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出現因階層固化、制度僵硬、時代變化等因素導致的社會問題,進而引起變法或改革。古往今來,歷代變法改革者都報以富國強兵、青史留名的宏圖偉願,在文明發展的進程中留下了一筆筆璀璨的印記。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馬略軍改、彼得大帝改革等,均從不同程度推動著人類不斷的向前發展。
作為近代歐洲的重要國家,普魯士改革對於歐洲乃至世界的影響最為廣泛。歷史上的普魯士王國,前後共進行過三次改革,分別是腓特烈大帝改革、威廉三世改革以及俾斯麥改革。這其中,尤其以威廉三世改革最具特殊性和全面性。
施泰因的行政改革
所謂威廉三世改革,又稱作施泰因-哈登堡改革。不同於之前的腓特烈大帝開明君主制改革和之後的俾斯麥改革,威廉三世改革時期的普魯士正處於法皇拿破崙的掌控之下。不過,鑑於法蘭西帝國崛起於大革命的原因,拿破崙並未對普魯士的改革橫加阻撓,反而頗為讚賞。加之當時德意志地區的眾多仁人志士,皆將德意志民族希望寄託於保持一定獨立性的普魯士身上,這場改革不論是從社會動力、全面性還是持久性角度評價,優勢都是十分明顯的。
1807年9月,經拿破崙推薦,出身於德意志西部拿騷地方一個騎士家庭的施泰因,被任命為普魯士的首席大臣。畢竟,在充斥著啟蒙思想氛圍和民族擴張情結的法國拿破崙政權看來,憑藉施泰因的才華,一方面可以將普魯士改造成「法國化」的國家,另一方面也能夠振興其經濟以滿足對法國的賠款要求。在此之前,施泰因曾長期從事普魯士的稅務、貿易、礦務等工作,並有過去英國考察的經歷,是一位對普魯士內部弊端了解得非常透徹的人物。為了完成對普魯士的改革任務,以達到壯大其力量,進而振奮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目標,施泰因選擇從農民解放、城市管理和國家機構管理三個方向著手,推動普魯士的行政改革。
在容克貴族土地所有制下,農民需要依附於貴族的土地,並且對土地買賣進行了種種限制,極大的制約了生產力的流動。所以,僅僅上任5天的施泰因便頒布了一份有關解除農民依附關係和土地交易的法令,矛頭直指普魯士的農奴制度。因其於10月9日頒布,故而又被稱作《十月敕令》。敕令以及隨後頒布的補充法令,以現代法的形式確立了恢復農民人身自由和贖買土地的權利,貴族、市民和農民之間的等級制度被打破了。
隨著農業改革帶來的擇業自由和社會流動,城市結構開始面臨巨大衝擊。在此背景之下,施泰因為完善城市管理,於1808年頒布了《普魯士王國各城市規程》,希望通過放寬對城市的控制、擴大城市自主權來提升其適應能力。為了掃除工商業發展的障礙,施泰因在城市管理的過程中取締了部分傳統行會,並賦予了新興階層自主參政議政的權利。
只是伴隨著農業和城市管理等領域改革的推進,普魯士舊的國家機構暴露出籠統龐雜、管理混亂、效率低迷等弊端,引發改革派不滿。為此,施泰因又頒布了《改善國家最高行政管理機構的章程》,並依據普魯士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做出相應部門的廢立和調整。這些行政層面的改革,很快就遭到了容克貴族階層的激烈反對,他們開始謀劃將施泰因趕下臺、意圖推翻改革措施。
哈登堡的社會改革
作為一名極具德意志民族情懷的改革家,施泰因謀求普魯士改革的目的之一便是儘快籌措巨額賠款,迫使法軍早日撤離,繼而使普魯士具備完全獨立地位。然而當普法兩國已經圍繞賠款問題達成協議之後,拿破崙依舊按兵不動、不願全面撤出普魯士,這招致施泰因的不滿。他開始尋求以武力手段擺脫法國,不料卻被敵視他的容克貴族利用,並告知於拿破崙。
問訊後,拿破崙勃然大怒,並勒令普魯士將施泰因解除職務。不久,他的好友哈登堡出任普魯士政府首腦,並繼續推動普魯士的改革進程。相較於恪盡職守的施泰因,哈登堡的處事作風更加圓滑。在腓特烈大帝開明君主制改革和施泰因行政改革的基礎上,哈登堡走上了一條兩者之間的道路。他熱衷於推動民主政治原則,但並不打算因此破壞君主的權威。在哈登堡的推動下,普魯士在農業改革、財務改革和工業立法、社會關係三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811年,為了改善財政狀況,並鼓勵農民參與反法戰爭,哈登堡頒布了針對《十月敕令》的《調整敕令》。此項法令調高了農民對土地贖買的條件、增加了農民獲得經濟獨立地位的難度。反法戰爭勝利之後,容克貴族依舊希望返回改革前的面貌,哈登堡不得不做出妥協,於1816年再度頒布《王家公告》,將贖買土地的範圍限定在少數富農範圍之中,削弱了農業改革的威力。但是,相較於傳統的農奴制度,哈登堡改革依舊具有一定進步意義。
