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與南昌:教會中國化暨本地化」研討會系列
天主教江西教區喬天慶神父在「利瑪竇與南昌:教會中國化暨本地化」研討會發言,他結合利瑪竇的「敬天祭祖」觀做思考,以贛南客家文化與當地教會的融合為例論述樂教會本地化問題。
喬神父說,17世紀的中國禮儀之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異同:中國人有祠堂,西方人有教堂。在中國是人找神,在西方是神找人。中國人的祠堂用於追本溯源,尊祖敬宗,從人的根源找神。找信仰,找人的歸宿。西方人的教堂用於宣講天道,祈禱敬鬥,從神的降世賜予人救恩,使人認識神,得知人是神的肖像。他認為,利瑪竇提出的對中國「敬天祭祖」的觀點是利瑪竇為中國教會本地化所做的貢獻之一,當今教會從實際牧靈福傳的角度來探討教會本地化是有意義的。
喬神父從三個方面對教會本地化做了闡述:從客家祠堂文化談敬天祭祖、從王母渡教堂與祠堂(敬天與祭祖)的結合看教會本地化、從牧靈角度談教會本地化。
一、從客家祠堂文化談敬天祭祖
喬神父指出,利瑪竇有「他們(中國人)並不認為逝去的人是神,不向他們祈求什麼,祝望什麼,與偶像崇拜無關,或許也能說那不是迷信」的觀點,但是利瑪竇得出祭祖不是迷信的結論也是經過了拒絕、排斥到明白、接受,再到肯定、贊同的過程的。
利瑪竇傳教重要階段的幾個落腳點:廣東肇慶、韶州、贛州、南昌、南京、北京的路線看出,前面幾個傳教地點都是客家人生活的地方,而敬天祭祖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客家人重視伺堂、祠堂的堂號、堂聯、修族譜、祭祖先是表達他們對先人的孝道和對同胞的尊重。可以說祠堂承載了天道與人道、敬天與祭祖,思念祖先、弘揚祖德的文化,體現了人心本性對祖先慎終追遠的孝德和對天的敬畏。
喬神父說:「中國人的宗教精神是以人為主的,即使信神,舉行神的敬禮,或甚至談到靈界和來世,也是為了教人好好地活於今世。『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就是中國文化對宗教的基本態度,要我們扎紮實實地活在地上,而仰體天心,井按照上天的意旨,而造福世人。因此,客家人對敬天祭祖的概念絕對不是一種物質的層面,實際上是指向了一個精神的層面。」
而從利瑪竇的觀點來看,這些存留在民間的儀式,是表達人們對先人的孝道,也令人慎重追遠想到天主不過,他希望中國人在皈依信仰後能「把這份孝心,改為對窮人的施捨,以助亡者之靈」。他認為祭祖是中國人用來維繫孝道這一倫理原則的習俗,從教會的立場來看,它不是宗教儀式不是所謂的偶像崇拜。
二、從王母渡教堂與祠堂(敬天與祭祖)的結合看教會本地化
喬神父論述,無論是利瑪竇神父在中國福傳之路的適應策略,還是今日教會融合客家文化的思想,都說明要實現教會木地化必然要經歷文化融合的過程。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在耶穌會利瑪竇神父之後,即2630年道明會和方濟會在福建傳教,由於他們的看法與耶穌會的不同,就因當地祭天、祭孔、祭祖的文化與信仰的差異而產生了衝突,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禮儀之爭」。直到1938年12月8日,羅馬傳信部頒布《中國禮儀救令》,許可中國教友和傳教士祭孔祭祖的儀式,這對中國教會而言,真是雨過天晴。實際上,中國禮儀之爭就是探索本地化神學觀點尚不融合的爭論,致使中國教會喪失了三百年福傳的黃金時期。喬神父認為,這實在是令人惋惜。
1924年6月份,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中國天主教主教會議,其主題是建立一個「正常的、自由的和中國化」的天主教會。1972年春節,假《聯合報》副刊,于斌主教撰文「我為什麼提倡敬天祭祖禮」,稱「敬天祭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之,可以「敦教化、厚風俗」於
今日社會,這是宗教家所追求的理握之一;敬天是對天主的祟拜,相等於獻「彌撒」,祭祖是對祖先的追念;他認為中國人歷代祖先都有「敬天祭祖」的活動,這就是信天。成世光主教也做反省指出,中國人祭祖,原是極好的事,並且有組福音的傳行,因為祭祖是孝道的表現,並且祭祖是承認人的靈魂不死不滅。
贛南客家祠堂作為一個家族的中心,尤其是作為祖先像或靈位所在地這一象徵意義的場所,這就使得客家人的許多活動在祠堂內舉行,包括信仰天主教的家族村落。喬神父根據其在贛州十多年的牧靈經驗,驚奇地發現贛南教會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即這是一個純客家人的教會。
