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玖代表講述一把吉他的扶貧故事

2021-01-07 中國經濟網

從手握農具到撥動琴弦,從打工仔到一方產業帶頭人,從家鄉到廣州再從廣州回家鄉……身材敦實、面孔黝黑的黔北漢子鄭傳玖的經歷帶有些許傳奇色彩。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鄭傳玖又帶著議案建議來了:扶持中小微企業,讓更多脫貧群眾在家門口掙錢。

窮則思變,一把吉他奏響「致富曲」

貴州正安,一個曾被大山困住的深度貧困縣,山高谷深,交通不便。1978年出生的鄭傳玖是安場鎮解放村人,他清楚地記得,家裡四兄弟,種的糧食根本不夠吃,村裡人喝水要去山上一個泉眼挑,有時候去晚了,等一天都沒等到一挑水,「從小我就發誓,今後要出去闖一片天。」

窮則思變。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正安縣委、縣政府在風險與爭議中組織「三百娘子軍」下番禺,率先拉開了貴州有組織性勞務輸出的序幕。1993年,鄭傳玖的三哥鄭傳祥跑到廣州打工,因為沒有技術,他和幾個同鄉就在工地上通宵抱石頭裝車。

1997年,鄭傳玖也成為「打工大軍」的一員。那個時候,鄭傳祥已經來到廣州一家吉他廠打工,在他的介紹下,弟弟鄭傳玖成為吉他廠打磨工人。兩兄弟勤奮好學,十年時間,從工人做到中層,製作吉他的200多道工序也爛熟於心,用打工積攢的「第一桶金」,兄弟倆合夥成立了神曲公司。

2012年,考慮發展產業的正安縣摸底調查發現,僅在廣州吉他行業務工的正安人就有2萬多,不少已成為骨幹人才,一部分想回鄉發展。在家鄉領導的大力招商下,鄭傳玖兄弟沒有多想,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廣州搬回到正安發展。

「正安縣委、縣政府對我們承諾『牆內的事情企業自己管,牆外的事情政府包』,本來我是半信半疑,只搬回部分生產線,沒想到他們說到做到。」鄭傳玖說。縣委、縣政府「一把手」親自抓,租金、稅收等優惠政策落地,他只負責管好工廠的事,其他都是縣裡幹部幫著辦好。

心裡有了底的鄭傳玖,將生產線全部搬回正安,神曲公司的「試水」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正安籍吉他人才和企業返鄉。目前,「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內的吉他及其配套企業已經達到了72家,2019年產銷吉他約606萬把、產值近60億元,正安縣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為集中的吉他生產基地。今年3月,正安縣如期脫貧出列。

穩下來,就有希望

產業發展了,要帶動貧困戶脫貧。正安縣委、縣政府要求,園區企業優先招收貧困戶,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建在園區旁邊,搬遷戶在家門口上班,帶動他們增收。據統計,整個吉他園區帶動就業14731人,其中貧困人口1374人,直接保障了6700餘人穩定脫貧。

可以說,吉他企業在正安的脫貧攻堅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企業發展受到影響,代加工的劣勢在這次疫情中尤為突出,很多代工企業都收到了外貿訂單無限期延長交貨期的通知,就連主抓國內市場的一些企業,在疫情期間,產品銷售基本都縮水60%以上。

「若是以往碰到這樣的情況,企業只有選擇停工。但一旦停工,就意味著上萬人暫時失業,而園區內的技術工人也會隨著停工而不斷的流失,很難保證在開工的時候能及時地將他們找回。」鄭傳玖說。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疫情發生後,正安縣按照「六穩」「六保」的要求,在用足中央、省、市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全力協助企業共克難關:比如,對吉他企業水電費用能免則免、能減則減、能緩則緩;由縣擔保公司以訂單、庫存貨物為反擔保,幫助吉他企業申請最高200萬元的貸款,縣財政在疫情期間予以4個月貼息,解決企業流動資金的問題;為企業免費提供產品停放倉庫;吉他外貿出口企業訂單一出來,進入免費倉庫,就按程序向企業快速返稅;對萬不得已停工的吉他外貿企業做好預案,統計企業失業人員,並由農業部門把臨時失業人員組織轉移到農業產業中就業,確保在本地留住這些吉他產業的技能工。

