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用鐵與血鑄造帝國,實現民族統一

2020-12-14 魚羊秘史

1866年的夏天,一名年輕人在柏林街頭散步。他不斷打量著路上的行人,偶爾拉緊身上的大衣。突然,他從懷裡掏出一把手槍,射擊一名普魯士官員。可惜青年的槍法不夠精湛,兩發子彈並沒有命中官員的要害,而那名官員迅速撲向青年,狠狠地掐緊他的脖子。青年的暗殺行動最後失敗了,他本有機會改變歷史,因為那名普魯士官員正是大名鼎鼎的奧託·馮·俾斯麥。

01

1815年4月1日,一名嬰兒降生在申豪森的大莊園裡。孩子的父親欣喜若狂,替孩子取名為奧託·馮·俾斯麥。那時的他還不知道,幾十年後這個名字將響徹世界。

俾斯麥出生在一個容克貴族的家中,家庭環境極大地影響了他的性格。父親性格固執卻又溫和,年輕的時候服過兵役。後來他辭退軍職,回到鄉下以飲酒打獵為樂。

俾斯麥的母親出身於門肯家族,這個家族有許多歷史、法律教授,先祖還進過內閣。母親崇尚自由思想,有理性思維同時喜歡各種應酬活動。

父親的性格固執保守,而母親卻嚮往自由,這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不過,俾斯麥卻很好地融合了他們的特點——性格保守,卻又能理性分析問題,擅長交際。

1822年,俾斯麥前往柏林求學。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不斷發展,許多孩子都嘲笑俾斯麥這個封建貴族。在這種環境下,俾斯麥十分看重他的自尊,而好鬥、易怒也成為學校對他的評價。

不過俾斯麥的學習天賦在這時展現出來。俾斯麥在這段時期裡學會了英語、法語,還懂得俄語、拉丁語和其他一些小語種。驚人的語言天賦,預示著俾斯麥將在外交上有所作為。

1832年,一名穿著奇裝異服,腰間掛著佩劍,身後跟著一隻獵犬的青年走入哥廷根大學。這名青年就是俾斯麥,在這段時期裡他年少輕狂、放蕩不羈。同學們對他的裝扮印象深刻,同時他的戰績也令人矚目——三個學期決鬥二十五次,只有一次負傷。

1833年,俾斯麥轉入柏林大學學習法律。在大學裡俾斯麥沒有好好學習,反而開始追求享樂。俾斯麥先後喜歡上兩名貴族小姐,想盡辦法討小姐的歡心,但他當時沒有多少錢,結果欠了一屁股債。

俾斯麥把時間都放在享樂上,基本上沒有去聽過課。1835年,俾斯麥即將面臨結業考試,這時候他展現出他驚人的天賦。他臨時複習一段時間後,寫出高分論文,順利畢業成為律師。

畢業後,母親在亞琛為他謀了官職。俾斯麥來到亞琛後,繼續他以前的生活。很快,俾斯麥再次欠下一大筆債務,同時他與上司不和,三個月後俾斯麥就辭去官職。

02

俾斯麥辭職後,回到莊園度過了九年的時光。這段時光他開始真正地積累實踐經驗,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廣泛閱讀各種政治、經濟、歷史和哲學類書籍,甚至還跑去研究農業化學技術。同時他沒有忘記打理農場,他的農場與別人相比能夠獲得更多的收成。

1847年,俾斯麥與一名小姐結婚。一年後,柏林發生了一場起義,俾斯麥通過三種方式勤王,但是都失敗了。雖然結局並不美好,但正是這一次寶貴的教訓,俾斯麥的思想開始由保守主義轉向現實主義。

1853年,俾斯麥成為法蘭克福邦聯議會的普魯士代表。當時奧地利是議會的領袖。於是,俾斯麥決定用實際行動為普魯士爭取與奧地利相同的地位。

他的做法是:在會議開始時,點燃一支雪茄。

在那時,奧地利掌控著議會,開會時只有奧地利代表才能吸菸。俾斯麥這種舉措宣示著普魯士與奧地利平起平坐。

消息傳回柏林,許多人嘲笑俾斯麥的政績就是在議會裡抽雪茄。不過,俾斯麥在議會裡學到許多東西。他的外交手段有了進步,正如在寫給妻子的信裡說到:「我已經進步到可以用很多華而無實的文字來闡述一些廢話」。

