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都沉浸在徐志摩的浪漫,熱忱、痴心的詩海裡時,卻忘了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前半生的悲慘都是由他帶來的。回首當年,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對張幼儀是沒有心得,既無情又殘酷。
1990年張幼儀出生於江蘇寶山,12歲的張幼儀就讀於「江蘇省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該校重視女子教育,張幼儀也在此收到了先進教育。但三年後,尚未結業的張幼儀就被接回家成親了,而與之成親的正是當年在學校裡有名的才子徐志摩。
徐家當時已經是江南富商了,和有著龐大政治經濟地位的張家聯姻更是求之不得,而徐志摩當時的態度也是「媒妁之命受之於父母」,在張幼儀生下長子不久後,就留洋去了,後來張幼儀帶著孩子去找他,他更是不耐煩。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於林徽因落入情網。
兩人在沙士頓住下不久後,張幼儀就懷孕了,而此時的徐志摩更是因林徽因拒絕破壞他的家庭而心煩意亂,一聽這個消息,便說「趕快打掉」。那個時候打胎的危險可想而知。張幼儀說「可是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了」,而徐志摩卻冷冰冰的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張幼儀不同意,徐志摩便要離婚。
沒有人能經得起心愛之人的一傷再傷,張幼儀那熱忱的心也慢慢冷卻,在懷孕兩個月的時候同意了徐志摩的離婚請求。離婚後,張幼儀到巴黎投靠二哥並隨其去了德國,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1925年痛失愛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張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帶長子阿歡去北京讀書,直到張母去世,她攜子回滬。
經時張嘉璈已經是中國銀行副總裁,並主持上海各國銀行事務,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號(華山路範園)送給張幼儀,使她在上海衣食無憂。張幼儀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在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與此同時,八弟張禹九與徐志摩等四人在靜安寺路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張幼儀又出任該公司總經理。這使她的經營能力得到了極大發揮。
1934年,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又應邀管理該黨財務,一時威風八面。抗戰爆發後她又屯積軍用染料,大發了一筆橫財。解放前夕,張幼儀赴香港。
1953年,張幼儀在香港與鄰居中醫蘇紀之結婚。蘇醫生曾留學日本,在上海行醫,也是離異有子女。婚前,她寫信到美國徵求兒子(大兒子徐積鍇)意見:「因為我是個寡婦,理應聽我兒子的話。」兒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阿歡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師,這封信頗與其父自私風韻相反。
時過境遷的張幼儀為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來驅趕吸血的蚊子。當蚊子咬傷月亮的時候,主人將扇子撕碎了。」張幼儀的前半生無疑是悲慘的,他愛的人不愛她,甚至還頗為嫌棄她。
可她對他卻滿腔熱情,替他打理好家裡的一切。大概是張幼儀的無條件付出,才得以讓徐志摩去追求所謂的自由的愛情。大概是徐志摩認定了張幼儀不會離開她,反而才肆意傷害她。
可如果沒有這段婚姻,張幼儀也不會破繭成蝶,變得堅強又獨立。願你們每個人的付出都能得到回報,愛的人也同樣愛你。他不會因為所謂的「真愛」而離而去,不會因為這平平淡淡的生活而對你失去最初的好。也希望你們在愛別人的同時,也更要愛自己,這樣不論身邊人的是走是留都不會影響你的生活質量。你也該擁有全新的自己。喜歡的加個關注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