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幾種特殊的對仗

2020-12-12 古月可人

古詩中的對仗,一般而言,有工對(嚴對)和寬對之分,也有正對、反對和串對(流水對)之別。除這些之外,它還有以下幾種特殊的形式。

(一)當句對

當句對,亦稱自對、句中對,一句之中某些詞語自成對仗。如:

例1.「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屈原《九歌·湘君》)

前後兩句不對仗,但「桂棹」與「蘭枻」相對,「斫冰」與「積雪」相對,這兩句都是當句對。

例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這兩句對仗並不工整,但「落霞」與「孤鶩」相對,「秋水」與「長天」相對,各自形成當句對。

例3.「風朝露夜陰晴裡,萬戶千門開閉時。」(李商隱《流鶯》)

這兩句對仗也不工整,但「風朝」與「露夜」對,「陰」與「晴」對,「萬戶」與「千門」對,「開」與「閉」對,前後句都是當句對。

(二)隔句對

隔句對,亦稱扇對、扇面對,不是相連的兩句相對,而是隔句相對,即單句與單句對,雙句與雙句對。如:

例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採薇》)

「昔我往矣」與「今我來思」相對,「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相對,前後形成隔句對。

例5.「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

「縹緲巫山女」與「殷勤湘水曲」相對,「歸來七八年」與「留在十三弦」相對,前後也是隔句對。

例6.「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柳永《玉蝴蝶》)

「水風輕」與「月露冷」相對,「蘋花漸老」與「梧葉飄黃」相對,前後也是隔句對。

(三)錯綜對

錯綜對,亦稱交股對、犄角對,同類相對的詞不是依次相對,而是交錯相對。如:

例7.「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唐·李群玉《同鄭相併歌姬小飲戲贈》)

「六幅」與「一段」對,「湘江」與「巫山」對,這種交錯相對就是錯綜對。

例8.「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劉禹錫《始聞秋風》)

「君」與「我」對,位置發生錯位,也是錯綜對。

例9.「春殘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王安石《晚春》)

「密」對「疏」,「少」對「多」,形成錯綜對。

(四)借 對

借對,亦稱假對,借多義詞或同音字形成工整的對仗,分借義對和借音對兩種。如:

例10.「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尋常」對「幾度」是借義對。「尋常」除平常的意思外,還可表示數量(古時八尺為「尋」,兩尋為「常」),與「幾度」相對,數量詞形成對仗。

例11.「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滄」對「藍」是借音對。「滄」與「蒼」同音,借「滄」為「蒼」,與「白」相對,顏色詞形成對仗。

古詩中的對仗,還有其它種種特殊形式,這裡不再贅述。需要補充的是,對仗有時是融幾種形式為一體的。如:

例1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嶽陽樓》)

「吳」對「楚」,「東」對「南」,「乾」對「坤」,「日」對「夜」,每句都是當句對。「吳楚」對「乾坤」,「東南」對「日夜」,「坼」對「浮」,這兩句又形成工對。

例13.「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王勃《滕王閣序》)

「物華」對「天寶」,「龍光」對「牛鬥」,「人傑」對「地靈」,「徐孺」對「陳蕃」,每句都是當句對。「物華天寶」對「人傑地靈」,「龍光射牛鬥之墟」對「徐孺下陳蕃之榻」,前後句又形成隔句對。

