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威廉三世改革,德意志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和走向統一的節點

2020-12-12 有魔氣歷史

自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出現因階層固化、制度僵硬、時代變化等因素導致的社會問題,進而引起變法或改革。古往今來,歷代變法改革者都報以富國強兵、青史留名的宏圖偉願,在文明發展的進程中留下了一筆筆璀璨的印記。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馬略軍改、彼得大帝改革等,均從不同程度推動著人類不斷的向前發展。

作為近代歐洲的重要國家,普魯士改革對於歐洲乃至世界的影響最為廣泛。歷史上的普魯士王國,前後共進行過三次改革,分別是腓特烈大帝改革、威廉三世改革以及俾斯麥改革。這其中,尤其以威廉三世改革最具特殊性和全面性。

施泰因的行政改革

所謂威廉三世改革,又稱作施泰因-哈登堡改革。不同於之前的腓特烈大帝開明君主制改革和之後的俾斯麥改革,威廉三世改革時期的普魯士正處於法皇拿破崙的掌控之下。不過,鑑於法蘭西帝國崛起於大革命的原因,拿破崙並未對普魯士的改革橫加阻撓,反而頗為讚賞。加之當時德意志地區的眾多仁人志士,皆將德意志民族希望寄託於保持一定獨立性的普魯士身上,這場改革不論是從社會動力、全面性還是持久性角度評價,優勢都是十分明顯的。

1807年9月,經拿破崙推薦,出身於德意志西部拿騷地方一個騎士家庭的施泰因,被任命為普魯士的首席大臣。畢竟,在充斥著啟蒙思想氛圍和民族擴張情結的法國拿破崙政權看來,憑藉施泰因的才華,一方面可以將普魯士改造成「法國化」的國家,另一方面也能夠振興其經濟以滿足對法國的賠款要求。在此之前,施泰因曾長期從事普魯士的稅務、貿易、礦務等工作,並有過去英國考察的經歷,是一位對普魯士內部弊端了解得非常透徹的人物。為了完成對普魯士的改革任務,以達到壯大其力量,進而振奮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目標,施泰因選擇從農民解放、城市管理和國家機構管理三個方向著手,推動普魯士的行政改革。

在容克貴族土地所有制下,農民需要依附於貴族的土地,並且對土地買賣進行了種種限制,極大的制約了生產力的流動。所以,僅僅上任5天的施泰因便頒布了一份有關解除農民依附關係和土地交易的法令,矛頭直指普魯士的農奴制度。因其於10月9日頒布,故而又被稱作《十月敕令》。敕令以及隨後頒布的補充法令,以現代法的形式確立了恢復農民人身自由和贖買土地的權利,貴族、市民和農民之間的等級制度被打破了。

隨著農業改革帶來的擇業自由和社會流動,城市結構開始面臨巨大衝擊。在此背景之下,施泰因為完善城市管理,於1808年頒布了《普魯士王國各城市規程》,希望通過放寬對城市的控制、擴大城市自主權來提升其適應能力。為了掃除工商業發展的障礙,施泰因在城市管理的過程中取締了部分傳統行會,並賦予了新興階層自主參政議政的權利。

只是伴隨著農業和城市管理等領域改革的推進,普魯士舊的國家機構暴露出籠統龐雜、管理混亂、效率低迷等弊端,引發改革派不滿。為此,施泰因又頒布了《改善國家最高行政管理機構的章程》,並依據普魯士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做出相應部門的廢立和調整。這些行政層面的改革,很快就遭到了容克貴族階層的激烈反對,他們開始謀劃將施泰因趕下臺、意圖推翻改革措施。

哈登堡的社會改革

作為一名極具德意志民族情懷的改革家,施泰因謀求普魯士改革的目的之一便是儘快籌措巨額賠款,迫使法軍早日撤離,繼而使普魯士具備完全獨立地位。然而當普法兩國已經圍繞賠款問題達成協議之後,拿破崙依舊按兵不動、不願全面撤出普魯士,這招致施泰因的不滿。他開始尋求以武力手段擺脫法國,不料卻被敵視他的容克貴族利用,並告知於拿破崙。

