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還望支持
俾斯麥,希特勒,兩者在職時間相差不過五十年,卻帶領著德國走向了不同的結局。
俾斯麥,讓德國從分裂走向了統一,使得德國一躍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且有能力兩次問鼎歐洲霸主的寶座;
而希特勒,雖然依靠著暫時的好運和其個人有時比較清晰的頭腦,讓德國在軍事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從英吉利到莫斯科都可以看到德意志的旗幟在空中飄揚,但是德國最終卻完全的毀於戰火之中,直到今日,德國也無力再重現俾斯麥時代的輝煌。
歷史唯物主義教導我們,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但為什麼德意志在俾斯麥的帶領下走向了繁榮,而又在希特勒的帶領下,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結局呢?
答案有很多,但在這些答案中,有一個答案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即,俾斯麥是否真的比希特勒有更高超的戰略眼光,使德國可以進退有度,在列強之間來回周轉牟利,而不會遭遇列強的圍攻?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正如有人所說的:「德國有一個半戰略家,一個是俾斯麥,半個是希特勒。」
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在普魯士的一個名為興奧森的小鎮,他的父親費迪南德·馮·俾斯麥(Ferdinand von Bismarck)是一個傳統的容克階級地主,早年參加過軍隊,退役之後就在家裡照顧莊園。
小時候的俾斯麥
出生於一個容克的家庭,便意味著俾斯麥從小便會受到容克地主階級情緒火爆性格的影響。
容克是長期存在於普魯士社會中的一個階級,他們分為鄉村容克、宮廷容克等諸多類型,主要的職責就是在普魯士的常備軍中擔任軍官,為國家徵戰。作為軍人,容克貴族們大多言談刻薄、性格爆裂,習慣大聲說話,不講禮節,一戰中著名的德軍將領,如興登堡等人大多言談舉止粗魯。
這種性格也遺傳到了俾斯麥身上,但是和其他容克家庭出身的小孩不同,俾斯麥的母親威廉明妮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女兒,來自萊比錫的書香門第,祖父還曾在腓特烈大帝時期擔任過內閣秘書,在當時屬於世界嶄新潮流的資產階級。
由於俾斯麥的父親只會喝酒和打獵,不善運營,所以家中的一切事務大多由思想先進的威廉明妮做主。
因此,俾斯麥沒有像其他容克貴族的小孩一樣去軍官學校就讀,而是去往柏林的普萊梅學院接受典型的資產階級教育,之後俾斯麥又就讀了腓特烈·威廉預科學校,先在哥廷根和柏林的幾所大學進行學習。
在俾斯麥進入中學就讀時,俾斯麥才12歲,在當時由於在俾斯麥周圍的小孩沒有一個跟俾斯麥一樣出生於容克貴族家庭,所以這些小孩刻意排擠俾斯麥,認為俾斯麥和他們不是同一個圈子的。
試想一下,在一群談論股票、投資、鐵路的家長中突然出現了一個鄉下農民,張口閉口就是怎麼抓野雞野兔,那場面該有多麼不對勁。
這種排擠直到俾斯麥上了中學之後也一直存在,但是苦難、嘲諷有可能摧毀一個人,使之碌碌無為,也有可能重新塑造一個人,讓其取得不可思議的成就,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周圍同學的疏遠,使得無事可做的俾斯麥沉浸於學習,通過自學,俾斯麥先後歐學會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使其成為一個多語言的天才,誰也沒想到,這個能力在後來居然成為了俾斯麥最為依仗的政治手段之一。
而同時,周圍小孩的排擠,再加上家庭渲染,也使俾斯麥養成了爭強好鬥的性格,在俾斯麥剛上大學的2個學期之間,俾斯麥就和那些他看不順眼的同學們進行了27次決鬥,最厲害的時候,俾斯麥曾經一個人同時跟六個人決鬥,而最慘的一次,則是俾斯麥被對手用劍刺傷了面部,到醫院縫了14針。