此後,哈登堡相繼頒布了《財政敕令》和《工業稅敕令》,不僅廢除了行會對工商業的掣肘、貫徹了普遍納稅的平等原則,還首次掃平了王國內部各個關卡、統一了國內關稅。這一系列舉措極大地鞏固了普魯士中央的財政來源、削弱了各地領主的力量,從而為增加國家實力創造了有利條件。不僅如此,哈登堡還效法腓特烈大帝的經濟政策,積極吸引歐洲其他國家被迫害的新教徒手工業者以及猶太商人,並且破天荒的頒布了《關於猶太人公民地位的敕令》,極大的增強了普魯士的經濟競爭力。
沙恩霍斯特的軍事改革
在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的影響之下,軍事領域同樣遭到波及。畢竟自普魯士王國成立以來,軍事立國就一直是其重要特色,容克貴族與農民之間的關係也隨之被帶入普魯士軍隊體制中。然而伴隨著農業改革,容克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加之來自拿破崙的軍事威脅,軍隊不論是從編制還是訓練方法上都需要進行一次改變。
參與普魯士軍事改革的將軍和軍事理論家有很多,這其中尤其以出身於薩克森的沙恩霍斯特最為耀眼。作為一名曾參與過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的老兵,沙恩霍斯特非常清楚公民軍相較於僱傭軍的厲害之處。這裡插一句,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共和國就是憑藉著士氣高昂的公民軍最終擊敗了迦太基的僱傭軍隊。所以,改變普魯士現有的軍隊制度,進行軍事教育,激發軍隊的戰鬥激情才能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為此,沙恩霍斯特打破了軍隊中容克貴族壟斷軍官職位的特權,不問出身,大力提拔作戰英勇的將士,並罷黜眾多不適宜的軍官,憑藉責任和榮譽感、不分階層的賞罰,成功塑造了一支新軍制的普魯士軍隊。不僅如此,通過軍事教育,沙恩霍斯特讓普軍依照法軍的創製,進行各種實戰演習、協同訓練和戰術操演等,極大的提升了普軍的專業水平。1813年,基於新軍制的普魯士訓練了大批後備部隊,於是《後備軍條例》應運而生,實行普遍義務兵制度的條件也逐漸成熟。
洪堡的教育改革
伴隨著行政改革、社會改革以及軍事改革的推進,普魯士整個社會都瀰漫起一股革新進取的氛圍。於是,教育改革逐漸被推上了臺面。眾多擺脫了土地人身依附關係的農民、社會地位日漸提升的工商業者基於德意志復興、重建家園以及純粹功利主義的心態,迫切希望獲得更好、更專業的教育。國家同樣希望通過建立一種新的教育制度,完成普魯士國力的全面提升。
從1807年到1808年,著名哲學家、作家費希特在柏林進行了十四次演講,後被匯總為《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演講中,他呼籲政府重視教育在德意志民族復興中的重要地位,並主張通過教育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才。作為改革先行者的施泰因同樣注意到教育的重要性,他在被迫下臺之前向普王威廉三世推薦了一位普魯士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他就是威廉·馮·洪堡。
通過這個姓氏,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德意志貴族出身的改革家。他曾深受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和費希特的影響,並基於愛國主義情懷和實用主義目的,將包括人文主義、愛國主義和自然科學等均納入必修項目範圍,擴大了基礎教學。到了1810年,洪堡主持創辦了柏林大學,並堅持秉承學術「自由」原則,促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具知識探討和學術研究水平的高等學府之一,吸引了幾乎全德意志知識分子的參與。
綜上所述,普魯士威廉三世改革是在軍事失敗、被拿破崙佔領的前提下進行的。彼時的德意志各區域正不同程度地受到法國的控制或削弱,普魯士便是在此背景下從經濟、行政、社會、軍事和教育領域,全方位地推行改革。
這場改革吸引了全德意志的進步力量,促使普魯士逐漸從容克土地貴族社會向國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並成為後來德意志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後來的法蘭克福會議、俾斯麥改革都是以此為基礎進行的。由此可見,威廉三世改革堪稱德意志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和走上統一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