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畫包含文藝復興最珍貴的人文遺產

2020-12-15 光明日報

《雅典學派》,溼壁畫,寬770釐米,1510-1511年

《阿爾巴聖母》,布面油畫,直徑98釐米,1511年

《拯救聖彼得》,溼壁畫,寬560釐米,1514年

《巴爾德薩·卡斯蒂利奧內像》,布面油畫,67×82釐米,1514-1515年

今年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逝世500周年,受疫情影響,義大利羅馬奎裡納萊博物館原定於3月5日開始的拉斐爾大展被迫關閉了將近三個月。6月2日展覽終於重新開放。

拉斐爾·桑西在二三十歲時,已經成了後人心目中的老大師。最為人熟知的是他的聖母像,但他耗費最多精力的大量壁畫、掛毯作品卻較少被提及。在普通印刷品上,那些巨製顯得過於繁複,其魅力反而無從領略了。在我國過去的介紹中,因為鑑賞傳統重崇高而輕優美,更受讚頌的是米開朗琪羅的力量和熱情,還有達·文西的神秘與博學多才,相對來說,拉斐爾成了一個主要擅長甜美聖母像的小年輕——那就大大貶低了拉斐爾這位後世畫家奉若神明的畫聖。或許拉斐爾的聖母像是過於悅目了,但就像莫扎特的藝術那樣,表達歡樂並不等同於膚淺。

除了甜美、世俗化、和諧、穩定與統一等等,關於拉斐爾的聖母像我們還能看出什麼呢?只要將他出道十年內不同年份的作品排在一起,其形式的一步步革新是一目了然的,例如從構圖上看,從最開始略死板的立像,到既穩定又不乏動感的三角構圖,再到更豐富柔和的肢體呼應。1500年在老師佩魯吉諾的畫室「出師」時,他的畫還幾乎和老師的難以區分,但接下來短短幾年中他迅速吸收了同時代先輩的各種優點,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尤其是在他最得心應手的聖母像主題上。當然,最為人熟知的一些作品如《草地上的聖母》《金翅雀聖母》等等,無論在透視、構圖、線條、布局等各個方面,都是堪稱古典藝術教科書式的典範之作。但那幾幅還只是前期作品,到了1511年成熟時期的《阿爾巴聖母》(由西班牙的阿爾巴家族收藏而得名),幾乎從各個方面都刷新了他過去的水準。

藝術的面紗每揭開一層,就再也蓋不回去了,每次進步都會反襯出之前作品的許多生硬之處,仿佛拉斐爾才賦予了瑪利亞以真正的呼吸——姿態更放鬆舒展,色彩層次更豐富,衣褶的走向經過了精心設計,以其微妙的深色和動勢平衡了整個畫面左邊沐浴在日光下的明亮肌膚。事實上,人體面部的塗繪手法和背景中漸隱的冷色等許多細節,都是來自達·文西的原創,當拉斐爾一再地臨習達·文西的聖母像並最終發展為成熟的古典主義風格時,達·文西自己卻在忙於畫幽暗的《巖間聖母》。很明顯,拉斐爾採取的光影和配色策略能徵服更多的觀眾。

穿越了500年,到今天仍讓人流連忘返,如此美麗的聖母像在拉斐爾出生前是不可想像的。這不止得益於拉斐爾的愉快天性和專注品格,也多虧了那個時代的風氣:在那幾十年間,義大利的各個城邦受益於長治久安的富庶,從教皇到民眾,人人都陶醉於經濟、文化、教育、藝術的全面騰飛,認定自己活在相對於「漫長黑暗的中世紀」而言一個全新的時代之中。在開明群眾的不斷鼓勵下,聖母像在短短三十年裡就從肅穆的祭壇畫變得如此輕鬆活潑,從視覺膜拜轉換為視覺享受,但還精妙地守著宗教情感的內核,聖母的表情永遠是莊嚴和略帶憂愁的。

