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被徹底擊敗,法國軍隊穿過了柏林,俄羅斯軍隊繼續戰爭

2020-12-18 色彩斑斕52

拿破崙的早年生平——1769年,拿破崙·波拿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首府阿雅克肖。他是貴族波拿巴家族的次子。在他的童年時代,科西嘉島被法國人徵服,於是波拿巴家族成了法國的臣民。拿破崙在布裡耶納的軍校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

1793年,當土倫與英國聯合起來反對法國革命政府時,拿破崙在派來鎮壓這個港口城市的軍隊中擔任一名炮兵軍官。由於主將採納了拿破崙的計劃,土倫很快就被迫投降。雖然他當時年僅24歲,但是已經名聲大噪。在接下來的一年裡,他成了一位炮兵將軍,並在政府的主要首腦中贏得了一些影響力。

拿破崙的第一次義大利戰役(1796年—1797年)——在督政府的領導下,拿破崙被任命為一支前往義大利與奧地利軍隊作戰部隊的最高統帥。

那些年長的將軍們起初對他們這位年輕的統帥並不信任,甚至心生嫉妒。但他們很快就認識到拿破崙是一位精通戰爭藝術的天才,並對他欽佩不已。

拿破崙總是知道如何贏得他的士兵們狂熱的獻身精神。他那激動人心的演講才能在他的第一個宣言中展露無遺:"士兵們,你們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政府虧欠你們很多,但卻無能為力。你們的忍耐和勇氣使你們值得尊敬,但是這些既沒有給你們帶來榮耀,也沒有給你們帶來好處。

而我,將要帶你們進入世界上最肥沃的平原,那裡有巨大的城市和富裕的省份;在那裡,你們將贏得尊敬,贏得榮耀,贏得財富。在義大利的士兵們,你們會缺少勇氣嗎?"

接下來發生在義大利的戰役,是自漢尼拔以來最引人注目的戰役。奧地利軍隊在各個方面都完敗於拿破崙卓越的戰爭天才。1797年春天,拿破崙兵臨奧地利都城維也納城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得不主動求和。

根據《坎波·弗米奧條約》,奧地利屬尼德蘭地區被割讓給法國,同時法國接受將萊茵河作為東部邊界。義大利北部依照法蘭西共和國模式被改造成兩個新的國家,稱為奇薩爾皮尼共和國以及利古裡亞共和國。

遠徵埃及(1798年—1799年)——在羞辱了奧地利之後,法國最大的敵人還有英國。拿破崙提出了在印度攻擊英國的冒險計劃,那裡是英國巨大財富和力量的來源。由於英國艦隊控制著海洋,法國遠徵軍不得不取道陸路。埃及可以作為進一步向東方進軍的基地。

督政官們很高興地同意了拿破崙的計劃,因為他們擔心拿破崙留在國內會成為一個政治對手。拿破崙親自逃選了遠徵軍成員,同時還帶了許多學者去研究東方的古老遺蹟。拿破崙的艦隊幸運地避開了在地中海巡航的英國艦隊,在埃及安全登錄。法國軍隊以很小的代價徵服了下埃及。

但是,拿破崙的成功在英國無比強大的海上力量面前變得毫無意義。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襲擊了停泊在阿布吉爾灣的法國艦隊,將其徹底摧毀。這場著名的尼羅河海戰切斷了埃及和法國之間的聯繫。後來,在拿破崙回到法國之後,他的遠徵軍被全部消滅。

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官——在拿破崙遠徵埃及期間,法國督政府陷入了困境。英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結成第二次反法同盟。法國軍隊被打敗,失去了義大利,法國現在還面臨著外敵入侵的危險。而在國內,保皇黨和極端的共和黨人也給督政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當拿破崙聽說這些麻煩事的時候,他就下決心回去奪取政權。他將遠徵軍留在埃及,自己趕忙回到巴黎。拿破崙的巨大聲望使他輕而易舉地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並於1799年起草了新的憲法。

這份新的憲法授予3名執政官10年的執政權。拿破崙作為第一執政官實際上擁有唯一的絕對權力,另外兩名執政官只不過是他的工具。當新憲法的通過需要法國人民投票時,有300萬人投了贊成票,只有1500人投了反對票。

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失敗——國內事務被迅速解決之後,拿破崙立刻準備奪回法國之前所遭受的軍事損失。通過秘密而迅速的行動,他成功地率領一支軍隊穿過了阿爾卑斯山,而正在波河流域西部作戰的奧地利軍隊對此毫不知情。拿破崙的軍隊似乎從天而降,令奧地利軍隊驚慌失措。