「現在,神曲公司的生產銷售已經完全恢復正常了,不光我們,園區內所有企業都信心倍增,安安心心地開機生產,企業的工人們也像往常一樣安安心心在家門口打工。」鄭傳玖說。

是「危」更是「機」

「這次疫情,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場『危』,也讓我們從中看到了『機』。」鄭傳玖說,「以往被人掐著脖子的代工生產,在災難面前不堪一擊,我們更加堅定了開發自己品牌的決心。」

可喜的是,「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部分企業,不但在國內市場的佔比不斷提高,甚至在東南亞以及澳洲都已經開拓出了屬於自己的品牌市場,口碑不錯。神曲公司的兩個自主品牌也得到海外市場充分認可。這給正安吉他產業從看別人臉色吃飯的代工向自主品牌創市場的轉變注入了更多的信心。

「有句話叫自助者天助,地方都努力地在幫助企業,企業也應該積極開展自救。」鄭傳玖說。園區內的企業也開始各自的轉型,多家企業開始研發自己的品牌,拓寬國內的市場,什麼網絡彈唱比賽、在線直播帶貨等手段層出不窮。

但是,小微企業在發展中也確確實實遇到了困難和問題,比如說,想擴大生產但融資很困難,建廠房難,亂收費現象在個別地方依然存在。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鄭傳玖一直在關注這些問題,所以,他今年的議案是扶持發展中小微企業,幫助更多企業順利度過這場危機。

他的建議是:第一,由政府相關部門建立專門機構,對小微企業進行認真摸底排查,據實發現問題和反映情況,聽取小微企業的反映,幫助企業排憂解難;第二,支持地方建立小微企業孵化園,讓有實力、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入駐產業園,幫助小微企業解決建廠難的問題;第三,對於個別村對所轄的小微企業收取衛生費、贊助費、管理費等現象,希望徹底根治;第四,推行部門掛幫企業制度,形成部門以「精準幫企」幫企業,企業幫貧困戶的方式助推脫貧攻堅工作。

