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害慘了的女子,後來她找到了自我

2021-01-16 非瑪麗蘇

當人們都沉浸在徐志摩的浪漫,熱忱、痴心的詩海裡時,卻忘了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前半生的悲慘都是由他帶來的。回首當年,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對張幼儀是沒有心得,既無情又殘酷。

1990年張幼儀出生於江蘇寶山,12歲的張幼儀就讀於「江蘇省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該校重視女子教育,張幼儀也在此收到了先進教育。但三年後,尚未結業的張幼儀就被接回家成親了,而與之成親的正是當年在學校裡有名的才子徐志摩。

徐家當時已經是江南富商了,和有著龐大政治經濟地位的張家聯姻更是求之不得,而徐志摩當時的態度也是「媒妁之命受之於父母」,在張幼儀生下長子不久後,就留洋去了,後來張幼儀帶著孩子去找他,他更是不耐煩。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於林徽因落入情網。

兩人在沙士頓住下不久後,張幼儀就懷孕了,而此時的徐志摩更是因林徽因拒絕破壞他的家庭而心煩意亂,一聽這個消息,便說「趕快打掉」。那個時候打胎的危險可想而知。張幼儀說「可是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了」,而徐志摩卻冷冰冰的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張幼儀不同意,徐志摩便要離婚。

沒有人能經得起心愛之人的一傷再傷,張幼儀那熱忱的心也慢慢冷卻,在懷孕兩個月的時候同意了徐志摩的離婚請求。離婚後,張幼儀到巴黎投靠二哥並隨其去了德國,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1925年痛失愛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張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帶長子阿歡去北京讀書,直到張母去世,她攜子回滬。

經時張嘉璈已經是中國銀行副總裁,並主持上海各國銀行事務,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號(華山路範園)送給張幼儀,使她在上海衣食無憂。張幼儀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在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與此同時,八弟張禹九與徐志摩等四人在靜安寺路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張幼儀又出任該公司總經理。這使她的經營能力得到了極大發揮。

1934年,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又應邀管理該黨財務,一時威風八面。抗戰爆發後她又屯積軍用染料,大發了一筆橫財。解放前夕,張幼儀赴香港。

1953年,張幼儀在香港與鄰居中醫蘇紀之結婚。蘇醫生曾留學日本,在上海行醫,也是離異有子女。婚前,她寫信到美國徵求兒子(大兒子徐積鍇)意見:「因為我是個寡婦,理應聽我兒子的話。」兒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阿歡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師,這封信頗與其父自私風韻相反。

時過境遷的張幼儀為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來驅趕吸血的蚊子。當蚊子咬傷月亮的時候,主人將扇子撕碎了。」張幼儀的前半生無疑是悲慘的,他愛的人不愛她,甚至還頗為嫌棄她。

可她對他卻滿腔熱情,替他打理好家裡的一切。大概是張幼儀的無條件付出,才得以讓徐志摩去追求所謂的自由的愛情。大概是徐志摩認定了張幼儀不會離開她,反而才肆意傷害她。

可如果沒有這段婚姻,張幼儀也不會破繭成蝶,變得堅強又獨立。願你們每個人的付出都能得到回報,愛的人也同樣愛你。他不會因為所謂的「真愛」而離而去,不會因為這平平淡淡的生活而對你失去最初的好。也希望你們在愛別人的同時,也更要愛自己,這樣不論身邊人的是走是留都不會影響你的生活質量。你也該擁有全新的自己。喜歡的加個關注噢!!!