贛南十八縣(原每個縣都有教友,今只有10個縣)教友人數約有2-3萬、教堂10餘座、6位神父、2位修女,原彌撒聚會點有幾十處,且大部分教會活動都在農村家族的祠堂裡舉行,如:坪路謝家、王母渡鄭家、羅峰吳家、劉家、蟠龍繆家、三江老鄒屋鄒家、唐口王村王家、太窩陳家、三子上葉家等等,而大部分教會活動點的負責人就是當地家族的「頭人」。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因聚會點在祠堂,當地教會並不因為神父少或沒有神父而停止信仰祈禱活動,教友們在家族頭人的帶領下繼續傳承延續,誦經祈禱恭敬天主,祭祀祖先。他們知道身為教友不能迷信,不能崇拜偶像,即使面對自己的祖先也要遵守教會的禮規,這是幾百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的規矩。
神父為牧靈的需要,每逢教會大瞻禮、主日、節日、家族的婚喪嫁娶、祈福祝壽等經常會去各個祠堂照顧教友的信仰生活,為他們施行聖事。每次教友們團聚在祠堂,就會用一口流利的贛南客家話念經祈禱,唱歌讚美,參與彌撒。
當然,教友家族的祠堂與外教人家族的祠堂略有不同,信教家族的祠堂祖廳正中所掛的是天主全能聖像或耶穌苦像,聖像之下是祖先像或靈位,表示天主是神應當在上,神要光照庇護祖先及後代子孫。祭祖的時間一年只有兩次,即年初一新年祭祖和清明祭祖。祖廳供桌上的供品也有所不同,教友不能像外教人一樣擺放豬肉、雞、魚,各式糕點和水果,要按祖宗傳下來,不違背信仰的禮規擺上供品,然後貼對聯、獻鮮花、灑聖水、放鞭炮、點蠟而不焚香,再按家族的規矩誦聖教會經文信經、天主經、聖母經、光榮經、降福經,祈禱跪拜天主,紀念祖先。祭祖禮畢後請神父為全家族舉行感恩聖祭。
由此可見,客家人對敬天祭祖是源自人心本性的報謝天恩和感恩祖先,他們不但重親情及宗族血緣的關係,而且他們更重視「敬天」的觀念,以揭示「天道」與「人道」之間的仁德相配,和諧相應,互通融合。可以說敬天祭祖在他們的生活中早已融為一體。
贛縣王母渡鄭家的教會就是一個實例。喬神父根據史料介紹,該教會由利瑪竇於1595年後(具體年代不詳)在贛縣桃江狗尾窩雞冠峰那裡建立。如今的王母渡鄭家教友168人,系祖傳信仰,家族繼承先人遺志信奉天主教,淳樸善良,遵紀守法,愛主愛人。
現有教堂為第三次重建的兩層建築,第一層為祠堂功能,第二層是教堂。正面為羅馬式,側面為客家牌坊式,意為教會信仰與客家文化的結合,是表達敬天與祭祖合一的建築。事實上,新教堂建成後(由家族奉獻建成)後,教堂成為該家族的中心,既可以恭敬天主,又可以追念祖先。
喬神父指出,可以說王母渡教堂為家族而言是真正的光宗耀祖,天主籍著教會讓家族更加和睦相愛,團結互助,懂得百善「孝」為先的重要。為教會而言是真正的榮主救靈,教會借著祠堂帶領家人更加虔誠熱心,愛主愛人,明白「愛」是家族的紐帶,實踐天主愛的誡命才是我們的信仰。
喬神父總結道,因此,在發展教會本地化的過程中,必會與當地的文化互融,包括禮儀、經文、藝術、建築等等,王母渡教會把教堂與祠堂,敬天與祭祖,古今與中西,信仰與民俗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敬天祭祖」就是「敬主愛人」的思想,為贛南教會而言是一次教會本地化的嘗試。如聖保祿宗徒所說的:「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位的是總要救些人。我所行的一切,都是為了福音,為能與人,共沾福音的的恩許。」(格前9:22-23)(新教和合本聖經經文為林前9:19-23)
三、從牧靈角度淺談教會本地化
喬神父認為,教會應當遵從宗徒(使徒)路線,隨方設教;學習利瑪竇,隨方入俗;如同客家人重視家族,傳承信仰;並且要紮根基督,活出信仰。
他最後總結道,在中國的文化中,敬天祭祖是天經地義的事,客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因著他們從中原舉家南遷,遠離家鄉、思念祖先的經歷,形成敬天祭祖的祠堂文化,體現了對祖先慎重追遠的孝德。贛南王母渡的教堂融合了本地文化,表達了客家人敬天祭祖的情懷,是揭示中國「天道」與「人道」之間的仁德相配,為贛南教會本地化是一次新的嘗試。因此,從「利瑪竇南昌福傳模式」可看出,當今教會要在本地文化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融入本地文化,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教會。為具有深厚客家祠堂文化的贛南教會而言,祠堂不僅維繫家族的血緣關係同時也傳承了信仰,教會應借著本地文化的特色,重視家族,傳承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