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賈琦 財經琦觀 收錄於話題#股市9#前沿科技1
「我深深的感到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我覺得,你們應該不再需要我在此繼續為公司的前景打拼奮鬥了。我可以暫時安心的休息片刻。」
此言一出,當日(12月16日)中芯國際股價開盤即大幅跳水,不得不緊急暫停交易。
午後復牌後,中芯國際繼續直線暴跌一度跌超8%,最終,跌幅收窄至5%。
01
提交辭呈的人叫梁孟松,是中芯國際的聯合CEO。
讓他不爽的人叫蔣尚義,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中芯國際任職獨立非執行董事。
中間出走過一段時間,現在要回來做副董事長。
過去一段時間,蔣尚義在武漢弘芯做了一年多的CEO,上個月被曝出資金鍊斷裂,項目徹底爛尾,蔣尚義也隨之辭職,回去矽谷休養。
目前市面上流傳的梁孟松辭職信。歌詞大意如下:
「我在中芯國際有赫赫戰功。」
「蔣尚義即將出任公司副董事長這件事,沒人提前跟我商量過。」
「我早就累了,你們覺得我是個nobody,那我辭職好了。」
「最後強調:我沒有要逼你們做『二選一』的事,該上任就上任去。我就是表達我的想法。」
02
這真的非常梁孟松。
有著「半導體狂人」,「臺積電叛將」等諸多諢號的他,本就是一個個性張揚的人。
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博士,畢業後在美國處理器大廠AMD工作。
1992年,四十歲的梁孟松回到臺灣,加入臺積電,開始一步步在亞洲晶片江湖中嶄露頭角。
2003年,臺積電以自主技術擊敗IBM,憑藉130奈米的「銅製程」一役,一舉在全球揚名。
行政院表揚臺積電研發團隊,當時負責先進模組的梁孟松名列第二。
而當時排名第一的,正是這次讓梁生氣的蔣尚義,時任臺積電的研發副總。
蔣尚義年紀還要再大一些,江湖上尊稱一聲「蔣爸」。
有人說「梁孟松是蔣爸的大弟子」,也有人說「二人的技術實力其實不相上下」。
蔣尚義
2006年,蔣尚義退休後,梁孟松覺得自己有機會再往上升,然而臺積電卻從英特爾挖來羅唯仁。
空降高管,又一次擋了梁孟松的晉升之路。
對於梁孟松出走臺積電,一位曾和梁孟松合作過的工程師透露「他一直覺得自己對公司有很大貢獻,希望自己也能升到副總位置。」
事實上梁孟松也確實戰功彪炳。
臺積電的十七年間,在美國專利局的資料庫裡,梁孟松個人參與發明的專利半導體技術有181件。
數量雖不算太多,但幾乎每一項都是最重要的前沿技術研發。
2008年,梁孟松正式從臺積電離職。
03
那幾年,三星的晶片製程是被臺積電摁著頭打的。
直到迎來梁孟松。
三星承諾,用三年就給梁開出在臺積電10年能賺到的錢。
此外,三星還出動行政專機,載他和其它臺積電前員工往返臺灣和韓國。
但梁孟松自己卻說,除了待遇豐厚之外,三星還給了他更大的發揮空間和尊重。
此處應劃重點。
2011年,梁孟松正式加入三星。
鑑於三星在20nm製程的落後地位,梁孟松決定放棄20nm,直接由28nm製程升級14nm。
幾乎沒有人看好這樣的舉措,太過冒險。
但梁孟松還是做到了。
在當時,臺積電已經逐漸取代三星,成為蘋果的核心供應商。
但是在A9處理器世代上,三星14納米FinFET提前上陣,又拿下高通(Qualcomm)大單,讓臺積電的16納米FinFET首嘗敗績。
04
大陸發展晶片的決心,說出來都嚇人。
21世紀後,大陸廠商的代表到了新竹的酒店,一住就是半年。
住下之後,先找獵頭公司,有一家算一家,挨個報價,挖一個人給跳槽者年收入的40%作為酬金。
挖到一個介紹重量級人物,獵頭可以拿到上百萬的酬金。
「去大陸吧,三年賺夠十年的錢。」
「有小孩是吧?每年提供6萬元人民幣的學校補貼。」
「不忍拋棄原來的同事?那就都一起去吧!」
在大陸的高薪攻勢下,臺企南亞科一次流失了48名高級技術人才,美光子公司的DRAM廠華亞科跑了約400人。
有段子說,有的公司經不住這樣的「滲透」,想派保安去攆獵頭,最後保安都被挖走了。
2016年,隨著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後,梁孟松加入中芯也被業界看作是「早晚的事兒」。
果不其然,2017年10月,梁孟松正式加入中芯國際,成為聯合CEO,主掌中芯研發部門。
原執行長(CEO)趙海軍,也更新為聯合首席執行長,跟梁孟松齊名。
說真的,沒見過一次聯席CEO善終的。
梁孟松到今天才發作,算是撐得久。
05
大陸不缺資金,不缺決心,更不缺市場和豐饒的全產業鏈。
但我們有自己的複雜性。
1997年7月,以西方國家為主的33個國家在維也納籤署《瓦森納協定》,約定一起限制被封鎖國家的關鍵技術和元器件進口。
