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蘇軾的經典之作,你必須得會背,因為對人生真的很有幫助

2020-12-17 子皓新說

人們常常會說音樂天才、繪畫天才,各行各業都有一些天生就擅長的人,而在詩詞歌賦方面,從古至今天才亦不少,可是說到蘇軾,估計沒有人敢和他爭一二。而在他的眾多詩作當中,最不能錯過的是哪兩首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望江南·超然臺作》

一、《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詩作的第一句就告訴我們,這是在晚春時節,懶洋洋的春光裡,春風微微的吹過,楊柳也輕輕擺動身姿,這個描寫由淺入深,雖然只有春風、楊柳這兩樣事物,可是卻讓人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機。

在這美好的晚春時光中,作者肯定不會將自己關在房中虛度,於是他「試上超然臺上看」,作者告訴人們,他開始走上了超然臺,想要通過登高望遠看到一些情景。

圖片來源於網絡:楊柳輕輕擺動身姿

「半壕春水一城花」這句寫得太妙了,半壕和一城是對比,春水和春花是對比。看那城河中的春水只有一半,因為春天的細雨並不充足,河中也沒有滿溢,半壕的形容太恰當了;春水雖然不多,城中的春花卻開得爛漫無比,沒有一處落下的。

這裡讀者都能夠想像得到,城中鮮花盛開,奼紫嫣紅,而一汪綠水盈盈,這樣的春色怎能不讓人賞心悅目?

「煙雨暗千家」,由於是站在超然臺上,登高必然視野開闊,作者看到在朦朦朧朧的細雨中,城中千萬百姓正在忙碌的做著自己的生計。

整首詩的上半部分都讓人看到春天中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讓人不禁感嘆景美、人美,生活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圖片:城中百姓正在忙碌著生計劇照

作者寫這麼美的景色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自己事事順心,看什麼都是美好無限,有著美好的將來;二是想要對比襯託,這麼美麗的景色,才能反襯出我內心無比荒涼的糟糕心情,蘇軾的這首詩恰好就是第二種。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相傳在春秋時候,公子重耳流落在外長達19年,而他的忠臣介子推不離不棄,想盡一切辦法護著重耳周全,甚至在最飢餓的時候,割下自己的肉來侍奉重耳。

後來重耳登基,介子推卻告別重耳隱居山林,重耳不甘心這樣的能人遠離自己,用各種手段逼他回歸,最後無奈之下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屈,葬身於火海中。

為了紀念介子推,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重耳下令全國上下都不許燒火做飯,只能吃剩菜剩飯,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圖片:放火燒山劇照

作者在這裡點名了寒食節,其實是想告訴我們,寫這首詩的時候是臨近清明節,而這個節日裡,最重要的就是要返鄉為自己的祖先掃墓祭拜。

可是,蘇軾卻在酒醒之後傷心不已,因為自己現在不能回到家鄉,不能在故裡為自己的祖先祭拜,心頭的鄉愁一時難以散去。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罷了罷了,不要在我這個外鄉人面前提什麼故土,說什麼故人了,反正寒食節過後就可以點「新火」了,新的生活終究是要來臨的,我們就用這一捧新火來煮煮今歲的新茶吧,以此來去除我的鄉愁。

圖片:點「新火」劇照

最後一句「詩酒趁年華」,道出了作者豁達開朗的心境。不管怎麼說,事實已擺在眼前,倒不如我們現在趁著年歲正好,寫出更多的詩詞,才對得起現在的歲月。

如果一直被現實所困擾,那麼我們終將會蹉跎歲月,只留遺憾。

圖片:寫詩詞劇照

二、寫作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剛到密州上任知府,相對於前一任繁華的杭州,蘇軾有點被貶的感覺。他上任之後就建造了超然臺,從這裡可以登高望遠,看到許多平常看不到的風景。

而這首原本是寫晚春的風景詩,在下半部分中加入了感情色彩,讓春日的爛漫時光中流露出了幾許無奈、悲傷的情緒,但是最終,蘇軾還是能夠自娛自樂,並且感化自己,不要總是沉湎於哀傷,而是要積極向上。

蘇軾的才華是擋都擋不住的,年輕時他崇拜歐陽修,因此許多文章中都堅持歐陽修的精神理念,而這一切也是讓歐陽修發揮了伯樂精神,不僅傳播了蘇軾的名氣,還為他在官場中出了一把力。

圖片:看到許多平常看不到的風景劇照

蘇軾運用文字的天賦,顯然為他的仕途加了不少油,可是卻在之後也為蘇軾帶來了麻煩。蘇軾博古通今,特別是在寫議論文方面更是有很深的造詣,但是文學人的清高還是讓他吃了不少虧。

之後幾經宦海沉浮,被貶或被罰,蘇軾也是經歷了人生高潮低谷。可是他總能在逆境中找到讓自己開心、向前的因素。

因此他的作品中,雖然有很多表達了自己內心的鬱悶、不耐,可最後總是能回歸正途,意氣昂揚,進取向前,就像這首《望江南·超然臺》,結尾處依然讓人感到了積極向上的字眼,並沒有自憐自艾。

