    在我國古代,出現了很多名將,比如說韓信,嶽飛,還有薛仁貴。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大將軍,他們擁有出色的軍事才能和超強的武藝。但是將軍如果要上戰場的話,那必須還要有一把非常好的兵器才行,這樣才能讓這些名將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 中國古代冷兵器之王,名將的最愛神鬼莫測
    在古代眾多的兵器中,有一種兵器被中國人奉為至尊,這種兵器近代以來屢屢出現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成為了兵器界的王者形象。  這種兵器就是「長槍」,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的長槍真的這麼神奇嗎?它又是何時出現並最終普及的呢?
  • 《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和方天畫戟真的是用在戰場上的武器嗎
    但是,這些武器真的是應用於戰場的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要質疑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首先從武器的通用化程度來說。一般來說,應用於戰場的武器,往往有標準化、通用化的特點,為的是便於後勤保障。古代雖然比不了現代軍隊的大規模後勤供給,但是大體的思路是一樣的。一般來說,冷兵器時代的士兵們使用的基本武器就是矛和槍,因為這類武器輕巧、鋒利、堅固,殺傷力大,適於戰場作戰。
  • 十八般兵器裡,真有「錘」嗎?真正的歷史上有沒有用雙錘的武將?
    十八般兵器常見於《三俠五義》、《說嶽全傳》的小說裡,也常見於劉蘭芳和袁闊成的評書中。十八般兵器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國粹,是祖先的智慧,也可以申請吉尼斯紀錄,或者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跟四大發明一樣叫人倍感自豪。十八般兵器不僅是評書藝人口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是中國古代戰場上的軍事裝備。
  • 中國古代冷兵器中國古代冷兵器講解:十八般兵器究竟是哪十八般?
    十八般武器,即冷兵器時代的「十八般武藝」,這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現代人對「十八般武藝」的理解是泛指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
  • 馬槊才是關羽用的兵器
    無論《三國演義》還是《隋唐演義》,武將手中的兵器,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趙雲的龍膽亮銀槍、羅成的五鉤神飛槍等,總是那麼光彩奪目。其實刀也好,槍也罷,在古代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普通士兵才用的武器。相比於刀槍,真正的兵器貴族是馬槊。遙想曹孟德在長江上「橫槊賦詩」,睥睨天下,是何等威風。還有趙雲在曹軍中單騎救主,「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注意奪的不是刀,不是槍,而是槊。這些細節,充分說明了馬槊在兵器中高大上的地位——非大將不能用。
  • 在古代能使用馬槊的人,可能家裡富可敵國!
    中國古文化,兵器裡面有著許多不一樣的兵器,所謂十八般兵器,其實十八般兵器只是使用的較多的兵器,還有不怎麼使用的兵器,偏冷門的,今天我給大家說說偏冷門的兵器,馬槊為什麼說他偏冷門呢?並不是使用他的人不多,其實是用不起,一把馬槊的成型需要許多的工藝,步驟價格也非常昂貴,馬槊,是槊的主要形態。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馬槊鋒具有明顯的破甲稜,上好的槊也會同寶劍一樣,有八個面。普通的魚鱗鎖子甲、鐵圜甲、明光鎧,在破甲的槊之下,一擊而破。
  • 十八般武藝涉及的古代冷兵器,你都認得嗎?
    古戰場列裝行伍,近身戰首選便是刀,因此,刀帶血氣,為血煞之兵。擅刀者,多為霸者。環首刀:漢帝國鍛鋼技術成熟後出現,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近身冷兵器。現今出土的環首刀,質量超過明清時期的刀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環首刀將匈奴打敗,並促成了匈奴分裂西遷。
  • 古代有「百兵之王」稱號的槍矛,如何從戰場上的寵兒淪為配角
    槍矛善刺能砍,能長能短,既是步兵的攻守利器,又是騎兵的衝鋒殺器,有「百兵之王」之稱,在古代兵器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構造以槍頭和槍桿為主,槍頭又由脊、刃、身、環鈕、骹等部分組成。明朝軍事巨著《武備志》對槍矛讚譽有加,認為「陣所實用者,莫槍若也。」
  • 古代重騎兵戰場衝鋒使用的長柄武器——馬槊、步槊
    馬鐙可以給騎手的雙腳提供穩定有力的支撐,讓騎手們能夠更有力、更靈活地施展兵器,尤其可以讓騎手在高速衝擊中不至於擔心被擊中敵人的力量反噬墜馬。這極大地促進了騎兵的發展,同樣也讓馬槊的威力大大提高,徹底淘汰了漢代流傳的騎兵長戟。得益於這方面的支持,馬槊技法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南梁簡文帝蕭綱甚至還為此編撰了一部《馬槊譜》來詳細記錄馬槊的實戰技藝。
  • 古代兵器從弓與投石帶演變到戰車,為何最後騎兵變成戰場主力
    為了要提高作戰時的戰鬥力,人們致力於發明各種武器,先後出現了能夠遠距離攻擊敵人的投石帶、弓箭等投擲兵器,能夠攻擊龜縮在城中的敵人的攻城兵器,以及在正面交戰中威力極大的戰車等。在戰場從陸地擴展到海上以後,槳帆船等戰船隨之應運而生。
  • 古代冷兵器發展到後期為何只剩下刀劍矛?
    在《水滸傳》中,十八般兵器變成:矛錘弓弩,統鞭鐧劍,鏈過斧鉞,戈戟牌棒,槍抓。而古代,兵器並不只是這十八種,這些只能算是具有代表性質的兵器而已。那麼,就題主問題,為什麼這些兵器,最後只剩下刀劍矛了呢?我們來分析一下。青銅戈第一類兵器:在合併優化中消亡在古代,各個朝代的兵器不盡相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兵器也在不斷優化。
  • 秦滅六國後收繳天下的兵器,鑄成12個巨大銅人,現今他們在哪裡?
    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後,於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收繳天下散落在民間的兵器,鑄成十二個重各千石的大銅人,立在阿房宮的前殿。在中國古文化中,十二這個數字是很特別的。古時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可以代表大地。大地還有一種分法,先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再分出兩個方向,這就是四面八方。
  • 盤點我國古代最常用的四大冷兵器:一節更比一節長
    在我國古代,冷兵器是層出不窮,十八般武藝十八般兵器,冷兵器的鍛造工藝想必在古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和我國的水平相當,所以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有不少國外的學者都不遠萬裡奔赴我國來學習文化、冷兵器工藝,並且將所學工藝帶回國進行效仿。可見古代時期我國的冷兵器鍛造水平在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
  • 細數你不知道的十八般兵器
    鉤:一種多刃的兵器,系由古兵器戈演變而來。也是中國武術器械之一,在古兵中位列十八般兵器之七,春秋時期,鉤與戈、戟並用。叉:中國武術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
  • 陝西出土巨型長矛,5名男子都抬不起,專家:難道是他們的兵器?
    古代習武的人,常常會使用各種各樣的兵器,其中關羽用的是重達82斤的青龍偃月刀,傳說這件武器,是天下第一鐵匠在月圓之夜打造,就在快要完工的時候,風雲突變,狂風陣陣,就在這風起雲湧之時,天空中滴下了1780滴鮮血,當地最博學的術士說,這是青龍的血,所以這刀就有了「青龍偃月」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