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對仗,一般而言,有工對(嚴對)和寬對之分,也有正對、反對和串對(流水對)之別。除這些之外,它還有以下幾種特殊的形式。
(一)當句對
當句對,亦稱自對、句中對,一句之中某些詞語自成對仗。如:
例1.「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屈原《九歌·湘君》)
前後兩句不對仗,但「桂棹」與「蘭枻」相對,「斫冰」與「積雪」相對,這兩句都是當句對。
例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這兩句對仗並不工整,但「落霞」與「孤鶩」相對,「秋水」與「長天」相對,各自形成當句對。
例3.「風朝露夜陰晴裡,萬戶千門開閉時。」(李商隱《流鶯》)
這兩句對仗也不工整,但「風朝」與「露夜」對,「陰」與「晴」對,「萬戶」與「千門」對,「開」與「閉」對,前後句都是當句對。
(二)隔句對
隔句對,亦稱扇對、扇面對,不是相連的兩句相對,而是隔句相對,即單句與單句對,雙句與雙句對。如:
例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採薇》)
「昔我往矣」與「今我來思」相對,「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相對,前後形成隔句對。
例5.「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
「縹緲巫山女」與「殷勤湘水曲」相對,「歸來七八年」與「留在十三弦」相對,前後也是隔句對。
例6.「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柳永《玉蝴蝶》)
「水風輕」與「月露冷」相對,「蘋花漸老」與「梧葉飄黃」相對,前後也是隔句對。
(三)錯綜對
錯綜對,亦稱交股對、犄角對,同類相對的詞不是依次相對,而是交錯相對。如:
例7.「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唐·李群玉《同鄭相併歌姬小飲戲贈》)
「六幅」與「一段」對,「湘江」與「巫山」對,這種交錯相對就是錯綜對。
例8.「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劉禹錫《始聞秋風》)
「君」與「我」對,位置發生錯位,也是錯綜對。
例9.「春殘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王安石《晚春》)
「密」對「疏」,「少」對「多」,形成錯綜對。
(四)借 對
借對,亦稱假對,借多義詞或同音字形成工整的對仗,分借義對和借音對兩種。如:
例10.「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尋常」對「幾度」是借義對。「尋常」除平常的意思外,還可表示數量(古時八尺為「尋」,兩尋為「常」),與「幾度」相對,數量詞形成對仗。
例11.「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滄」對「藍」是借音對。「滄」與「蒼」同音,借「滄」為「蒼」,與「白」相對,顏色詞形成對仗。
古詩中的對仗,還有其它種種特殊形式,這裡不再贅述。需要補充的是,對仗有時是融幾種形式為一體的。如:
例1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嶽陽樓》)
「吳」對「楚」,「東」對「南」,「乾」對「坤」,「日」對「夜」,每句都是當句對。「吳楚」對「乾坤」,「東南」對「日夜」,「坼」對「浮」,這兩句又形成工對。
例13.「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王勃《滕王閣序》)
「物華」對「天寶」,「龍光」對「牛鬥」,「人傑」對「地靈」,「徐孺」對「陳蕃」,每句都是當句對。「物華天寶」對「人傑地靈」,「龍光射牛鬥之墟」對「徐孺下陳蕃之榻」,前後句又形成隔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