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萊茵聯邦」威脅、被拿破崙肢解,普魯士如何走向改革之路

2020-12-18 有魔氣歷史

「1807年普魯士改革」,通常又稱施泰因其-哈登堡改革,是一場發生於拿破崙戰爭期間、自上而下的自救行動。其目的在於通過變革舊制度,為普魯士乃至全德意志爭取民族解放和政治統一的發展道路。

可以說,正是因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統治對德意志傳統政治秩序和社會結構的改變,才促使普魯士得以推行如此深刻的變革,最終不僅帶來了普魯士的恢復和重建,也標誌著德國歷史一個重要轉折時期的到來。本文就讓我們從法國大革命對德意志影響的角度,來聊一聊為什麼是普魯士率先在德意志中完成了資產階級改革的吧!

1701年,在霍亨索倫家族的巧妙運作下,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在獲得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承認的情況下,「晉升」成為普魯士王國。此後,在腓特烈大帝的率領下,普魯士憑藉強悍的軍事力量和極具韌性的社會底蘊,經過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等,攫取了西裡西亞、薩克森等地盤,一躍成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兩場戰爭,導致普魯士面臨在歐洲大陸遭受孤立的局面。加之地處德意志西北部的普魯士地形平坦、易攻難守,所以如何拱衛領土成為歷代君主的為政要務。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腓特烈大帝利用歐洲大國之間的矛盾、頻繁展開外交磋商,將其擴張目標對準了東邊日益衰落的波蘭。最終,在腓特烈大帝和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默契之下,普魯士和俄國拉攏奧地利一起完成了對波蘭的第一次瓜分。自此,普魯士王國之下領土終於連成一片。

公元1786年,腓特烈大帝去世,僅僅三年之後歐洲便開始掀起一場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運動——法國大革命。作為18世紀「雙元革命」之一,法國大革命對歐洲大陸秩序的衝擊顯然要比英國工業革命更為猛烈和直接。不過起初,它並未引起歐洲封建君主們的廣泛關注,畢竟在七年戰爭和參加了北美獨立戰爭以後,法國早已被看作是一個財政破產、債務重重、饑荒頻發、極具衰落的失敗國家了。

從1787年開始的奧地利、俄國對土耳其的戰爭正在吸引著全歐洲政治家的注意力。直到1790年春天,德意志西部地區受大革命影響,開始出現零星的農民起義和手工業者罷工活動,才讓人們注意到法國的變局。到了1792年,隨著大革命的節節勝利,法國與德意志封建諸侯之間的衝突已經變得不可避免。

伴隨著普魯士和奧地利的介入,法國大革命很快從內部外溢至整個歐洲。當普奧軍隊遭受失敗以後,就連長期奉行孤立主義的英國都坐不住了,開始親自下場組建第一次反法同盟,藉以「矯正」被破壞的歐陸均勢秩序。革命思想同樣影響了波蘭,他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力求恢復波蘭疆域,這遭到了鄰國的忌憚。最終在俄普奧三國的協商之下,波蘭又經歷了兩次瓜分,王國覆滅。

此後,英國聯合俄國,連續組建了第二、三、四次反法同盟,皆遭挫敗。軍事強人拿破崙也是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期間,趁著督政府面臨嚴峻外部壓力的情況下,成功奪權上位。第二次反法同盟結束以後,拿破崙與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共同監督,將德意志邦國從112個縮減至三十幾個,並在絕大多數教會諸侯邦國實行了教產還俗,天主教邦國數量大減。如此一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被在此推選為帝國皇帝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了。

第三次反法同盟結束以後,拿破崙強迫奧地利籤訂了《普勒斯堡和約》,將其徹底排擠出義大利和德意志,並大力扶持親法邦國勢力。1806年,拿破崙策動西南16個邦國成立了以自己為保護人的「萊茵聯邦」,藉以在德意志內部對抗奧、普兩大邦國。德意志諸侯的大幅度縮減,以及萊茵聯邦等組織的成立,實際上為後來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掃平了障礙。但是,這必須建立在普魯士強勁實力基礎之上的。