同時,俾斯麥剛開始反對德意志統一,因為他是大普魯士主義者。他認為如果德意志統一,那麼普魯士將會溶解在德意志中。經歷議員生涯後,俾斯麥意識到民族統一趨勢無法避免,開始謀劃德意志的統一。

1857年,威廉親王攝政,認為俾斯麥不值得重用。於是親王任命俾斯麥為駐俄公使,將俾斯麥打發到俄羅斯。1862年,俾斯麥改任法國大使。

就在俾斯麥出使法國這年,他突然收到國王的任命書。國王決定任用他為新的內閣首腦。事情有些出人意料,一個被冷落的外交官,怎麼突然就被國王重用?

原來議會對新的軍事預算不滿意,軍隊無法得到軍費。國王決定讓俾斯麥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成功了,危機就能渡過;如果失敗了,俾斯麥就會背黑鍋。

俾斯麥採用舊的預算,同時適當增加稅額作為軍費,巧妙地解決問題。這時,俾斯麥成為普魯士的政府首腦,他將開啟新的時代。

03

「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也是他們在1848至1849年犯過的最大錯誤——而是要用鐵與血來解決」。這是俾斯麥最著名的一句話,從此他被稱為「鐵血宰相」。

1848年,德意志曾經嘗試和平統一。當時有小德意志與大德意志兩種方案。由奧地利來完成德意志統一,是大德意志方案;由普魯士完成統一,剔除奧地利,是小德意志方案。奧地利帝國擁有大量德意志以外的領土,不想因統一而喪失其他地區,因此議會希望普魯士能完成統一。

可是普魯士國王拒絕接受「賤民的皇冠」,議會的自由派力量不夠強大,於是和平統一的希望破碎了。德意志只能通過「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統一。

俾斯麥為民族統一作了詳細的規劃,第一個敵人就是丹麥。丹麥控制著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而這兩個地區自古就是德意志的領土。普魯士的軍事實力比丹麥強大,但是問題在於歐洲其他國家可能干預戰爭。

這時俾斯麥開始發揮他的外交本領。他利用自己的大使經歷成功說服沙俄與普魯士結盟,然後再動用關係讓法國保持中立。同時,俾斯麥打著「德意志人保衛德意志」的旗號,說服奧地利與普魯士一同作戰。這樣一來,即使歐洲國家譴責戰爭,奧地利也能為普魯士分擔壓力。

戰爭非常順利,丹麥最後被迫割讓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地區。

解決了丹麥人,接下來俾斯麥要將奧地利踢出德意志,可以說俾斯麥馬上把槍口對準盟友。在正式開戰前,俾斯麥要做一些準備。

俾斯麥把目光放到義大利身上。當時威尼斯處於奧地利的控制下,於是俾斯麥向義大利人許諾只要義大利在戰爭中支持普魯士,那麼他將支持義大利收回威尼斯。就這樣,俾斯麥與義大利結盟,同時拉攏巴爾幹半島上對奧地利不滿的國家,孤立奧地利。

計劃有一個關鍵之處,那就是法國的態度。法皇拿破崙三世希望成為像他叔叔那樣偉大的人物,可是在外交上他毫無作為。拿破崙三世選擇保持中立,放任普魯士兼併弱鄰。

戰爭開始了,這原本是一場持久戰,可是一名將軍讓普魯士迅速取得勝利。這名將軍就是老毛奇。他成立總參謀部,率先將現代步槍運用在戰場上,採取分進合擊的策略,以少勝多擊敗奧地利。

國王威廉十分高興,希望奧地利能割讓領土。這時俾斯麥站了出來,勸誡國王寬容對待奧地利,儘早結束戰爭,避免外國幹預。俾斯麥與國王爆發爭吵,甚至以辭職要挾國王聽從他的建議。最後,國王讓步,奧地利戰敗,被趕出德意志。

