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史綱:西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

2021-01-12 網易

2020-12-16 13:07:12 來源: 旅遊小果

舉報

  

  《羅馬史綱》第三單元學習 - 帝國時代

  今日主題:西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

  丨知識要點:

  1、羅馬帝國「最後的羅馬人」

  斯提利科,父親是蠻族,汪達爾人,母親是羅馬人。這個蠻族身份,給他一生都惹來了無數的麻煩。

  

  斯提利科浮雕(右)

  斯提利科23歲時,被狄奧多西大帝提拔為禁衛軍統領,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大帝駕崩之前,把兩位皇子託付給他。

  狄奧多西確實很有文治武功,配得上大帝的稱號,但從他這兩個兒子開始,羅馬皇帝徹底變成了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狀態。

  前面幾節我們知道,自從戴克里先之後,皇權膨脹。皇帝如果不能依靠軍隊獲得權力,就要用身邊可信的人編織權力網絡。如此一來,羅馬帝國的頂層就變質了。

  

  斯提利科與阿拉裡克講和

  雖然斯提利科承擔起了四處防守的重任,但因為是蠻族的身份,自私自利的元老們總懷疑他的忠誠度,導致他辦事就特別不順利。

  2、斯提利科的末日

  斯提利科雖然在戰場上還是很能打,但他的困境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元老院使壞,再一方面就是沒兵了,回想一下,羅馬連年戰爭,羅馬已經沒有能當兵的自由農了。很長一段時間,士兵都是從高盧和巴爾幹出,核心區義大利已經沒有士兵了。

  

  4-5世紀的羅馬軍隊 已經完全成為一支大雜燴

  要解燃眉之急,怎麼辦呢?沒有自由農,還有奴隸啊。斯提利科就下了狠招,徵召奴隸加入軍隊,參軍的奴隸馬上獲得自由身。這下子兵源是有了,但義大利的大農場主們可恨死他了,他們當然也就在元老院不斷地給他惹麻煩。

  在一次檢閱軍隊的時候,斯提利科被從小帶大的兄弟陷害致死。

  公元410年,羅馬城陷落,史稱「羅馬浩劫」,奧古斯丁寫出了《上帝之城》之後,西羅馬帝國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公元476年,末代皇帝被蠻族首領廢黜,西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丨學習心得

  斯提利科,羅馬帝國最後的餘暉

  

  羅馬帝國走到這一步,已經千瘡百孔,任何一個方面出事都可能成為那最後一棵稻草。帝國崩潰前的劇情讓人唏噓,統治階層昏庸腐敗,對於外族即不信任,自己也沒有找到解決問題扭轉乾坤的人物,執政方面毫無能力可言。下層社會混亂,帝國賴以獲取稅收和兵員的基礎已經垮掉,中間留著幾個了不起的名將名相,卻同時受著上下各方的夾板氣,縱有斯提利科這樣的英才也難耐失信之殤。

  羅馬帝國自從戴裡克先改革,搞專制皇權之後,帝國的頂層就開始變質了,皇帝最怕的事,不是外族寇邊,而是內部形成地方山頭,尤其是掌握軍權的武將山頭,導致尾大不掉,甚至自立為皇,互信的基礎已經缺失,所以任命文官武將,放任后妃和宦官弄權,一定要形成牽制,防止一人獨大。臣子能力過高,功勞太大,而主君無力駕馭,缺乏遠見,大概率就會出現君主猜忌,一旦旁人挑唆,就會出現自毀長城的現象。

  

  在帝國命懸一線的時候,能力、視野、權力和責任,已經嚴重錯配,皇帝和將軍之間的猜忌是常態,不讓任何勢力佔據絕對優勢,這是皇帝們深信不疑的領導藝術。多少名將的悲劇,均是肇始於這種政治平衡術,斯提利科只是其中之一。這其中透著帝國的衰退和決策層的無奈。但在大趨勢已經基本確定的格局下,任何所謂的小趨勢都是軟弱無力的。

  羅馬文明以武立國,又因其海納百川的莫大氣度開創了煌煌文明,這是一種天生的自信,也有共和平衡的智慧。到凱撒止,羅馬帝國以制度勝,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同時,還能不斷創新,表現出了強韌的糾錯能力。到東西羅馬分治,可以說羅馬帝國又因人性敗,讓人唏噓。

  羅馬文明史值得任何超大規模共同體借鑑。不管政治形態如何變化,但帝國的內核其實都在。帝國一詞在我們的語境裡有強權,霸權的含義,從羅馬的歷史來看,「帝國」作為一種文明形態有包容,平衡,妥協和創新的因子。

  

  西羅馬帝國雖然消亡了,但它的文字、文學、文化、法律仍然深遠的影響了西方乃至現代世界。拉丁文依舊是西歐的通用文字,羅馬人的浩繁典籍給了中世紀人們無窮的養料,進入近代,各國紛紛以拉丁字母拼寫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學,時至今日,各國語言中仍在大量使用原拉丁文中的詞彙