早先,為了促使普魯士保持中立態度,拿破崙曾以漢諾瓦邦國作為利益交換。然而很快,漢諾瓦又被他拿來作為和英國漢諾瓦王朝討價還價的籌碼,這招致普魯士的記恨。更為重要的是伴隨著「萊茵聯邦」從16個邦擴大至21個邦,法國勢力逐漸滲入德意志腹地,威脅到了普魯士領土完整。於是,意識到情況不妙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參加了由英、俄組建的第四次反法同盟,並在盟友尚未一致行動的情況下貿然出擊,損失慘重。

經過耶拿戰役、奧埃爾施塔特戰役後,拿破崙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消滅了號稱歐洲第四強國的普魯士主力,震驚歐洲。此後,由於法俄兩軍交戰卻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因此擔憂本土遭襲引發普加喬夫式農奴叛亂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決定與拿破崙議和,並通過《提爾希特和約》確定了法、俄各自在歐洲勢力範圍的劃分。這其中,普魯士慘遭肢解,喪失了西部和東部一半的領土,被納入法國的勢力範圍之內。

在對普魯士的肢解中,易北河以西領土被劃給了拿破崙弟弟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東部瓜分波蘭的領土則組成華沙大公國交由薩克森國王兼領,其本土更是需要在賠償完3.11億法郎之前由法軍駐守。就這樣,普魯士不論是土地面積還是人口規模皆遭腰斬,元氣大傷。然而,這並不妨礙它成為整個德意志地區最具改革動力的區域,甚至許多其他德意志邦國人士也紛紛湧向普魯士,這是為什麼呢?

法國在其直接統治的萊茵西區、間接控制的「萊茵聯邦」範圍內,極力推廣新的經濟政策,消除領地關卡、農奴契約、統一制式笛卡爾度量衡、用官僚直接收稅取代包稅人制度等。同時,與經濟改革配套的法律條文、官僚體系也迅速建立起來。《拿破崙法典》更是在1804年以後迅速推行,並極大地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進步和社會結構變化。

不過,拿破崙的統治畢竟是在法國民族主義旗幟下推行的對外擴張行為,已經產生德意志民族意識的各邦國民眾對此並不買帳,許多人依然將德意志民族重新崛起的希望寄託普魯士或者奧地利身上。同時,由於受拿破崙戰爭衝擊最深,法國在萊茵地區推行的種種措施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兩國效仿的對象。只是相較於普魯士,奧地利實在缺乏深入改革的政治土壤,畢竟分散的多民族國家特性,導致哈布斯堡高層不敢輕易觸動農奴制度。

於是,普魯士就成為全德意志遭受拿破崙壓迫時的最後希望。即便普魯士僅保有半壁河山,但也恰恰是較之奧地利更為嚴峻的生存危機,才促使其擁有充足的改革動力。當法國開始強迫執行大陸封鎖政策(以對抗英國)時,普魯士因外貿急劇萎縮、民眾對容克貴族秩序日益不滿,已經迫切需要在社會制度層面進行變革來改變現狀了。當幾乎全德意志人才湧向普魯士、當救亡圖存成為全社會最強烈心聲的時候,改革也就勢在必行了。