現在,奧地利主導的德意志邦聯已經解體,北德意志由普魯士完成統一;南德意志則由奧地利控制。法國成為俾斯麥的下一個目標。

04

俾斯麥希望南德意志的邦國可以自願加入普魯士,而法國這個外敵可以促進德意志的團結。同時,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生活著許多德意志人,俾斯麥想把他們納入帝國。

雙方都有開戰的意願,卻都不想成為入侵者。戰爭的爆發,還需要一個時機。

1870年,西班牙出現王位繼承問題,而普魯士的利奧波德親王可以繼承王位。普魯士欣然同意西班牙人的邀請,但法國對此表示不滿。一旦利奧波德親王成為西班牙國王,法國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局勢惡化後,威廉國王決定退讓,拒絕西班牙王位。

危機似乎化解了,於是拿破崙三世要求威廉國王許諾永遠不染指西班牙王位。儘管威廉國王十分不滿,但還是準備接受條件,同時拍了份電報通知俾斯麥。

在外交事務中,任何一句話都十分重要。俾斯麥明白這一點,於是他篡改了國王的電報。他修改了幾句話,使電報表達出一種強硬態度。篡改電報後,俾斯麥故意將內容洩露出去,消息迅速傳遍巴黎。

拿破崙三世被電報激怒了,對普魯士宣戰。這正中俾斯麥下懷,南德意志的邦國對普魯士表達出善意,希望能同仇敵愾對抗外敵,而法國也處在不利的國際輿論中。

團結德意志的目的達到了,現在如何打贏普法戰爭成為關鍵。法國率先進行戰爭動員,集結了三十萬軍隊進攻普魯士。法國的武器裝備比普魯士先進,軍隊有強大的實力。

法軍確實很強大,不過普魯士有老毛奇。早在戰爭爆發前,老毛奇的參謀部就已經規劃好未來的戰爭計劃,同時利用鐵路與電報進行一場現代戰爭。儘管普魯士動員時間比法國短,但卻成功集結六十萬軍隊,形成兵力優勢。

雙方交戰後,由於普魯士戰爭準備充分,法軍遭受挫折。這時法國內部出現分歧,一部分人認為要把軍隊撤離前線,重新構建陣地;而另一部分人認為軍隊一旦後撤,國內形勢會更加惡化,有可能導致革命。結果法軍猶豫不決,在梅斯地區滯留。

普軍可不會猶豫,老毛奇趁法軍兵力分散,大膽地命令軍隊進行迂迴包抄。

1870年9月,法軍被包圍在色當。普軍對色當進行猛烈的炮擊,擊退法軍的多次突圍。整場戰役下來,法軍比普軍多付出10倍的傷亡,卻始終無法突破防線。

至此勝負已定,拿破崙三世率領法軍投降。巴黎,成為俾斯麥的囊中之物。

05

1871年1月18日,威廉國王在巴黎凡爾賽宮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德意志民族終於實現統一。

俾斯麥順理成章地成為帝國宰相。在任期間,俾斯麥主動向法國示好,使德法關係回暖。同時他與歐洲大國籤訂同盟條約,鞏固德國的外交環境,避免樹立強敵。

在內部事務中,俾斯麥反對工會,但同時制定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德國在統一後工業革命迅速開展,國力不斷增強,成為歐陸霸主。俾斯麥被稱為「德國的領航員」。

