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被打得滿身彈孔的伊爾2型強擊機出現在網上,圖片下方文字是「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這幅充分體現了華為面對外來重壓自強不息的圖片,迅速在網絡上傳播,伊爾2型強擊機也瞬間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
伊爾2型強擊機是二戰名機,了解二戰史的人都知道。這架飛機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1939年研製成功的,該機有堅固的裝甲和強大的火力,主要用於攻擊敵坦克和地面部隊,使德軍聞風喪膽,被稱為「黑死神」。在二戰中,伊爾2型被公認是最好的強擊機,總共生產了42330架,是全世界單產量最大的軍用飛機。
1943年,伊留申設計局在伊爾2型基礎上改型研製了雙座強擊機伊爾10型。改進型1944年4月18日首飛,8月投入批生產。伊爾10型仍保持了伊爾2型的氣動外形和幾何尺寸,從外觀看二者很難分別,但改為全金屬結構,加強了裝甲,換裝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各種性能比伊爾2型有大幅度提高。該機翼展13.7米,機長12.2米,機高3.5米,空重4.65噸,最大起飛重量6.35噸;採用液冷AM42活塞式發動機,平時發動機輸出1491千瓦,最大功率達到 2051千瓦。最大飛行速度551千米/小時,最大航程800千米,實用升限7250米;早期型伊爾10型在兩翼各有兩門20毫米機炮和兩門7.62毫米DT航空機槍,後座機槍手操作一挺12.7毫米機槍。後期型則改為4門23毫米機炮,後座升級為一門20毫米機炮,兩翼下掛架可載彈250公斤,彈艙可載400公斤各種炸彈,在當時該機對地攻擊火力堪稱變態級別。伊爾10型問世後,曾參加衛國戰爭最後階段的戰鬥,累計生產了4966架,其中1200架是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稱為B33型。
伊爾10型強擊機是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引進的。據史料記載,駐上海幫助中國防空的蘇聯空軍部隊向解放軍空軍移交了25架。1952年19月1日,36架伊爾10型曾參加國慶閱兵。到1952年共進口274架。
伊爾10型強擊機在中國是參加過實戰的,那就是我軍首次聯合作戰——一江山島登陸戰役。據記載,1955年1月10日,空軍轟炸航空兵第20師等部隊,出動圖2型轟炸機、伊爾10型強擊機、拉11型等各型飛機130架,對停泊在大陳島港內的國民黨海軍軍艦和岸上設施進行了轟炸,強擊機部隊對敵艦實施了超低空攻擊,炸沉了國民黨海軍4000多噸的「中權」號坦克登陸艦,這是新中國空軍首次擊沉敵艦,也是目前為止空軍擊沉的最大一艘敵艦記錄,並重創國民黨海軍「衡山」號修理艦等多艘艦艇。1月18日,伊爾10型強擊機部隊再次配合圖2型轟炸機並掩護陸軍登上了一江山島。激戰中,強擊機部隊不僅按協同計劃壓制敵前沿火力,而且根據地面部隊的要求,繼續沿伸壓制敵火力點,掩護登陸部隊的灘頭戰鬥活動,減少了我軍傷亡。登陸突擊營稱讚強擊機打得好,不僅在火力上,而且在精神上起到了有力的支援作用。
有史料記載,鑑於我軍對強擊機的急需,我國在上世紀60年代曾有將伊爾10型強擊機活塞發動機改成渦槳發動機的計劃,曾經改裝了兩架,安裝渦槳六型渦輪軸發動機,提升了最大載荷,但後來因故損壞,未能繼續發展。
除中國外,阿富汗、保加利亞、朝鮮、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印度尼西亞、波蘭、羅馬尼亞、葉門等國空軍也是伊爾10型強擊機的用戶。該機在各國服役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噴氣式強擊機廣泛服役後才逐步退役。中國的伊爾10型強擊機,也是在強5型噴氣式強擊機服役後,於1972年退役,當時尚有128架。(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