  而基督教在羅馬滅亡後更加發展壯大,反過來同化了眾多的蠻族,某種程度上在精神文化上擴大了西方文明的範圍,奠定了西方文明以基督信仰為基質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西羅馬帝國滅亡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羅馬人從臺伯河岸七丘之城起家,歷時1000多年,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代表了古代西方文明的最高成就,乃世界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國之一。全盛時代,羅馬帝國佔地一千多萬平方公裡,人口近一億。公元2世紀末期至3世紀末期,羅馬爆發了軍事、經濟、政治等全面大危機,走向衰敗。
  • 誰才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真正敵人?這五個敵人都很厲害
    誰才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真正敵人?古代羅馬是建於臺伯河岸的一個小城邦,經過長期的對外徵服,逐漸發展成為以地中海為內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奴隸制帝國。古羅馬帝國創造出了璀璨的文明。一、羅馬帝國統治階級日益腐化墮落是其滅亡的最大內在敵人羅馬帝國統治階級日益腐化墮落,道德淪喪,導致爆發全面的社會危機,各種矛盾激化。羅馬帝國社會經濟繁榮的背後,是統治階級的腐化墮落。羅馬貴族們過著驕奢淫逸,的糜爛腐朽生活。
  • 蠻族滅亡西羅馬帝國後 羅馬法在中世紀歐洲是怎樣延續的
    羅馬法是指古羅馬國家從形成到滅亡整個歷史時期全部法律的總稱。它既包括自公元前8世紀羅馬國家產生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個時期的法律,又包括查士丁尼時期拜佔庭(即東羅馬帝國)的法律。各種法律都被削弱並混淆了起來,在它的法律曾經流傳過的那些野蠻人的同一座城市或鄉鎮裡,原先羅馬市民如今正處在已經變質的羅馬法律傳統的管轄下,所有的法律都不正確,法律的嚴明已在戰亂中喪失了,每個勢力不大的封建主都有自己的法庭來實施自己的法律,只有教會的人有一點法律知識,或者說有文化,在這片曾經輝煌的土地上,到處都被無法無序的茫茫黑夜所籠罩。
  •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殘存的東羅馬帝國有哪些歷史貢獻?
    昔日將地中海圍成內湖的羅馬帝國在39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476年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東羅馬帝國繼續苟延殘喘,然而人們卻賦予它很高的歷史地位。《全球通史》認為「回顧歷史,拜佔廷(即東羅馬帝國)顯然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 曾經與漢朝齊名的大羅馬帝國,為什麼滅亡後再也沒有重建過?
    在兩個帝國滅亡後,東西方的歷史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漢代以後,東方周而復始地誕生了眾多以漢朝疆域為基礎的王朝,並最終孕育了現代中國。而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廢墟上再也沒建立羅馬人的國度,為什麼羅馬人民不選擇再造羅馬呢?
  • 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分別是哪三個國家的別稱?
    ,開始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其實西羅馬和東羅馬都是羅馬帝國,因為其真正國號就是羅馬,都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由於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舊名拜佔庭,所以別稱拜佔庭帝國,但是無論後世怎麼稱呼,第一羅馬都是指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
  • 羅馬正統在東方:沙皇俄國為什麼自認為是「第三羅馬」?
    沙皇俄國長年自稱「第三羅馬」,「沙皇」一詞就來源於羅馬帝國的「凱撒」。那麼沙皇俄國為什麼自認為是「第三羅馬」呢?476年(承明元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歷史的羅馬時代宣告結束。但「羅馬皇帝」的稱號並沒有消失,而是分為東西兩個繼續傳承。其中西方的「羅馬皇帝」衍生出了查理曼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
  • 羅馬帝國曾那麼強大,義大利統一全國後為何不用「羅馬」為國名
    羅馬帝國 中國的大漢帝國和羅馬都有一個相似之處:一旦國力達到了鼎盛,其很可能就盛極而衰了。西漢帝國在漢宣帝劉病已駕崩後盛極而衰,東漢帝國在漢和帝劉肇駕崩後盛極而衰。而羅馬帝國也在公元364年瓦倫蒂尼安王朝建立後逐步走向衰落。公元395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以羅馬帝國正統自居,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其首都羅馬城失去了往日的風採。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公元476年,隨著西羅馬的皇帝羅慕路斯二世的退位,西羅馬宣告滅亡。但是,在西羅馬滅亡後,並沒有一個新的拉丁民族政權重新建立,相反各個其他在羅馬時期被認為是蠻族的民族卻在歐洲先後建立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國家,隨著西羅馬的滅亡,歐洲也進入了暗無天日的中世紀時期。
  • 羅馬象徵著輝煌歷史,義大利統一後為何不用含有「羅馬」的國名?