1890年,俾斯麥被新皇帝排擠,最後決定辭職,回到他的莊園。8年後,他在莊園中逝世,屬於他的時代落幕了。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辰風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萊茵邦聯和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第一次讓"德意志人",產生了一個統一國家的構想。隨著1812戰爭的失敗,拿破崙帝國體系走向了崩潰。1815維也納會議上,王朝再次君臨歐洲大地。但是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帶來的思想成果,已經隨著黑格爾,歌德,貝多芬等先賢,用藝術,哲學,文學深入德意志人心中。
  • 看看鐵血宰相俾斯麥是怎麼統一德意志的
    1848年的革命沒有完成德意志的統一,20年後,以「鐵血宰相」著稱的俾斯麥充當了1848年革命的遺囑執行人,在他手中,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的大業,奠定了這個強悍民族近現代歷史的根基。不過,這個統一不是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之路,而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的。由於這些戰爭的指導者是俾斯麥,故也稱之為俾斯麥的戰爭。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導言:外交一直是一個國家擴大政治影響力與實現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就算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也可以通過強大的外交手段實現政治上的「借力打力」,因為利益才是外交談判桌上的永恆籌碼。此時普魯士已經具備了統一全德的能力。除硬體實力過硬外,普魯士在軟體上也有了全面提升。在1848年革命後,普魯士為了緩和國內的緊張局勢,開始進行議會制改革。在1848年和1850年先後頒布了兩部憲法,成立兩院制議會,但主要的權力仍然被國王緊緊握在手裡,赫然是一個用議會裝潢起來的專制國家。當時普魯士主要有三個階級,容克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 俾斯麥與希特勒-歷史選擇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一提到俾斯麥大家都會想起他那句著名的「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議論和多數人投票能夠解決的,有時候不可避免的,要通過一場鬥爭來解決,一場鐵與血的鬥爭。」,而一提到希特勒大家都會把獨裁暴虐種族滅絕等詞彙與之聯繫在一起。俾斯麥主導了19世紀德意志的統一,希特勒主宰了20世紀二戰的風雲變幻,兩人都是改變德國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的人物。
  • 俾斯麥的統一德國之路,誰才是歐洲第一戰略家?沒錯!就是他
    提及俾斯麥,人們迴蕩在耳邊只有1862年9月30日俾斯麥出任宰相後在議會中的演講語句,他對當時的議會議員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俾斯麥由此獲得了鐵血宰相的稱號。
  • 默克爾希望「德國能讓歐洲更強大」,俾斯麥的外交手段值得借鑑
    然而實際上,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國幾乎已經成為歐洲霸主,當時領導德國實現這個局面的人,叫奧託·馮·俾斯麥,是大名鼎鼎的「鐵血宰相」。很多人一提到俾斯麥,第一反應都是他的外號「鐵血宰相」,以及那句著名的「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 回首仇恨播種機——普法戰爭,揭秘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拿破崙帝國稱雄時期,更是直接弄出了個萊茵同盟,一度侵佔普魯士王國大片領地,將普王變成了窮光蛋,由此加重了普法之間的仇恨。但說來有意思的是,正是拿破崙帝國的擴張(或者說法國大革命)徹底撼醒了還沉睡在中世紀的普魯士王國。拿破崙戰爭不僅加劇了普魯士的民族危機,也激化了其國內矛盾。
  • 鐵血宰相俾斯麥:對內對外齊開弓,為德意志帝國保駕護航
    不過,中央黨並未贏得受民族主義影響的自由派的支持,因為以天主教之名,普魯士東部省份的波蘭人、新晉帝國直轄領——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法國人都會加入中央黨這一議會政黨。中央黨摧毀了階級之間的藩籬,超越了單一的民族概念。不久它就被冠以「山外之人」的稱號,這並不是在稱讚他們。這個稱號暗指其領導曾接收來自阿爾卑斯山另一側的指令——亦即接受梵蒂岡天主教教廷的領導。
  • 「俾斯麥外交」難以持續的緣由?德國政治底蘊薄弱、民族主義盛行
    然而,恰是伴隨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推進,啟蒙思想和民族覺醒意識被傳播至全歐洲。正因如此,以普魯士為代表的德意志地區民族主義情節保障,再加上戰後維也納體系對德意志民族的種種束縛,更加劇了這一情緒的反彈。同時為了進一步發展經濟,要求廢除德意志內部關稅、建立統一市場的呼聲愈演愈烈,並與德意志民族統一的要求交相呼應。
