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利瑪竇「敬天祭祖」觀引發的思考——從贛南客家文化淺談教會本...

2021-01-11 基督教資訊平臺

——「利瑪竇與南昌:教會中國化暨本地化」研討會系列

天主教江西教區喬天慶神父在「利瑪竇與南昌:教會中國化暨本地化」研討會發言,他結合利瑪竇的「敬天祭祖」觀做思考,以贛南客家文化與當地教會的融合為例論述樂教會本地化問題。

喬神父說,17世紀的中國禮儀之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異同:中國人有祠堂,西方人有教堂。在中國是人找神,在西方是神找人。中國人的祠堂用於追本溯源,尊祖敬宗,從人的根源找神。找信仰,找人的歸宿。西方人的教堂用於宣講天道,祈禱敬鬥,從神的降世賜予人救恩,使人認識神,得知人是神的肖像。他認為,利瑪竇提出的對中國「敬天祭祖」的觀點是利瑪竇為中國教會本地化所做的貢獻之一,當今教會從實際牧靈福傳的角度來探討教會本地化是有意義的。

喬神父從三個方面對教會本地化做了闡述:從客家祠堂文化談敬天祭祖、從王母渡教堂與祠堂(敬天與祭祖)的結合看教會本地化、從牧靈角度談教會本地化。

一、從客家祠堂文化談敬天祭祖

喬神父指出,利瑪竇有「他們(中國人)並不認為逝去的人是神,不向他們祈求什麼,祝望什麼,與偶像崇拜無關,或許也能說那不是迷信」的觀點,但是利瑪竇得出祭祖不是迷信的結論也是經過了拒絕、排斥到明白、接受,再到肯定、贊同的過程的。

利瑪竇傳教重要階段的幾個落腳點:廣東肇慶、韶州、贛州、南昌、南京、北京的路線看出,前面幾個傳教地點都是客家人生活的地方,而敬天祭祖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客家人重視伺堂、祠堂的堂號、堂聯、修族譜、祭祖先是表達他們對先人的孝道和對同胞的尊重。可以說祠堂承載了天道與人道、敬天與祭祖,思念祖先、弘揚祖德的文化,體現了人心本性對祖先慎終追遠的孝德和對天的敬畏。

喬神父說:「中國人的宗教精神是以人為主的,即使信神,舉行神的敬禮,或甚至談到靈界和來世,也是為了教人好好地活於今世。『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就是中國文化對宗教的基本態度,要我們扎紮實實地活在地上,而仰體天心,井按照上天的意旨,而造福世人。因此,客家人對敬天祭祖的概念絕對不是一種物質的層面,實際上是指向了一個精神的層面。」

而從利瑪竇的觀點來看,這些存留在民間的儀式,是表達人們對先人的孝道,也令人慎重追遠想到天主不過,他希望中國人在皈依信仰後能「把這份孝心,改為對窮人的施捨,以助亡者之靈」。他認為祭祖是中國人用來維繫孝道這一倫理原則的習俗,從教會的立場來看,它不是宗教儀式不是所謂的偶像崇拜。

二、從王母渡教堂與祠堂(敬天與祭祖)的結合看教會本地化

喬神父論述,無論是利瑪竇神父在中國福傳之路的適應策略,還是今日教會融合客家文化的思想,都說明要實現教會木地化必然要經歷文化融合的過程。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在耶穌會利瑪竇神父之後,即2630年道明會和方濟會在福建傳教,由於他們的看法與耶穌會的不同,就因當地祭天、祭孔、祭祖的文化與信仰的差異而產生了衝突,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禮儀之爭」。直到1938年12月8日,羅馬傳信部頒布《中國禮儀救令》,許可中國教友和傳教士祭孔祭祖的儀式,這對中國教會而言,真是雨過天晴。實際上,中國禮儀之爭就是探索本地化神學觀點尚不融合的爭論,致使中國教會喪失了三百年福傳的黃金時期。喬神父認為,這實在是令人惋惜。

1924年6月份,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中國天主教主教會議,其主題是建立一個「正常的、自由的和中國化」的天主教會。1972年春節,假《聯合報》副刊,于斌主教撰文「我為什麼提倡敬天祭祖禮」,稱「敬天祭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之,可以「敦教化、厚風俗」於

今日社會,這是宗教家所追求的理握之一;敬天是對天主的祟拜,相等於獻「彌撒」,祭祖是對祖先的追念;他認為中國人歷代祖先都有「敬天祭祖」的活動,這就是信天。成世光主教也做反省指出,中國人祭祖,原是極好的事,並且有組福音的傳行,因為祭祖是孝道的表現,並且祭祖是承認人的靈魂不死不滅。