相關焦點

  • 黑森選侯國:被拿破崙與普魯士兩次吞併的德意志邦國
    那麼黑森選侯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1799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第一執政。1802年拿破崙擊敗第二次反法聯盟,迫使神聖羅馬帝國實施教會世俗化運動。1806年7月拿破崙為了加強對德意志各邦國的控制,扶持了萊茵邦聯,但黑森選侯國沒有加入,試圖保持中立。8月拿破崙迫使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 普魯士威廉三世改革,德意志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和走向統一的節點
    不同於之前的腓特烈大帝開明君主制改革和之後的俾斯麥改革,威廉三世改革時期的普魯士正處於法皇拿破崙的掌控之下。不過,鑑於法蘭西帝國崛起於大革命的原因,拿破崙並未對普魯士的改革橫加阻撓,反而頗為讚賞。加之當時德意志地區的眾多仁人志士,皆將德意志民族希望寄託於保持一定獨立性的普魯士身上,這場改革不論是從社會動力、全面性還是持久性角度評價,優勢都是十分明顯的。
  • 拿破崙:普法決戰
    萊茵聯邦 在奧地利戰敗之後,巴伐利亞和符騰堡兩個公國被拿破崙加封為王國,而巴登侯國則加封為公國,並擴大了三國的領土,他們新增的領土都是奧地利割讓出來的。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授意下,南德意志和萊茵河地區的幾十個小邦國通過兼併和同盟,組成了一個萊茵聯邦,萊茵聯邦的仲裁者為拿破崙。
  • 普魯士擠走奧地利獨吞德意志,若干年後一個奧地利人肢解對手報仇
    十九世紀歐洲革命開始後,進入多事之秋,尤其是拿破崙崛起後,打的德意志邦國欲仙欲死,讓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的德意志人非常不爽,加之經濟發展,需要掃除關稅政策不統一帶來的障礙,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意識到統一的必要性。但只有奧地利不願意。
  • 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奧利地、普魯士成為唯二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邦國。巴伐利亞雖然沒有能力統一德意志,但卻是德意志各邦中僅次於奧、普的第三大邦國。那麼巴伐利亞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王國成立
  • 薩克森大公國:君主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的德意志邦國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通稱薩克森大公國)是德意志中部的一個重要邦國,既親近普魯士,也是德意志的藝術文化中心,首任君主曾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那麼薩克森大公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1807年,拿破崙進攻普魯士,在耶拿-奧施塔特一役大敗普軍,緊接著進軍柏林。柏林市長向拿破崙交出了柏林城的城市鑰匙。這一年,黑格爾倉促地完成了他的著作《精神現象學》,這位未來的哲學家受到了大革命精神的影響,驚呼稱拿破崙為"騎在馬背上的絕對精神",大革命這股驚人的力量力量寄托在拿破崙的軍隊上席捲了歐洲。
  • 近代戰爭11 拿破崙戰爭中:成就巔峰,拿破崙帝國強勢稱霸歐洲
    而在此期間,1804年,拿破崙把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改組成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為皇帝。1805年9月,拿破崙召集22萬法軍與50萬同盟軍展開了激戰,利用反法盟軍的兵力分散,拿破崙迅速出擊各個擊破,再次打敗了聲勢浩大的第三次反法同盟軍。
  • 老師不會告訴你,拿破崙稱霸歐洲,其實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第一次反法同盟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使得歐洲這些君主制國家感受到了威脅,生怕類似的事情會在自己國家上演。所以他們組成同盟,決心撲滅這場革命。當時的拿破崙還只是法軍一個小小的少校。而他也正是通過與反法同盟的戰爭,而逐漸攀上高位,最終成為法國的執政。
  • 黑森大公國:由拿破崙提升為大公國的德意志邦國