中國想進入這一領域,從一開始舉步維艱。
2000年,成立第一年的中芯國際就迎頭撞上這一問題。向美國應用材料購買雙電子束系統時,就曾被布希政府凍結產品出口許可。
此後,為了避開《瓦森納協議》的管轄,中芯國際一度將註冊地選在開曼群島,大量引入外資股東,採用收購二手摩託羅拉工廠、購買二手設備,把自己的血搞混。
第一階段的中芯國際,一直在用股權換技術,用產能換訂單,在足額且分散的外資股東結構下,先後將德國英飛凌、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日本東芝、富士通等晶片巨頭從客戶變成了利益綁定的股東。
2004年,赴美上市時,中芯國際的股東數量高達75個,名副其實的國際部隊。
其中,上海實業、北大青鳥為代表的大陸國有企業,分別以12%和6.79%的股權,佔據著大股東的位置。
同時,深知先進技術重要的中國政府,也通過給錢給地的方式對其大力扶持。
比如2001年,中芯國際在上海浦東的張江,以169元/平米這種幾乎白送的土地成本,低價購入了大量設備與廠房。
一路奔跑,一路吸納,中芯國際內部終於變成了山頭林立的複雜江湖。
技術,掌握在臺灣派的高管手裡,他們是企業的實控人,希望企業繼續擴大,向國際化格局發展;
大股東,是國企政府,他們希望中芯國際作為頭馬,拉動扶持整個本土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其他數額眾多的來自海外的零散股東,他們則只想賺錢;
大家的目標都沒錯誤,但在具體執行起來,卻互相掣肘。
想做大,短期內就不能扶持本土,而是優先服務海外一流客戶,贏得其認可繼而做大;
想盈利,就不能做大。晶片周期長,投入大,不斷投資建廠房,短期內也很難盈利;
2011年,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突然離世。
這位曾經的三亞市副市長以及上海市經濟決策委員會委員,江上舟除了在政界有著廣泛人脈之外,更是國家大飛機、半導體項目中的重要產業領頭人,在行業本身也極有威望。
隨著江老的離世,內鬥迅速發酵。
時任CEO王寧國來自臺灣,為了帶領中芯國際實現盈利:一度將客戶分為了A、B和C三等區別對待,其中,有錢的外企是A等,大多本土設計公司則因為又窮又不貢獻產能而被劃分C等。
代表國資意志的中芯大股東大唐電信不肯接受這樣的走向。
幾度調節而不能之後,大唐在江上舟去世的第三天,突發政變,在股東大會上將王寧國火速扳倒。
為平息戰火,一度有發改委、工信部領導出面調停,才暫時平息了爭端。
06
2014年,規模超過千億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正式成立。一期的1700億產業投資,多數流向了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方向。
其中,三年時間裡,大基金僅僅對中芯國際的總投資就達到160億元。
資本和人才的不斷流入,使得中芯國際一點一點的在泥濘中向前爬行。
據梁孟松的辭職信中所說:
「我自從2017年11月,被董事會任命為聯合執行長,至今已三年餘。這段期間,我盡心竭力完成了從28nm到7nm,共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
「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達成的任務。」
這是事實。
但另一個事實則是,依靠大基金的幫扶,中芯國際得以每年投入接近兩倍淨利潤進行研發,近三年的研發費用率分別達到17%、19%、22%,遠高於臺積電的8%左右。
關於梁孟松的辭職,我很難評價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選擇,不知其面臨的內部困境,就很難輕飄飄地指責其不懂「大局為重」。
況且,梁孟松今年已經68歲了。
漩渦中的另一個主角蔣尚義,更是已經到了74歲的高齡。
晶片的星辰大海,就單指著這兩個老人,其實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曾有人這樣報導梁孟松去三星後起到的作用:
「他去三星,就算不主動洩漏臺積機密,只要三星選擇技術方向時,梁孟松提醒一下,這個方向你們不用走了,他們就可以少花很多物力、時間。」
一個彎路,可能就是幾億美金,以及難以用金錢量化的時間窗口。
我不曉得中芯國際到底有什麼優良傳統。
但一個大牛制衡另一個大牛的經典戲碼,眼下或許並不是一個好的時機。
END
原標題:《中芯國際之困,一個大牛決定出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