贛南客家祠堂作為一個家族的中心,尤其是作為祖先像或靈位所在地這一象徵意義的場所,這就使得客家人的許多活動在祠堂內舉行,包括信仰天主教的家族村落。喬神父根據其在贛州十多年的牧靈經驗,驚奇地發現贛南教會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即這是一個純客家人的教會。

贛南十八縣(原每個縣都有教友,今只有10個縣)教友人數約有2-3萬、教堂10餘座、6位神父、2位修女,原彌撒聚會點有幾十處,且大部分教會活動都在農村家族的祠堂裡舉行,如:坪路謝家、王母渡鄭家、羅峰吳家、劉家、蟠龍繆家、三江老鄒屋鄒家、唐口王村王家、太窩陳家、三子上葉家等等,而大部分教會活動點的負責人就是當地家族的「頭人」。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因聚會點在祠堂,當地教會並不因為神父少或沒有神父而停止信仰祈禱活動,教友們在家族頭人的帶領下繼續傳承延續,誦經祈禱恭敬天主,祭祀祖先。他們知道身為教友不能迷信,不能崇拜偶像,即使面對自己的祖先也要遵守教會的禮規,這是幾百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的規矩。

神父為牧靈的需要,每逢教會大瞻禮、主日、節日、家族的婚喪嫁娶、祈福祝壽等經常會去各個祠堂照顧教友的信仰生活,為他們施行聖事。每次教友們團聚在祠堂,就會用一口流利的贛南客家話念經祈禱,唱歌讚美,參與彌撒。

當然,教友家族的祠堂與外教人家族的祠堂略有不同,信教家族的祠堂祖廳正中所掛的是天主全能聖像或耶穌苦像,聖像之下是祖先像或靈位,表示天主是神應當在上,神要光照庇護祖先及後代子孫。祭祖的時間一年只有兩次,即年初一新年祭祖和清明祭祖。祖廳供桌上的供品也有所不同,教友不能像外教人一樣擺放豬肉、雞、魚,各式糕點和水果,要按祖宗傳下來,不違背信仰的禮規擺上供品,然後貼對聯、獻鮮花、灑聖水、放鞭炮、點蠟而不焚香,再按家族的規矩誦聖教會經文信經、天主經、聖母經、光榮經、降福經,祈禱跪拜天主,紀念祖先。祭祖禮畢後請神父為全家族舉行感恩聖祭。

由此可見,客家人對敬天祭祖是源自人心本性的報謝天恩和感恩祖先,他們不但重親情及宗族血緣的關係,而且他們更重視「敬天」的觀念,以揭示「天道」與「人道」之間的仁德相配,和諧相應,互通融合。可以說敬天祭祖在他們的生活中早已融為一體。

贛縣王母渡鄭家的教會就是一個實例。喬神父根據史料介紹,該教會由利瑪竇於1595年後(具體年代不詳)在贛縣桃江狗尾窩雞冠峰那裡建立。如今的王母渡鄭家教友168人,系祖傳信仰,家族繼承先人遺志信奉天主教,淳樸善良,遵紀守法,愛主愛人。

現有教堂為第三次重建的兩層建築,第一層為祠堂功能,第二層是教堂。正面為羅馬式,側面為客家牌坊式,意為教會信仰與客家文化的結合,是表達敬天與祭祖合一的建築。事實上,新教堂建成後(由家族奉獻建成)後,教堂成為該家族的中心,既可以恭敬天主,又可以追念祖先。

喬神父指出,可以說王母渡教堂為家族而言是真正的光宗耀祖,天主籍著教會讓家族更加和睦相愛,團結互助,懂得百善「孝」為先的重要。為教會而言是真正的榮主救靈,教會借著祠堂帶領家人更加虔誠熱心,愛主愛人,明白「愛」是家族的紐帶,實踐天主愛的誡命才是我們的信仰。

喬神父總結道,因此,在發展教會本地化的過程中,必會與當地的文化互融,包括禮儀、經文、藝術、建築等等,王母渡教會把教堂與祠堂,敬天與祭祖,古今與中西,信仰與民俗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敬天祭祖」就是「敬主愛人」的思想,為贛南教會而言是一次教會本地化的嘗試。如聖保祿宗徒所說的:「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位的是總要救些人。我所行的一切,都是為了福音,為能與人,共沾福音的的恩許。」(格前9:22-23)(新教和合本聖經經文為林前9:19-23)

三、從牧靈角度淺談教會本地化

喬神父認為,教會應當遵從宗徒(使徒)路線,隨方設教;學習利瑪竇,隨方入俗;如同客家人重視家族,傳承信仰;並且要紮根基督,活出信仰。

他最後總結道,在中國的文化中,敬天祭祖是天經地義的事,客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因著他們從中原舉家南遷,遠離家鄉、思念祖先的經歷,形成敬天祭祖的祠堂文化,體現了對祖先慎重追遠的孝德。贛南王母渡的教堂融合了本地文化,表達了客家人敬天祭祖的情懷,是揭示中國「天道」與「人道」之間的仁德相配,為贛南教會本地化是一次新的嘗試。因此,從「利瑪竇南昌福傳模式」可看出,當今教會要在本地文化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融入本地文化,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教會。為具有深厚客家祠堂文化的贛南教會而言,祠堂不僅維繫家族的血緣關係同時也傳承了信仰,教會應借著本地文化的特色,重視家族,傳承信仰。