1500年—1525年是藝術史上古典藝術風格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早逝的拉斐爾正是在這期間孜孜不倦地工作了20年。在繪畫方面,米開朗琪羅和達·文西的作品數量都太少,似乎是大量被歸在拉斐爾名下的鴻篇巨製奠定了所謂「古典藝術」的法則。但這樣區分是不確切的,首先,拉斐爾幾乎也是達·文西和米開朗琪羅的學生,從他們的傑作中獲益良多;其次,拉斐爾的大部分壁畫都有許多學徒的參與,而這些學徒顯然不是由他一人能培養出來的,他們和拉斐爾本人一樣,得益於整個大環境的薰陶,每天被各種大師範例所包圍著,大大縮短了需要自行探索的時間。透視法和塗繪技巧沒有專利保護可言,畫家的眼睛都是天然的偷竊道具,更何況其中一些技巧還被印成實用教學小冊子,在各大畫室中通行起來,對藝術技巧的探索得以在這群天才頻繁的互相借鑑之中加速前進了。不過,讓藝術家有機會日復一日地反覆探索一兩個母題,主要還是得益於這些富庶繁華的城邦對藝術創作的傾囊贊助。

數年後的《西斯廷聖母》又有了突變。這是在訂單多得忙不過來的年份裡為數不多的由拉斐爾獨自完成的作品。在這幅畫之前,拉斐爾已經歷太多大型壁畫的歷練,如何以簡練的線條團塊造就這微妙的靜中之動,繪就一位正面對著觀眾,仿佛緩緩下落又款款向前走來的聖母,他已成竹在胸。與過去的聖母像相比,它是如此新穎、簡潔、大氣,甚至不像他自己畫的。尤其是聖母的面部,不再是由他所發展成熟的「古典主義」了,沒有太多典型的高光和陰影的組合,那種以斜上方的光源來奠定立體感的手法在隨後上百年裡由追隨者固定成了「手法主義/風格主義」——一種標準學院派風格。而《西斯廷聖母》只在侍女的臉上沿用了那種畫法,聖母的臉部則是在正面的微光中浮現,這需要一種更難把握的漸隱法。拉斐爾或許借鑑自同時期的達·文西一直在經營卻從沒完成的《蒙娜麗莎》,據記載,達·文西向他出示了這張作品,令他獲益良多。但他已不需亦步亦趨地臨摹學習了,而是將其手法的精髓直接化入他自己那種鮮豔明亮的調子中,讓二者看上去迥然不同,只有細微的陰影提示著一點聯繫。

要理解拉斐爾的不斷自我突破,我們必須先回到他更早的代表作——在創作《阿爾巴聖母》之前開始的籤名室壁畫。在拉斐爾所主持的所有為羅馬教皇所裝飾的重要房間中,籤名室是他最早的作品,卻包含了他身後最為知名的代表作。這個房間的兩面牆上開了高高的窗戶,而另兩面完整的牆是面對面的,兩幅氣勢宏大的作品:《聖體之爭》和《雅典學派》——就像那時各城邦公共場合的繪畫一樣,總是一張宗教題材,另一張歷史題材。《聖體之爭》提供了完美符合當時的宗教統治秩序的圖景,等級森嚴,一目了然。它畫出的是主教大人們頭上的聖三位一體、天使、十二門徒等等,沒有畫出的是他們更下面的一層,百姓皆為塵土。由此也可知為何教皇不太偏愛達·文西和米開朗琪羅了。

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藝術理論家瓦薩裡曾依據傳說指出,在這個房間裡《雅典學派》是最早繪就的,教皇看了它才讓拉斐爾負責重畫整個房間,但後來的研究者更同意的是另一種解釋:《聖體之爭》才是更早完成的,顯然從構圖、設色、造型等各個方面看,它都略為生硬、平板,而《雅典學派》則高明自然得多。因為需要突出縱深感,前排人物明顯比較大,但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依然是畫面當之無愧的焦點,這一成功多虧了此畫的背景設置,氣勢恢宏的建築線條起到了加強中心和統一全局的作用。如果將此畫的上半部分遮住,下面的構圖就成了一盤散沙。

