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文化史觀述略講座在溫舉行 學者、親友講述他們眼中的南師

2020-12-14 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訊 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在學者、親友眼中是何模樣?又有何不同?7月18日,「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南懷瑾先生文化史觀述略」講座在溫舉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雷泉、南懷瑾之孫南品仁、原金溫鐵道開發有限公司辦公室經理馮大明等嘉賓共同講述他們眼中的南師。該講座由世界溫州人家園管理中心、世界溫州人博物館、世界溫州人云社區、溫州南懷瑾書院主辦。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是藥山禪師的一句名言,也是南懷瑾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王雷泉以此為題詮釋南師的文化史觀和生平作為:「南懷瑾的文化史觀,源於他對人生苦迫性的否定及超越。他有著高高山頂立的智慧,具有洞徹世情的冷峻目光;也有著深深海底行的悲願,具有民胞物與的火熱情懷。而他自覺將自己的高深智慧,躬行於現實人生;且在默默無聞中,撒播無形的種子,盡己所能教化弟子行利國利民之事。」

  而在南品仁眼中,祖父最深切的教誨就是:「存平常心、做平凡人、行平常事。」他說:「爺爺總是教化我們南家子孫要自立、平凡。爺爺籌劃修建金溫鐵路時就寫了一封家書,要求所有南家子孫及親戚不得參與金溫鐵路公司及相關工程。他對自己非常自律,大家都知道他愛穿長衫,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他那件長衫裡面都穿破了,破了補著穿也不捨得扔;他自己的一切事務都自己打理,從不喜歡麻煩別人。而對利國利民之事,他卻總說『功勳富貴原餘事,濟世利他重實行』,像籌措金溫鐵路資金那麼難,他都會努力去做。」說罷,他將自己珍藏多年的爺爺南懷瑾於1989年至2002年間使用的公文包拿了出來,當場捐贈給溫州南懷瑾書院典藏(如圖)。

  而談起南師,馮大明總是感慨萬千。「1992年金溫鐵路開工以前我就在辦公室工作,那時南師人在香港,所以經常是文件傳真往來,每次我都是在半夜接到他的傳真。」他說,他與南師第一次見面是南師在1994年廈門南普陀寺主持「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課程,「那時他勉勵金溫員工在金溫鐵路建設困難面前一定要堅持,他說修橋鋪路是為子孫後代積福積德的大事。」

  馮大明回憶說,當天南師當場送他籤名的《論語別裁》,之後還連續多年寄賀卡和籤名書籍給他。說罷,他拿出了珍藏多年的「七件寶貝」捐贈給南懷瑾書院,包括南師寄給他的賀卡、金溫鐵路開通當日的紀念版信封、金溫鐵路第一張車票和乘車卡等。

