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俾斯麥大家都會想起他那句著名的「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議論和多數人投票能夠解決的,有時候不可避免的,要通過一場鬥爭來解決,一場鐵與血的鬥爭。」,而一提到希特勒大家都會把獨裁暴虐種族滅絕等詞彙與之聯繫在一起。俾斯麥主導了19世紀德意志的統一,希特勒主宰了20世紀二戰的風雲變幻,兩人都是改變德國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的人物。俾斯麥一生謹小慎微深謀遠慮,而希特勒一生目空一切,他們分別將德國帶向了兩個極端。
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的一個名為興奧森的小鎮。俾斯麥8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由於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擠他這樣一個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與壓力。 在他12歲時,他進入了中學,但仍然受到同學排擠。但他並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奮向上,學會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使其成為一個多語言的天才,並為其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32歲那年他當選為新成立的普魯士議會的議員,在這裡,他成了保皇黨和反對革命的一員,他公開支持君權神授的思想。1861年威廉一世登基,次年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麥的謹小慎微體現在三次王朝戰爭的深謀遠慮,懂得在適當時機尋找合適的盟友。普丹戰爭聯合奧地利奪取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兩州,而奧地利只得到了霍爾斯坦這塊飛地。普奧戰爭前,俾斯麥首先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籤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在成功孤立奧地利後,在薩多瓦戰役中一舉擊潰奧地利,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北德意志聯邦。1870年在色當戰役擊潰法國,生擒拿破崙三世,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在取得巨大成功後,俾斯麥懂得審時度勢見好就收,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它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首先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但於1879年,俄國因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有利益衝突,所以退出,俾斯麥隨即與奧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於1887年與俄籤訂「再保險條約」。 在1882年,他又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籤訂「三國同盟」。
希特勒於1889年生於流經奧地利和德國巴伐利亞邊境的萊茵河河畔奧方的布勞瑙小鎮,父母的早逝讓希特勒對他人極度缺乏信任。在遊歷維也納時面對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式宏偉建築與住在貧民窟衣衫襤褸營養不良的窮人,讓希特勒開始變得富於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他常常為世道的不公和豪門貴戚們所榨取的不義之財而感到憤憤不平。希特勒經常閱讀的鼓吹極端國家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反猶主義的小冊子在窮困潦倒以賣畫艱難度日的現實面前無所作為,而一戰帶給德國的屈辱與不平等徹底喚起了住在希特勒心中的那個魔鬼,他1919年進入德國工人黨,1923年發動啤酒館暴動,直到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1939年入侵波蘭開啟二戰邪惡軸心。
希特勒的目空一切體現在領土問題從來不跟人談判解決,1939年波蘭拒不歸還一戰德國戰敗割讓給波蘭的東普魯士走廊,於是德國出兵攻佔了波蘭首都華沙與蘇聯瓜分波蘭全境。佔領丹麥侵入荷蘭奪取盧森堡徵服比利時橫掃法國擊潰英國北佔挪威南侵希臘,幾乎統一了西歐。而希特勒卻並不懂得見好就收,而是犯了一系列錯誤。敦刻爾克戰役輕信戈林讓地面裝甲部隊停止前進原地休整錯過全殲英法幾十萬聯軍的良機。不列顛空戰在行將消滅英國空軍之時卻放棄進攻無限期擱置海獅計劃給了英國以喘息之機。1941年上半年將時間浪費在了徵服巴爾幹半島的戰鬥中,從而埋下了下半年入侵蘇聯冬季莫斯科戰役凍死凍傷十多萬官兵的苦果。史達林格勒戰役讓保盧斯原地待援造成了德國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庫爾斯克戰役70多萬官兵的死傷徹底消耗了德國的有生力量讓德軍從攻勢轉為守勢自此一潰千裡直到帝國覆滅,躲過了十幾次暗殺的希特勒最終飲彈自盡。
希特勒並不像俾斯麥一樣懂得尋找合適的盟友,義大利作為盟友卻處處要德國擦屁股。而最應該成為盟友的蘇聯卻由於希特勒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極端仇恨憑個人意志將其變成了敵人,開戰之初勢如破竹的黨衛軍讓希特勒忽視了蘇聯廣闊的戰略縱深與強大的戰爭潛能 以致重走兩線作戰的老路。如果俾斯麥沒有統一德國,德國就不會強大。德國不強大,威廉二世就不敢發動一戰。沒發生一戰,德國就不會戰敗籤訂屈辱的凡爾賽合約。沒有凡爾賽合約的屈辱,就不會激起德國民眾的民族仇恨。德國的民族仇恨不被激發,希特勒就不會得到民眾支持上臺。希特勒不上臺,就不會發生二戰。二戰不發生,就不會有十幾億人經受戰爭苦難。
俾斯麥的成功埋下了希特勒失敗的種子,如果運籌帷幄深謀遠慮的俾斯麥與極盡鼓吹之能事堪比演說家的希特勒生在同一個時代,那麼今天的世界格局將是多麼可怕的景象,很慶幸二人沒有生在同一個時代,這便是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