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故事)一把吉他連世界 昔日貧困縣做起全球生意
中新社貴州正安11月18日電 題:一把吉他連世界 昔日貧困縣做起全球生意
作者 周燕玲
42歲的鄭明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讓深居中國西部山區的吉他生意猶如過山車一樣,從「訂單荒」逆轉為「訂單潮」,海外「宅經濟」的火爆讓吉他的全球生意越做越大。
鄭明的公司位於貴州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走進園區,雷射開料、合桶、裁邊、打磨……生產流水線上機聲轟鳴,幾乎每家吉他企業都在趕製海外訂單,幾十輛大貨車每天停在園區等待裝車發貨。
「目前訂單已排到2021年3月份,工廠每天都在加班加點趕製吉他。」鄭明說,為了讓海外客戶能早日拿到吉他,3個月前公司訂單由海運改為陸運,搭乘中歐班列(成都)發往世界各地。
採訪間隙,鄭明掰著手指頭細數了一下客戶源,有美國、巴西、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隨後他幽默地說,「也許很多人從海外買來的一把名牌吉他,它的原產地就在我們園區,從木料打磨到最終調音都出自農民之手。」
農民與吉他,兩者為何會在大山中「相會」?作為勞務輸出大縣,正安常年有上萬人在沿海地區從事吉他製造業,其中不少人還是公司老闆。
2013年,昔日的貧困縣正安通過招商引資和政策扶持,吸引本土企業家返鄉創業發展吉他產業,截至目前已有吉他生產及配套企業89家,年產吉他600多萬把,全球銷售的吉他中近一半產自這裡,芬達、依班娜等世界頂級吉他品牌也從這裡走出大山。這個藏在大山深處的吉他「世界工廠」也被稱作吉他界的「富士康」。
作為土生土長的正安人,鄭明2017年把自己的生產線從沿海搬回家鄉,並聘用了當地120餘名農民製作吉他,「雖然不懂音樂,但並不妨礙我們製作西洋樂器做跨國生意。」
吉他是當地脫貧致富的一把「利器」,讓常年在外的務工人員和當地農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羅先均就是其中一人,「每個月有四五千元(人民幣,下同)的收入,一人進廠全家脫貧。」
工作日期間,羅先均先把2個孩子送到家對面的學校,再騎10分鐘的車到吉他工廠上班。在正安,像羅先均這樣因吉他改變生活的人還有很多,目前吉他產業已帶動就業1.4萬人,產值超60億元。
「從單一的生產吉他發展到現在的銷售、物流、培訓、箱包等,基本形成了閉合的產業鏈。」作為最早返鄉創業的「試水者」,鄭傳玖沒想到吉他產業能在正安落地生根,更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讓吉他的海外訂單不減反增。
如今,深居大山裡的正安,正靠著一把把吉他做著全球生意,並成功實現了貧困縣的「逆襲」。此外,落地生根的不少吉他企業還在積極轉型,漸別「作嫁衣」,自主創品牌,在曼妙的吉他聲中煥發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