1834年春,19歲的俾斯麥給他在學校的朋友沙爾拉赫寫了一封信。寫這封信的原因是,俾斯麥之前報考了柏林大學,但是由於正式通知延期下發,俾斯麥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已經被柏林大學錄取,給莎爾拉赫寫這信的目的也是暢想一下,自己如果沒有考上柏林大學將會如何,我們可以從這些信件中一窺此時的俾斯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頭幾年我應該會訓練一下新兵,然後娶妻生子,種種地,而且估計我會太沉迷於醺酒,也當不了一個好農夫。要是十年之後你恰好過來,我要請你到我家,從莊園上挑一個前凸後翹又放得開的妞陪你樂呵,我倆一起痛飲土豆白蘭地,縱情狩獵。到時候你會發現,我已經變成了一個滿身肥肉的鄉團長官,嘴上留著小鬍子,滿嘴罵罵咧咧,看不慣猶太人和法國人,一被老婆兇就暴打自己的狗和僕人。我應該會穿著皮褲,在斯特町羊毛市場上大出洋相,要是有人恭敬的叫我一身男爵,我就會和氣地捋一捋鬍子給他優惠點兒,一到國王生日我就會喝的酩酊大醉,高聲歡呼,其餘的時間我會時不時找人吹吹牛,或者只會說『嘖嘖,這馬不錯』。」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俾斯麥對自己所處的圈子有多大的不了解,他以為他是一個普魯士鄉野的紅脖子容克地主,但其實他和他父親那樣的容克地主完全不同。
因為俾斯麥先是在1834年入讀柏林大學法律系,之後又在亞琛和波茨坦接受了四年的公職人員培訓,由於公職人員的培訓太過枯燥,所以俾斯麥在1839年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在這段時間之裡俾斯麥「幾乎」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容克地主,在家裡大吃大喝,但是和其他容克地主不同,在閒暇之餘,俾斯麥會花掉大量時間來閱讀黑格爾、斯賓諾莎、費爾巴哈等人的著作。
也正是在這段時期,俾斯麥形成了他對目前時局的看法,並且堅定了自己將要投身政壇,成為一個公職人員為國效力,他想要讓自己的祖國變得更加偉大。
由於出生傳統的容克家庭,使得俾斯麥和大多數容克出生的議員們一樣,成為了一個堅定的保守派,但是他又和那些「國王的奴僕」們不同,優越的出生和從小養成的爭強好勝的性格,使得俾斯麥不把自己看做奴僕。相反,俾斯麥覺得自己應該保有「個人自主權」,即自己可以決定該怎麼做,如何去做,而不必去看其他人的眼色行事。這種做法使得普魯士內部的很多保守派都看俾斯麥不順眼,這些保守派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俾斯麥。
歐洲1848年革命爆發以後,像俾斯麥這樣的人開始認識到,民意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一種可以駕馭和加以利用的力量,而想要使駕馭和利用民意,就要採取一種更加靈活、實用且不受固有意識形態的束縛。
這一點英國作家克拉克的總結非常好:「俾斯麥是靠不住的。他一會兒聯合自由主義者對抗保守主義者,一會兒又反過來跟保守主義者抱團;一會兒以民主選舉權為武器打擊精英自由主義者,一會兒又要裝作肩負起民族主義者的使命,來識破民族主義的偽裝。」
俾斯麥對此看得十分透徹,所以他反對用任何原理或者原則作為政治的基礎:「如果非要我秉持某種原則,那就跟讓我嘴裡橫咬著一根長棍子從一條小路穿過樹林一樣(不方便)。」
在養成自己的政治觀點和立場之後,因為時局的變化,使得俾斯麥迎來了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
1848年,受全歐洲的革命風潮影響,普魯士國內也爆發了很嚴重的自由主義革命,國王很有可能被自由主義者退房。於是,俾斯麥號召他莊園的農民加入軍隊以國王的名義向柏林進軍,這場進軍最後雖然無果而終,但是俾斯麥保王派的身份還是得到了普魯士王室的認可,而同時,俾斯麥也有幸結識了羅恩將軍,也就是之後的普魯士陸軍大臣,兩人成為好友,並締結了類似於政治聯盟的關係。
隨著政局穩定,俾斯麥得到了王室的回報,1849年,俾斯麥當選為議員,1850年又被任命為在法蘭克福召開的德聯邦議會的普魯士特使,年薪3000塔勒。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俾斯麥萌發了藉由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力量,使普魯士完成統一大業從而走向繁榮的想法。
俾斯麥是一個保守派人士,在一開始他極力反對自由主義者的做法,認為這樣做會損害普魯士國王的權威,以至於損害普魯士的利益,但在法蘭克福的八年時間裡,俾斯麥卻慢慢認識到要想削弱奧地利的影響,普魯士就需要聯合德意志各邦。
