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與希特勒-歷史選擇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2020-12-18 騰訊網

一提到俾斯麥大家都會想起他那句著名的「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議論和多數人投票能夠解決的,有時候不可避免的,要通過一場鬥爭來解決,一場鐵與血的鬥爭。」,而一提到希特勒大家都會把獨裁暴虐種族滅絕等詞彙與之聯繫在一起。俾斯麥主導了19世紀德意志的統一,希特勒主宰了20世紀二戰的風雲變幻,兩人都是改變德國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的人物。俾斯麥一生謹小慎微深謀遠慮,而希特勒一生目空一切,他們分別將德國帶向了兩個極端。

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的一個名為興奧森的小鎮。俾斯麥8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由於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擠他這樣一個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與壓力。 在他12歲時,他進入了中學,但仍然受到同學排擠。但他並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奮向上,學會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使其成為一個多語言的天才,並為其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32歲那年他當選為新成立的普魯士議會的議員,在這裡,他成了保皇黨和反對革命的一員,他公開支持君權神授的思想。1861年威廉一世登基,次年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麥的謹小慎微體現在三次王朝戰爭的深謀遠慮,懂得在適當時機尋找合適的盟友。普丹戰爭聯合奧地利奪取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兩州,而奧地利只得到了霍爾斯坦這塊飛地。普奧戰爭前,俾斯麥首先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籤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在成功孤立奧地利後,在薩多瓦戰役中一舉擊潰奧地利,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北德意志聯邦。1870年在色當戰役擊潰法國,生擒拿破崙三世,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在取得巨大成功後,俾斯麥懂得審時度勢見好就收,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它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首先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但於1879年,俄國因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有利益衝突,所以退出,俾斯麥隨即與奧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於1887年與俄籤訂「再保險條約」。 在1882年,他又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籤訂「三國同盟」。

希特勒於1889年生於流經奧地利和德國巴伐利亞邊境的萊茵河河畔奧方的布勞瑙小鎮,父母的早逝讓希特勒對他人極度缺乏信任。在遊歷維也納時面對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式宏偉建築與住在貧民窟衣衫襤褸營養不良的窮人,讓希特勒開始變得富於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他常常為世道的不公和豪門貴戚們所榨取的不義之財而感到憤憤不平。希特勒經常閱讀的鼓吹極端國家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反猶主義的小冊子在窮困潦倒以賣畫艱難度日的現實面前無所作為,而一戰帶給德國的屈辱與不平等徹底喚起了住在希特勒心中的那個魔鬼,他1919年進入德國工人黨,1923年發動啤酒館暴動,直到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1939年入侵波蘭開啟二戰邪惡軸心。

希特勒的目空一切體現在領土問題從來不跟人談判解決,1939年波蘭拒不歸還一戰德國戰敗割讓給波蘭的東普魯士走廊,於是德國出兵攻佔了波蘭首都華沙與蘇聯瓜分波蘭全境。佔領丹麥侵入荷蘭奪取盧森堡徵服比利時橫掃法國擊潰英國北佔挪威南侵希臘,幾乎統一了西歐。而希特勒卻並不懂得見好就收,而是犯了一系列錯誤。敦刻爾克戰役輕信戈林讓地面裝甲部隊停止前進原地休整錯過全殲英法幾十萬聯軍的良機。不列顛空戰在行將消滅英國空軍之時卻放棄進攻無限期擱置海獅計劃給了英國以喘息之機。1941年上半年將時間浪費在了徵服巴爾幹半島的戰鬥中,從而埋下了下半年入侵蘇聯冬季莫斯科戰役凍死凍傷十多萬官兵的苦果。史達林格勒戰役讓保盧斯原地待援造成了德國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庫爾斯克戰役70多萬官兵的死傷徹底消耗了德國的有生力量讓德軍從攻勢轉為守勢自此一潰千裡直到帝國覆滅,躲過了十幾次暗殺的希特勒最終飲彈自盡。

希特勒並不像俾斯麥一樣懂得尋找合適的盟友,義大利作為盟友卻處處要德國擦屁股。而最應該成為盟友的蘇聯卻由於希特勒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極端仇恨憑個人意志將其變成了敵人,開戰之初勢如破竹的黨衛軍讓希特勒忽視了蘇聯廣闊的戰略縱深與強大的戰爭潛能 以致重走兩線作戰的老路。如果俾斯麥沒有統一德國,德國就不會強大。德國不強大,威廉二世就不敢發動一戰。沒發生一戰,德國就不會戰敗籤訂屈辱的凡爾賽合約。沒有凡爾賽合約的屈辱,就不會激起德國民眾的民族仇恨。德國的民族仇恨不被激發,希特勒就不會得到民眾支持上臺。希特勒不上臺,就不會發生二戰。二戰不發生,就不會有十幾億人經受戰爭苦難。