在馬倫戈戰役中,拿破崙將奧地利軍隊徹底擊潰,一舉奪回了義大利。奧地利很慶幸能按照與《坎波·弗米奧條約》相同的條件來恢復與法國的和平。1802年,英國和法國籤訂了《亞眠條約》,條約規定英國必須將開戰以來所佔法國領土的絕大部分歸還給法國。

拿破崙在和平時期的工作——拿破崙對國家的治理表明他也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和管理者。繁榮與秩序很快就回歸法國。在拿破崙所有的改革中,他所投入的精力和高效幾乎都是無人可及的。其中最有益的改革是他的新法典——《拿破崙法典》。

這部法典由一些法國最著名的法學家編寫而成,是大革命期間引入的那些法律改革的總結。它在很大程度上基於古老的法國法律和羅馬法,也被稱為《法國民法典》。

這部法典至今仍是法國現行法律的組成部分,而其他一些國家,如阿根廷、墨西哥以及義大利的法律或多或少都是以《拿破崙法典》作為藍本來制定的。拿破崙在聖赫倫那島禁閉期間曾經這樣說過:"我真正的榮耀不是贏得了40場戰役的勝利,滑鐵盧將抹去那些勝利的記憶。但是,我的《民法典》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抹殺的,它將永垂不朽。"

拿破崙加冕稱帝——第一執政官旨在使拿破崙的統治變得永久並且世襲。1802年,拿破崙被任命為終身執政官,然後在1804年,他把是否同意他加冕稱帝的問題拋向了法國人民。幾乎所有的法國公民都投票贊成將法蘭西共和國變成一個帝國。

在幾乎和查理大帝一模一樣的加冕儀式上,拿破崙戴上了皇冠。這位新加冕皇帝的權力實際上與一個軍事獨裁者是沒什麼不同的。

如果法國人民真的已經具備了實行民主政治的條件,那麼拿破崙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一步登天。拿破崙一開始的目標就是君主專制,這一點從他1799年的一番言辭就能看出端倪,他是這麼說的:"……一個共和國……是法國人所迷戀的幻想,但這種幻想會像其他所有幻想一樣隨著時間而消逝。他們想要的只是榮耀和虛榮心的滿足;至於自由,他們對此沒有任何概念……國家必須有一位領袖,一位被輝煌的榮耀所粉飾的領袖。"

歐洲再次陷入戰爭——如果拿破崙能遏制自己的野心,那麼他或許可以好好享受他的勝利果實。但他不斷地幹涉其他國家的事務,並計劃建立一個法國殖民帝國,包括印度和美洲的部分地區。英國因此與法國重新開戰。俄羅斯、奧地利和瑞典聯合英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拿破崙為入侵英國做了充分準備,軍隊和運輸船在布洛涅迅速集結就緒。

如果英國人哪怕有一天對英吉利海峽放鬆了警惕,就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在直布羅陀海峽附近的特拉法加海角擊敗了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1805年),這場著名的勝利消除了英國的危機。

海軍上將納爾遜下達了這樣的命令:"英國期望每個人都恪盡其責。"這條命令永垂不朽。這位英勇的海軍上將在激烈的海戰中不幸犧牲。在特拉法加海角戰役之後,英國人成為絕對的海上霸主。

在陸地戰役中,拿破崙表現得比之前更加出色。通過急行軍,他在多瑙河上遊的烏爾姆俘虜了3萬名奧地利士兵。法國士兵說,皇帝不需要用他們的武器,只需要用他們的腿就能贏得戰爭。在維也納附近的奧斯特裡茨,奧地利軍隊和俄羅斯軍隊都遭到了慘敗。

普魯士被徹底擊敗,法國軍隊耀武揚威地穿過了柏林。俄羅斯軍隊仍在繼續這場戰爭,並在1807年2月的埃勞戰役中和法國軍隊展開了最艱苦卓絕的戰鬥。幾個月後,俄羅斯軍隊在弗裡德蘭戰役中遭遇了決定性的失敗。

最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籤訂了《提爾西特和約》(1807年),他和法國議和有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對拿破崙天才的欽佩。歐洲大陸的兩位主宰者在兩軍之間涅曼河上停著的一個木筏上進行了會見。