在俾斯麥的眼中,統一德意志是實現「大普魯士」的唯一方法,用「統一德意志」的名義來拉攏德意志境內一直渴望德國統一的民族主義者,以此來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境內的權威,使普魯士能在奧普兩強相爭的局面中勝出。
而由於俄國剛剛在克裡米亞戰爭中被英法以及奧地利擊敗,也使得俾斯麥認識到,想要實現他的政治目的,就要想辦法使列強不過多插手普魯士的事務,讓他們加入自己這一邊,或者什麼也不做,任由普魯士完成其所想要達到的政治目標。
而由於在擔任外交大使期間多次遊歷英法俄等國,使得俾斯麥清楚的認識到了德意志將要面臨什麼樣的對手。
無論是剛剛成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還是傳統的「歐洲憲兵」沙皇俄國還是此時仍舊是歐洲一流強國的法蘭西,在國力和軍力上都要強於普魯士,而普魯士根本無法同時戰勝這麼多對手。
於是,在俾斯麥的心中就形成了一個信念,即:普魯士不應該去和英法爭奪世界霸主地位,而是應該利用自己的優勢,使自己成為歐洲大陸的掌控者。
這一信念在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後,被俾斯麥帶到了新生的德意志帝國。
俾斯麥一再強調:「競逐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都不是德國所該做的事情,因為我們根本負擔不起——德國必須知足,才會有辦法保留及鞏固自己在歐洲內部的地位。」
1888年,一位熱衷於殖民主義的訪客在俾斯麥的面前攤開了一張大非洲地圖,然後指著地圖說明當地的資源有多麼豐富,而俾斯麥只是淡淡地表示:「您的非洲地圖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圖位於歐洲。俄國在這裡,法國在這裡,而我們夾在中間。這是我的非洲地圖。」
1862年,在成為駐沙俄大使不久,俾斯麥又被召回了普魯士。這次召回的原因在於他好友普魯士陸軍大臣羅恩的要求,因為這時老國王突然去世,攝政王威廉一世登基。
新國王想要通過軍隊的軍事改革方案,以加強普魯士的軍事力量,但在議員們眼中國王加強軍事力量,早晚會有一天會用在自己身上,於是極力反對。國王的大臣們沒辦法說服國會議員們通過法案,而國王也不願意妥協。
1862年9月,下議院壓倒性的否決了普魯士軍隊提出的軍事預算,這使得矛盾激化,普魯士有爆發內亂的危險,就是在這種時刻,陸軍大臣羅恩向威廉一世提出了一個建議:任命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
走投無路的威廉一世接受了羅恩的建議,正式任命為俾斯麥為普魯士的首相兼外交大臣。
國王的任命,使得俾斯麥終於有能力實現自己的政治追求,於是在第一次的議會演說中,俾斯麥就公開宣稱:「德意志之所以不敢怠慢普魯士,絕不是因為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因為他的實力……德意志的未來靠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強權……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議論和多數人投票能夠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錯誤——要解決他只能依靠鐵和血。"
隨即,俾斯麥充分利用「憲法漏洞理論」繞過了普魯士議會通過了軍隊提出的軍事改革方案,普魯士開始擴大軍隊規模並且更換新式武器裝備。而俾斯麥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擊敗奧地利。
「我們將在不很長的時間內,必須為了自己的生存對奧地利作戰」,俾斯麥在1856年就已經說出了這句話。
和奧地利作戰在俾斯麥看來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普魯士如果想取得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支持,就勢必需要先擊敗奧地利,讓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們看到誰才是他們所應該依靠的對象。
