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在學者、親友眼中是何模樣?又有何不同?7月18日,「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南懷瑾先生文化史觀述略」講座在溫舉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雷泉、南懷瑾之孫南品仁、原金溫鐵道開發有限公司辦公室經理馮大明等嘉賓共同講述他們眼中的南師。該講座由世界溫州人家園管理中心、世界溫州人博物館、世界溫州人云社區、溫州南懷瑾書院主辦。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是藥山禪師的一句名言,也是南懷瑾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王雷泉以此為題詮釋南師的文化史觀和生平作為:「南懷瑾的文化史觀,源於他對人生苦迫性的否定及超越。他有著高高山頂立的智慧,具有洞徹世情的冷峻目光;也有著深深海底行的悲願,具有民胞物與的火熱情懷。而他自覺將自己的高深智慧,躬行於現實人生;且在默默無聞中,撒播無形的種子,盡己所能教化弟子行利國利民之事。」
而在南品仁眼中,祖父最深切的教誨就是:「存平常心、做平凡人、行平常事。」他說:「爺爺總是教化我們南家子孫要自立、平凡。爺爺籌劃修建金溫鐵路時就寫了一封家書,要求所有南家子孫及親戚不得參與金溫鐵路公司及相關工程。他對自己非常自律,大家都知道他愛穿長衫,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他那件長衫裡面都穿破了,破了補著穿也不捨得扔;他自己的一切事務都自己打理,從不喜歡麻煩別人。而對利國利民之事,他卻總說『功勳富貴原餘事,濟世利他重實行』,像籌措金溫鐵路資金那麼難,他都會努力去做。」說罷,他將自己珍藏多年的爺爺南懷瑾於1989年至2002年間使用的公文包拿了出來,當場捐贈給溫州南懷瑾書院典藏(如圖)。
而談起南師,馮大明總是感慨萬千。「1992年金溫鐵路開工以前我就在辦公室工作,那時南師人在香港,所以經常是文件傳真往來,每次我都是在半夜接到他的傳真。」他說,他與南師第一次見面是南師在1994年廈門南普陀寺主持「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課程,「那時他勉勵金溫員工在金溫鐵路建設困難面前一定要堅持,他說修橋鋪路是為子孫後代積福積德的大事。」
馮大明回憶說,當天南師當場送他籤名的《論語別裁》,之後還連續多年寄賀卡和籤名書籍給他。說罷,他拿出了珍藏多年的「七件寶貝」捐贈給南懷瑾書院,包括南師寄給他的賀卡、金溫鐵路開通當日的紀念版信封、金溫鐵路第一張車票和乘車卡等。
南懷瑾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書院啟動展覽館提升改造,並著手與南師有關的書畫類、出版物類、史料類、實物類展品收集工作。截至目前已收集到百餘件展品,計劃於今年年底陳列展出,讓市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南師。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張新彤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