問訊後,拿破崙勃然大怒,並勒令普魯士將施泰因解除職務。不久,他的好友哈登堡出任普魯士政府首腦,並繼續推動普魯士的改革進程。相較於恪盡職守的施泰因,哈登堡的處事作風更加圓滑。在腓特烈大帝開明君主制改革和施泰因行政改革的基礎上,哈登堡走上了一條兩者之間的道路。他熱衷於推動民主政治原則,但並不打算因此破壞君主的權威。在哈登堡的推動下,普魯士在農業改革、財務改革和工業立法、社會關係三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811年,為了改善財政狀況,並鼓勵農民參與反法戰爭,哈登堡頒布了針對《十月敕令》的《調整敕令》。此項法令調高了農民對土地贖買的條件、增加了農民獲得經濟獨立地位的難度。反法戰爭勝利之後,容克貴族依舊希望返回改革前的面貌,哈登堡不得不做出妥協,於1816年再度頒布《王家公告》,將贖買土地的範圍限定在少數富農範圍之中,削弱了農業改革的威力。但是,相較於傳統的農奴制度,哈登堡改革依舊具有一定進步意義。

此後,哈登堡相繼頒布了《財政敕令》和《工業稅敕令》,不僅廢除了行會對工商業的掣肘、貫徹了普遍納稅的平等原則,還首次掃平了王國內部各個關卡、統一了國內關稅。這一系列舉措極大地鞏固了普魯士中央的財政來源、削弱了各地領主的力量,從而為增加國家實力創造了有利條件。不僅如此,哈登堡還效法腓特烈大帝的經濟政策,積極吸引歐洲其他國家被迫害的新教徒手工業者以及猶太商人,並且破天荒的頒布了《關於猶太人公民地位的敕令》,極大的增強了普魯士的經濟競爭力。

沙恩霍斯特的軍事改革

在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的影響之下,軍事領域同樣遭到波及。畢竟自普魯士王國成立以來,軍事立國就一直是其重要特色,容克貴族與農民之間的關係也隨之被帶入普魯士軍隊體制中。然而伴隨著農業改革,容克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加之來自拿破崙的軍事威脅,軍隊不論是從編制還是訓練方法上都需要進行一次改變。

參與普魯士軍事改革的將軍和軍事理論家有很多,這其中尤其以出身於薩克森的沙恩霍斯特最為耀眼。作為一名曾參與過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的老兵,沙恩霍斯特非常清楚公民軍相較於僱傭軍的厲害之處。這裡插一句,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共和國就是憑藉著士氣高昂的公民軍最終擊敗了迦太基的僱傭軍隊。所以,改變普魯士現有的軍隊制度,進行軍事教育,激發軍隊的戰鬥激情才能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為此,沙恩霍斯特打破了軍隊中容克貴族壟斷軍官職位的特權,不問出身,大力提拔作戰英勇的將士,並罷黜眾多不適宜的軍官,憑藉責任和榮譽感、不分階層的賞罰,成功塑造了一支新軍制的普魯士軍隊。不僅如此,通過軍事教育,沙恩霍斯特讓普軍依照法軍的創製,進行各種實戰演習、協同訓練和戰術操演等,極大的提升了普軍的專業水平。1813年,基於新軍制的普魯士訓練了大批後備部隊,於是《後備軍條例》應運而生,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度的條件也逐漸成熟。

洪堡的教育改革

伴隨著行政改革、社會改革以及軍事改革的推進,普魯士整個社會都瀰漫起一股革新進取的氛圍。於是,教育改革逐漸被推上了臺面。眾多擺脫了土地人身依附關係的農民、社會地位日漸提升的工商業者基於德意志復興、重建家園以及純粹功利主義的心態,迫切希望獲得更好、更專業的教育。國家同樣希望通過建立一種新的教育制度,完成普魯士國力的全面提升。

從1807年到1808年,著名哲學家、作家費希特在柏林進行了十四次演講,後被匯總為《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演講中,他呼籲政府重視教育在德意志民族復興中的重要地位,並主張通過教育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才。作為改革先行者的施泰因同樣注意到教育的重要性,他在被迫下臺之前向普王威廉三世推薦了一位普魯士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他就是威廉·馮·洪堡。

通過這個姓氏,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德意志貴族出身的改革家。他曾深受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和費希特的影響,並基於愛國主義情懷和實用主義目的,將包括人文主義、愛國主義和自然科學等均納入必修項目範圍,擴大了基礎教學。到了1810年,洪堡主持創辦了柏林大學,並堅持秉承學術「自由」原則,促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具知識探討和學術研究水平的高等學府之一,吸引了幾乎全德意志知識分子的參與。