因此,俾斯麥不僅嚴格阻止奧地利企圖重新復活「德意志邦聯」的想法,並且加速了對奧地利作戰所需要的準備,包括派遣專人出使法國和義大利,以「不反對法國吞併盧森堡和萊茵河一帶的德意志領土」和「歸還奧地利佔領的威尼斯」為條件,得到了法國不出兵的承諾,以及義大利會從南面牽制奧地利軍隊的許諾。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爆發了一場普奧聯合作戰的「普丹戰爭」,但在俾斯麥看來這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插曲,普魯士擊敗奧地利的政治需求是不可避免的。
在經過一系列的準備之後,時間來到了1866年,由於英法俄都不會參與戰爭,使得普魯士在對奧地利宣戰的時候,所要面臨的對手就只有奧地利及其南德意志小邦成員。
長久以來,德國的軍事家們就擔心普魯士會陷入一場糟糕的兩線作戰而輸掉戰爭,但是在俾斯麥的外交斡旋之下,以毛奇為首的普魯士軍隊可以放心大膽的對奧地利動手,而不必擔心英法俄等列強的幹預,將一場極有可能發生的兩線戰爭轉變為一場適合普魯士的單線戰爭。
這場戰爭以普魯士軍隊的全勝而告終,但在軍隊取得勝利之後,俾斯麥並沒有再乘勝追擊,強迫奧地利籤訂割地賠款的辱國條約,而是一份異常寬和的條約。按照這個條約,奧地利只需要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時候,不參與普魯士所發動的戰爭。
在俾斯麥看來,擊敗奧地利之後,普魯士所需要在普奧戰爭追求的政治目的已經達到,因而普魯士必須在其他國家插手之前馬上收手,不給這些國家任何一個介入戰爭的機會,這樣就可以保證無論何時普魯士都可以投入全力去追求一個目標。
這時的法國由於擔心普魯士會坐大,已經急不可耐地想要對普魯士動手,甚至還打出了「為奧地利復仇」的口號,但是普魯士的及早收手,使得法國沒有了任何介入戰爭的理由,給了普魯士寶貴的和平時期。
在擊敗奧地利之後,俾斯麥的重心便放在了下一個目標之上——對法作戰。
在一開始,俾斯麥並不想與法國開戰。
1869年,俾斯麥曾經對普魯士駐慕尼黑大使(此時巴伐利亞和普魯士一樣,都是德意志境內的獨立邦國)發送過一份著名的指示:
「透過武力來促進德國統一的做法,我也認為並非不可行。然而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是:應如何負起責任決定要用暴力導致一場災難,並且承擔後果來挑選行動的時間。若一意孤行……所造成的結果將永遠只是打落了尚未成熟的果實,德國的統一在此刻仍然是一個未成熟的果實。」
從這份指示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俾斯麥對與法國作戰這一事件的看法。
與法國作戰不是不可行,但卻是一個下策,因為一旦前線戰敗或者英俄等列強加入,之前為德國統一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可能付之東流。
俾斯麥對戰爭的看法是冷靜的思考,仔細的審視,如果不是1870年法國的做法太過激進,使得普魯士必須在開戰和受辱之間做出選擇,俾斯麥很有可能不會選擇對法作戰這一下策。
在那一年,俾斯麥說服了威廉一世國王,宣布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不會擔任西班牙國王,對法國要求利奧波德親王不得擔任西班牙國王的要求做出了回應。但法國大使仍舊不依不饒,甚至還跑到了威廉一世所在的療養院,要求威廉一世承諾「永不支持利奧波德繼承西班牙王位。」
這就使得俾斯麥被迫要面對兩個選擇,要麼答應法國的要求,由威廉一世出面宣布永不支持利奧波德親王繼承西班牙王位,要麼藉機羞辱法國,迫使法國對德國宣戰。
俾斯麥對此看得很清楚。
普魯士想要實現德國的統一,就必須要依靠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支持,而選擇第一條道路,讓普魯士對長久以來的宿敵法國示弱,勢必會失去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支持。而俾斯麥又不能選擇不做出回應——這個選擇的後果與第一個選擇無異,法國照樣會藉機羞辱普魯士,使普魯士失去德意志民族主義的支持。
俾斯麥無論如何都不想失去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支持,因為只有德意志民族主義者才是普魯士在歐洲真正的盟友。因此,俾斯麥麵前便只剩下了開戰這一條路。
雖然這場開戰只是一個意外之舉,但一個優秀的戰略制定者會時時刻刻考慮到最危險的情況?