相關焦點

  • 薩克森大公國:君主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的德意志邦國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通稱薩克森大公國)是德意志中部的一個重要邦國,既親近普魯士,也是德意志的藝術文化中心,首任君主曾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那麼薩克森大公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輕易擊敗法國?別逗了,這是俾斯麥的豪賭
    別看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王國很輕易的就擊敗了法蘭西第二帝國,還俘虜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但實際上普法戰爭是俾斯麥的一次豪賭,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老賴」的勝利。 普魯士從立國開始就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傳統,重視軍功,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作戰勇猛著稱,有點全民皆兵的意思,不有這麼一句話麼「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在拿破崙縱橫歐洲的時代,普魯士軍隊是少數能夠在正面戰場上和法軍媲美的軍事力量,普魯士一直是一個軍事強國,但統一德意志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問題。
  • 七年戰爭,普魯士一挑四大強國,靠什麼贏得最後勝利?
    普魯士軍隊擁有濃厚的軍事傳統,是當時歐洲最能徵善戰的軍隊。普魯士軍隊不僅訓練有素,而且規模龐大,從國王到士兵都是訓練有素,久經沙場的戰士。普魯士軍隊經過多次戰爭的洗禮,對武器的熟練程度要優於對手,而且普軍在機動能力、戰術協同方面也非常優秀,常常出其不意,以少勝多。
  • 150年前普魯士軍隊包圍巴黎 法軍依靠城防工事抵抗 四個月後投降
    150年前,即1870年9月19日,普法戰爭中的德軍徹底包圍了法國首都——巴黎。這是歷史上對這座擁有150萬人口的大城市的第一次圍困,由於湧入的難民,讓這座城市的人口增加到200萬。在世界戰爭史上,很難找到被圍困一方對進攻方擁有如此巨大的數量優勢。圖為1841年巴黎的城防地圖。如果只看兵力對比,法國人根本不需要衝破包圍圈就能夠擊敗德軍,但這只能是在不考慮「人為因素」的前提下才能假定。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1807年,拿破崙進攻普魯士,在耶拿-奧施塔特一役大敗普軍,緊接著進軍柏林。柏林市長向拿破崙交出了柏林城的城市鑰匙。這一年,黑格爾倉促地完成了他的著作《精神現象學》,這位未來的哲學家受到了大革命精神的影響,驚呼稱拿破崙為"騎在馬背上的絕對精神",大革命這股驚人的力量力量寄托在拿破崙的軍隊上席捲了歐洲。
  • 條頓騎士團——普魯士前傳
    說起普魯士,相信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的是鐵血首相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又或是普法戰爭中色當一役俘獲法國皇帝。邱吉爾曾說,普魯士是萬惡之源。可以這麼說「普魯士不是一個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擁有國家的軍隊」。1226年波蘭公爵康拉德向北部擴張,卻被普魯士的原住民古普魯士人打敗。古普魯士人和立陶宛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一樣屬于波羅的民族。為擊敗古普魯士人,奪取他們的土地,波蘭公爵邀請了能徵善戰的條頓騎士來幫他完成對普魯士的徵服。事實證明,這樣一個行為完全是在引狼入室。
  • 眼看要絕望了,「上帝」幫了普魯士大王一個大忙
    七年戰爭原本是英法爭霸,可打著打著最後變成了普奧爭雄(德意志聯邦中的兩個重要的邦國——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的雌雄對決)。奧地利這邊有法國、奧地利、俄國、瑞典、丹麥、荷蘭、薩克森等國結盟;普魯士這邊有英國、普魯士、漢諾瓦、不倫瑞克、和其他德意志邦國聯手。
  • 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波及全球的七年戰爭
    而七年戰爭其實一開始,主要戰場其實和三十年戰爭一樣都在德意志地區。首先打響第一槍的是以赫赫武功出名被譽為「大帝」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於1756年領兵打進薩克森,薩克森國弱力孤難以招架很快就被迫投降。奧地利雖然派出援軍支援,但是被普魯士擊敗。
  • 從普奧戰爭薩多瓦戰役看普魯士軍隊的分進合擊戰術
    要想從多個方向對在中間的敵人發起進攻,首先就要保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個就是軍隊的快速機動,普奧戰爭的時候四通八達的鐵路就提供了軍隊快速機動的作戰條件;第二個就是軍隊之間的快速聯通,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就大規模的運用電報聯絡,這使得老毛奇能夠在遠離戰場的地方就可以指揮前線的普軍,並使得多個方向的普軍能夠同時聯動。