可能正因為有了一張過於完美的宗教獻禮,教皇容忍了它對面的《雅典學派》。用「容忍」這個詞是因為,這畢竟是教皇本人的署名室,而《雅典學派》卻以經院哲學的爭辯為幌子,塞了太多不同時代的異教人士,科學家、數學家、修辭學家和藝術家也就罷了,還包括了但丁。從繪畫本身的角度說,與拉斐爾後來主持的所有大型壁畫相比,這幅畫並沒有明顯優勢,難說哪一張能獨佔鰲頭。但受教廷所託,大部分壁畫和掛毯都是宗教故事或社會戰爭題材,唯獨這張在後人看來,幾乎以一己之力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最為進步的意識形態。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在畫面中心的爭辯手勢,提示著那個時代的人文主義者最為珍視的轉向。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形上學經過了經院哲學家的一再解讀,在正統經院教育體系中被奉為真理長達一千年。但在文藝復興的先驅彼得拉克的影響下,整個14世紀的人文主義者都開始強調,真理不是經由嚴密邏輯論證就可以得出的,而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帶有諸多限定的。要了解亞里斯多德,需要了解他是和誰對話,需要了解他所討論的語境。這種爭辯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達·文西出生的15世紀中期,那時的羅馬教皇也已是人文主義的粉絲。兩百多年沒有戰爭侵擾,整個義大利越來越富庶,而羅馬更是因為教皇所享受的整個天主教世界的獻金而異常富裕,使得享有貴族和教會資助的新派知識分子也不會當真和腐敗至極的教廷統治過不去,從而影響羅馬的社會穩定。長治久安,使得一代又一代教皇對人文主義或者說異教精神越來越寬鬆了。

傳統藝術史一再強調,理解人文主義的崛起是理解文藝復興藝術的關鍵,這是由19世紀的歷史著作所發起的老生常談:對人性的弘揚,對世俗世界的讚美,黑暗的中世紀襯託著古代「高等」文明的重生,封建和腐朽的教會統治襯託著啟矇事業的先驅。但20世紀的歷史研究者指出,文藝復興是從中世紀逐步發展而來的,它並不是歐洲文化終於開始興盛的起點,而是一個有了二三百年積累的發達文明做出的重大轉向。義大利早在12和13世紀已和歐洲大部分地方相當不同,由於商業的興盛,一個個彼此獨立的城邦小國主要由本地公民/貴族行使自治,所以大學之中也並不由經院哲學和神學為主導,中世紀義大利的高等學府除了教法學、醫學、神學,也教「三學四術」(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遠不像人們想像的那般刻板和愚昧。「人文主義」術語是後來者的總結,而在文藝復興的時代,能找到的詞只有「人文主義者」和「人文主義治學」。人文主義者原本指的是教授語法、修辭、詩和歷史哲學的老師,也就是文科教師們,所謂人文主義治學則是指培養能寫善辯的統治精英的「通識教育」,除了文史哲、社會道德觀,尤其強調的還有雄辯術。因此整套「人文主義治學」大環境,本不旨在陶冶情操,全面發展,而主要是以這種務實精神為導向,正如我國古代的科舉教育那樣。

那麼,人文主義又是如何逐漸成了一種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的?

拉斐爾的好友,曾多年出入烏爾比諾宮廷的學者卡斯蒂利奧內以寫作影響久遠的《廷臣論》著稱,此書的寫作是為了培養理想中的參政廷臣,指導和勸告君主隱惡揚善。這位政治哲學家一方面擁戴君主制,寄希望於精英治國,另一方面又主張建立上下議院,使得君主可以兼聽廣納。廷臣相當於君主的磨刀石,有完美的廷臣才能保有完美的君主制。那麼完美的廷臣應該是怎樣的?首先需要是一個能文能武、多才多藝的人,必然需要血統高貴的人從小被精心培養而來——如他們自己那樣。人文主義就是這樣與貴族統治結合在一起的。

因此在不同語境中,哪怕是在同一個時代,人文主義也意味著許多不同的東西。對於教皇來說,人文主義只不過是他需要寬容的人的智慧;對於學者來說,人文主義提出了一種更能腳踏實地的研究原則;對於教育治學來說,人文主義意味著給精英統治的接班人提供的通識教育,或者說,完美教育。這三種立場和側重點都相去甚遠,和現當代老生常談的解放人性也大相逕庭。須知在這一百年後,布魯諾為了堅持日心說被活活燒死在了同一個羅馬。歷史發展是迂迴緩慢的,一來二去的幾次戰役,文藝復興的蓬勃生態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從當代回溯,那多種多樣的人文主義的共識和特殊貢獻,在於讓一個社會自上而下都逐漸接受了真理是可辯的,並以此作為新時代的驕傲。籤名室的畫恰恰突出了這一點,《聖體之爭》是關於神學教義的爭辯,而《雅典學派》更是畫出了代表著完全不同觀點的人們聚集一堂,讓真理現於爭辯之中。無論是學院中的人文主義者,還是宮廷中的人文主義者,甚至還有被選為教皇的人文主義者,畢竟都能承認分歧、分裂和錯位的無處不在,並通過不斷的爭辯以闡明自身。這或許是總的文藝復興最可珍視的人文遺產。

