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史綱》第三單元學習 - 帝國時代
今日主題:西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
丨知識要點:
1、羅馬帝國「最後的羅馬人」
斯提利科,父親是蠻族,汪達爾人,母親是羅馬人。這個蠻族身份,給他一生都惹來了無數的麻煩。
斯提利科浮雕(右)
斯提利科23歲時,被狄奧多西大帝提拔為禁衛軍統領,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大帝駕崩之前,把兩位皇子託付給他。
狄奧多西確實很有文治武功,配得上大帝的稱號,但從他這兩個兒子開始,羅馬皇帝徹底變成了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狀態。
前面幾節我們知道,自從戴克里先之後,皇權膨脹。皇帝如果不能依靠軍隊獲得權力,就要用身邊可信的人編織權力網絡。如此一來,羅馬帝國的頂層就變質了。
斯提利科與阿拉裡克講和
雖然斯提利科承擔起了四處防守的重任,但因為是蠻族的身份,自私自利的元老們總懷疑他的忠誠度,導致他辦事就特別不順利。
2、斯提利科的末日
斯提利科雖然在戰場上還是很能打,但他的困境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元老院使壞,再一方面就是沒兵了,回想一下,羅馬連年戰爭,羅馬已經沒有能當兵的自由農了。很長一段時間,士兵都是從高盧和巴爾幹出,核心區義大利已經沒有士兵了。
4-5世紀的羅馬軍隊 已經完全成為一支大雜燴
要解燃眉之急,怎麼辦呢?沒有自由農,還有奴隸啊。斯提利科就下了狠招,徵召奴隸加入軍隊,參軍的奴隸馬上獲得自由身。這下子兵源是有了,但義大利的大農場主們可恨死他了,他們當然也就在元老院不斷地給他惹麻煩。
在一次檢閱軍隊的時候,斯提利科被從小帶大的兄弟陷害致死。
公元410年,羅馬城陷落,史稱「羅馬浩劫」,奧古斯丁寫出了《上帝之城》之後,西羅馬帝國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公元476年,末代皇帝被蠻族首領廢黜,西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丨學習心得
斯提利科,羅馬帝國最後的餘暉
羅馬帝國走到這一步,已經千瘡百孔,任何一個方面出事都可能成為那最後一棵稻草。帝國崩潰前的劇情讓人唏噓,統治階層昏庸腐敗,對於外族即不信任,自己也沒有找到解決問題扭轉乾坤的人物,執政方面毫無能力可言。下層社會混亂,帝國賴以獲取稅收和兵員的基礎已經垮掉,中間留著幾個了不起的名將名相,卻同時受著上下各方的夾板氣,縱有斯提利科這樣的英才也難耐失信之殤。
羅馬帝國自從戴裡克先改革,搞專制皇權之後,帝國的頂層就開始變質了,皇帝最怕的事,不是外族寇邊,而是內部形成地方山頭,尤其是掌握軍權的武將山頭,導致尾大不掉,甚至自立為皇,互信的基礎已經缺失,所以任命文官武將,放任后妃和宦官弄權,一定要形成牽制,防止一人獨大。臣子能力過高,功勞太大,而主君無力駕馭,缺乏遠見,大概率就會出現君主猜忌,一旦旁人挑唆,就會出現自毀長城的現象。
在帝國命懸一線的時候,能力、視野、權力和責任,已經嚴重錯配,皇帝和將軍之間的猜忌是常態,不讓任何勢力佔據絕對優勢,這是皇帝們深信不疑的領導藝術。多少名將的悲劇,均是肇始於這種政治平衡術,斯提利科只是其中之一。這其中透著帝國的衰退和決策層的無奈。但在大趨勢已經基本確定的格局下,任何所謂的小趨勢都是軟弱無力的。
羅馬文明以武立國,又因其海納百川的莫大氣度開創了煌煌文明,這是一種天生的自信,也有共和平衡的智慧。到凱撒止,羅馬帝國以制度勝,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同時,還能不斷創新,表現出了強韌的糾錯能力。到東西羅馬分治,可以說羅馬帝國又因人性敗,讓人唏噓。
羅馬文明史值得任何超大規模共同體借鑑。不管政治形態如何變化,但帝國的內核其實都在。帝國一詞在我們的語境裡有強權,霸權的含義,從羅馬的歷史來看,「帝國」作為一種文明形態有包容,平衡,妥協和創新的因子。
西羅馬帝國雖然消亡了,但它的文字、文學、文化、法律仍然深遠的影響了西方乃至現代世界。拉丁文依舊是西歐的通用文字,羅馬人的浩繁典籍給了中世紀人們無窮的養料,進入近代,各國紛紛以拉丁字母拼寫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學,時至今日,各國語言中仍在大量使用原拉丁文中的詞彙
而基督教在羅馬滅亡後更加發展壯大,反過來同化了眾多的蠻族,某種程度上在精神文化上擴大了西方文明的範圍,奠定了西方文明以基督信仰為基質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