就算對法作戰是一個下策,但對法作戰的外交準備卻在俾斯麥的安排之下很快就完成了。
俾斯麥先是利用了英法曾經聯合擊敗俄國和法國率先對普魯士宣戰這一點,使得俄國和奧地利都覺得自己不應該摻和這場戰爭,唯一充滿變數的就是英國。
但俾斯麥對此早有準備。
而在1866年普奧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法國大使曾經和俾斯麥籤過一個協議,「如果普魯士同意法國擴張到萊茵河流域,法國就同意普魯士統一德國」。
在7月14日發出「埃姆斯電報」誘使法國主動對普魯士宣戰之後,俾斯麥便把這份協議的原件交給了英國,英國《泰晤士報》在7月25日以頭版的形式把這份協議展現在了英國人面前。
英國向來奉行「大陸均勢政策」,而且法國想要擴張到萊茵河地區,勢必會吞併漢諾瓦地區,這一舉動立刻引起了英國的強烈不滿,英國隨即表示在普法戰爭中恪守中立。
如此一來,普魯士便只需要考慮對法作戰,而不用擔心歐陸其他列強會參與戰爭,這一舉措使得老毛奇可以放心大膽的將普魯士全國之兵用在法國戰場上,而不用像一戰和二戰時期一樣,德國既要在西邊打,也要在東邊打。
最終,普法戰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勝利的基礎上,俾斯麥一手創建了德意志德國,這也有了歷史書上那一副著名的油畫。
回顧從俾斯麥上臺到1871年建立統一大業的這9年時間裡,普魯士的一切行為基本上都是按照俾斯麥的設想來進行的。
俾斯麥運用其獨特的戰略眼光,以及對自身實力的正確認識,成功的帶領著普魯士走向了一個新的輝煌,也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德國。
但即便是已經實現德國統一的大業之後,俾斯麥也沒有鬆懈。
因為俾斯麥自己很清楚,由於德國的統一,使得英法俄奧都會擔心德國的擴張之路會踩著他們戰敗的軀體而過,所以很容易聯合起來對德作戰,雙拳難敵四手,德國無法在這樣的形勢下取得勝利,這樣一來,德國就必須收起自己的擴張野心,成為歐洲大陸矛盾的「仲裁者」,而不是「挑起者」。
如果其他各國在發生任何矛盾的時候,都需要德國進行從中調停,這樣德國就會在歐洲大陸中間取得不可動搖的優勢地位。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俾斯麥踐行了這個理念,也正是在俾斯麥的帶領下,德國在歐洲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影響力日漸突出,不僅僅是歐洲最重要的政治大國之一,同時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如果不是40年之後的那一場戰爭,德國可能直到今日依舊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
但是俾斯麥的後繼者卻沒能明白俾斯麥的良苦用心,在俾斯麥之後,一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成為德國元首,德國在這一段時間之內一直都缺少一個真正具有戰略眼光的領導者,這就使得在一戰中,德國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同時對抗多個列強的聯手進攻,雖然在東線還有奧匈帝國這個盟友可以牽制俄軍的部分部隊,但是在西線德國就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先後對抗英國、法國、美國的三國聯軍,最終大敗而歸。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33年,希特勒通過合法競選,成為了德國的首相。
不得不說,希特勒在戰略眼光上真的具有獨特的天賦。
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的一家名為波麥的小客棧裡。他是奧匈帝國一個海關職員在第3次婚姻中所生的第3個孩子,有三個兄弟和兩個姐妹,均幼年夭折,只留下哥哥阿洛伊斯·希特勒和妹妹保拉·希特勒。