圖片:蘇軾畫像劇照

三、風格獨特

蘇軾這種積極向上的風格,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能體現,他總是能夠別具慧眼,同一樣事物能從獨特的角度去欣賞,最後還能從這些表面現象悟出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也鼓勵他人,比如《題西林壁》。

圖片來源於網絡:《題西林壁》

這首詩一直都出現在小學二三年級的課本中,因為這首詩的文字簡單明了,理解起來並不難。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被貶謫到汝州,可蘇軾真的是一個會生活的人,不管去的地方是繁華還是貧窮,他都能尋找出無限的樂趣。

登廬山前,可能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些不甘與寂寥,想到自己的仕途如此坎坷,鬱悶是難免的,可是登上廬山後,作者發現從不同的角度能發現山巒不同的景象。

而無法總結出山峰的真實樣貌,還是因為自己正在這座山中,他的內心豁然開朗,人之所以會因為一些想法而束縛,原因還是自己的所知所想過於淺薄,想要獲得進步,解放自己,還需要突破自我,去發現更廣闊的世界,認清這些未知。

圖片:登廬山劇照

顯然,蘇軾不僅僅是在寫詩,他是將自己的所悟用最簡練的文字表達出來,所以,讀蘇軾的詩,這兩首詩肯定不能不讀,第一首更是要多了解,對於你的人生肯定幫助良多。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圖文由子皓影視製作工作室原創製作!

