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薩克森看德國︱柏林的興起與普魯士超越薩克森

2021-01-09 澎湃新聞

在薩克森東部廣闊的邊疆區,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原本是德意志東進運動中建造起來的貿易小商棧,後來卻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首府城市,作為普魯士的都城。這座城市的發達,意味著薩克森的衰落,和以柏林為中心的區域的崛起。德意志的重心開始轉向東方,邊疆成為中心。

從薩克森的邊疆小鎮到商業城市

薩克森的核心地帶主要是沿著易北河的區域。但是在其不斷東擴的過程中,也興起了不少邊疆藩國。其中有一個北部邊區(Nordmark),位於易北河與更東邊的奧得河之間,成為中世紀德意志向東拓展的橋頭堡。這個邊區有一座10世紀由奧託大帝建造起來的城堡——布蘭登堡,依託城堡形成了一座防禦性城市。

到12世紀中葉,在阿斯坎尼家族的領導下,北部邊區得到迅速發展。這個家族與「獅子」亨利的韋爾夫家族向來處於敵對狀態,兩個家族為了薩克森公國而不斷爭奪。在爭奪失敗後,阿斯坎尼家族的「大熊」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轉移到易北河以東的邊區發展,經帝國皇帝的首肯,確立布蘭登堡為統治中心,自封布蘭登堡藩侯(或馬克伯爵),為帝國戍守東部邊疆,抵禦斯拉夫人,同時對這塊處女地進行拓荒墾殖。

這個地區在當時荒蕪不堪,僅僅擁有佔據東西方商業要道的優勢。來到這裡的德意志人陷入原住民——斯拉夫人的包圍之中。為了拓展自己的力量,布蘭登堡藩侯不得不動員德意志本土的自由人移民前來實邊,同時也有大量的騎士和修道院被吸引來,使這裡的德意志人越來越多。這些移民來到這裡後,建立起一些定居點和城鎮,往往借用其家鄉城市的名字,如法蘭克福(奧得河上)、斯特拉斯堡、科隆(柏林的雛形)等等,可見大量都是從德意志最西邊萊茵河地區遷來的居民。這些城市一般規模都不大,呈規則的矩形形態,同先前的斯拉夫人不規則的定居點形成鮮明對比。阿斯坎尼家族雖然沒能在西邊的薩克森祖地經營,但在東邊新的土地上縱橫馳騁,向波蘭、丹麥索取土地,將德意志帝國和布蘭登堡領地的疆域一直向東延伸到奧德河,向北拓展到波羅的海。一直到14世紀初,阿斯坎尼家族治下的領地都在不斷擴張,布蘭登堡成為這個蒸蒸日上的領地的首府。而東邊不遠處也出現了一座小城——柏林,是由隔著斯普雷河的兩個市鎮發展而成的,一個叫科隆,一個叫柏林,二者在13世紀上半葉進入繁盛時期,成為德意志商人同東方斯拉夫人地區貿易的重要中轉站,14世紀初結合成為雙子城,也是布蘭登堡邊區最富裕的城市。今天柏林的中世紀老城區還保留著兩座最古老的哥德式教堂——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和聖母教堂(Marienkirche),均為13世紀所建。而仿中世紀的街區則是東德政府在1987年建造的,為了慶祝柏林建城750周年。

柏林中世紀老城最古老的教堂——尼古拉教堂,右邊隔著道路的是柏林市政廳。

柏林市政廳

在之後的一百年裡,布蘭登堡邊區進入混亂時期,外患頻仍,但也獲得了兩個機遇。其一,盧森堡家族的皇帝查理四世想要獲得這塊富裕地區,於1356年的《金璽詔書》中將布蘭登堡邊區升格為布蘭登堡選侯國,藩侯兼任選候,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其二,盧森堡家族將布蘭登堡贈給了自己的重要支持者——霍亨索倫家族,從1415年起,這個來自德意志南部的家族便與布蘭登堡形影相隨500餘年。