    起源於羅馬城的古羅馬帝國,是對歐洲歷史和文化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是其內海。古羅馬人把自己城市的名字「羅馬」,變成了整個帝國的名字。▲一提到羅馬,總會讓人聯繫起古羅馬帝國古羅馬帝國分裂後,羅馬城依然是西羅馬帝國的首都。
  • 古羅馬,東、西羅馬,神聖羅馬,第三羅馬,新羅馬,都是咋回事?
    那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帝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城為都城,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又稱拜佔庭帝國。 羅馬帝國之所以分成兩部分,也是無奈之舉。公元2世紀初,羅馬已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極盛時期總面積達590萬平方千米。
  • 西哥特人兩度包圍羅馬城,城內奴隸打開城門使羅馬陷落
    第二年,狄奧多西一世完成羅馬的統一,這是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次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後將羅馬帝國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永久分治,是謂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以羅馬城為首都,東羅馬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
  • 延續上百年的西羅馬帝國怎麼就被日耳曼人給滅了
    至凱撒大帝的時代開始,就有日耳曼人部落開始臣服於羅馬帝國之下,但絕對大多數的日耳曼部落仍然在堅持和羅馬軍團對抗。不要以為野蠻的日耳曼人在遇上強大的羅馬軍團就會潰敗,日耳曼人和羅馬的戰爭一向是打的有來有回,在奧古斯都時期更是全殲了一支羅馬軍團,並且將其趕出了萊茵河以北。
  • 已經滅亡的東羅馬帝國,到底屬於今天哪個國家的歷史?
    東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一個國家,建立於公元395年,滅亡於公元1453年,國祚1058年,因國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佔庭而別稱拜佔庭帝國。 東羅馬帝國是公元395年由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兩個國家之一,另一個是西羅馬帝國。由於羅馬帝國建立於今天義大利境內,且國都是今天義大利國都羅馬,統治疆域是今天整個義大利及環地中海,所以後世通常把羅馬帝國歸入義大利歷史,這個問題沒有太大爭議。
  • 查理曼大帝——羅馬人的皇帝
    自從「丕平獻土」以後,羅馬教會同法蘭克王國之間的關係那是非常鐵的了,羅馬教皇對法蘭克國王那是有求必應,而法蘭克王國也當仁不讓地保護起了教皇國。倫巴第人根本不是查理曼的對手,輕而易舉就被滅亡了,卡羅曼的老婆孩子也落入了查理曼之手,從此再未露面。倫巴第王國滅亡後,查理曼將下一個要收拾的目標盯在了今天德國北部的易北河下遊的薩克森人。為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為這薩克森人不信羅馬基督教,而是信阿里烏斯基督教,因此在查理曼看來,薩克森人就是一群異教徒。
  • 不為人知的古羅馬帝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當時西羅馬帝國在對抗外部勢力時,就遭受了一連串的軍事失敗,而這也導致了西羅馬帝國對國家的掌控不斷衰弱。在幾個世紀之間,羅馬帝國一直在與日耳曼部落爭鬥,雖然沒有佔太大便宜,但也從來不吃虧。而到了公元四世紀,除了日耳曼部落外,哥德族這類野蠻人也開始侵擾羅馬帝國的邊境。在410年的時候,羅馬城被西哥特人國王阿拉列所佔領,此後的幾十年,帝國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 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皇帝
    西羅馬帝國 霍諾裡烏斯 全名: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 生卒年:公元384年~公元423年 父:狄奧多西一世 母:艾麗婭
  • 日耳曼各分支,在滅亡西羅馬後,分別去了哪裡?
    所謂日耳曼人是一個大的種族概念,其實它內部分為很多部族,把西羅馬帝國滅掉並當作自己的"新家"後,各分支的去向也不一樣。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後日耳曼各分支部族的落腳點。薩克森人人數最多,因此分布也更廣,而且還有另一個影響就是規模太大,不可能集體超遠距離遠遷,所以他們從原居住地往西一直到海邊也就停住了腳步。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羅馬的衰亡是腐敗還是腐化?分析兩者之間的同與異羅馬作為當今西方世界引以為傲的輝煌歷史,甚至將其作為自己的法治源頭。羅馬也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其中對於羅馬帝國如何衰落的問題,一直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很多人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以及外族入侵,政府的貪汙腐敗等各個方面論述了羅馬衰落並滅亡的原因。
  • 西羅馬公主向阿提拉求婚,匈奴王嘴角一挑:我要一半羅馬作為陪嫁
    這個差點以一己之力滅亡了歐洲的人,就是被歐洲人稱作「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在阿提拉十幾歲的時候,匈奴王把他送去羅馬做人質,原來羅馬人和匈奴人為了防止對方不守誠信,就規定兩國以貴族子弟作為人質交換,阿提拉的父親雖然死得早,但他也是貴族,所以阿提拉就被送往西羅馬的拉文納,在那裡學習了羅馬的軍事、經濟、文化和生活,為他日後滅亡東羅馬帝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