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地球生物史上曾經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大滅絕都導致地球上70%以上的生物滅絕,而滅絕事件過後又會有新的物種登場。根據報導,前段時間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一支天文研究小組通過研究分析,提出了一個新奇的觀點:引起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可能與太陽系外一次超新星爆發相關。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了什麼。這次大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大約3.2億年前的泥盆紀與石炭紀的過渡時期,海洋生物是這次大事件的主要受害者,因為經過考古研究發現,整個泥盆紀出現的海洋生物都陸地生物多得多,因此這個時代也被稱為「魚類時代」,海洋生物自然成為了重點打擊對象。
還有研究指出,泥盆紀時期地球上的氣候較為溫暖,就連兩極地區也出現了春天般的溫暖。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長久地維持下去,到了泥盆紀末期地球氣候突發劇變,導致平均氣溫驟降,海水從兩極地區開始結冰一直蔓延到中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曾有研究指出這次大事件至少導致七成以上的海洋生物滅絕,那麼是什麼導致了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呢?
1969年的時候有考古學家提出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認為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就是由這次事件導致的,這個假說之後逐漸成為了主流觀點。但實際上許多學者知道,這種假說的背後並沒有實質性的證據可以說明問題,因此他們嘗試從另外的角度去探索原因。直到加拿大的天文學教授菲爾茲帶領著他的團隊發現了第二次生物大滅絕時的化石。
根據菲爾茲教授的介紹,他們團隊在研究該時期的化石時發現了一些特殊的植物孢子,然後通過分析這些孢子的內部結構發現它們曾經遭受過強烈的紫外線輻射。眾所周知,地球上的紫外線輻射主要來自太陽,好在有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充當屏障作用,否則幾乎地面上的所有生物都會受到紫外線的侵害。
那麼為什麼植物孢子的結構中存在紫外線傷害的痕跡?難道泥盆紀晚期地球的臭氧層出現問題了?菲爾茲教授認為這個可能性比較大,而導致地球臭氧層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太陽系100光年內存在超新星爆發。研究表明,超新星爆發時釋放的輻射和能量會對1000光年範圍內的天體造成影響,如果泥盆紀晚期真的有這麼一幕出現,那麼地球難免會被影響。
超新星釋放出的輻射會衝擊地球的臭氧層,導致臭氧空洞的形成。菲爾茲團隊提出的理論目前還只是假說,3.2億年前的超新星爆發稍縱即逝,如今要追查起來十分困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接下來可能要辛苦考古人員發現更多關於泥盆紀晚期的動植物化石,看看這些化石是否也出現過紫外線輻射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