俾斯麥的成功埋下了希特勒失敗的種子,如果運籌帷幄深謀遠慮的俾斯麥與極盡鼓吹之能事堪比演說家的希特勒生在同一個時代,那麼今天的世界格局將是多麼可怕的景象,很慶幸二人沒有生在同一個時代,這便是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相關焦點

  •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從一開始就是悲劇的誕生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是一本1987年出版的通史,當時的德國還處於兩德尚在,冷戰未完的時期,然而近三十年過去了,再讀這本書,不但一點也不過時,而且仍會發人深省,使人受教。雖然這本書的書名涉及了俾斯麥和希特勒兩個人名,但這並不是一本人物傳記,作者只是用這兩個人,事實上,中間還有一個「隱身者」——德皇威廉,三個人串起了百年德國史。塞巴斯蒂安·哈夫納,德國史巨匠,政論大師,二十世紀歷史的時代見證者。作為一個德國近百年歷史的親歷者,92歲去世的哈夫納既對真實的歷史感同身受,亦有著深厚、廣博的學養,以及獨到的觀察角度。
  • 德國有一個半戰略家,俾斯麥是一個,而希特勒只能算半個
    歷史唯物主義教導我們,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但為什麼德意志在俾斯麥的帶領下走向了繁榮,而又在希特勒的帶領下,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結局呢? 答案有很多,但在這些答案中,有一個答案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 二戰希特勒打蘇聯,和俾斯麥號沉沒有極大關係
    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前夕的歷史今日,1941年5月27日,二戰德國海軍最為強大、最具代表性的軍艦「俾斯麥號」戰列巡洋艦,被英國海軍的數十艘軍艦圍攻,最終沉默在深深的大西洋底。在「俾斯麥號」沉沒之前,納粹德國和英國已經從1940年7月開始的海獅行動、鄧尼茨元帥的潛艇狼群戰術等作戰行動中,進行了空軍、海軍的較量。
  • 「俾斯麥」號被擊沉,邱吉爾揚眉吐氣,希特勒變得低落而暴躁
    德國人民焦急地等待倖存者名單公布時,在「俾斯麥」號上服役的阿達爾貝特·施奈德等人發出的信件和明信片也到達了目的地,成為已死之人遲到的問候。6 月7 日,英國海軍部公布了「多塞特郡」號和「毛利人」號搭救的德軍官兵姓名。德國方面也公布了「薩克森瓦爾德」號和U-74 號救起的五個人的名字。至此,這場悲劇的殘酷事實大白於天下。「俾斯麥」號帶著幾乎所有的艦員消失了。
  • 他是俾斯麥與希特勒的上級,百年前稱讓中國畏懼千年,晚年如何?
    他是俾斯麥與希特勒的上級,百年前稱讓中國畏懼千年,晚年如何?前言往日的歷史滾滾如煙塵,轉眼之間就消失於時間的長河之中了。我們如今,對於上個世紀,乃至於幾個世紀之前的事記下不多,幸好有文字與圖片給我們留下了些許記憶,讓我們的得以見到那些曾經已經失去的光陰。
  • 俾斯麥軍艦上的希特勒,躺擔架上抽菸的邱吉爾,看兵馬俑的女王,9張...
    「俾斯麥」號軍艦上的希特勒,躺擔架上抽菸的邱吉爾,參觀秦始皇兵馬俑的英國女王,9張歷史照 圖8【1941年5月5日,阿道夫·希特勒視察戰艦「俾斯麥」號】「俾斯麥」號戰列艦在1936年動工,歷經了四年竣工,1940年正式服役。
  • 二戰德國失利在於忽視了這兩點,希特勒和俾斯麥相比,略顯稚嫩!
    德軍就不用用士兵身體去取得前期勝利,巷戰是終結史達林格勒甚至整個戰爭的最大因素,巷戰是希特勒的噩夢,在前期整個史達林格勒被佔領90%但就是無法控制,蘇軍像幽靈一樣在各個角落,甚至10幾個蘇聯紅軍可以在建築裡堅持幾個月。希特勒的思想適合打進攻戰,攻打西歐東歐蘇聯時都運用得挺成功的,也讓希特勒擁有了傲世將軍們的強大資本。
  • 螻蟻的尊嚴:歷史並無所謂的必然性
    那麼,請問,哪一種是必然的歷史宿命?其實,仔細思考,現在的這些頭面人物,40年前,可真的能夠想像到今天的輝煌?大多數時候,就是八戒踩西瓜皮,滑哪裡是哪裡。當然,這裡面並不全部是瞎矇的,更多是每個個體與自己的處境相互博弈出來的。
  • 如果希特勒不發動二戰,那麼他就是統一德國的民族英雄了
    大家可能會提到俾斯麥。的確俾斯麥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大業,推動了德國的工業化進程。但是他並非是德國的領袖。人們對德國的領袖最熟悉的還是希特勒。因為希特勒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的統治,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因此被列為了世界的罪人。就連德國人對希特勒的看法也十分矛盾。有人認為他是德國人的選擇,代表著德國人的利益,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是獨裁者,是他讓德國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 歷史發展的偶然與必然
    在社會歷史領域,當各種巨大的力量形成對峙時,也就形成了一種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臨界點。這時候,一個小小的機緣,一種小小的力量都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或者可能決定哪一方獲勝,乃至會影響一個時期的歷史進程。這種現象可稱之為社會歷史中的「蝴蝶效應」。
  • 偉人變惡魔,是第三帝國選擇希特勒?還是希特勒選擇第三帝國?