相關焦點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可能不了解蘇軾的人對這首詩不太熟悉,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60多歲了,在經歷了滄桑世事,經歷了一生的顛沛流離之後,此時的蘇軾已經是一位風燭老人,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這首詩更像是人將遲暮,一位老人對於人生更深層次的感悟。
  • 蘇軾很經典的7首詩,每首都有一個名句,背不過也要記住這7句
    世人都知道蘇軾辭賦一絕,但少有人知他的詩寫的也很好,而且當年的烏臺詩案就是因為他寫了一首發牢騷的詩而起。蘇軾一生共寫詩2700餘首,寫詞300餘首,是個當之無愧的詩人。蘇軾的2700首詩中,有7首最為經典,而且每首都有一個名句,即使背不過詩,也要記住這7句!
  • 蘇軾很經典的7首詩,每首都有一個名句,背不過也要儘量記住這7句
    世人都知道蘇軾辭賦一絕,但少有人知他的詩寫的也很好,而且當年的烏臺詩案就是因為他寫了一首發牢騷的詩而起。蘇軾一生共寫詩2700餘首,寫詞300餘首,是個當之無愧的詩人。蘇軾的2700首詩中,有7首最為經典,而且每首都有一個名句,即使背不過詩,也要記住這7句!
  • 蘇軾最經典的16首詩,一首一個名句,每一首都值得背下來
    劉克莊評價他的詩:有汗漫者,有典麗者,有麗縟者,有簡淡者翕張開闔,千變萬化。隱娘要推薦蘇軾的16首最經典的詩作,每一首都值得我們背下來。這是一首寫景詩,也是一首哲理詩。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只是因為「身在此山中」,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 三首詩帶你走進蘇軾的一生,讀懂一首詩,也就明白了人生
    賞評:這首詞也帶有典型的蘇軾風格。此詩看似是在寫生活中的出遊瑣事,但其中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蓑煙雨任平生」也表達了他現在雖然身無長物但仍然有對自己理想的渴望。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臨江仙·送錢穆父》蘇軾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
  • 蘇軾用三首詩,說透人生三重境界,都與廬山有關
    的確,蘇軾的一生就是如此。經過懵懂的青年,酸澀的中年,悽苦的晚年三個階段的鍛鍊,蘇軾對人生的理解與把握,早已不是王安石與章惇追名逐利之徒所能企及。他把對生活的感悟寫在三首詩裡,分別闡述著三重不同的人生境界。觀點的不同,來自看問題的角度有人做過統計,各個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唯有蘇軾的詩詞入選的次數最多。記得中小學教材中,曾有一首《題西林壁》非常出名。
  • 蘇軾這首詩化用韓愈的詩意,但是推陳出新,卻又寫出了新意
    所以讀蘇軾的詞,最是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那這些經典的詞句,我們只要懂得其中的意思,現實生活中使用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閱讀詩詞除了可以陶冶情操之外,還有就是能夠增加我們的詞彙量,空閒的時候讀一讀這些經典的作品,相信對於自已一定是會有幫助。
  • 人生遇到困境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
    人生遇到困境時,不妨讀讀蘇軾這首詩:讓人豁達開朗,釋然人生蘇軾愛寫的詞牌名《定風波》,這定風波最早來自唐代教坊曲,最初是文官和武官的對詞,也能叫互懟詞,武官寫了一首詞,主要是彰顯功夫和武器裝備精良,結尾是: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 靠一首詩娶了一個小妾,蘇軾的這首婉約詩,900年後成了情書語錄
    靠一首詩娶了一個小妾,蘇軾的這首婉約詩,900年後成了情書語錄蘇軾就不用介紹了,宋代最著名的文學家和詞人,文學造詣和辛棄疾並列,一生中留下的詩詞眾多,每一篇都是一個故事。蘇軾是一個文人,自古文人多風流,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首詩,它的來歷可是和蘇軾的一段風流韻事有關的。
  • 弟弟蘇轍抱怨日子過得苦,蘇軾寫了首詩安慰,被後世奉為千古名作
    這首詩的前幾句可以說是一語雙關,既描寫了當時的天氣風景,又表達出了人生路漫漫,會經歷各種艱難險阻,以此來抱怨日子過得非常苦。後面幾句蘇轍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來書寫,蘇轍故地重遊,回想起了與哥哥一起在僧房中作詩的情景,恍如隔世。
  • 腹有詩書氣自華,上一句是什麼?出自蘇軾這首詩,第一句有點俗氣
    很多人都對這句話是很熟悉的,平時也偶爾會用到,但是要問大家完整的一首詩是什麼,卻沒有多少人能說出來。這是蘇軾的一首七言律詩,是他從鳳翔府到長安的時候創作的一首詩。蘇軾在鳳翔府的時候,就和董傳認識了,而董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 蘇軾的這首詩,歷來被看作描寫雲雨的汙詩,卻被我們誤解了千年
    在我們人生這條長且寬的大河中,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和事。我們遇到高興的事時會開心,我們遇到傷心的事時會難過。人的一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關鍵是取決於自己的態度和保持良好的心態。人生在世,也就這短短的幾十年,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段,甚至連一小段都沒有。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人生的意義絕不在於單純的追求物質上的充裕,精神上空虛的人,走這一生就是白來一趟罷了。畢竟,賺再多的錢,倘若精神上空虛,那麼難免會感到人生寂寞沒有什麼方向。可是,說來道去,這世界能夠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領悟到人生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 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詩,形容人生是「應似飛鴻踏雪泥」,寫得妙
    這首詩非常有名,曾作為高考詩歌題考查學生們的閱讀能力。本詩第一、二聯是名詩中的名句。這幾句為什麼好呢,為什麼讓人讀後久久難忘?首先,這幾句包含比較複雜的感情。這是一首和詩,也就是說,子由先寫了一首詩,蘇軾依那首詩的韻腳酬唱了一首。子由寫的詩是《懷澠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 這首詩蘇軾被翻譯成白居易,寫下人生受挫時強烈的吶喊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件難買寸光陰」,感嘆寶貴的時間;孔子說:「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感嘆時光飛逝;蘇軾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一種豁達的精神。門前有水尚能西!不要唱白髮到黃雞。第一首詩描寫風景,下一段抒情,用風景襯託感情,寫得淋漓盡致。「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春末清泉寺附近的蘭花剛剛發芽,一場春雨漫過了水邊;松林溪邊,沙路蜿蜒,雨水衝刷著沒有一塊泥土的路面,顯得那麼清澈可愛。
  • 蘇軾信手拈來的一首詩,通篇短短的28個字,卻是美得令人心醉!
    那麼蘇軾為朋友寫過很多的詩作,特別是一些送別詩,寫得情深意重,讀來令人感動不已。他在杭州做官時就寫過一首很經典的送別詩《贈劉景文》,這首詩也是千古名篇。整首詩意境唯美,寫得也是很有趣,當時的劉景文正是要離開杭州去往紹興,兩個人都感慨萬千,所以蘇軾信手拈來寫下了這麼一首有趣的詩。
  • 蘇軾寫給弟弟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充滿哲理,娓娓道來寫得很深刻
    蘇軾作為哥哥一直關心弟弟,而蘇轍也是始終鼓勵哥哥,這樣的一種情感也最能夠打動我們,而蘇軾在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中,更是表現出了獨特的才情,還有對於人生的看法,更多的還是在安慰弟弟,正是這樣的一種情感經歷,還有他對於人生的解讀,使得這首詩處處充滿了詩意,另外裡面的哲理同樣很是深刻,所以讀這樣的作品,只要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思,那對於自己一定是會有幫助。
  • 蘇軾詩詞:難得深情,不斷追尋詩與遠方
    羅帳細垂銀燭背,歡娛。豁得平生俊氣無。雖然詞中的句子都是選取前人的詩句,但是此詞十分明白地表達了蘇軾對王弗的喜愛與讚賞之情。王弗不僅長得漂亮,也非常溫柔有禮,很孝順公婆。在婚後陪伴蘇軾讀書時,蘇軾偶有遺忘,王弗常常能在一旁適時地給予提醒,蘇軾對此十分驚喜,對王弗更加敬重。
  • 蘇軾「洞房」時寫下的一首詩,讀完讓人臉紅,卻成千古絕唱
    從夢中驚醒之後,他仍然難掩悲傷,揮筆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年的悼亡詩。蘇東坡年少成名,20歲便考中進士,蘇軾的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並且還擅長書法和繪畫,堪稱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有人說: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蘇軾。"要嫁,就嫁蘇軾這樣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