梵蒂岡的「拉斐爾房間」太多了,除籤名室之外還有另外幾個房間,如艾略多羅室、火災室等等,其中壁畫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了《雅典學派》,令人眼花繚亂,無法決出哪個比哪個更精彩。拉斐爾成為畫聖,也主要是由後期那些更成熟的作品決定的。它們甚至令後人感到絕望:留給後人作出創新的餘地太少了。二三百年後的巴洛克、新古典主義的眾多大作令人驚嘆的許多特質,諸如足可亂真的人物畫法,豐富的表情和身份,畫面上複雜多樣與和諧統一、精緻細膩與宏大氣魄的完美平衡,早已由年輕的拉斐爾通通演練了一遍。

《拯救聖彼得》是在那許多宏大場面之中一張腦洞清奇的作品,卻也被公認為更全面了解拉斐爾的首選之作,很少有觀者不在它面前張口結舌,對拉斐爾「刮目相看」。天使在暗夜中走入牢房喚醒了原本昏昏欲睡的聖彼得,帶他走出去,這個簡單場景的魅力遠遠超越了那些有幾十人狂奔的複雜組合場景。數一下這幅畫中的幾組光源和亮處,看看灰暗的階梯和牆面上的一點反光,還有黑色柵欄背後的光輝、抱著盾牌沉睡的士兵……這是一張奇妙得令藝術史失語的作品,無法想像,如果拉斐爾多活二十年,還能畫成什麼樣。

古典藝術研究者沃爾夫林曾總結,古典藝術和其後二百年中出色的巴洛克藝術(例如魯本斯、倫勃朗)在繪畫技巧上有些明顯的區別,可以概括為線描相對於塗繪、平面相對於縱深、封閉相對於開放等等,沃爾夫林曾用了大量拉斐爾的作品作為說明範例,那的確是文藝復興時期自始至終貫穿於大量作品中的特點。但是在分析拉斐爾本人作品的發展時,他明確承認,拉斐爾在早期較為偏重線描性,繼承自他的老師佩魯吉諾,但很快在吸收了達·文西的畫法後,他漸漸地從線描轉向了塗繪。也就是說,畫面布局的團塊之間的對比和節奏感,不再是由清晰的輪廓線所主宰,而是由形象表面的光影和色彩變化所主宰了。看《阿爾巴聖母》,孩子們肌膚之上的高光是怎樣呼應著聖母胸前衣服的光澤,觀者的視線自然會跟隨這些光影和色彩的嬉戲,還有那些如山脈起伏的優雅衣褶,輪廓線條的功能則被大大淡化了。

不過在拉斐爾的部分後期作品中,各種顯而易見的手法都難覓蹤跡了。從《拯救聖彼得》這類,到他許多的人像作品,尤其是《巴爾德薩·卡斯蒂利奧內像》,這樣一張「憂國憂民」的畫像,乍一看以為是倫勃朗之作,尤其是衣服上的筆觸。他便是前文中《廷臣論》的作者卡斯蒂利奧內。卡斯蒂利奧內不獨關心政治,還提出了一個跨領域的審美理念——Sprezzatura(英文nonchalance,原意為漫不經心),表示一種看上去不像掩飾的「真正的掩飾」,是一種巧妙的自然流露,或者說自然的巧妙掩飾。表現在言談上,它要求為人低調謙遜不可自誇,好名聲要以行動來獲得。但這個詞也被他用來理解多種古典藝術,那些風格輕鬆卻要練得手指抽筋的鋼琴曲,需要多年苦練才能轉出一個優雅圓圈的芭蕾,都必須努力掩飾所有刻意為之的痕跡。

