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萃特醫項目基地一景
超臨界流體裝置圖
"目前,超臨界技術應用範圍非常廣泛,但現階段中國對超臨界技術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萃取階段。"近日,超臨界技術專家、廣東普萃特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萃特醫)創始人胡勇剛博士在廣州舉行的普萃特醫開業暨廣東納米醫藥創新論壇上如是說。
同濟大學教授汪世龍在論壇上表示,儘管超臨界微粒製備技術國際上已經出現很多年,但中國一直未有突破,普萃特醫的開業及項目落地,標誌著超臨界技術將在提升中國醫藥產業的競爭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大型超臨界納米制粒落戶廣州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簡稱特醫食品)領域因為剛起步、潛力大,在我國被稱為是"黎明行業",也被看作大健康領域的又一片藍海。然而,特醫食品行業發展目前仍然受制於製藥技術和製藥設備。
超臨界流體技術作為一項創新性產品核心底層的技術,主要包括超臨界微粒結晶技術、超臨界乾燥技術、超臨界色譜分離技術以及超臨界絡合分離,其中,目前在產業化應用較成功的是超臨界微粒結晶技術和超臨界乾燥技術。
胡勇剛介紹,近年來,其研發團隊聯合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超臨界領域的教授專家,調研全球超臨界結晶技術在納米脂質體中的應用,進行各項技術攻關,解決了普通的高壓均質、噴霧乾燥、物理粉碎工藝出現的問題。
據悉,普萃特醫成立於2018年。目前擁有自主研發的超臨界色譜分離、超臨界乾燥、超臨界納米微粒製備裝備等先進技術平臺,可有效解決行業發展的難點和痛點。其中,大型超臨界納米制粒項目近日正式落戶廣州番禺。
"我希望把普萃特醫打造成為具有特色的超臨界流體平臺技術企業。"胡勇剛指出,科技創新需要落地,成果轉化顯得尤其重要。目前,普萃特醫落地的項目有納米製藥設備、臨床營養品、高端營養品和功能食品等。
國研智庫區域研究室主任孫大衛指出,廣東是全國主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之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速度和規模均處於全國前列。以普萃特醫所代表的生物醫藥技術前沿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在"研發—突破—應用—推廣"這條創新鏈上正在形成自身獨特的優勢。
努力降低國內製藥裝備成本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江燕斌長期專注於超臨界技術研究,在當天納米醫藥創新論壇上,江燕斌表示,超臨界流體技術如超臨界乾燥、超臨界色譜、超臨界反應、超臨界萃取、超臨界造粒等,在醫藥和食品工業、化學化工、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及生物工程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應用。
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張大超表示,超臨界納米制粒技術之前主要用於藥品用途,這次普萃特醫把技術從藥品方面進一步擴大到功能食品配料方面,是一個大的進步,可以讓功能食品變得更加容易吸收、更加安全。
"我們基於專利的超臨界結晶制粒技術,為客戶提供從超臨界結晶制粒設備定製設計、安裝、調試等一站式的服務。"胡勇剛表示,傳統上將產品做成顆粒,一般通過噴粉或者乾燥之後研磨,這種工藝容易造成局部過熱、晶體不均勻或功效改變。普萃特醫採用超臨界二氧化碳工藝,做出來的東西對人體無害,而且保留了物質原有的品質和特性。
"讓中國的製藥水平達到國際化的水平,同時一定要讓國內製藥裝備的成本降下來。"胡勇剛表示,希望通過普萃特醫的率先發展,帶領藥物裝備製造行業有一個更大提升。
在持續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的道路上,記者希望可以湧現更多像普卒特醫這樣的企業,在加大自主創新技術產品應用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問題上,努力走出一條廣東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