1895年,希特勒進入了林茨西南不遠的菲施爾哈姆村子的公立學校讀書,在今後的4年中,希特勒隨父親不斷的變更住地和學校,到希特勒15歲的時候,他已經搬了7個地方,換了5所學校。
1900年,希特勒萌生了想要成為一個藝術家的想法,為此他和他那想要他成為公務員的父親大吵了一架。
後來,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曾經解釋了當初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的理由。
「一想到坐在一間辦公室裡,被剝奪了自由,不能再自由支配我的時間,不得不把我的一生花在填寫各種各樣的表格上面,心中就感到作嘔……」
由於不願屈服於父親的意願,希特勒開始消極對抗學習,在小學的時候希特勒的成績非常好,但由於他跟他父親的爭鬥,使得上中學之後希特勒便不想再好好學習,成績一塌糊塗,甚至未能從中學畢業,他自辯稱這麼做是為了「當我父親發現我在中學成績不好之後,就會讓我實現我的夢想,不管他是否願意。」
少年時的這般經歷,使得希特勒在日後經常嘲笑那些讀書「先生」,嘲笑他們的學位、文憑和學究氣,這一點也反應在了他日後對曼施坦因、哈爾德這些極具能力將領的傲慢上,希特勒始終覺得他自己雖然一天也沒有上過軍校,但是在戰役指揮上也可以輕鬆勝過這些軍校出身的將領,其結果就是導致了1942年第六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覆滅和1944年中央集團軍群被蘇軍殲滅。
但無論如何,希特勒還是實現了他一開始的願望。
1903年,希特勒的父親因病去世,而希特勒的母親又很溺愛她的兒子,對希特勒的一切想法也是盡全力去滿足。就這樣,在1906年的時候,希特勒來到了維也納,在這裡,希特勒見識到了令他眼花繚亂的世界,希特勒維也納的一切如痴如醉,於是在問過維也納美術學院的入學手續之後,希特勒便在1907年重新回到了維也納,參加了維也納美術學院的入學考試。
但希特勒並未能通過維也納美術學院的入學考試,因為當時維也納美術學院的院長告訴希特勒他不適合學繪畫,而更適合學建築。
希特勒自己對此也感到認同,但是正如前文所說,希特勒連中學都沒有畢業,這使得他沒能進入建築系學習。
而1908年,希特勒的母親也因病去世,使得希特勒失去了主要的經濟來源,隨後的四年間,希特勒渡過了他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
1909年11月,他來維也納不到1年就不得不放棄在西蒙丹克胡同租賃的房屋,在今後的4年中,他一直住在只有鋪位的雞毛店裡,或者位於多瑙河畔的維也納第二十區的默爾德曼街,幾乎同樣簡陋的單身宿舍裡棲身,靠光顧施粥站打發飢餓的日子。為了成活,在這段時間裡,希特勒做過小工,當過小畫家,收入很低,每天連吃一頓飽飯都很難做到。
而正是在這段時間裡,希特勒開始醉心於閱讀。
按照希特勒在維也納的室友庫比澤克的說法,「希特勒讀過文學和哲學方面的偉大經典作品,比如叔本華、尼採、歌德、席勒、華格納的等人的作品,還讀過各種德國英雄傳奇故事和但丁的《神曲》等作品。」
但希特勒的看書方式和其他人不同,他堅持認為,讀書「不是目的本身,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希特勒讀書的目的只是為了確認以及證實他所有的偏見和信念都是正確的,這也使得希特勒很少接受對同一件事物不同方面的思考,他只認可自己贊同的那一種意見,而不是試著理解不同的意見。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希特勒成為了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和反猶太主義者。
不久之後一戰爆發,希特勒雖然是奧地利人,但是他卻覺得德國才是他的祖國,於是他逃掉了奧地利的徵兵體檢,又通過一份情感真誠的信件加入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為德國而戰。
在戰鬥中,希特勒作戰勇猛,盡職盡責,在戰場上主動要求擔任著最危險的職務,毫無疑問,如果不是對德國充滿熱愛,像希特勒這樣的奧地利人根本不會這樣奉獻。