  • 舊時代的日本軍服,為何與中國軍隊非常相似?
    德國是在19世紀才崛起的國家,1871年,普魯士擊敗了歐洲強國法國,普魯士皇帝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宣布德國成立。德國軍隊的強悍給世界各國都留下了很少的影響,其中就包括清朝。
  •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德國有皇帝嗎?
    要弄清楚在德國統一之後,作為主導者的普魯士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德意志帝國的內部構成。在德意志的統一進程中,普魯士憑藉武力和戰爭手段強行將鬆散的各個邦國凝結為一體,但作為尊重非普魯士地區加入德國的條件,新生的德意志帝國給予了他們很大程度上的自治權。
  • 普魯士何以在強國的夾縫中崛起?國王腓特烈和宰相俾斯麥功不可沒
    作為這場殘酷戰爭的主戰場,德意志絕大部分鄉村被毀,人口嚴重減少,農民流離失所,一無所有,在飢餓和死亡中掙扎。 戰後,按照威斯特法裡亞和約,獲勝的法國和瑞典行使保證德意志各邦內政和外交獨立之權,各邦均可與歐洲國家籤訂條約。說白了就是繼續維持德意志四分五裂、斷垣殘壁、邦國林立的鬆散狀態。而這種鬆散分裂的程度,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 普魯士一挑三哪來的底氣?俄法奧耗7年時間,最終承認腓特烈獲勝
    公元1806年,一個小矮子帶著法國的軍隊佔領了柏林,他來到柏林郊區的一塊墓地旁,手撫著墓碑告訴手下人:如果這哥們還在,我們是不可能來到這裡的。這個小矮子就是拿破崙,而墓裡躺著的那哥們便是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那麼這哥們到底有多牛?能讓幾乎徵服整個歐洲的拿破崙感到自愧不如呢?
  • 拿破崙不滿和對國內戰爭厭戰以及建立歐洲聯盟對抗法國,感到沮喪
    拿破崙戰爭開始時,是為了保衛國家和法國大革命的成果。而拿破崙創建的法蘭西帝國代表的是新興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的屬性是掠奪、霸權和擴張。因此,在擊敗前五次反法同盟、鞏固法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後,拿破崙並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而是積極向外擴張,希望通過戰爭稱霸歐洲。拿破崙戰爭後期,霸權和掠奪成為主旋律。
  • 埃勞戰役:12000法軍一天只剩3000,生死關頭拿破崙軍隊再創奇蹟
    1807年2月,法國和反法聯盟的軍隊在曾經的東普魯士南端的埃勞村莊爆發了激烈的戰鬥。此時的俄軍佔據村外的高地,法軍人數本就處於劣勢,久攻不下,一個軍一萬兩千的兵力在不到一天時間便只剩三千。
  • 法國嘗到耶拿戰役「甜頭」,卻想不到勝利後,隱藏著普法戰爭的苦果
    一 19世紀法國快速崛起,拿破崙意欲稱霸歐洲耶拿戰役或者稱之為「耶拿—奧厄施泰特戰役」爆發在19世紀初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與歐洲反法同盟的第四次戰爭中,這場戰役規模宏大,對陣雙方共動用20多萬兵力,戰爭以普魯士的慘敗結束。
  • 這是個牛人、還是個才子、也是個戰爭狂人,腓特烈大帝
    一方面,腓特烈要用一次勝利來樹立自己的地位和威信,畢竟強大的多年訓練的軍隊也要用戰爭來淬鍊一下,正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另一方面,奧地利的西裡西亞地區在當時可是一塊寶地,這裡土地肥沃,工農業發達,每年的稅收足夠養活一支精銳的軍隊,普魯士要想增強國力,吞併西裡西亞地區就是不二之選,年輕的普魯士國王看到了這一點。
  • 從薩克森看德國︱柏林的興起與普魯士超越薩克森
    在三十年戰爭的廢墟上,站立起一個強大的君主——大選侯。20歲的腓特烈·威廉(1640-1688在位)早年一直住在普魯士公國的首府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裡寧格勒)。這裡與布蘭登堡選侯國的差異較大:在普魯士佔統治地位的是容克地主,這裡四面強敵的環境使得大量武裝地主力量成為必需,而布蘭登堡則是城市貴族力量佔據主導地位。腓特烈·威廉主要靠駐在柏林的總督管理西邊的布蘭登堡領地。
  • 論國民士氣12章9節:法國烏合之眾擊退普魯士精銳之師
    同年5月,俄羅斯帝國派出10萬大軍侵入波蘭。導火索是此前一年,波蘭議會通過一部新憲法,削弱了俄國對波蘭的控制。普魯士由於第一次瓜分波蘭時未能獲得垂涎已久的格但斯克市,一直心懷不滿,這時也乘機出兵波蘭,企圖獲得所需領土。
  • 圖說:克虜伯野戰炮決定普法戰爭結局 武器技術代差影響歷史進程
    普魯士軍隊裝備的克虜伯野戰炮,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對路易-拿破崙·波拿巴領導的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戰爭勝利。歷史上有許多例子,證明了先進的工業化國家軍隊由於技術優勢輕鬆擊敗了落後的農業國家或部落的軍隊。但是,更罕見的情況是,科技發展水平大致相等的兩個國家的戰爭中,一個國家憑藉一種革命性的武器贏得戰爭。普法戰爭(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就是這樣一個罕見的例子,普魯士軍隊憑藉革命性的野戰炮徹底擊敗了法國強大的、數量眾多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