相關焦點

  • 古代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夫一妻多妾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為婚姻締結的法定構成要件,在古代婚姻關係的建立上必不可少。 古代人認為婚姻締結的目的,除了綿延子孫,世代傳承以外,還具有「合兩姓之好」的功能。也就是說,婚姻不僅是男女之間的私事,同時還涉及兩個家族之間聯合。當時人們很重視「附遠厚別」的擇偶標準,通過與其他家族聯姻的方式,從而實現與其他家族結盟,有利於本宗族壯大和發展。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有公主外聘他國的「和親」例子,其原因就在於此。
  • 5本男女主從小有婚約的古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能恩愛白頭
    大家好,我是毛毛蟲,今天推薦5本男女主從小有婚約的古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能恩愛白頭第一本:《秦夫人》作者:姀錫書評:女主真的很幸福啊。從小家庭和睦,父母恩愛,家庭成員簡單,衣食無憂,在元陵是一等的閨秀,縱使婚事有波折,感覺她也不是很在意。後來因為男女主有婚約,祖父輩早年訂下的,女主嫁到候府,也是憑著長得好,聰明,會撒嬌,有能力,得到了男主的心,老夫人的賞識。男主本來是不解風情的木頭,後來隨著和女主的相處有了改變。整篇文沒有什麼朝廷鬥爭,也沒有宅鬥,主要是男女主的日常相處,但是也挺好看的。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什麼古人婚姻一定找中介?原因很科學
    問題就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句話上。在婚姻方面,尤其是初婚,基本上沒有任何絕對的權利。這是大家長意識作怪嗎?不,這是無數教訓換來的經驗。要弄清這個有趣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誰說的這句話。《孟子·滕文公下》有這麼一段話「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這句話簡單說,孟子祝福所有男子長大有妻子,女子長大有丈夫。
  • 古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媒妁婚俗」怎樣產生的?
    在古代傳統的婚姻習俗中,都是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為基本的特徵,古人成婚由媒,是封建社會裡必須遵守的規則。很少人會去想:「媒妁婚俗」到底是怎樣產生的?相傳,女媧娘娘在天地開闢之初,這個世上並沒有人,只有一位女神仙,那就是女媧。一天,女媧行走在遼闊的大地上,突然覺得太孤單,於是停在河邊,用河水混著黃土,捏成了小泥人。這些小泥人一落地,變成栩栩如生的男人和女人,於是人類就此誕生。為了讓人類繁衍下去,女媧命男人和女人自相結合,好延綿後代。
  • 媒妁之言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媒妁之言,媒妁:說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紹。出自:《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媒妁之言是中性成語,可作主語、賓語;指媒人的介紹。媒妁之言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媒妁之言(méi shuò zhī yán)成語釋義:媒妁:說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紹。成語出處:《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 北京女子收拾養父遺物,意外找到一封血書,才得知生父母是大英雄
    在北京長大的一名叫做史慶雲的女子,在養育自己的父親去世後,收拾遺物的時候發現了一封密封多年的血書,在這封沾了血跡的信上,她發現自己並非父母的親生女兒。並且關於她的親生父母,還牽扯出了抗戰時期的一段歷史。1942年,在河北的一個山洞中傳來了嬰兒的啼哭,史慶雲出生了。
  • 民國時期一個失婚女子的自我成就之路
    今天就來看看這位存在感極低 女性是如何一步步活出了自我。她出身名門,父兄在當時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作為家中幼女雖然被捧在手心,但同樣無法擺脫那個時代對傳統女性的壓制,所以張幼儀在年幼的時候儘管有流露出自己的主見,但是多半還是被早早扼殺在搖籃裡,她長成了傳統意義上的大家閨秀,雖然家境好,但是乖巧孝順,對於家裡的安排的一切也都言聽計從。
  •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為什麼青年男女在婚姻裡要順應父母之命
    知子莫過母,父母作為兒女感情的旁觀者,他們明白什麼樣的伴侶更適合兒女,給出的意見也會更中肯。無論在其它領域和感情裡,大都遵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這時若能聽取和順應父母之命的話,那麼就能做到兼聽則明。在感情世界裡,有時候外人能夠像看電視劇一樣,將複雜的感情看得明明白白。
  • 解密胡適留學日記:無論中西方,女子都要學會掌握自己的命運
    胡適早年在美國留學寫了不少日記,後來集印成書,出版了。書中內容很有意思,裡面寫了很多關於胡適在美國的所思所想。其中有一篇題目寫的是:吾國女子所處地位高於西方女子。當西方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去參加聚會,走街串巷,甚至主動追求自己喜歡的男子時,中國女子大概還在閨中等待父母、媒人的安排吧。既然如此,胡適所說的「吾國女子所處地位高於西方女子」,這話又從何說起?