因此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對希特勒來說是不可避免的,當因毒氣而受傷的希特勒在醫院裡得知的德國戰敗消息的時候,希特勒悲憤欲絕,不停的怒吼:「一切都白費了!」
在戰後,因為一些機緣巧合的緣故,希特勒成為了納粹黨的領袖,而希特勒也發現了自己在演講方面有非常獨到的才能。
依照美國人漢夫施坦格爾的描述:「一小時前還在吵吵嚷嚷,把他推來推去的群眾,那些高聲怒罵的人們,現在變得鴉雀無聲,深受感動。他們屏息傾聽,早就忘卻了伸手去取啤酒瓶,似乎把演講者的每一個字都喝了進去。」
依靠著這種才能,希特勒迅速籠絡了一大批黨徒,並且在1923年還發生了一場旨在推翻現有政府的暴動,即「啤酒館事件」。
但這次暴動最後卻以慘敗收場,希特勒也被警察逮捕,並被判處了五年監禁,而希特勒卻在九個月之後就出獄了,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內,希特勒寫出了《我的奮鬥》一書,並且概括了自己的主要思想。
首先,希特勒覺得,作為德意志未來的領導人,他在上臺之後需要做以下幾件事,首先就是擴軍備戰,恢復德軍的實力,團結一一切日耳曼人。之後就是擊敗法國,報《凡爾賽和約》之仇。等到擊敗法國之後,希特勒就要回過頭來向蘇聯進攻,從東方獲得德意志人發展所需要的「生存空間」。
這基本上就是希特勒的主要戰略構思,而像反猶太人政策和財政措施這些都可以看做是為了這個戰略構思而制定。
從希特勒在上臺之後的行為,我們不難看出希特勒基本上是在按照這個思路去一步一步的推行自己的政策。
首先是恢復經濟,因為想要擴軍備戰和向東進攻都需要德國具備對應的能力,於是希特勒上臺之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面積鋪開公共工程,降低失業率,讓在經濟危機中停止運行的機器再度運行起來。
隨後在1935年,希特勒宣布實施義務兵役制,大規模擴軍,緊接著就是進軍萊茵蘭非軍事區、吞併奧地利和蘇臺德,這是第二步,團結所有日耳曼人。
接下來是第三步,對法作戰。但為了保證在德國與法國交戰的時候,波蘭和蘇聯不會從背後進攻德國,所以希特勒就需要先進攻波蘭,並且穩住蘇聯。等到把波蘭消滅、穩住蘇聯之後,再回過頭來進攻法國,這也解釋了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爆發的戰略構想。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希特勒沒想到進攻波蘭會導致英法對自己宣戰,但這對於希特勒來說,只不過是把將要做的事提前了一步而已。
最後便是第四步,向東進攻,奪取蘇聯西部的廣大土地,使德國成為世界霸主。
可以說,希特勒的戰略思路是很清晰的,他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到這些,並且堅定的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從這裡來說,希特勒完全可以算的上是一個天才。
但是,在一開始希特勒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孫子·謀攻篇》中曾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而希特勒剛好就是第三種人,他既不了解自己所面對的敵人究竟實力如何,也不知道德國到底有多大的能力,這一點和俾斯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俾斯麥永遠知道德國有多少力量,可以做多大的事情。
希特勒的「不知彼」可以從三個例子來體現:
1、認為在德國擊敗法國,進攻蘇聯的時候,英國出於意識形態的糾紛,而不會對蘇聯伸出援手:希特勒認為,英國致力於「大陸均勢政策」,所以當德國在擊敗蘇聯這個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潛在敵人時,英國不會從背後對德國發起進攻,而事實上,一旦德國擊敗法國再擊敗蘇聯,德國就會成為歐陸上最強的國家,從而挑戰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因而一旦希特勒進攻蘇聯,英國必定會與蘇聯結盟;