「中小微企業在創造就業崗位、推動城鎮化建設方面功不可沒,希望幫他們一把,讓更多的脫貧群眾安安心心在家門口掙錢。」鄭傳玖說。(記者李驚亞)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兩會期間,這些扶貧「熱詞」,代表委員們也在關注討論
    代表委員們也在關注討論數據來源:新華睿思·數媒智慧分析平臺企業扶貧:全國人大代表鄭傳玖:建議扶持中小微企業,讓更多脫貧群眾在家門口掙錢鄭傳玖建議:第一,由政府相關部門建立專門機構「中小微企業在創造就業崗位、推動城鎮化建設方面功不可沒,希望幫他們一把,讓更多的脫貧群眾安安心心在家門口掙錢。」鄭傳玖說。
  • 傾聽貴州遵義吉他弦聲在世界迴響
    貴州正安縣吉他產業園。張春雷 攝這是真正令人振奮的新時代,正安縣每年生產的幾十萬把吉他由廣東出海,遠銷全世界。」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的神曲公司奮鬥者鄭傳玖說。作為貴州省唯一的吉他產業園,正安縣生產的吉他規模大、層級高、產量多,銷路廣,是最具影響力的吉他經濟,因此,貴州吉他受到世界矚目。
  • 一把吉他連世界 昔日貧困縣做起全球生意
    (中國減貧故事)一把吉他連世界 昔日貧困縣做起全球生意中新社貴州正安11月18日電 題:一把吉他連世界 昔日貧困縣做起全球生意作者 周燕玲42歲的鄭明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讓深居中國西部山區的吉他生意猶如過山車一樣,從「訂單荒」逆轉為「訂單潮」,海外「宅經濟
  • 吉他兄弟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嗎 吉他兄弟大結局是什麼
    《吉他兄弟》將於今日開播,這是一部關於創業的故事,據悉這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的,以正安縣真人真事為創作原型,那麼,這部劇的結局是什麼?下面小編就來說說。《吉他兄弟》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嗎據說,這部劇改編自真實故事, 以正安縣真人真事為創作原型, 該劇講述了「吉他兄弟」方清明、方清華從農村老家跑到廣州吉他廠打工謀生活,從白手起家的打工仔變成吉他廠老闆,又回鄉創業,打造民族吉他品牌的傳奇故事。這是一個創業者的故事,也是一群「心賦一把琴」的手藝人的故事。劇中,兩位主人公處處碰壁,卻越戰越勇;他們出身貧困,卻盡全力改變命運。
  • 吉他兄弟電視劇有沒有原型 是根據時間改編的嗎
    《吉他兄弟》這部劇的故事發生在貴州,以貴州正安300娘子軍這個故事為背景,以正安縣真人真事為範例進行拍攝,展現了正安人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面貌。據說,方清明和方清華這對兄弟也有原型,那就是正安縣鄭傳玖兩兄弟的真實創業故事,為了更好地再現當時的情節,劇組也去了正安吉他產業園區取景,因此劇中的場景幾乎都是真實的。在十五年前,方清明和方清華的母親外出打工,結果一直都沒有回來。十五年之後,兄弟倆離開了家鄉去了廣州打工,吃了很多苦。但是這兄弟倆後來聯手創業,又回鄉創業打造民族吉他品牌。
  • 「吉他兄弟」這樣評價《吉他兄弟》
    脫貧攻堅進入決勝期,以扶貧為故事內核的當代青年勵志創業劇《吉他兄弟》,正在央視熱播,正安人的朋友圈「沸騰」了。現在我們正安的吉他發展得這麼好,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我們感到非常幸福。」你知道嗎?由貴州省委宣傳部出品,遵義市委宣傳部、遵義市廣播電視臺、正安縣委宣傳部、允升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等聯合拍攝的電視劇《吉他兄弟》,正是以正安縣吉他產業發展的真實故事為創作原型,講述了方清明、方清華兩兄弟從白手起家的打工仔成長為吉他廠老闆,又回鄉創業打造民族吉他品牌的勵志故事。
  • 新手如何快速上手一把合適的吉他
    我也是最近才接觸吉他這種樂器。在挑選吉他的過程中呢,我也學到了很多小知識,然後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快速地挑選一把好吉他。首先吉他是不分新手老手的那種,網上所謂的新手,其他最好不要買。嗯,吉他分三合板單板跟全單三種,全單的一般是最好的,但也是最貴的,2000以下的全單,絕對不是好的,建議初學者買單板的就行,還有就是千萬不要買三合板的,三盒板的都是最次的一類,而且彈出來可能會有塑料聲音。木質呢,就買雲杉木的就可以了。
  • 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以紀錄手法講述扶貧故事
    該劇講述了年輕村支書與記者攜手譜寫的一段築夢綠水青山的扶貧故事,由羅晉、袁姍姍領銜主演。導演安建6日在京介紹,劇中故事發生在2016年至2019年的湖南省澧水市一個小村莊,主人公濮泉生繼承父親的扶貧事業來此,與到來的記者沙鷗一起,靈活運用精準扶貧政策,帶領村民先後建立桑蠶基地、茶葉合作社等產業,解決了基礎設施、科學種植、留守兒童等各項難題……安建說,劇中反映了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一諾千金的誠信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實精神、自立自強的奮鬥精神、眾志成城的幫扶精神、
