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遇到困境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
蘇軾愛寫的詞牌名《定風波》,這定風波最早來自唐代教坊曲,最初是文官和武官的對詞,也能叫互懟詞,武官寫了一首詞,主要是彰顯功夫和武器裝備精良,結尾是:
四塞忽聞狼煙起,
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文官的回覆詩歌,以楚霸王和張良的案例,主要是彰顯書生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謀略,結尾是:
霸王虞姬皆自刎,
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
後人將這詞曲牌,改為《定風波》;蘇軾寫了好幾首定風波,尤以這首《莫聽穿林打葉聲》為知名。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要聽那雨點打在樹葉上的聲音,不妨一邊放聲吟詠長嘯、一邊緩慢徐行書。竹杖和草鞋輕快地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呢?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微涼的春風吹醒了我的酒意,稍感寒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過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而言,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5年(1082)三月七日。那時蘇軾四十五歲,由於在王安石變法中持有不同意見,遭遇「烏臺詩案」以後貶官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史,實際上有名無實,生活極其貧苦。
三月七日去沙湖買田謀生,在半路經過竹林時下起了暴雨,路上的行人紛紛躲雨,而他卻不慌不忙、緩慢前行。沒多久天晴了,有感而發便寫下這首千古佳作。
當時蘇軾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意,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人生困境時,當學蘇軾。
人生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這句話在蘇軾的一生中體現的最為突出:第一,對王安石變法持有不同意見,遭遇「文字獄」(烏臺詩案);
第二,在宋哲宗親政後全力打擊舊黨,被一貶惠州,再貶儋州,差點完了老命。因此,蘇軾一生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面對貶官。不僅是蘇軾,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最大的問題都不是你遇到了什麼,而是你以什麼樣的心態去應對。只要心態對了,做任何事情就都是對的了。
當別人越想看他落寞低首時,他越是笑呵呵的喝酒吃肉;當別人越想讓他變得委屈求全之時,他卻越是揮一揮衣袖笑對風雨。
這就是蘇東坡,用一生把別人的苟且活成了瀟灑!
書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蘇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就像林語堂所言「蘇軾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無論風風雨雨,願我們都能像蘇軾那樣高歌「一蓑煙雨任平生」。
喜歡蘇東坡的推薦看看這本《蘇軾詞傳》
整套書分為《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李煜詞傳》《李清照詞傳》《納蘭性德》《倉央嘉措》。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讀辛棄疾的詞,讓人奮發;讀李清照的詞,可以感懷,總有一些人,繡口一吐,便點綴了中華文化史上燦爛的星河。
內容講得很精緻,涵蓋政治、歷史、人文等很多的領域。可以說,這是最不可錯過的一套經典詩詞讀物。
到了浪漫的1月,我們不妨來一場浪漫的古典行,與詩人們來一場浪漫的約會,體會他們的人生,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