綜上所述,普魯士威廉三世改革是在軍事失敗、被拿破崙佔領的前提下進行的。彼時的德意志各區域正不同程度地受到法國的控制或削弱,普魯士便是在此背景下從經濟、行政、社會、軍事和教育領域,全方位地推行改革。

這場改革吸引了全德意志的進步力量,促使普魯士逐漸從容克土地貴族社會向國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並成為後來德意志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後來的法蘭克福會議、俾斯麥改革都是以此為基礎進行的。由此可見,威廉三世改革堪稱德意志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和走上統一的重要節點。

相關焦點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隨著對奧地利的勝利,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萊茵邦聯;在對普勝利後,將整個德意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德意志眾國,第一次在同一面旗幟下作戰"。萊茵邦聯和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第一次讓"德意志人",產生了一個統一國家的構想。隨著1812戰爭的失敗,拿破崙帝國體系走向了崩潰。1815維也納會議上,王朝再次君臨歐洲大地。
  • 回首仇恨播種機——普法戰爭,揭秘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內憂外患之中,卡爾大公率先開始了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情感;釋放農奴;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此後也進行了包括軍事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改革,經濟各領域發展起來,普魯士由此強盛起來。拿破崙戰敗後,普魯士更是在劃分戰利品的維也納會議中攫取了巨大利益,逐漸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唯一的德語民族佔優勢的強國(奧地利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帝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到1862年普魯士憲法糾紛結束後,普魯士赫然已經擁有了全歐洲最為強大的陸軍和歐洲首屈一指的經濟發展水平。此時普魯士已經具備了統一全德的能力。除硬體實力過硬外,普魯士在軟體上也有了全面提升。在1848年革命後,普魯士為了緩和國內的緊張局勢,開始進行議會制改革。
  • 普魯士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德國的統一
    拉薩爾在他那部刻畫十六世紀農民起義事件的歷史劇《法國貴族季金根》中,不是把農民,而是把過了時的、實質上是反動的社會集團—騎士描寫成為最進步的力量。對於當時主要問題—統一德國的道路問題,拉薩爾贊成在普魯士領導下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他從虛構的「鐵的工資規律」出發,進而否認無產階級舉行罷工、組織工會和進行群眾性革命鬥的必要性。
  • 德意志民族:從「普魯士精神」到「華沙之跪」
    後來在宗教改革中,最後一任總團長阿爾伯特(Albrecht von Brandenburg-Ansbach)聽從馬丁 路德的建議,脫離羅馬天主教,改信新教路德宗,同時把「條頓騎士團國」改造成普魯士公國,為後來成為德意志最強大的普魯士王國奠定了基礎,歷任國王不斷擴展領土,最後由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以武力實現統一,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 遭「萊茵聯邦」威脅、被拿破崙肢解,普魯士如何走向改革之路
    「1807年普魯士改革」,通常又稱施泰因其-哈登堡改革,是一場發生於拿破崙戰爭期間、自上而下的自救行動。其目的在於通過變革舊制度,為普魯士乃至全德意志爭取民族解放和政治統一的發展道路。可以說,正是因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統治對德意志傳統政治秩序和社會結構的改變,才促使普魯士得以推行如此深刻的變革,最終不僅帶來了普魯士的恢復和重建,也標誌著德國歷史一個重要轉折時期的到來。本文就讓我們從法國大革命對德意志影響的角度,來聊一聊為什麼是普魯士率先在德意志中完成了資產階級改革的吧!
  •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德國有皇帝嗎?
    要弄清楚在德國統一之後,作為主導者的普魯士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德意志帝國的內部構成。在德意志的統一進程中,普魯士憑藉武力和戰爭手段強行將鬆散的各個邦國凝結為一體,但作為尊重非普魯士地區加入德國的條件,新生的德意志帝國給予了他們很大程度上的自治權。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民族,為何卻能統一德國?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於在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跟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相比,德意志的統一顯得姍姍來遲,可誰也沒想到,此後的70年裡,這個年輕的帝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