才匆匆幾年,天才的境界已跨過了兩百年。這或許也是得益於贊助者本人的卓越品味,才能允許他這樣輕輕鬆鬆地,將衣飾留在一種未完成的狀態吧。Sprezzatura,卡斯蒂利奧內以此形容拉斐爾的舉重若輕,渾然天成,仿佛繪畫過程毫不費力,沒有刻意經營似的。從我們的文化去理解,正是「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要達到這一「不治之治」的化境,卻需長久的全力以赴。

(作者:楊娟娟,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後)

相關焦點

  • 他的畫包含文藝復興最珍貴的人文遺產——紀念拉斐爾逝世五百周年
    只要將他出道十年內不同年份的作品排在一起,其形式的一步步革新是一目了然的,例如從構圖上看,從最開始略死板的立像,到既穩定又不乏動感的三角構圖,再到更豐富柔和的肢體呼應。1500年在老師佩魯吉諾的畫室「出師」時,他的畫還幾乎和老師的難以區分,但接下來短短幾年中他迅速吸收了同時代先輩的各種優點,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尤其是在他最得心應手的聖母像主題上。
  • 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的珍貴遺產,800幅可傳家畫作,超重磅!|| Chin@...
    它是法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  館內珍藏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犢皮紙博物畫——近7000幅以花卉、動物為題材的水粉和水彩犢皮紙畫。    毫不誇張地說,這可能是你見過的最好看、最生機勃勃的書。  書裡從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近7000幅畫作中,選出800多張珍貴作品,加以背景故事介紹、知識科普。
  •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藝術、文化和生活》明首博開展
    來源:潘子璇 拍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藝術、文化和生活》明天上午將在首都博物館正式開展,包含提香、波提切利、佩魯吉諾等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古羅馬時期的雕塑、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建築構建等百餘作品
  • 中世紀的文藝復興
    作為一種文化運動,文藝復興時期包含了:1,拉丁文學和白話文學的創新成果,始於14世紀基於經典資料來源的學習復興,當代人將這一點歸功於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2,線性透視圖的發展和其他使繪畫更自然更現實的技術。
  • 共赴重慶來福士,品鑑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作品
    通過高清拍攝和仿真原大輸出技術進行高質量複製,高度還原畫質質感與色調色溫,集中重現拉斐爾最重要的藝術創作遺產。 畢嵐祺總領事講話 2020年是中意建交50周年,也是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桑蒂逝世500年,全球範圍內都籌劃舉辦了各種活動,以致敬大師,並紀念他為後世留下的寶貴藝術遺產
  • 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完美代表——達·文西的藝術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給人類留下了燦爛的遺產,一直受到後世的敬仰,同時也對後世藝術產生了持續的影響。提起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的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是最為人所熟知的藝術大師,他們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巔峰。
  • 肖鷹:賞析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蓋朗其羅、拉斐爾
    講座現場肖鷹教授通過對三位大師代表作品的賞析,帶領聽眾走進了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解讀了文藝復興人文精神的藝術呈現。講座開始,肖鷹教授首先帶領聽眾賞析了達·文西《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等重要作品,通過一幅幅珍貴的圖片,講述了「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達·文西的藝術作品及其背後的意涵。
  • 學美術不知道文藝復興三傑的米開朗琪羅,那太out了!
    學美術的人應該都知道文藝復興後三傑--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拉斐爾晚年再創傑作,在羅馬西斯廷教堂,61歲的他用了近6年的時間在 25年前完成的《創世紀》天頂畫下的祭壇壁面上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
  • 蚌博「文博學堂」第五期——《追溯南海人文歷史 探索南海水下遺產...
    我館協同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於7月1日—8月7日隆重推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特展——南海人文歷史展》活動。並於開幕式當天下午3點,舉辦《追溯南海人文歷史 探索南海水下遺產》講座,主講人為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副館長(主持工作)辛禮學。本次講座在蚌埠市博物館季永館長的主持下拉開帷幕。
  • 《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全面展現文藝復興哲學多樣面貌