在霍亨索倫家族統治初期,一方面鎮壓邊區的小領主和騎士,鞏固了領地,另一方面加強對城市的控制。最富裕的城市柏林首當其衝成為目標。綽號「鐵牙」的布蘭登堡藩侯弗裡德裡希二世改變了柏林的命運,將這個商業市鎮變成了統治中心。他對領地上的城市剝奪自治權,柏林也不例外。他為了控制城市,在柏林雙城之間的地方建造城堡,用於監視和控制兩座城市。這也是柏林最早的宮殿,即今城市宮。1448年,他宣告取締城市居民的特權時,柏林市民終於爆發了,掀起暴動,將建造中的城堡破壞掉。但是在藩侯的殘酷鎮壓下,市民們被迫屈服了。藩侯命人殺害柏林市長,迫使柏林退出漢薩同盟,並且建造了歷史上的第一道柏林圍牆,將科隆和柏林兩座市鎮隔開,限制其交流。從此,霍亨索倫家族便以柏林作為首府城市,原來的中心布蘭登堡逐漸衰落。

最早的柏林地圖,北向位於左側。由西邊的科隆城和東邊的柏林城組成的雙子城,13、14世紀得到迅速發展。

幾十年後,這個薩克森公國的邊疆藩侯區,已然成為德意志東部的一個重要邦國。大致同時期,奧地利也脫離了巴伐利亞。這兩個地處最東部邊疆的藩屬領地逐漸成為德意志的兩個新領袖,並最終相互廝殺以獲得德意志的最高領袖地位。當然,這是後話。

布蘭登堡-普魯士的都城

布蘭登堡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起來,與17世紀初同普魯士的結合有很大關係,這一步棋將其勢力範圍大大向東擴展。從12世紀末開始,條頓騎士團開始大力東擴,其戰場在比布蘭登堡更東邊的波蘭土地上。由於徵服了當地的普魯士人,故而借用了「普魯士」這個名字。幾個世紀中,騎士團一直拓展到波羅的海東岸,獨立於德意志和神聖羅馬帝國之外建立起騎士團國家,對帝國和教廷雙重效忠。到宗教改革時期,騎士團也順應潮流,進行了新教改革,改為普魯士公國,騎士團團長成為公爵。到1618年,最後一位普魯士公爵去世,他把公國傳給了他的女婿——布蘭登堡選侯。從此,這兩個不相連的邦國被綁到了一起,命運休戚與共。

霍亨索倫家族的聯姻策略獲得了很大的成功。17世紀就是這個共主聯邦的大發展時期。

在三十年戰爭的廢墟上,站立起一個強大的君主——大選侯。20歲的腓特烈·威廉(1640-1688在位)早年一直住在普魯士公國的首府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裡寧格勒)。這裡與布蘭登堡選侯國的差異較大:在普魯士佔統治地位的是容克地主,這裡四面強敵的環境使得大量武裝地主力量成為必需,而布蘭登堡則是城市貴族力量佔據主導地位。腓特烈·威廉主要靠駐在柏林的總督管理西邊的布蘭登堡領地。東邊容克地主的叛服無常牽扯了他的精力,但是西邊深陷三十年戰爭也讓他心神不定。於是,幾年後,他便搬到了柏林,住在「鐵牙」弗裡德裡希二世建造的宮殿裡,打算以這裡為基地建造一個強大的國家。

腓特烈·威廉首先進行軍隊改革,建造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他還重視和鼓勵工商業發展,奉行柯爾柏主義,儘量為國家發展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他還根據早年在荷蘭時所學進行邦國改革,並與荷蘭聯姻。他的重要成就就是從當時的大國瑞典和波蘭戰爭的夾縫中為普魯士爭取了主權,並且戰勝當時歐洲最強大的瑞典軍隊,榮膺「大選侯」的稱號。

大選侯在柏林展開了一系列的建設。出於軍事目的,他在柏林周圍建造了十幾個稜堡,相互之間用牆和壕溝連接起來,作為抵禦外敵的防禦工事。在城市內部,他建造了著名的「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寬闊筆直的大道將成為城市的東西向中軸線。也正是從他開始,營造柏林西南邊的波茨坦,作為選侯行宮。巴洛克風格的城市改造與「大選侯」的雄心壯志正相匹配。

1688年大選侯去世,31歲的兒子腓特烈繼位。鄰國薩克森選侯於1697年當選波蘭國王,這激發了腓特烈的嫉妒,為了與其並駕齊驅,腓特烈賄賂皇帝,也想成為國王。作為德意志國王的皇帝不允許在德意志境內再出現一個王國,於是,腓特烈決定將王國建在德意志境外的普魯士。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在柯尼斯堡加冕為王,稱腓特烈一世(1701-1713年在位)。從此,普魯士公國改為普魯士王國,選侯成了國王。霍亨索倫家族的兩個領地統一,布蘭登堡-普魯士聯邦演變為普魯士王國(一直到1870年成為普魯士帝國,至1918年終結)。