相關焦點

  • 龍南客家圍屋將登陸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1月13日,本網獲悉,以江西省龍南縣客家圍屋為創作母題的「圍屋之變——關於中國傳統移民建築的對話」當代藝術展,將於2020年5月23日至11月29日在義大利威尼斯「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展出。此次藝術展是贛南客家圍屋首次亮相世界建築藝術最高展會,是繼龍南成功申辦「世界客屬第32屆懇親大會」之後又一項文化盛事,對推動以圍屋為重要載體的贛南客家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鑑,唱響「世界圍屋之都」品牌具有開創性意義。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創始於1895年,距今已有120多年歷史,是世界三大當代藝術展中最具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展會。
  • 利瑪竇規矩:天主教適應在中國生存發展的例證
    「利瑪竇規矩」:天主教適應在中國生存發展的例證。利瑪竇自稱「西儒」,秉持儒家作風,引用儒家經典論證、詮釋天主教教義,將天主教崇奉的「天主」(Deus)解釋為儒家經典《尚書》和《詩經》中的「天」或「上帝」。
  • 作為傳教士的利瑪竇,還是一個畫家嗎?
    當利瑪竇年方16歲之時來到羅馬,「從此,受米開朗琪羅啟發、由建築理論大師維尼奧萊設計建造的第一座耶穌會教堂,日耳曼公學聖阿波琳奈教堂內所繪的風格粗率的壁畫中殉教的場面,始終縈繞在利瑪竇的腦際。」因此,就利瑪竇故鄉的人文環境而言,文藝復興的文化氛圍,無疑賦予了他多才多藝的素養。無論從文化環境,還是成長時間,利瑪竇都與人文主義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繫。客觀而言,利瑪竇具有全面的藝術素養,這應是不爭的事實。
  • 客家研究的百年曆程與重要價值
    【治史心語】「客家」是我國漢民族的一支民系,由古代中原南遷的漢族與當地土著相融合而形成。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客家研究開始成為一個令人矚目的學術領域,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客家研究的濫觴。19世紀初,廣東發生了震驚一時的土客械鬥事件,開始引發世人對於「客家」問題的關注。清嘉慶年間,時人徐旭曾在惠州豐湖書院講述客家的淵源、分布、稱謂、特點等,後整理為《豐湖雜記》,是現存最早敘述「客家」的文獻。隨著土客衝突愈演愈烈,人們對此更加重視,遂出現了一些介紹客家人源流、語言、文化習俗的書信與文章,如丁日昌致巡撫蔣益澧之信、林達泉《客說》、楊恭桓《客話本字》等。
  • 解鎖深圳客家古村落,被譽為「客家建築活化石」的鶴湖新居
    宅家雲旅遊,今天「神鵰俠旅」就帶大家一起去看「客家第一圍」的鶴湖新居,通過我們的鏡頭一起來感受一下深圳的客家文化吧!客家建築的活化石——鶴湖新居鶴湖新居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築群,也是深圳現存客家圍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 「線上+線下」海內外客屬後裔福建祭祖
    中新社福建三明10月16日電 (鄭江洛)第26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16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舉行,58個客家社團代表和當地宗親代表齊聚祖地。本屆祭祖大典採用「線上+線下」方式,現場同步播放海內外部分客屬宗親的祝福視頻,並通過網絡全程直播祭祀過程。
  • 860年的「傳統古村」,贛南白鷺村,熱鬧非常
    860年的「傳統古村」,贛南白鷺村,熱鬧非常對於贛南,如果你只知道臍橙,那太可惜了,贛南的美味不止是臍橙,燙皮、雲片、豆辣子也都是不可錯過的美食。父母雖不是江西的,但因為工作的原因在江西呆了很多年,讓我算上半個江西人,要快速了解一座城市,那麼就去旅遊,體驗當地特色文化。
  • 醉美贛南|江南宋城有新韻
    立足豐富的宋城文化資源,以鬱孤臺、姚衙前、灶兒巷、南市街、慈姑嶺等五個歷史文化街區,帶動傳統風貌街區新贛南路及文物保護單位所處的區域,全力打造「宋城文化旅遊核心區」。贛縣區主動融入,積極配合抓好宋城文化旅遊核心區建設,以客家文化城為龍頭,加快建成客家搖籃核心區、城郊休閒旅遊帶、文化休閒旅遊帶、運動休閒旅遊帶、養生度假旅遊帶等「一核四帶」旅遊發展格局。
  • 贛南老家的廳廈(行天下)
    廳廈,是在一個自然村中由一姓或兩姓以上合建的一個建築,也有的地方稱眾廳,是眾人的大客廳。它類似於祠堂,但與祠堂又有所不同,它是整個村莊一姓二姓甚至多姓家族的公共集體活動場所和中心,同時兼有宗祠、公祠等功能。
  • 石城客家傳統節令及文化內涵
    石城縣是中原漢人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形成最早的發祥地和最大的中轉站之一。石城客家的傳統節令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其文化內涵集尊祖敬宗、祀神求祥、慶賀祈福、崇尚禮儀、講究衛生為一體。石城客家傳統節令較多,每個節令都有獨特的風俗禮儀。
