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吉他跟「浪漫」幾乎無關。
「正安吉他」意味著600萬把的年產量、60億元年產值、佔全國吉他出口總量一半的份額,意味著幾十家上下遊企業、上萬個就業崗位。
逆著生產線一道道工序走來,箱體光亮、聲音悅耳的吉他逐漸分解成一個個不算美觀的零件。一個小夥子把切割好的板材放在葫蘆形狀的機器上,給吉他「凹出」最初的造型,他的同事們用膠水粘上面板、把弦紐敲進弦枕……琴體包上緩衝墊、裝箱。200多道工序過後,才有了酒吧裡、音樂會舞臺上的一把把吉他。
吉他園為返鄉創業青年搭建舞臺
來正安吉他園區辦廠之前,趙山從事的是IT業。2015年家鄉正安確立發展吉他產業,他動了回鄉創業的念頭。
「我們是主動投懷送抱的。」趙山第一次回鄉商議創業卻碰了壁:縣政府考慮到他沒有吉他行業經驗,婉拒了他的投資。
趙山和兩名合作夥伴卻信心十足,「我們研究了網上銷量前10的商家,有能力超過他們。」
跑了十幾趟,趙山的誠意終於打動了縣領導,「最終給了我當時這邊最小的一個廠區」。
創業伊始,電商平臺上銷量的爆漲令他們措手不及。趙山的貝加爾公司於2016年6月投產,同年11月底,就拿到了單品銷量冠軍,第二年員工就從開工時的28個人猛增到三四百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11月初到訪時,電商部的辦公室裡已洋溢著濃鬱的節日氛圍,3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裡,社交軟體「叮咚」的提示音此起彼伏,每臺電腦都開著好幾個對話窗口。
網點銷量冠軍的光環也蔓延到線下。趙山記得,2018年以來,貝加爾公司的廠區變得像旅遊景點一樣熱鬧,來參觀、學習、調研的人絡繹不絕。吉他園區甚至推出了工業旅遊項目。
企業需求激活服務型政府
2018年春節,吳宗元偶然看到了媒體對正安縣吉他產業園區的報導,作為鈺豐公司的管理層,他正在為吉他的產能發愁。
這家臺資企業成立半個多世紀,在福建漳州開辦吉他廠近20年,主要代工生產國外訂單。由於產能有限,他們不得不一再把訂單拒之門外,鈺豐公司一直有到內地辦廠的打算。
正安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一名工作人員記得,當時吳宗元悄悄來園區考察。沒過多久,他們就決定到正安吉他園區開辦新廠。吳宗元說,正安縣的用工成本比沿海地區低1/3左右。
鈺豐公司會客室的牆上掛著造型和顏色各異的吉他、尤克裡裡,這都是他們的出口產品。這家企業還有下一步打算:開拓自主品牌,「因為做代工,訂單都是掌握在別人手裡」。
起初,作為臺胞,吳宗元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生活有些不便,各個辦事窗口還沒接觸過臺胞證,系統中也沒有這一選項。吳宗元反饋了問題後,當地政府專門派一名工作人員陪同他辦駕照。他到遵義市辦理進出口手續時,也有政府工作人員陪同。
這些年來,當地政府也與吉他企業一起成長,呈現出服務型政府的雛形。
正安縣經開區管委會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開區對企業實行處室包片、幹部包企的一對一包保責任制,負責對接協調相關部門,及時解決企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對企業需辦理的相關手續實行全程跟蹤協辦、代辦,讓企業心無旁騖地潛心發展。
業內新秀的品質追求
在園區眾多吉他企業的老闆中,趙建峰是為數不多會彈吉他的。
這個重慶青年從自學吉他到開工作室教吉他、賣吉他,已經在這個行業浸淫十幾年。由於對吉他質量不滿意,2017年,趙建峰乾脆自己開廠生產吉他。
創業的過程並不容易,在廣東辦廠時,趙建峰一個月要支付12萬元租金。即便一年投入上百萬元租金,生產規模還是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訂單。
正安縣政府給出的優惠政策對他有巨大的吸引力:3年內免租金,3年後以租代購,也就是說,他交的租金相當於分期付款購買廠房。
2018年,趙建峰帶著50多名員工和生產設備浩浩蕩蕩地從廣東清遠搬遷到貴州正安,花了50多萬元路費。
當趙建峰搬到吉他園區時,這裡已經頗具規模。這一年,園區裡的吉他及配套企業增至54家,產銷吉他600萬把。也是這一年,以正安縣返鄉農民工創業為主題的電視劇《吉他兄弟》開機拍攝。
放下了房租的負擔,趙建峰可以全力投入開發新產品。作為音樂人,他清楚哪裡應該優化、哪裡還有欠缺。
為了開發新產品「太陽系」系列,他們花了一年多,上市後還不斷根據買家反饋改良產品。他們在極端乾燥、極端潮溼的條件下做實驗,想各種辦法「折磨」自家吉他,「買家不一定那麼愛惜樂器,做實驗的時候要考慮到各種情況」。
產品質量有時連他們自己都吃驚。東北一個買家把吉他扔進汽車後備箱就出去玩了,20多天後回來,發現吉他的音色都沒變,買家驚喜地錄了一段視頻發到吉他交流群裡。「我們都很驚訝,因為沒在這麼低溫的條件下做過實驗。」
趙建峰的產品還出乎意料地賣到了東南亞。他自稱沒做過營銷,「我只管把品質做好」。
用力甩掉貧困縣帽子
有人得知趙建峰的一位廠長是廣東人後,打趣他說:「以前都是我們正安人去你們那裡工作,現在你們也來我們正安工作了!」
為了擺脫貧困,正安人做過一次次努力。
電視劇《吉他兄弟》記錄了上世紀80年代末正安縣「三百娘子軍下廣州」的往事。上世紀90年代,一個又一個正安年輕人走進廣東的吉他廠謀生。
這些年輕人也為今日的吉他園區埋下了伏筆。2013年,在廣東打拼多年的鄭傳玖率先回家鄉正安辦廠,開啟了眾多吉他企業從沿海地區到這個山區縣城的遷徙。
日漸興旺的吉他產業園區又吸引了更多年輕人來此謀生。
到貝加爾公司工作前,韋會琴在廣東打工五六年。9年前,他父親受傷後不能再乾重活,16歲的韋會琴決定外出打工,給父母減輕負擔。
沒有技能、沒有文憑,孤身在外討生活談何容易。
2016年年底,韋會琴再次離家去打工,可是好幾天都沒找到工作。這時家人打來電話:回來吧,縣裡的吉他園區在招工。
韋會琴成為貝加爾公司的一名工人,他勤學好問,很快就熟悉了本部門的各個工序。這個25歲的小夥子現在是部門負責人,每月工資五六千元。去年,他把妻子也介紹來廠工作,小兩口月收入可達上萬元。
這些年來,園區內的物流企業也跟吉他企業一榮俱榮。趙山2016年開辦吉他廠時,這裡運力最大的汽車是小麵包車。如今在吉他園區幾大快遞公司門前,從小三輪車到7.8米的廂式貨車再到9.5米的大貨車,一應俱全。趙山說:「靠給我們發貨,有兩家快遞公司從全省排名倒數升到全省前3名。」
2016年,能從頭組裝起一把吉他的韋會琴搬到離工廠幾百米遠的瑞濠街道,住進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這是遵義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8年,他結婚並買了一輛雪弗蘭轎車。今年3月,他的家鄉、過去的深度貧困縣正安,用力甩掉了貧困縣的帽子。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