1701年腓特烈的加冕。這一年起,普魯士升格為王國。

作為第一任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要創建許多與其王國匹配的設施。他建立了哈勒大學,使這裡成為德意志地區的教育中心,為王國政界輸送人才。他還建立了柏林藝術學院和柏林科學院,聘萊布尼茨為首任院長。這些舉措背後有一位女性的推動,這就是腓特烈的王后索菲亞·夏洛特(Sophie Charlotte)。來自德意志西部的她將清新的現代氣息帶入普魯士的王宮,幫助陳腐落後的邦國文化迅速提升。

腓特烈一世為其愛妻在柏林的西郊建造了一座精美的巴洛克風格宮殿,也是一座消夏別墅,後稱作夏洛騰堡宮。宮殿仿照凡爾賽宮而建,結構對稱的宮殿後面是一大片花園,宮殿中有舉辦宮廷活動的橡木廳和能夠俯瞰花園的圓廳。王后夏洛特就在這座宮殿中經常舉辦沙龍,接待文化界的哲學家、神學家,萊布尼茨是她的座上賓。

既然成了國王,那麼建造王宮成為腓特烈一世的重點項目。這座宮殿自從15世紀中葉起就是霍亨索倫家族在柏林的宅邸,後來也被稱作「柏林城市宮」(Berliner Stadtschloss),二戰之後被毀。東德時期成為民主德國的國會大樓,2006年又被毀,目前正在仿照巴洛克風格重建中,建成以後將作為民族學與亞洲藝術博物館,與博物館島(即中世紀的柏林雙子城之一科隆城,因後來建有五大博物館而有此名)上的眾多博物館和柏林大教堂一道再現當時的王宮建築群的盛況。

2008年11月28日,「洪堡論壇」競賽的設計方案對外展示。這就是正在維修中的王宮和「城市宮」,計劃2019年完工,將與大教堂、老博物館構成一組王宮建築群。

維修中的柏林城市宮。宮殿橋連結的就是菩提樹下大街。

在腓特烈一世的時候,柏林如今最受歡迎的博物館群還不存在,只有科隆城的這座宮殿,面朝東邊的柏林城,體現了王權對老城的控制。宮殿前面的廣場與跨越施普雷河的大橋相連,一直延伸到柏林老城的主要街道——國王大街,沿街及附近有中世紀的市政廳、最古老的兩座教堂和街區。構成東西向中軸線的大街由王宮統攝,王宮前的橋上還立有大選侯的雕像,體現了王權的至高無上。

1702年Jean Baptiste Broebes所繪,從東側看城市宮和宮前廣場,大橋上立有大選侯的雕像。

但是,腓特烈一世打算使柏林朝向柏林宮的西邊發展。宮殿的北邊有一個大型廣場(即今盧斯特花園),廣場的東側是大教堂,西側正對著一條很長的寬闊大街。這是腓特烈國王精心打造的主幹道——菩提樹下大街,一直延伸到最西邊的布蘭登堡門,即城牆處,長約1.5公裡。從此,城市重心沿著這條大道轉向了西邊的廣闊區域,迅速開發出了一個新城區(Neustadt)。大量宮殿等重要建築都位於這裡。其中有一座大型的軍械庫(Zeughaus),採用的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19世紀被改造成柏林的國家博物館。在新城區的南邊是面積更大的新區——腓特烈城(Friedrichstadt),這座新城以今天的弗裡德裡希大街作為南北中軸線。在普魯士國王的改造下,這座城市從一個中世紀的商業城市變成了一座普魯士的都城。

1792年Daniel Friedrich Sotzmann繪製。中世紀城市開始朝巴洛克的規則布局發展。

腓特烈一世在文化建設中極盡奢侈之風,遭到了王太子的反對,當這位王太子成為新任國王——「士兵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時,就將其父親僱用的大量藝術家都遣散了,他將柏林改造成了一座堅守清規戒律的兵營城市。

柏林的飛躍——帝王之都

拿破崙戰勝普魯士後,騎著馬穿過布蘭登堡門,意氣風發地進入柏林。當他來到一個君主的陵前,脫帽駐足,沉思良久,對周圍的人感慨道,若是這個人還在的話,我們根本進入不了柏林。