  • 國王腓特烈和宰相俾斯麥功不可沒
    然而,就在德意志這種空前民族分裂的狀態下,普魯士王國卻與眾不同,它不僅中央政府有權威講效率,社會秩序井然,而且軍隊戰鬥力也很強。我們都知道,在近代歐洲任何國家的崛起都要經過血與火的考驗,普魯士當然也不可能例外。
  • 為什麼說俾斯麥作用如大秦商鞅,威廉二世卻遠不如嬴駟,好牌打砸
    他主張「王朝道路」,主張依靠武力來實現統一,俾斯麥赤裸裸的戰爭叫囂引發了輿論的強烈不滿,就連起用他的普王威廉一世也有了要把俾斯麥免職的念頭。威廉一世曾憂心地對俾斯麥說:「我完全可以預見這一切將會如何收場。在歌劇院廣場前,我的窗子下,他們將會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我的頭。」
  • 俾斯麥如何處理德國統一之後的大國關係?當時的歐洲形勢如何?
    一、德國統一之後的歐洲形勢在三場王朝戰爭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場——普法戰爭結束後,戰敗的法國被迫讓出了自1853-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結束後贏得的不到20年的歐陸霸權,統一的德國一躍而起,成為歐洲大陸新的主宰。俾斯麥的個人聲望也由此達到了頂點。(締造德國統一的偉人——俾斯麥)1871年5月籤訂的《法蘭克福條約》標誌著普法戰爭的終結。
  • 為了「操縱」歐洲,俾斯麥使出了怎樣的外交手腕?
    說起德國歷史上有名的鐵血宰相,非俾斯麥莫屬。他在任期間(十九世紀70-80年代),儘管軍事上無情冷血專制,但是其全面的改革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保守的容克貴族代表,俾斯麥認為:外交政策不應受到意識形態的限制,是一種純粹的實力角逐,彈性必須充分,且能夠善用每一個可能的選擇機會。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民族,為何卻能統一德國?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於在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跟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相比,德意志的統一顯得姍姍來遲,可誰也沒想到,此後的70年裡,這個年輕的帝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
  • 奧地利和德國都說德語,也是同一個民族,為何不是統一的國家?
    歐洲的歷史複雜且漫長,整體上來看,如今的歐洲那些國家的建立,如果時間回到幾百乃至上千年前,這些國家組成的民族,都被視為是蠻族,無論是德國、法國、丹麥等等這些國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日耳曼人,他們在幾千年的歷史裡面,和以拉丁人為主的羅馬帝國交鋒,並最終戰勝了拉丁人,取得了歐洲絕對意義上的統治權
  •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從一開始就是悲劇的誕生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是一本1987年出版的通史,當時的德國還處於兩德尚在,冷戰未完的時期,然而近三十年過去了,再讀這本書,不但一點也不過時,而且仍會發人深省,使人受教。雖然這本書的書名涉及了俾斯麥和希特勒兩個人名,但這並不是一本人物傳記,作者只是用這兩個人,事實上,中間還有一個「隱身者」——德皇威廉,三個人串起了百年德國史。塞巴斯蒂安·哈夫納,德國史巨匠,政論大師,二十世紀歷史的時代見證者。作為一個德國近百年歷史的親歷者,92歲去世的哈夫納既對真實的歷史感同身受,亦有著深厚、廣博的學養,以及獨到的觀察角度。
  • 別逗了,這是俾斯麥的豪賭
    別看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王國很輕易的就擊敗了法蘭西第二帝國,還俘虜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但實際上普法戰爭是俾斯麥的一次豪賭,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老賴」的勝利。 ,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
  • 俾斯麥憑啥說他死後20年威廉二世將皇位不保而且一說一個準?
    毋庸置疑,俾斯麥為德國的統一和稱霸歐洲貢獻非凡。可是,這樣一位勞苦功高、經驗豐富的老宰相,在1890年3月,卻被繼位不到兩年的威廉二世辭退了。無奈,73歲的俾斯麥只好回到漢堡附近的弗裡德裡希斯魯莊園自己的家度過餘生,於1898年7月30日病逝,享年83歲。
  • 鐵血宰相俾斯麥,究竟有多豪橫?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普魯士必須凝聚自己的力量,等待最好的時機,而這樣的時機我們已經錯過了好幾次。 俾斯麥麵對議員一貫的勾心鬥角並沒有任何辦法,他也解決不了議員之間的內部矛盾與衝突,但俾斯麥明白既然解決不了這些問題,便決定用德國的統一大業,來轉移議員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