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會說音樂天才、繪畫天才,各行各業都有一些天生就擅長的人,而在詩詞歌賦方面,從古至今天才亦不少,可是說到蘇軾,估計沒有人敢和他爭一二。而在他的眾多詩作當中,最不能錯過的是哪兩首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望江南·超然臺作》
一、《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詩作的第一句就告訴我們,這是在晚春時節,懶洋洋的春光裡,春風微微的吹過,楊柳也輕輕擺動身姿,這個描寫由淺入深,雖然只有春風、楊柳這兩樣事物,可是卻讓人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機。
在這美好的晚春時光中,作者肯定不會將自己關在房中虛度,於是他「試上超然臺上看」,作者告訴人們,他開始走上了超然臺,想要通過登高望遠看到一些情景。
圖片來源於網絡:楊柳輕輕擺動身姿
「半壕春水一城花」這句寫得太妙了,半壕和一城是對比,春水和春花是對比。看那城河中的春水只有一半,因為春天的細雨並不充足,河中也沒有滿溢,半壕的形容太恰當了;春水雖然不多,城中的春花卻開得爛漫無比,沒有一處落下的。
這裡讀者都能夠想像得到,城中鮮花盛開,奼紫嫣紅,而一汪綠水盈盈,這樣的春色怎能不讓人賞心悅目?
「煙雨暗千家」,由於是站在超然臺上,登高必然視野開闊,作者看到在朦朦朧朧的細雨中,城中千萬百姓正在忙碌的做著自己的生計。
整首詩的上半部分都讓人看到春天中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讓人不禁感嘆景美、人美,生活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圖片:城中百姓正在忙碌著生計劇照
作者寫這麼美的景色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自己事事順心,看什麼都是美好無限,有著美好的將來;二是想要對比襯託,這麼美麗的景色,才能反襯出我內心無比荒涼的糟糕心情,蘇軾的這首詩恰好就是第二種。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相傳在春秋時候,公子重耳流落在外長達19年,而他的忠臣介子推不離不棄,想盡一切辦法護著重耳周全,甚至在最飢餓的時候,割下自己的肉來侍奉重耳。
後來重耳登基,介子推卻告別重耳隱居山林,重耳不甘心這樣的能人遠離自己,用各種手段逼他回歸,最後無奈之下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屈,葬身於火海中。
為了紀念介子推,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重耳下令全國上下都不許燒火做飯,只能吃剩菜剩飯,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圖片:放火燒山劇照
作者在這裡點名了寒食節,其實是想告訴我們,寫這首詩的時候是臨近清明節,而這個節日裡,最重要的就是要返鄉為自己的祖先掃墓祭拜。
可是,蘇軾卻在酒醒之後傷心不已,因為自己現在不能回到家鄉,不能在故裡為自己的祖先祭拜,心頭的鄉愁一時難以散去。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罷了罷了,不要在我這個外鄉人面前提什麼故土,說什麼故人了,反正寒食節過後就可以點「新火」了,新的生活終究是要來臨的,我們就用這一捧新火來煮煮今歲的新茶吧,以此來去除我的鄉愁。
圖片:點「新火」劇照
最後一句「詩酒趁年華」,道出了作者豁達開朗的心境。不管怎麼說,事實已擺在眼前,倒不如我們現在趁著年歲正好,寫出更多的詩詞,才對得起現在的歲月。
如果一直被現實所困擾,那麼我們終將會蹉跎歲月,只留遺憾。
圖片:寫詩詞劇照
二、寫作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剛到密州上任知府,相對於前一任繁華的杭州,蘇軾有點被貶的感覺。他上任之後就建造了超然臺,從這裡可以登高望遠,看到許多平常看不到的風景。
而這首原本是寫晚春的風景詩,在下半部分中加入了感情色彩,讓春日的爛漫時光中流露出了幾許無奈、悲傷的情緒,但是最終,蘇軾還是能夠自娛自樂,並且感化自己,不要總是沉湎於哀傷,而是要積極向上。
蘇軾的才華是擋都擋不住的,年輕時他崇拜歐陽修,因此許多文章中都堅持歐陽修的精神理念,而這一切也是讓歐陽修發揮了伯樂精神,不僅傳播了蘇軾的名氣,還為他在官場中出了一把力。
圖片:看到許多平常看不到的風景劇照
蘇軾運用文字的天賦,顯然為他的仕途加了不少油,可是卻在之後也為蘇軾帶來了麻煩。蘇軾博古通今,特別是在寫議論文方面更是有很深的造詣,但是文學人的清高還是讓他吃了不少虧。
之後幾經宦海沉浮,被貶或被罰,蘇軾也是經歷了人生高潮低谷。可是他總能在逆境中找到讓自己開心、向前的因素。
因此他的作品中,雖然有很多表達了自己內心的鬱悶、不耐,可最後總是能回歸正途,意氣昂揚,進取向前,就像這首《望江南·超然臺》,結尾處依然讓人感到了積極向上的字眼,並沒有自憐自艾。
圖片:蘇軾畫像劇照
三、風格獨特
蘇軾這種積極向上的風格,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能體現,他總是能夠別具慧眼,同一樣事物能從獨特的角度去欣賞,最後還能從這些表面現象悟出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也鼓勵他人,比如《題西林壁》。
圖片來源於網絡:《題西林壁》
這首詩一直都出現在小學二三年級的課本中,因為這首詩的文字簡單明了,理解起來並不難。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被貶謫到汝州,可蘇軾真的是一個會生活的人,不管去的地方是繁華還是貧窮,他都能尋找出無限的樂趣。
登廬山前,可能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些不甘與寂寥,想到自己的仕途如此坎坷,鬱悶是難免的,可是登上廬山後,作者發現從不同的角度能發現山巒不同的景象。
而無法總結出山峰的真實樣貌,還是因為自己正在這座山中,他的內心豁然開朗,人之所以會因為一些想法而束縛,原因還是自己的所知所想過於淺薄,想要獲得進步,解放自己,還需要突破自我,去發現更廣闊的世界,認清這些未知。
圖片:登廬山劇照
顯然,蘇軾不僅僅是在寫詩,他是將自己的所悟用最簡練的文字表達出來,所以,讀蘇軾的詩,這兩首詩肯定不能不讀,第一首更是要多了解,對於你的人生肯定幫助良多。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圖文由子皓影視製作工作室原創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