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2020-12-27 船長趣談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奧利地、普魯士成為唯二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邦國。巴伐利亞雖然沒有能力統一德意志,但卻是德意志各邦中僅次於奧、普的第三大邦國。那麼巴伐利亞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王國成立

拿破崙

1805年8月巴伐利亞選侯國因為不滿奧地利對德意志各邦的野心,與法國結成同盟,派兵支援法軍在歐洲的作戰。12月拿破崙與俄奧聯軍在奧斯特裡茨大戰,最後法軍大勝,俄奧被迫求和,第三次反法聯盟瓦解。拿破崙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籤訂《普雷斯堡和約》,迫使弗朗茨二世承認巴伐利亞選侯國提升為王國。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1806年巴伐利亞選侯國提升為巴伐利亞王國,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成為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不久巴伐利亞王國宣布脫離神聖羅馬帝國,與15個德意志邦國組成萊茵同盟(巴伐利亞王國一直是萊茵同盟裡最大的邦國)。稍後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二,加入德意志邦聯

萊茵同盟

在法國的要求下,萊茵同盟各邦實行自由主義改革。1808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頒布憲法:限制國王權力,廢除貴族與教會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改革在客觀上加強了德意志各邦間的聯繫,促進了德意志民族主義的興起,為後來德意志的統一打下了經濟及思想基礎。1812年拿破崙率軍遠徵俄國,巴伐利亞派兵支援。1813年拿破崙慘敗,英、普、瑞等國趁機組成第六次反法聯盟,反攻法國。巴伐利亞趁機退出萊茵同盟,加入反法聯盟。反法聯軍在萊比錫會戰擊敗法國,萊茵同盟瓦解。

維也納會議

1814年維也納會議,奧、普決定組建德意志邦聯,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德意志邦聯主席。1815年德意志邦聯成立,巴伐利亞加入德意志邦聯,成為僅次於奧、普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1818年巴伐利亞頒布第二部憲法,確立君主立憲制,成立兩院制議會。

德意志邦聯

1825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病逝,子路德維希一世成為巴伐利亞國王。他推崇藝術,興建新古典主義建築,使慕尼黑成為文化與藝術中心。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迅速席捲歐洲,路德維希一世恐懼革命,趨向保守主義,限制民眾自由,引起了巴伐利亞人民的普遍不滿。

三,併入德意志帝國

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在義大利半島爆發,迅速席捲歐洲,路德維希一世被迫退位,子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成為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並不支持德意志統一,希望德意志各邦君主建立鬆散的聯盟,維持巴伐利亞的獨立地位。1866年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發動了普奧戰爭,巴伐利亞支持奧地利,對普魯士作戰。結果奧地利戰敗,被逐出德意志,德意志邦聯解散,巴伐利亞納入普魯士的勢力範圍。

德意志帝國與巴伐利亞王國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巴伐利亞派兵支援普魯士,對法軍作戰。1871年普魯士獲勝,德意志帝國成立,巴伐利亞併入德意志帝國,成為僅僅次於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二大邦國。巴伐利亞王國擁有較大的自治權,保留了自己的軍隊、外交、郵政與鐵路管理權。

四,王國滅亡

巴伐利亞旗幟

1886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離世奧託·威廉·柳特波德·阿達爾貝特·瓦爾德瑪(即奧託一世繼任巴伐利亞國王。由於奧託一世患有精神病,無法處理政務,所以由其叔柳特波德·卡爾·約瑟夫·威廉·路德維希擔任攝政。柳特波德推崇文化與藝術,使得慕尼黑的文化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

路德維希三世

1912年柳特波德病死路德維希·利奧波德·約瑟夫·馬利亞·阿洛伊斯·阿爾弗雷德繼任攝政1913年路德維希廢黜堂弟奧託一世,成為巴伐利亞國王。1914年一戰爆發,巴伐利亞為德軍提供了許多兵源。1918年11月巴伐利亞爆發革命,路德維希逃往國外,不久退位,巴伐利亞王國滅亡。

總的來說巴伐利亞王國是德意志各邦中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第三大邦國,沒有能力統一德意志,對德意志統一也不支持,巴伐利亞崇尚藝術而普魯士崇尚武力,最後巴伐利亞被普魯士擊敗,併入德意志帝國。