  • 廣東梅州有個縣,人口26萬,享有「客家文化始祖地」的美譽
    縣城設在大柘鎮,是廣東古八賢之首客家先賢程旼的故鄉,享有「客家文化始祖地」的美譽。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是中國最佳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國最佳文化休閒旅遊縣、中國最美生態休閒旅遊名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油茶之鄉、中國仙草之鄉。
  • 丘遠華談《山上的都市》:不要形而下,要高逼格輸出客家文化傳統
    2021年,是中國探索成為世界文化強國的第一年。客家文化作為世界和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實很有意思。2021年,客名君希望用更豐富的形式講述客家名人和文化。電影是特別雋永的一種載體。真正有味道、有深度、有藝術價值的電影或紀錄片,對導演的格局、情懷和才華有著高度的要求。  在世界華人導演中,客家籍導演星星璀璨,他們卓越的藝術才華和深刻的洞見,使其作品光芒閃爍,成為電影或者話劇史上的經典。
  • 湖北二本考生,贛南醫學院與贛州市一樣,名氣不大但實力不弱
    江西省贛州市全景贛州是客家搖籃、江南宋城、世界風水堪輿文化的發源地,也是萬裡長徵的起點、革命老區、紅色故都、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示範區、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有著千裡贛江第一城、世界橙鄉、世界鎢都和稀土王國等美譽;如今的贛州更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國家II型大城市、「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江西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都市區;贛州先後獲得了百強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優秀旅遊城市、雙擁模範城市、魅力城市的榮譽稱號,還是中部首個執行西部大開發稅收政策的城市
  • 羅新煥:「客家文化網絡形象大使」
    日前,由廣東省委網信辦等主辦的2019年「匯聚南粵正能量,爭做中國好網民」活動總結會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汕尾市陸河縣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羅新煥的故事《陸河客家文化的「網絡形象大使」》獲評「南粵十大好網民故事」。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董代富 ‖ 納溪竹海巫氏保留的客家文化
    本文載《巴蜀史志》2018年第2期納溪竹海巫氏保留的客家文化董代富 瀘州市納溪區白節鎮大旺一帶的12萬畝竹海,形成於清代,是由客家人巫氏、林氏、王氏巫氏是廣東家族移民,入川近三百年來客家歷史實物、語言、墓葬、耕讀、風俗等文化保存完好,具有豐厚歷史底蘊。
  • 上帝如何從老天爺變為耶和華——利瑪竇天學與理學的碰撞
    上帝"最初便是華夏官方祭祀一脈相承的至高神昊天上帝,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老天爺",而利瑪竇將基督教唯一神耶和華翻譯為"上帝",其實恰恰是迎合中國的思想體系、將耶和華與昊天上帝等同進而令明朝士大夫得以接受基督教的過程,而利瑪竇的"天學"在這位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具有開端性意義的人物的思想體系中也是舉足輕重的。
  • 利瑪竇,明清時期傳教士的代表人物
    本系列將和你一起探索北京城的奧秘。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派人向清朝皇帝遞交國書,請求通商。第二年八月,馬嘎爾尼等率領貢船沿大運河北上,達張家抵灣,清朝派欽差大臣到張家灣迎接。當時清政府對外國使臣有個要求,就是要他們拜見皇帝時要行叩頭禮。
  • 四川這一個市,由內江代管,被稱為「牌坊之鄉」,卻保留客家文化
    隆昌市,隸屬四川省,由內江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四川省東南部、內江市的南端。東鄰重慶市榮昌區,南接瀘州市瀘縣,西連自貢市富順縣和自貢市大安區,北與東興區相鄰;距成都市210公裡、重慶市138公裡。2017年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隆昌縣,設立縣級隆昌市,隆昌市由四川省直轄,內江市代管。交通推動經濟圈隆昌處在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渝經濟帶中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自古以來北接秦隴、南通滇海、西馳敘馬、東達荊襄,以彈丸之地而當六路之衝,被譽為「川南門戶」,重慶直轄後,隆昌即成為「川渝合作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