  • 看完這篇,你可能真的需要一把吉他!
    「十三五」期間,他們在取得自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更在合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和扶貧攻堅。小鎮為何能迸發大能量?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中國小鎮又在做著哪些探索和努力?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中國小鎮》:《吉他小鎮——用聲音徵服世界》。
  • 初學吉他的糾結,怎樣選一把合適的吉他?
    對于吉他的初學者來說,就像是剛出生的嬰兒。有很多事情都需要你來幫助他。每個會吉他的朋友的水準也是參差不齊,你一嘴我一嘴的,有說的對的也有說差一些的。我也是感覺在初學的領域裡有很多的問題,從360度轉著圈的去講都有很多東西要聊。技術篇呢,我當然還要去更新,但有些事情是周邊的一些瑣碎的事,這些事情不解決,技術篇寫的再好也跟不上,今天咱就聊一下初學者如何選購一把好吉他?
  • 《吉他兄弟》收官 良心製作完美詮釋「小正大」
    《吉他兄弟》主要講述了吉他兄弟方清明、方清華從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鳳竹村老家跑到廣州吉他廠打工謀生,在經歷了從白手起家的打工仔到吉他廠老闆的成長轉變後,最終決心回鄉創業,打造民族吉他品牌的傳奇故事《吉他兄弟》深入正安縣實地拍攝,真實還原「吉他之鄉」正安縣人文與地域特色;組織開展劇組下鄉慰問扶貧的活動,探望留守老人和兒童,感受當地的人文風俗。其次,以劇情呈現時代變遷。從劇情的真實性和時代性而言,取材自真實故事的《吉他兄弟》絕不是那種不切實際的「懸浮劇」,而是以平凡的視角、細膩的筆觸描摹出真實的創業故事,是一部真正的「小正大」之作。
  • 貴州正安:用吉他甩掉貧困縣帽子
    200多道工序過後,才有了酒吧裡、音樂會舞臺上的一把把吉他。吉他園為返鄉創業青年搭建舞臺    來正安吉他園區辦廠之前,趙山從事的是IT業。2015年家鄉正安確立發展吉他產業,他動了回鄉創業的念頭。    「我們是主動投懷送抱的。」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用心用情——我的扶貧故事和感悟
    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正在開展的「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徵稿活動,就是為了提振全系統幹部職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資源文化,更好的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從6月15日起,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紅網張家界站開設【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專欄,以促進這項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三部電影情聚怒江 真實講述脫貧故事
    通過講述一線電力工作者們用青春奉獻脫貧事業、用堅守詮釋責任擔當的感人事跡,展現了南方電網通過行業扶貧、教育扶貧等方式全力提升貧困地區供電能力、保障貧困地區群眾用電需求、幫助貧困地區群眾過上新生活的扶貧工作成果。
  • 中國小鎮丨看完這篇,你可能真的需要一把吉他!
    「十三五」期間,他們在取得自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更在合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和扶貧攻堅。小鎮為何能迸發大能量?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中國小鎮又在做著哪些探索和努力?
  • 藏在民居裡的手工吉他工作室:樂手變琴師,他做一把吉他要200多道工序
    李洋的工作檯手工吉他製作人李洋在他的工作室裡【愛上吉他】「連哄帶騙」攢了100多塊錢,剛上初中的他買下了第一把吉他李洋製作的一把吉他,因為很喜歡其花紋,一直捨不得賣掉李洋擁有的第一把吉他,是在1997年。13歲的李洋,偶然從同學帶來的磁帶裡,聽到了「感覺不一樣」的吉他樂聲。「嗯,這個是我想要的。」
  • 生動講述脫貧致富故事
    近年來,電影人的目光聚焦這一歷史進程,一批扶貧題材電影與觀眾見面。  有的影片以黨的基層幹部為主人公,講述基層幹部在黨的號召下展開扶貧工作,與父老鄉親共同發展鄉村經濟,建設新時代新農村的故事,如影片《幸福快車》《又是一年三月三》《三年》。
  • 巾幗扶貧故事 | 大關縣翠華鎮人民政府女幹部們的扶貧故事
    巾幗扶貧故事 | 大關縣翠華鎮人民政府女幹部們的扶貧故事 2020-12-23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