相關焦點

  • 二年級下冊第15課《古詩二首》品讀杜甫對仗最工整的七言絕句
    又到了學習古詩的時間了,本課的兩首古詩都描寫了美麗的自然景物,一首描寫夏天的別樣西湖,一首描寫春天的「萬」物。古詩與學生日常生活用語大有不同,因此學習時稍有困難。大家在學習古詩乃至以後要學習的古文時,都要先學會斷句,理解詞語的詞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
  • 詩詞中對仗的使用
    上一篇文章講到了對仗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使用《聲律啟蒙》積累對仗的基本要素。本章的主要內容主要在創作中如何使用對仗的內容。其中包括分析與創作兩個部分。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分析古代先賢的使用對仗詩句的分析分析部分: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些名作中的對仗使用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格律詩中對仗的要求
    而平仄格律的規則除了平仄關係、押韻之外,另有一點就是對仗。所以從格律詩角度來說,是需要對仗的。但是格律詩又分為絕句(律絕)、律詩、排律。其中律絕是五言或者七言的四句結構形式。那麼要在四句中完成一整首詩的「起承轉合」,對文字的使用就要求比較高,要儘量減少文字的重複、浪費和限制。
  • 古詩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及賞析
    我們在閱讀古詩時,善於發現詩人使用的表現手法,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快速、深入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主旨。對比這種表現手法,在古詩中運用普遍而巧妙。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律詩中二聯需要對仗律詩比絕句多了中間二聯,而這二聯是必須對仗的。這個對仗就不是我們前面說的平仄相對了,平仄相對是基礎,這個對仗是「對對子」的意思。民間對聯就是取自律詩的中二聯變化而成,所以對對聯實際上也是有規則的,在律詩的基礎規則上再發生變化。為什麼我從來不在頭條上對對聯?
  • 淺談律詩的對仗形式
    律詩和絕句在格律方面的主要不同點,是律詩除了講究押韻和平仄以後,還必須講究對仗。大多數律詩是由八句組成的,每兩句稱為一聯:第一、二句稱"首聯"或"起聯,第三、四句稱"頷聯",第五、六句稱為"頸聯」,也可稱為"腹聯」,第七、八句稱辦"尾聯"。其中頷聯和頸聯,就規定必須要用對仗。
  • 古詩二首教材淺析與課堂筆記
    本課有兩首古詩,宋代詩人楊萬裡的七言絕句《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這兩首古詩藝術特色上有共同點。作者都著意對色彩進行描繪,給人強烈的畫面感,並巧妙運用視線的遊移來營造空間感,勻畫出自然優美、開高遠的意境,讀來讓人身臨其境。
  • 古詩文學習026:二年級下冊,杜甫《絕句》
    整首詩對仗工整,樸實自然,一句一景,遠近交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清新開闊的畫卷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兩句詩是一組對仗句,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個寫顏色的詞語,黃翠互襯、白青相映。「鳴」字讓人感受到黃鸝歌聲的婉轉動聽,傳達出歡快愉悅的心情。
  • 【詩詞微塾】格律詩對仗的通病
    詩以意為主,當對仗和詩意不能兩全時,允許放寬不用對仗。一般頷聯可以放寬,頸聯則要求嚴一些。對仗分嚴對(工對)與寬對,一般能作到「詞性相同」、「結構相類」、「平仄相對」就可以了,但也提倡用工對,因為工對可以提高格律詩的藝術性。不少詩稿中忽略了對仗,或者對仗不嚴。
  • 小學語文閱讀專項十七——古詩文的閱讀
    隨著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現在對於學生語文能力要求的提升,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比重也較之之前增加不少,小學生也越來越多的要求學習古詩文。文言文是我國的歷史文化瑰寶,是古代文學的結晶,也是現代漢語的源頭。而且古詩文大多對仗工整,辭藻豐富,富含韻律,有很強的可讀性。所以要想學好古詩文,首要是藉助工具或者課文注釋,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注意:有些字古今字音的不同;重點篇章需要全文背誦)。第二、準確翻譯,理解意思。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辭海》云:對仗「指詩文詞句的對偶。」對偶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的語句表現相反或相關的意思」。可見,對仗就是對偶,就是字面音節兩兩相對的語句。這個定義,適合於一切對仗,不僅適用於詩,而且也適應於賦,當然同樣適用於對聯。就是說,聯、詩、賦等雖然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所運用的對仗在修辭學定義上是統一的、同一的。可惜的是,上述辭書中只說「詩賦」、「詩文」而無視對聯。