這個人就是腓特烈大帝(1740-1786年在位,亦稱腓特烈二世)。他是「士兵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兒子,自幼在父親的高壓教育下成長起來。但是,他又有很強的叛逆性,總是反對父親的士兵訓練法,對思想和藝術充滿好感。也有人說,他年輕時喜好女色,之後男寵如雲,私下裡會身著繡花睡衣頭髮散亂哀怨地吹奏笛子。然而,他後來又橫刀立馬、馳騁沙場,成為德意志人心目中的偶像,被尊稱為「腓特烈大帝」。

菩提樹下大街上的腓特烈大帝騎像

他年輕的時候,薩克森公爵「強力王」奧古斯特對這個花花公子根本不屑一顧,甚至對他父親「士兵王」也很鄙視,認為普魯士是個沒有文化的落後邊疆地區。然而,在他在位的幾十年間,普魯士從一個偏僻落後的邦國追趕上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和「強力王」的薩克森。在三場爭奪奧地利富饒的西裡西亞地區的戰爭中,腓特烈大帝縱橫捭闔,屢屢擊敗薩克森,甚至佔領其首府德勒斯登。腓特烈最為窘困的是在最後一場戰爭,法、奧、俄的聯合將他逼入絕境,然而,就在他四面楚歌準備認輸時,他的粉絲、彼得三世成為新任俄皇,將所有勝利果實都拱手相讓,翻轉了歐陸的局勢。這樣,普魯士勢頭更猛,與盟友俄羅斯一道,從西裡西亞掃蕩到波蘭,夥同奧地利三分波蘭,將這個普魯士曾經的宗主國的北方大片領土收入囊中,建立東、西普魯士省,使霍亨索倫家族分散在各處的領地(尤其是布蘭登堡與普魯士)首次連結了起來。普魯士一躍而起,成為大國。腓特烈的時代也被人親切地稱為「弗裡茨時代」,成為普魯士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布蘭登堡-普魯士的擴張

柏林城中,腓特烈大帝在祖父的首都建設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建設。腓特烈大帝需要一個與其地位相匹配的新首都。他重啟了被「士兵王」父親關閉的許多學院,推動柏林成為文化和思想中心。腓特烈模仿羅馬的波波洛廣場建造了御林廣場(或稱憲兵廣場),作為其訓練騎兵的演兵場。廣場正中為音樂廳,兩側分別為法國大教堂和德國大教堂,使整座廣場因對稱而顯得雄偉。

19世紀中後期建造的老博物館,如今博物館島上的最早的博物館。前面空曠的廣場今為盧斯特花園,在腓特烈大帝時期是演兵場。

背靠施普雷河,坐東朝西的柏林大教堂,其南邊就是柏林城市宮。

在菩提樹下大街兩旁,腓特烈建造了大量輝煌壯觀的建築,這些都有賴於建築師克諾伯斯託夫的大力協助。在以其名字命名的廣場——腓特烈廣場(即今倍倍爾廣場)上,建成了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國家級大劇院、模仿羅馬萬神殿的聖海德維希大教堂、皇家圖書館。這座廣場就在御林廣場的北邊和菩提樹下大街的路南,在正對面的路北,是為王弟修建的宮殿,後來成為洪堡大學的主建築。這些建設使王宮西邊以中軸線放射的區域成為彰顯王權的重要空間,體現了腓特烈大帝的文治武功。他對柏林城的建設是無人能比肩的,當然,這也是他權力達到巔峰的反映。

腓特烈大帝修建的柏林國家歌劇院

1867年Wihelm Liebenow繪製的柏林地圖,體現了17世紀起的城市擴建。

除了柏林城的建設,腓特烈還想模仿路易十四那樣建造一座耀眼的離宮。於是,他決定把波茨坦建成第二個凡爾賽。無憂宮是腓特烈大帝的作品,也是德意志最傑出的洛可可藝術。腓特烈大帝親自設計,在哈弗爾河畔這個地表不平坦的區域採用了規則的軸線道路,宮殿採用圓頂建築,整體布局亦步亦趨地模仿凡爾賽宮。他晚年時也使這裡成為皇家駐地和統治中心,模仿路易十四,平時生活和辦公都在這裡,而不再去柏林城裡。腓特烈大帝希望在這裡無憂無慮地過著帝王的閒暇日子,故而給這座宮殿起了一個法語名字——sans souci(意為無憂)。在這裡,腓特烈還建造了美術館和圖書館,收集了大量藝術品和圖書。他還頻繁地舉辦音樂會和沙龍,請巴赫創作賦格曲,邀伏爾泰秉燭夜談,一派開明君主的氣象。