相關焦點

  • 普魯士王國之普魯士崛起
    普魯士王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後期與德意志邦聯時期的兩大德意志邦國之一,僅次於奧地利,為第二大邦。最後普魯士擊敗奧利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那麼普魯士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與法國都主張對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一世趁機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一世,利奧波德一世為了表達對他的感謝,授予其國王的稱號。1701年腓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布蘭登堡-普魯士自此變為普魯士王國。
  •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德國有皇帝嗎?
    從構成上說,整個帝國由27個領土部分組成,其中單是王國就有4個,而普魯士只是其中之一,其餘還包括巴伐利亞王國、薩克森王國和符騰堡王國。德意志帝國的皇帝由實力最強的普魯士國王兼任,但巴伐利亞、薩克森和符騰堡仍舊擁有各自的國王。
  • 普魯士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德國的統一
    普魯士的對外政策。普魯士一丹麥戰爭。普魯士一奧地利戰爭德國無產階級的力量單薄,拉薩爾派的有害影響,自由資產階級的膽小怕事,在在都使俾斯麥得以實現他那旨在保證普魯士稱霸德意志的政策。俾斯麥的對外政策也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俾斯麥考慮到俄國在國際上的巨大影響,打算改善普俄關係。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但是,議會的多數派把權力交給哈布斯堡的統治勢力中,隨著維也納被哈布斯堡軍隊奪回,奧地利境內多數被奪回,匈牙利軍隊被俄國擊敗,1848歐洲革命結束。三部曲第一部:普丹戰爭在德意志再次響起了民族統一的呼喚。在當時歐洲,有能力統一德意志的只有兩位:普魯士和奧地利。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首先,其對戰敗國法國並沒有進行過多的懲罰,保留了法國的基本實力;其次,為了防止再次出現一個法蘭西第一帝國,該體系仍舊保持了義大利與德意志兩個地區的分裂狀態,同時通過波蘭問題激化了普奧與俄奧之間的矛盾。這就導致,在統一德意志的道路上,普魯士必然要面對英國、法國、奧地利甚至是俄國的強烈幹預。如何突破這種如泥沼般的國際關係困境,才是普魯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 黑森選侯國:被拿破崙與普魯士兩次吞併的德意志邦國
    1806年7月拿破崙為了加強對德意志各邦國的控制,扶持了萊茵邦聯,但黑森選侯國沒有加入,試圖保持中立。8月拿破崙迫使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威廉一世支持普魯士,對抗法國。不久拿破崙擊敗普魯士,佔領了黑森選侯國,威廉一世被迫出逃。1807年拿破崙將黑森選侯國等地合併為威斯伐倫王國,扶持其弟傑羅姆·波拿巴為威斯伐倫國王,定都卡塞爾。1813年反法聯軍佔領卡塞爾,消滅了威斯伐倫王國。1814年拿破崙退位,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
  • 普魯士擠走奧地利獨吞德意志,若干年後一個奧地利人肢解對手報仇
    對德國統一,歷史書上大多這麼些:普魯士通過戰爭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以外。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理解,既然普魯士兵強馬壯,且有志於統一國家,為什麼不把同宗兄弟奧地利一起納入進來,組成德國大聯盟,復興神聖羅馬帝國呢?
  • 薩克森大公國:君主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的德意志邦國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通稱薩克森大公國)是德意志中部的一個重要邦國,既親近普魯士,也是德意志的藝術文化中心,首任君主曾加入普魯士軍隊服役。那麼薩克森大公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回首仇恨播種機——普法戰爭,揭秘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1864年,普魯士在號稱「鐵血宰相」俾斯麥當政後,聯合奧地利發動了對丹麥王國的戰爭,結果並不意外,丹麥戰敗,普魯士和奧地利分別瓜分了丹麥王國的兩個德意志人佔多數的公國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不料,隨後普奧之間的關係開始迅速惡化,俾斯麥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下一個要對付的目標就是奧地利了。
  • 在普奧戰爭以後,佔據優勢的普魯士,為什麼不趁機吞併奧地利
    前言在普奧戰爭以後,普魯士成為了德意志邦國內部最強大的國家。那個時候的普魯士光輝無限,在戰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相信普魯士會獲得戰爭的勝利。而戰後的奧地利帝國則陷入了嚴重的內亂,甚至不得不和匈牙利組成了一個二元制君主國來維繫帝國。
  • 奧地利:從稱霸歐洲到淪為歐洲小國,奧地利為什麼越來越小?
    而且,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普魯士的國王腓特烈大帝展現了非凡的軍事才能,而普魯士和奧地利是神聖羅馬帝國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不斷崛起的普魯士逐漸成為奧地利最大的威脅,後來正是普魯士取代奧地利統一了德意志。普魯士崛起之前,法國一直是奧地利最大的威脅。1789年,爆發了法國大革命,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王后被處決。
  • 遭「萊茵聯邦」威脅、被拿破崙肢解,普魯士如何走向改革之路
    1701年,在霍亨索倫家族的巧妙運作下,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在獲得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承認的情況下,「晉升」成為普魯士王國。此後,在腓特烈大帝的率領下,普魯士憑藉強悍的軍事力量和極具韌性的社會底蘊,經過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等,攫取了西裡西亞、薩克森等地盤,一躍成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
  • 奧地利為什麼沒能併入德國?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不同季節的風光1.不徹底的德意志民族統一德意志人是羅馬帝國時代居住在萊茵河以東的一部分日耳曼「蠻族」的後裔,962年以後的德意志王國有「神聖羅馬帝國」之稱。可惜這個帝國有名無實,境內各諸侯的自主性極大,王權反而迅速衰落,德意志民族陷入了長期分裂的境地。奧地利最初只是神聖羅馬帝國東部的一個軍事邊區,居民由西日耳曼人一支的巴伐利亞人,外加少量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構成。他們信奉基督教,講一種德語方言,後來統稱「奧地利人」,屬於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
  • 在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前,德意志就是一個地理概念
    在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前是一個長期困擾德意志人的歷史大課題。 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就是奧地利! 如果我們在柏林這樣問,答案是:這裡是普魯士!」 同時代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也說有一個德意志民族的說法,「純系一個神話」,「德意志」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
  • 普魯士何以在強國的夾縫中崛起?國王腓特烈和宰相俾斯麥功不可沒
    當時的德意志境內最強大的兩個邦國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也都算得上歐洲列強。但新興起的普魯士王國與這些列強相比還是單薄孱弱了些,常被列強們瞧不起,一直都有亡國的可能。
  • 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輕易擊敗法國?別逗了,這是俾斯麥的豪賭
    俾斯麥和被俘的拿破崙三世 1870年的普法戰爭可以說是影響世界發展的大事,普魯士王國擊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統一,「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也通過這次勝利奠定了自己的崇高威望
  • 從薩克森看德國︱柏林的興起與普魯士超越薩克森
    幾十年後,這個薩克森公國的邊疆藩侯區,已然成為德意志東部的一個重要邦國。大致同時期,奧地利也脫離了巴伐利亞。這兩個地處最東部邊疆的藩屬領地逐漸成為德意志的兩個新領袖,並最終相互廝殺以獲得德意志的最高領袖地位。當然,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