  • 這幾首歌曲聽熟了相當於背熟了幾首古詩
    古詩,你們上學的時候被要求背得懷疑人生。有些很短,有些長得不得了,而且有些字不會還是故意背得不清楚矇混過關,但是學習古詩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從中可以看出古人的文學那是相當了得啊。而現在有些有才的人把古詩和歌曲連結貫通起來,不但好聽,而且背起來更容易了。
  • 工筆畫的幾種特殊技法
    1.水衝墨 墨水中加樹膠水,畫出大意後,趁未乾時放地下用大量清水衝墨,使原墨儘量滲化,效果理想時,用熱風機固定。如果需要衝洗的部位較多,可以分作多次衝洗。比如,先衝洗枝幹,再衝洗樹葉等等。 2.墨衝水 先用水畫或噴淋,再用濃淡墨淋或衝之。
  • 古詩《三衢道中》第三句中的「來時路」到底是什麼意思?
    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小學生暫時不能返校,只能在家裡線上觀看視頻學習,其中三年級語文課有一首古詩:《三衢道中》,全文是這樣的: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視頻中主講老師在翻譯三四句的時候說「來時路」指的是作者遊山歸來的路。三四句完整的翻譯就是: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 各國王室爭相學中文 臺灣竟為學幾篇古詩文爭論不休
    臺灣為學幾篇古詩文爭論不休。(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大陸初中教材古詩文多達132篇,臺灣高中語文課本還在力保20篇?(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此番「文白比例」之戰10日落幕。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10日召開「課審會」,經過9小時「馬拉松式」的審查,由於分組審議委員的4個提案皆未通過,決議文言文比例維持原來臺當局教育研究院研修小組所提的45%至55%。但有關古詩選文幾篇將於23日討論,島內學者專家希望至少維持20篇。
  • 六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精彩課件,收藏起來,考試前回顧幾遍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古詩三首》總共有三課時,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1.自主學習字詞和句子,會認會寫課文後的重要生字生詞,理解字義,掌握重點句子的意思,識記字形。(1)找出這兩句詩中描寫的景物。(2)「無處不飛花」能不能改成「處處飛花」?「飛」字用得好不好?為什麼?(3)想像畫面,試著用自己的話說出來。2.理解「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句話描繪了怎樣的一幅風俗畫?
  • 三年級下冊第一課《古詩三首》預習,提前感受春天的溫暖
    二.學習古詩1.《絕句》絕句:詩歌體裁,多以五言、七言為主,對仗工整。杜甫:字子美,唐代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與李白並稱為「大李杜」。《絕句》主要描繪了初春時節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讚美之情。譯文:沐浴在春光中的江山格外秀麗,春風送來陣陣花草的清香。
  • 100首古詩,專為3-8歲兒童量身打造,在遊戲中背古詩、走迷宮
    最近寶寶不能去幼兒園上學,自己在家陪寶寶,在網上搜到了對孩子背古詩詞有很大幫助的一套書,是《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這本書不僅對古詩進行了簡潔易懂的注釋,在每一首詩下面都增加了有趣的遊戲,通過遊戲提高了孩子對事物的興趣,也幫助孩子提高了注意力。
  • 二下《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古詩講解加課堂筆記,家長輔導必進
    這首詩是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二首》裡面的第一首古詩。本課一共有兩首古詩,一首是宋代詩人楊萬裡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另一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咱們先來學習第一首。《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詩人早晨出門送別友人時,即景起興而作。
  • 當古詩變成漫畫風,古詩不會枯燥,背誦詩詞不再痛苦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高中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過背古詩的噩夢,那些古詩詞又多又長,背起來很吃力,不僅是要背,還要記住每一首古詩的解釋,一篇古詩詞都得有200字了,就相當背誦一篇小作文,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們也能輕鬆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