無憂宮

腓特烈大帝時期,模仿的對象是當時歐陸的強權法國,他使普魯士也得以進入列強的行列。經過霍亨索倫家族幾代人的努力,普魯士將鄰國薩克森甩在了身後。而柏林這座源自薩克森邊疆的小城,至此也成長為一座真正的王者之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薩克森大公國:君主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的德意志邦國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通稱薩克森大公國)是德意志中部的一個重要邦國,既親近普魯士,也是德意志的藝術文化中心,首任君主曾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那麼薩克森大公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從薩克森看德國︱「捕鳥者」亨利:首位東擴的德意志國王
    從薩克森看德國︱「捕鳥者」亨利:首位東擴的德意志國王 朱明 2017-09-06 15:29 來源:澎湃新聞
  •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德國有皇帝嗎?
    要弄清楚在德國統一之後,作為主導者的普魯士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德意志帝國的內部構成。在德意志的統一進程中,普魯士憑藉武力和戰爭手段強行將鬆散的各個邦國凝結為一體,但作為尊重非普魯士地區加入德國的條件,新生的德意志帝國給予了他們很大程度上的自治權。
  • 普魯士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德國的統一
    倍倍爾和李卜克內西 薩克森和德國其他一些地區產業無產階級中的進步階層都起來反對拉薩爾派的機會主義策略。以奧古斯特·倍倍爾和威廉·李卜克內西為首的薩克森工人團體聯合會會員,反對拉薩爾派機會主義策略特別積極。威廉·李卜克內西(1826-1900年)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天才的政論家。
  • 778年起,為推翻法蘭克人的統治,薩克森人爆發多次大規模的起義
    在查理所進行的全部戰爭中,最重要的就是與薩克森人的戰爭。沒有一次戰爭比薩克森戰爭更持久、更殘酷,沒有一次戰爭使法蘭克人耗費如此巨大的力量,戰爭延續了三十餘年(772—804年)。薩克森人,僅次於法蘭克人,是西部日耳曼地區人數最多的一個部族,生活在萊茵河與易北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大部分領土與法蘭克毗連。查理時代的薩克森人還處于氏族制度階段。
  • 朗格SAXONIA THIN 手腕間的一片薩克森星空
    SAXONIA THIN配備銅藍色錶盤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伊曼努爾·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法則。」而SAXONIA THIN錶盤的設計靈感便是來自德國薩克森夜晚的繁星,表層輕薄的砂金石玻璃在夜幕中盡情閃爍。
  • 眼看要絕望了,「上帝」幫了普魯士大王一個大忙
    七年戰爭原本是英法爭霸,可打著打著最後變成了普奧爭雄(德意志聯邦中的兩個重要的邦國——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的雌雄對決)。奧地利這邊有法國、奧地利、俄國、瑞典、丹麥、荷蘭、薩克森等國結盟;普魯士這邊有英國、普魯士、漢諾瓦、不倫瑞克、和其他德意志邦國聯手。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巴登地區的人民最先投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歐洲革命中,柏林發生了巷戰,軍隊被趕出柏林城,薩克森發生了起義。各州的代表前往法蘭克福,想要成立一個統一的共和國,並舉行第一次自由選舉。但是,議會的多數派把權力交給哈布斯堡的統治勢力中,隨著維也納被哈布斯堡軍隊奪回,奧地利境內多數被奪回,匈牙利軍隊被俄國擊敗,1848歐洲革命結束。
  • 七年戰爭,普魯士一挑四大強國,靠什麼贏得最後勝利?
    法國在西,奧地利在南,俄國在東,瑞典在北,普魯士可謂「四面楚歌」,並且這四個大國的領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不在普魯士之下。戰爭過程異常艱難,戰鬥相持不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幾乎彈盡援絕,曾兩次想自殺,但最終還是頑強地挺了過來。那麼,普魯士究竟靠什麼能夠以一敵四,抵擋住四大強國的圍攻?