    拿破崙失敗後,黑森大公國又在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朝秦暮楚,以求生存。那麼黑森大公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黑森-達姆施塔特伯國萊茵邦聯1802年拿破崙與奧地利議和,規定神聖羅馬帝國用教會財產與土地來補償失去萊茵河西岸土地的德意志各邦君主。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風雲詭譎的歐洲19世紀,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徹底固化了歐洲的政治局勢。這讓一心想要統一的德意志在國際政治環境上陷入了泥潭,面對這種桎梏,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卻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顛覆了維也納體系的固化,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 回首仇恨播種機——普法戰爭,揭秘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作者:本團隊伍民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是以法國為一方,與以普魯士為首的的北德意志聯邦和南部數個邦為另一方發生的戰爭。這次戰爭是由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的深刻矛盾所引起的,是普魯士為統一德意志並與法國爭奪歐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普法戰爭作為德意志統一的最關鍵一步,由於發生在德法兩國間,因此又稱為「德法戰爭」。
  • 帝國的崛起:19世紀普魯士陸軍的編制和裝備發展史
    普魯士陸軍的編制和裝備 1812年拿破崙遠徵沙俄失敗之後,法軍千裡潰逃,法蘭西帝國力量大衰,這讓普魯士有了能夠擺脫法國控制的契機。普魯士內部的自由軍官們便開始籌備反抗拿破崙的戰爭,到了1813年,整個德意志境內都爆發了反抗拿破崙的起義戰爭,隨後歐洲組建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這一次拿破崙被徹底擊潰,普魯士也因此擺脫了法國的控制。勝利後的歐洲列強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德意志諸邦國被重組,普魯士也獲得了一部分新的領地。
  • 論國民士氣12章25節:拿破崙窮追猛打重創俄軍,法國威震歐洲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806年,拿破崙率領法軍打敗普魯士軍隊,佔領柏林,隨後法軍東進,佔領華沙。此後,戰爭轉到俄、法兩國之間進行。1806年12月26日,兩軍在普烏土斯克交火,俄軍失利。戰鬥中方才發現,俄軍的炮兵比法軍炮兵多得多,法軍元帥沒有按拿破崙指定時間進入戰鬥。奧熱羅軍團幾乎全部被俄軍炮兵消滅。拿破崙自己站在艾勞墓地旁也幾乎被俄軍炮火擊斃。法軍以重大代價消滅了本尼格森軍的三分之一,這是拿破崙戰爭中流血最多的戰役之一,也是拿破崙在順風順水中的一次不能算作勝利的勝利。6月14日,12萬法軍與8萬俄軍在東普魯士的弗裡德蘭決戰,俄軍大敗。
  • 俾斯麥的統一德國之路,誰才是歐洲第一戰略家?沒錯!就是他
    10月,俾斯麥拜見拿破崙三世的時候,他還模糊表示會給予法國萊茵河畔的土地。同時對於拿破崙三世渴望的威尼斯地區,俾斯麥暗示威尼斯並不是奧地利的領土,以此麻醉拿破崙三世。2.拉攏義大利,英國英國當時對於法皇拿破崙三世的野心憂心忡忡,尤其是拿破崙三世表現出對於盧森堡、比利時、荷蘭等法語區的興趣,這直接威脅到英國的國家安全。
  • 拿破崙:大戰在即
    4月15日,拿破崙因為48歲的格魯希將軍平叛有功,晉封他為帝國元帥。格魯希元帥是拿破崙帝國中受封的最後一位元帥。 到4月30日,拿破崙下令組建4個新軍團,北方軍團、摩澤爾軍團、萊茵軍團、阿爾卑斯軍團,另外還組建了3支負責防守的部隊,分別防守侏拉、瓦爾和庇里牛斯邊境。其中,北方軍團是主力軍團,將由拿破崙親自指揮。
  • 在自然疆界論引導下,法國如何擊敗反法同盟,成立萊茵邦聯?
    等到葉卡捷琳娜去世之後,拿破崙已經聲名鵲起,他在這個世紀的最後一年中奪取了最高權力,同時向著德意志的萊茵河畔進發。在這一時期,宣稱要鎮壓革命的葉卡捷琳娜轉頭就去瓜分波蘭,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還在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扯皮,英國口號喊得響亮,但是複雜的國際形勢讓它出了錢就往回縮,而站在戰鬥主場的德國更是只組織了一小撮軍隊。這種七零八落的同盟顯然沒能成功鎮壓革命,而與之相反,法國士氣正旺的革命軍一路打到了科隆,從此開始了對萊茵河左岸長達二十年的控制。
  • 拿破崙退位的主要原因是兵敗萊比錫?
    拿破崙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作為歐洲四大名將之一,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很少遭遇敗績。然而有一場關鍵性戰役的戰敗,卻最終決定了拿破崙的命運。看到這裡,如果大家沒有看到我的標題,或許第一時間會聯想到的是拿破崙在1815年,二次登基後所發動的滑鐵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