  • 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奧利地、普魯士成為唯二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邦國。巴伐利亞雖然沒有能力統一德意志,但卻是德意志各邦中僅次於奧、普的第三大邦國。那麼巴伐利亞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王國成立
  • 看看鐵血宰相俾斯麥是怎麼統一德意志的
    1848年的革命沒有完成德意志的統一,20年後,以「鐵血宰相」著稱的俾斯麥充當了1848年革命的遺囑執行人,在他手中,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的大業,奠定了這個強悍民族近現代歷史的根基。不過,這個統一不是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之路,而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的。由於這些戰爭的指導者是俾斯麥,故也稱之為俾斯麥的戰爭。
  • 俾斯麥:用鐵與血鑄造帝國,實現民族統一
    他認為如果德意志統一,那麼普魯士將會溶解在德意志中。經歷議員生涯後,俾斯麥意識到民族統一趨勢無法避免,開始謀劃德意志的統一。1857年,威廉親王攝政,認為俾斯麥不值得重用。於是親王任命俾斯麥為駐俄公使,將俾斯麥打發到俄羅斯。1862年,俾斯麥改任法國大使。
  • 俾斯麥的統一德國之路,誰才是歐洲第一戰略家?沒錯!就是他
    奧地利和普魯士的結合,也會使得歐洲其他強國心懷畏懼,畢竟沒有國家會和德意志地區的兩個強國發生矛盾。而且奧地利和普魯士是為了德意志統一,也使得德意志人感恩主導戰爭的普魯士,可以使得普魯士輕而易舉的得到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地區德意志人的支持。
  • 黑森選侯國:被拿破崙與普魯士兩次吞併的德意志邦國
    黑森選侯國的選帝侯威廉一世與羅斯柴爾德家族交好,羅斯柴爾德憑著威廉一世的幫助,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家族,威廉一世也因此成為德意志最富有的君主之一,黑森選侯國也成為德意志最富有的邦國之一。那麼黑森選侯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在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前,德意志就是一個地理概念
    在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前是一個長期困擾德意志人的歷史大課題。 如果我們在柏林這樣問,答案是:這裡是普魯士!」 同時代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也說有一個德意志民族的說法,「純系一個神話」,「德意志」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
  • 1866年8月23日,普奧戰爭結束,德意志拉開統一序幕
    儘管成為了德意志邦聯的主人,但是衰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已經成為歐洲各國的革命目標。 19世紀,民族主義在德興起,德意志統一運動開始萌芽。運動的支持者提出兩種統一方法:把包括奧地利這個多民族帝國在內的德意志全境統一建立大德意志;或是在普魯士領導及統治下建立排除奧地利的小德意志。
  • 普魯士何以在強國的夾縫中崛起?國王腓特烈和宰相俾斯麥功不可沒
    當時在德意志竟有360個獨立的邦國和1500個半獨立的領地。但這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邦國,什麼國家機構都不缺,甚至還有軍隊,雖然只有十幾人,但那也是軍隊啊! 然而,就在德意志這種空前民族分裂的狀態下,普魯士王國卻與眾不同,它不僅中央政府有權威講效率,社會秩序井然,而且軍隊戰鬥力也很強。
  • 欲複製古帝國模式,卻沉淪150年,原本統一的帝國如何走向了分裂
    查理曼大帝死後,其後代對於領土分割問題產生分歧,導致連年戰亂,再加上長期發生的蠻族入侵,導致缺乏統一基礎的帝國很快走向了政治分裂,帝國解體後,以帝國東部疆土為核心的東部法蘭克王國成為早期德意志國家的雛形。
  • 普魯士王國之普魯士崛起
    普魯士王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後期與德意志邦聯時期的兩大德意志邦國之一,僅次於奧地利,為第二大邦。最後普魯士擊敗奧利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那麼普魯士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1701年的普魯士王國領土分散,經濟落後,為了振興普魯士,腓特烈一世對內積極改革,對外積極擴張。
  • 條頓騎士團轉型——普魯士公國的誕生
    阿爾布雷希特·馮·普魯士( Albrecht von Preuen )霍亨索倫家族,生於1490年5月17日,死於1568年3月20日(77歲)。擔任條頓騎士團大團長1510 ~1525年,擔任普魯士公爵1525~1568年。將騎士團轉信路德宗後世俗化,領地轉型為普魯士公國,稱首任普魯士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