  • 普魯士史上的最完美的君主,率普魯士以一敵三,卻淪為他國嫁衣!
    1740年,正值壯年的腓特烈一世從嚴父腓特烈一世手中接過了王位,成為了普魯士歷史上最具人格魅力的國王。他在擅長軍事的同時,又在哲學和音樂上獨具匠心;開明而又有主見,從頭到腳都透露著完美二字。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君主卻險些把普魯士推向了滅亡。
  • 今日消費資訊:《除暴》定檔 11 月 27 日、薩克森精密制表傳奇 175 周年巡展在成都亮相
    《除暴》定檔 11 月 27 日看預告:這部警匪片由劉浩良執導,韓三平監製看預告:薩克森精密制表傳奇 175 周年巡展在成都亮相10 月 10日,薩克森精密制表傳奇 175 周年巡展在成都 IFS 三層中庭亮相,這是朗格制表廠成立 175 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
  • 遭「萊茵聯邦」威脅、被拿破崙肢解,普魯士如何走向改革之路
    「1807年普魯士改革」,通常又稱施泰因其-哈登堡改革,是一場發生於拿破崙戰爭期間、自上而下的自救行動。其目的在於通過變革舊制度,為普魯士乃至全德意志爭取民族解放和政治統一的發展道路。可以說,正是因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統治對德意志傳統政治秩序和社會結構的改變,才促使普魯士得以推行如此深刻的變革,最終不僅帶來了普魯士的恢復和重建,也標誌著德國歷史一個重要轉折時期的到來。本文就讓我們從法國大革命對德意志影響的角度,來聊一聊為什麼是普魯士率先在德意志中完成了資產階級改革的吧!
  • 不光是一戰,二戰,德國自古就有一個打多個的優良傳統
    隨著三十年戰爭的爆發,神聖羅馬帝國日漸衰微,阿布斯堡家族也逐漸失去了對大多數諸侯國的控制權,德國的前身普魯士趁機強勢崛起。普魯士原本只是神聖羅馬帝國北部一個貧困的小邦國,由霍元亨索倫家族統治,擁有多個分散的領地,很難管理。
  • 朗格首發三款1815系列腕錶,致敬175年薩克森精密制表傳奇
    175年前,這位制表先驅在格拉蘇蒂鎮創立了自己的制表廠,由此為薩克森的精密制表業奠定了基石。1815纖薄腕錶,「致敬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18K蜂蜜金紀念款朗格推出這款1815纖薄腕錶旨在紀念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於175年前創立首間精密制表廠,並由此拉開薩克森精密制表業的帷幕。
  • 十八世紀的德國,為了得到127件中國瓷器,竟用600名近衛士兵交換
    隨著16世紀「中學西傳」之風的興起,西方掀起了一股風靡一時的「中國熱」,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推崇、傳播和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這股「中國熱」潮流在18世紀的歐洲達到頂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結下了璀璨碩果。
  • 格洛克戰勝黑克勒-科赫 德國薩克森州警方採購新一代手槍
    近日,德國薩克森 - 安哈特州警方宣布,將採購格洛克46作為新一代警察佩槍。這些格洛克手槍將取代目前該州警方現在裝備的西格紹爾P6手槍,預計會採購近6500支格洛克46手槍。這份合同非常具有特殊意義,這是德國警察首次採購格洛克手槍作為警察的標準佩槍。最新的格洛克46手槍相對之前公開的照片有很多新細節,可以看到套筒前方有防滑紋路,套筒座後方有手動保險。薩克森 - 安哈特州警方現役的P6手槍就是西格紹爾P225的警用型,已經服役了30多年。
  • 從普奧戰爭薩多瓦戰役看普魯士軍隊的分進合擊戰術
    這個在腓特烈大帝時代就有過很好地例子,腓特烈先是率領普魯士軍隊在西邊的羅斯巴赫戰役中擊敗法軍,然後又迅速調頭向東,全軍快速前進,千裡奔襲進攻東邊的奧軍,由於行軍速度很快,所以腓特烈能夠在奧軍不知情的情況下優先奪佔了洛伊滕戰役中的戰略高地,打了奧軍一個措手不及。具體的可以看看我寫的《普魯士軍隊的輝煌:羅斯巴赫戰役中的戰術運用》和《普魯士軍隊的輝煌:來自列強的圍攻和洛伊滕會戰中的戰術運用》這兩篇文章。
  • 德意志民族:從「普魯士精神」到「華沙之跪」
    普魯士學派歷史學家特賴奇克(Heinrich Von Treitschke)這樣描述騎士團的嚴格、苦行生活:「在這種可怕的紀律中,在一個總是使騎士團顯得光榮、崇高,而個人渺小可憐的世界裡,培養出了無私的獻身精神」,這就是所謂「普魯士精神」。歷史地看,條頓騎士團給德意志留下了兩項重要遺產: 一是普魯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