    只是,在這後果背後,到底是希特勒選擇了第三帝國還是第三帝國選擇了希特勒?其實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希特勒選擇了第三帝國,因為第三帝國從古代到現代,血液中一直流淌著一種好戰的因子,相比於另外兩個同位法蘭克王國分化出來的義大利與法國,德意志在這個方面上更有血性,更別說在一戰與二戰之間那受壓迫的時代。
  • 獵殺大西洋惡狼俾斯麥號
    雙方可以說是勢均力敵,對手各有千秋,各有絕活,英國的胡德號,被稱為閃光的胡德,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多次進行改裝,配置精良,而威爾斯親王號也是英國的主力戰列艦之一,而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用的是希特勒最崇拜的德國偉人俾斯麥的名字來命名的。
  • 在《帝國的毀滅》中,希特勒長時間注視的畫像究竟是誰?
    在歷史題材電影《帝國的毀滅》中,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曾長時間注釋一幅掛在地堡裡面的畫像。《帝國的毀滅》這部電影可以說沒有一個鏡頭是多餘的,希特勒注視的畫像也不例外。那麼希特勒注視的畫像究竟是誰呢?
  • 伏虎大西洋,追殲「俾斯麥號」,英國為保海洋運輸航線的生死搏鬥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採用閃電戰術,打得很多歐洲國家措手不及,很快佔領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然後將進攻矛頭轉向了英國。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由於隔了一道英吉利海峽,德國陸軍沒辦法直接打到英國,德國對英國的空襲行動也被英國空軍粉碎。無奈之下,希特勒將攻擊對象重點放在破壞英國的海運航線上。
  • 希特勒想恢復威廉二世和神聖羅馬時代,所以納粹時代稱為第三帝國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奧託·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而普魯士的崛起和奧地利開始爭奪在德意志地區建立新國家的權利,在普魯士王國內部有一個人叫俾斯麥。俾斯麥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於是開始推行他的鐵血政策。
  • 德系信仰艦:副炮流巔峰——俾斯麥戰列艦
    而《戰艦世界》所追求的戰爭藝術,除了精細的畫面,別致的玩法外,更為看重的是宏大的歷史背景,獨特的軍事文化,也希望將海上軍事與電子競技完美的結合,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海戰中緊張激烈的鬥智鬥勇。《戰艦世界》進入中國已經三周年了,不同於其他快餐式網遊,《戰艦世界》是一款屬於真正軍事迷高端網遊。遊玩門檻較高,卻有其他快餐網遊不能比擬的耐玩性。
  • 俾斯麥號的口碑為何天差地別?為何有人認為很好,有人認為很差呢
    對於一艘戰列艦來說,二戰時期的戰列艦沒有一艘像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那樣有著巨大的爭議,有人認為它的性能足夠好,但是也有人覺得它非常差,雙方為此沒啥掐架。其實俾斯麥號既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好,也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差,無論是在哪一方面總會有人將事情絕對化並對立化,所以這才有廣大網友吃瓜的條件。
  • 圍殲「俾斯麥」號戰列艦:大艦巨炮遇到航母,只有死路一條!
    文/滅霸他爸二戰期間,英國海軍以優勢兵力圍殲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雖然最終憑藉戰艦的火炮擊沉了「俾斯麥」號,但在整個行動中發揮最大作用的卻是「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俾斯麥」號戰列艦是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超級戰艦,於1935年開工建造,滿載排水量為49136噸,航速30節,武器有4座雙聯裝381毫米口徑火炮,射速為每分鐘3-4發,炮彈基數840發,6座雙聯裝150毫米口徑副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口徑重型高射炮,另有其它型號高射炮數十門和2個魚雷發射管。
  • 希特勒自稱德國為第三帝國,那麼第一第二指的是誰?
    二戰時期,希特勒領導的德國,曾短暫的使用了一個自稱:第三帝國! 第三帝國的統治範圍,如同風雨欲來的天上烏雲,迅速覆蓋歐洲,哪怕是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和最堅固防線的法國,也抵擋不住第三帝國的進攻,不僅把國土拱手相讓,還讓國內女子,任憑欺凌。
  • 世界四大戰爭狂人,希特勒根本排不上號,他才是公認的領地屠夫!
    世界四大戰爭狂人,希特勒根本排不上號,他才是公認的領地屠夫!說到戰爭狂人,大家無一例外都會對希特勒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全世界掀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引發了人類史上難以想像的後果,世人都對他恨之入骨。,是一個絕對的戰爭狂熱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