  • 媒妁之言|良辰吉日,女子哭嫁難捨父母恩,淺談古代婚禮習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提親環節很重要我們先來看看,婚嫁中第一個環節提親環節,婚姻能否成功和你的愛情無關、和你的家世無關,卻恰恰和你的認真有關,提親是婚嫁中最初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男女之間的婚事,必須是由雙方父母在一起商定後最終決定,而如何讓雙方父母走到一起談論婚事呢?
  • 民間故事:女子被迫嫁傻瓜
    雖然在這小鎮子的生活,但是這女子的父母卻有著不一般的眼界,他們很會教育自己的女兒,讓女兒從小就識字讀書,琴棋書畫更是樣樣不少。這樣極其優秀的女子,在鎮子上是十分出名了,有很多慕名而來的男子追求她,而她一向很聽父母的話,這種婚姻大事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母親為她定親,她:要嫁你嫁,我不當小妾,見了男子後,一見鍾情
    中國古代是一個封建社會,對女子的婚嫁問題都是要聽從父母的安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這個意思,到了民國後,這種現象才剛剛有所好轉,但很多老式家庭依然按以前的方式生活,因為這種思想已經在他們心裡根深蒂固了,今天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她叫葉秋心。
  • 民國奇女子:遊走3000男人之間,28歲跳海只求「來世」做純潔女子
    她以一己之力反抗封建王朝,試圖推翻男尊女卑,無奈最終想要墜入空門卻得不到寧靜。 一、受封建禁錮試圖逃脫對於這一位奇女子,她遊走於3000男人之間,大家或許以為她出生艱難,需要改變命運才能夠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得不周旋在這些男人之間,但是真實卻讓大家難以想到。
  • 父母之命,是橫亙在愛人之間的鴻溝
    對比父母確定的婚約,男女私定終身仍缺少保障。即使男女離家並私定終身,但事後若發現父母已訂下婚約,最終也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清明上河圖密碼》中也非常明確表達了在宋代婚姻中,「父母之命」不可違的思想。前面說過,宋代宰相家嫁人娶妻都不講門第了。但是到了民間,家有女孩子的,父母還是想為她說一門好親,他們認為較好的物質條件是女孩今後幸福生活的基礎。
  • 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美國知名心理學家:三個方法,找到自我
    後來,琳琳的老公想要擺脫這樣的生活,就從爸爸的公司辭職了。儘管老公很快就找到了新工作,但爸爸還是會說「他就是成不了大事,遇到點小事就喊辭職」。琳琳的爸爸表面看是慷慨大方,給予女兒無數的金錢支持,可實際上卻在用金錢來折磨女兒,並破壞她的幸福。
  • 嫁給老闆生5子後,發現他已有妻子,放棄百億財產的她,現狀如何
    打工次數多了,自己也摸索出了一些經驗,於是他就開了一個米店,做起了賣米的生意,在做生意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女子,這個女子應聘成為了他們的店員,但是在幹活的時候卻非常不專心,經常心事重重。他看到這種情況,就非常納悶,打聽了情況後才知道,她父母現在接連病倒,而她又沒有太多錢財,因此難以維持家裡的生計。
  • 被渣男徐志摩拋棄後,她是如何逆風翻盤的?妥妥的小說女主
    十二歲時,張幼儀就讀於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還沒有畢業,就被家裡人結婚接回家去與徐志摩結了親,較為傳統的當時的年代,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這樣,兩人便成了一家人。二十二歲時離婚,並在不久後生下第二個孩子,後來到德國去投靠二哥了,在德國也並非養尊處優,而是在德國讀幼兒教育,第二個孩子三歲的時候去世,心疼之至。又被弟弟接回到了上海,後帶著大兒子到北京讀書。二十七歲時到東吳大學教授德語,由於在德國的長期經歷,練就了一口流利的德語。
  • 小夥趁河豚鼓氣時,插了一根煙進去,結果把它害慘了!
    小夥趁河豚鼓氣時,插了一根煙進去,結果把它害慘了!一提到河豚,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害怕,因為河豚有毒。不過,仍然有很多人認為河豚的肉質鮮美,對它喜愛無比。不過,真正的河豚是具有一定的攻擊性的,由於河豚有著很強的自我保護性,比如說遇到了危險它的肚子會慢慢的鼓起來,以此來表示警惕,有人曾經把易拉罐放在河豚的面前啊,河豚一口就能把伊拉罐給咬了一個洞,足以看出河豚牙齒的鋒利。如果是人的身體碰到了它的牙齒,後果真的是不堪設想。
  • 女子街頭意外中彈,子彈逼近心臟卻僅僅骨折,胸部矽膠救了她一命
    甚至,有些女子為了變得更加的美麗動人,還會選擇去整容,整容一般來說在很多人的眼裡都是不好的行為,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過在美麗的誘惑下還是有很多女性付諸行動,對於整容,很多女性對胸部都是相對看重的,這些女性天生沒有傲人的胸部就想要經過後天的整容來獲取,而隆胸最常見的就是用矽膠填充,不過你可能怎麼也想不到,在加拿大有一位女子因為胸前的矽膠還救了自己一命!
  • 文化解讀:《詩經》的「靜女」,謎一樣的女子,卻不是在戀愛
    根據《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在中國古代,一個年輕女子,不會公然站在王都的城牆最高處等著跟一個男子相會,不要說公然這樣做,哪怕是偷偷摸摸的也不會。 這句意思是,那位美麗而且有貞靜均壹美德的女子啊,我們在城隅上等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