2、認為蘇聯和一戰中的沙皇俄國一樣,不堪一擊:而1941年的蘇聯則在史達林的帶領下,早已發展為一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工業大國,完全可以憑藉遼闊的空間、充沛的人力和人民忍受苦難的非凡能力和勇敢,讓德國無法快速取勝;
3、希特勒同時低估美國軍事實力和潛力.:由於從未真正見識過美國的工業實力,希特勒對美國的了解來源人書本或者其他人的描述,雖然對美國的實力表達了認可,但希特勒依舊對美國充滿了嘲諷。他認為美國的民主體制無法集中國家所有力量,貪得無厭的美國人也不是崇尚武力的德國人和日本人的對手,而無視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和軍事潛力。
於是就在1941年12月蘇聯已經在莫斯科發起反擊的時候,希特勒照樣選擇了對美宣戰,儘管他和日本籤署的互助條約中並沒有規定,一旦日本對美開戰,德國也必須對美開戰。
光這三點就足以使希特勒在1941年6月前所取得的所有成就變成虛無的泡沫,就算德國士兵各個驍勇善戰、為國而死,也擋不住這三個國家鋪天蓋地的坦克、戰機和炸彈,最終使德國在1945年迎來了毀滅。
而希特勒的「不知己」則體現在其完全不知道德國實力的上限:
希特勒始終認為,德國有實力完全他所制定的一切目標,而如果這些目標不能完成,一定不會是德國本身的能力不足,而是在他下面的官員和將軍們沒能充分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這一點最早體現在1942年。
希特勒首先是讓他比1941年更加虛弱的德軍進一步擴大戰線,將原來德軍所需要面對的正面防擴大到4500公裡,使得大軍的後勤補給變得極為漫長,而希特勒也沒有再將東線德軍的規模擴大多少,直接導致了德軍側翼的守備變得極其薄弱,無法承受蘇軍的反擊。
哈爾德最早向希特勒提出德軍側翼太過薄弱,希望德軍可以暫緩攻擊速度,甚至有序撤退,以便有餘力來保衛自己的側翼。但希特勒卻認為以現在德軍的實力,完全可以完成既定目標,於是希特勒解除了哈爾德的一切職務。
1942年11月,在蘇軍發動天王星行動,哈爾德的繼任者蔡茨勒,從側翼向第六集團軍後方穿插,意圖包圍這個重兵集團的時候,就向希特勒提出了建議,要求第六集團軍從史達林格勒地區撤退。
而希特勒卻相信了戈林的承諾,認為德國空軍有能力執行對第六集團軍的補給任務,同時希特勒也搞不清楚在前線作戰的德軍是什麼樣的情況,以至於當曼施坦因受命為第六集團軍解圍的時候,希特勒答應給曼施坦因的四個滿編裝甲師和一個重裝甲營完全不見身影。
像這種的例子還有很多,包括了白俄羅斯戰役、突出部戰役在內的多次戰役。
所有失敗的戰役中幾乎都包含了一個要素,即:希特勒要求前線部隊完成遠遠超過他們實力上限的任務,而不是像俾斯麥一樣,運用靈活的政治手段使前線部隊得到足夠的支援以便完成任務。
而這些失誤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一點:希特勒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德國的真正情況,高估了德國的實力,而德國從一開始就具備成為世界霸主所需要的資源和能力。
20世紀德國發生的一切不幸,幾乎都可以用俾斯麥的一句話來概括原因:
俾斯麥與希特勒的差距,中間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毫無疑問,俾斯麥是德國有史以來最好的戰略眼光最好的政治家之一,而希特勒只能算是有些戰略眼光的半吊子政治家。
德國在1918年和1945年的失敗,大多數時候也是因為領導人未能明白「因地制宜」,「隨機應變」以及「適可而止」的真正含義吧。
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一下關注,我會持續更新歷史/軍事領域優質文章!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