    此後重要的一步於二十世紀頭四分之一邁出,尤其是其中的兩位學者對文藝復興哲學的面貌做了更為清晰的限定。其一為詹蒂萊(Giovanni Gentile),他對布魯諾、特萊齊奧(Telesio)以及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其他哲學家做了開創性的研究。
  • 約翰尼斯堡宮——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建築代表之一
    1803年成為美因茨選帝侯與大主教的第二座行宮,也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建築代表之一。進入20世紀後,約翰尼斯堡宮又被政府收購,改建為市政廳。直到由巴伐利亞王宮署接手,才結束了幾度易主的命運。阿莎芬堡小城整體城市布局以威風凜凜地聳立在美茵河右岸的約翰尼斯堡宮殿所在的宮殿山為中心,向四周發展。當年的阿沙芬堡公國在巴伐利亞眾公國中,還算強盛。
  • 《認識自我》:一本書讓你了解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的西方人文藝術史
    《認識自我: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的西方人文藝術史》 作者:[意]英格麗·羅西裡尼 譯者:宇華,周希出版社:未讀·思想家 天津人民出版社「認識自我」這句格言,最早出現在希臘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上,代表人類自我意識的啟蒙,直到2000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乃至今天,都深深影響著西方文明的進程。西方人個性是如何形成的?西方文化是怎樣發展成今天的模樣?
  • 族譜,家族發展變遷的見證,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
    族譜,不僅僅是記載了家庭成員的分布情況和家庭關係,有的時候它也關乎著歷史與人文的延續。簡介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的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家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蕩,歷史上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
  • 美第奇家族的佛羅倫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商業,權力和藝術
    圖 2 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米開朗基從1434年科西莫·德梅迪奇(Cosimo de'Medici,又稱老科西莫)掌權開始,家族對藝術和人文的支持使佛羅倫斯成為文藝復興的搖籃,這是一個只有古希臘才能匹敵的文化繁榮。美第奇家族一共產生了四位教皇(利奧十世、克萊門特七世、皮烏斯四世和利奧十一世),他們的基因已經融入了歐洲許多皇室家族。
  •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雕塑!
    1504年首次亮相的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的傑作,並與聖母憐子圖一起成為他最持久的作品之一。當時的革命者,藝術家在決定聘請歌利亞的時刻描繪了年輕的國王大衛。大理石雕像是學院美術館的標誌性景點,也是佛羅倫斯的永恆形象之一。
  • 張敢:看懂文藝復興——達文西時代的名家與名畫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文藝復興,看看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到底有什麼神奇魅力?輸「文藝復興三傑」如何在《雅典學院》中罕見同框?「蒙娜麗莎」到底在笑什麼?達·文西在《基督受洗》中畫的小天使讓他的老師委羅基奧自慚形穢?
  • 文藝復興的藝術殿堂
    歷史悠久的託斯卡納首府佛羅倫斯宛如一幅文藝復興時的油畫,徐志摩曾富有詩意地稱之為「翡冷翠」,賦予這座城市以色彩。沿著阿諾河行走,城內遍布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珍品。置身其中,你一定不會錯過這座「鮮花之城」的藝術瑰寶——烏菲茲美術館。它不僅是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美術館,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美術館之一。
  • 文藝復興與佛羅倫斯
    接下來應該提到的便是另一位重要人物,被譽為文藝復興繪畫的奠基人,先驅者,現實主義開荒者馬薩喬。他是第一位使用透視法,並在畫中首次引入「滅點」的畫家。馬薩喬出生貧寒,他在21歲時就加入了聖路加工會。代表作有壁壇畫《三位一體》《納稅銀》《聖三位一體像》。特別是《聖三位一體像》是其最成熟的作品。
  • 但丁、莎士比亞……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經典為何有必要精讀?
    而重讀這些人文經典作品,就是要把這些問題重新重視起來。 我們今天常說,「文藝復興」重新發現了「人」,就是因為在這段時期,越來越多的人從中世紀神學的禁慾、盲從和絕對信仰中掙脫了出來,形成了一個新的傳統——獨立和自由的思考傳統。這個傳統就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人文精神」。
  • 達·文西的珍貴手稿披露:他是史上罕有的科學巨匠
    人們對達·文西的了解多半來自於他的繪畫。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萊昂納多·達·文西既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科學家。他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才華的人之一,但留存下來的作品卻鳳毛麟角。他創作了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繪畫作品,但現存的僅有不到20幅。更糟糕的是,這些作品年代久遠,保存狀況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