  南懷瑾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書院啟動展覽館提升改造,並著手與南師有關的書畫類、出版物類、史料類、實物類展品收集工作。截至目前已收集到百餘件展品,計劃於今年年底陳列展出,讓市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南師。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張新彤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從鐵路到心路……這場講座吸粉無數,聽他們還原「不一樣」的南懷瑾
    椅子加了一波又一波,7月18日,主題為《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南懷瑾先生文化史觀》的講座在世界溫州人家園甌說廳舉行,原本只能容納80人的會議室,硬是擠進了100多位慕名趕來的市民,全場座無虛席。南懷瑾的文化史觀王雷泉自1989年開始與南懷瑾結緣,雙方曾有過比較多的交流和探討。「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是藥山禪師的一句名言,也是南懷瑾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王雷泉以此為題詮釋南師的文化史觀和生平作為:「南懷瑾的文化史觀,源於他對人生苦迫性的否定及超越。
  • 南懷瑾先生五封家書與浙江金溫鐵路的故事
    南懷瑾先生是浙江樂清人(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畢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研儒釋道。曾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著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等三十多部,且被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八種語言。
  • 金溫鐵道公司與南懷瑾書院籤訂「文化共建基地」協議
    9月30日下午,省交通集團金溫鐵道公司與溫州南懷瑾書院籤訂「文化共建基地」框架協議,旨在共享文化資源,立足「南師」文化影響力,促進雙方合作共贏。現場,金溫鐵道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葉波,南懷瑾書院執行院長吳東代表雙方籤下協議,共同見證南懷瑾先生與金溫鐵路之間的又一個故事。眾所周知,南懷瑾是著名國學大師,也是金溫鐵路建設的催生者。
  • 向子平、劉雨虹:南懷瑾先生最後的時光
    向子平:南門編輯劉雨虹的眼中釘張中行作品劉編輯初到中國,曾拜訪在北京的學者大家張中行先生。她老人家打著南先生的大旗,對張中行先生說三道四。張老拜讀南先生的大作,曾以學院派的治學方式,對南先生有些說辭提出了批評。
  • 紀錄片《 南懷瑾先生 》合集
    南懷瑾先生——上集————下集——介紹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臺灣,並受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的病危消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
  • 南懷瑾是騙子還是高人?北大教授:他的書狗屁不通、文盲村夫才讀
    南懷瑾可謂是近些年來「國學」領域的熱點,此公雖於西元2012年9月29日往生,但關於他的爭論卻一直不斷。南懷瑾先生博採三家而立足兩岸,在海內外都有無數的追隨者,當然,批判他的人也不計其數。追隨者尊稱其為「南師」,甚至認為他是「菩薩再來」的弘法居士,很多人都從他的講座或者是文字中受益。
  • 南懷瑾的告誡:春風得意時,看看這三句話,規避好事變壞事
    他就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這是我早期在南懷瑾的開示語錄中無意間發現的。猶記某次開壇講座,被問及「人到底應不應該執著於名利財富」時,南師卻是一語道破其中的弊端所在。為了解答眾人心中的迷惑,南師在講座過程中一一為大家分析,聽完南師的一番解釋,我突然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體會。今日我便藉此機會,將南師的教誨分享出來,希望大家在春風得意時,看看這三句話,希望對你有警示作用,避免好事變壞事。
  • 林宏偉:情系故鄉 做溫州文化的挖掘者、傳播者和創造者
    其中,自然離不了溫州老鄉——被譽為傳奇人物的一代宗師南懷瑾。  南懷瑾是溫州著名鄉賢,祖國和平統一的推動者、「金溫鐵路」的催生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者、傳播者和弘揚者,被公認為是繼唐朝永嘉大師以來,溫州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人。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是聖人,菩薩,隱士,國學大師,還是騙子?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是聖人,是菩薩,是隱士,還是騙子?當代「國學大師」的傳奇人生。一、南師懷瑾,一生傳奇南懷瑾老師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有些人說他是當代聖人,師承孔孟,復興文化。從聲名遠揚的學者作家,到廟塔寺院的宗教人士……南懷瑾老師的教育理念得以實踐,南懷瑾老師的思想精神在祖國大地遍地開花。三、漂泊一生,落葉歸根南懷瑾老師遊歷過祖國的名山大川,他的足跡幾乎遍布祖國的五湖四海。
  • 亓效亮: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
    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亓效亮《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為南懷瑾先生昔年(1943-筆者青年時初讀南師《金剛經說什麼》,對三十二品偈頌,深為感佩,即生賡和之心,因淺見寡學,久難成篇,畏難而罷。人到中年,耽習格律,吟詠成癖,不揣淺陋,重拈偈頌,步南師偈頌原韻皆和七絕一首,以紀廿五載殊勝因緣,筆者不解佛法,和詩純屬文人妄見,蠡測管窺,貽笑方家難免。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拳拳丹忱,略表仰慕緬懷南師之情。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前言歡迎大家來到新一期的「淵回說南」節目。淵回說南,還原歷史真相,為大家訴說南懷瑾老師傳奇人生。南懷瑾老師最早的照片南懷瑾老師的母親南懷瑾老師的父親仰周化度有福氣,懷瑾握瑜號玉溪春風暖暖,綠上枝頭,鳥語嬉戲。
  • 南懷瑾:「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書只宜文盲村夫看
    在當代「國學」圈,已故「頂級大V」南懷瑾先生,大概是最神秘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他的書,每年售出近百萬冊,可「譽之則尊如菩薩,抑者則貶為蟊賊」,透著巨大反差與尷尬。▲南懷瑾樂清故宅.其父南仰周為當地鄉長南懷瑾一生,95年雲水生涯,都是隨緣任運,從未出過家,也沒上過一天大學,既非和尚也非教授。在世人眼中,他更兼江湖術士、武術高手、國故學者、佛教上師、道家修習高士、旁門左道大師、縱橫捭闔的廟堂策士等形象標籤。是以所寫,既深又雜,既專業又粗蕪,泥沙俱下,良莠不齊。
  • 《漫談中國文化》:南懷瑾化古為今講訴經濟生活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漫談中國文化》是南懷瑾先生在2007年舉行的三次演講的內容記錄,內容包括:新舊文化的企業家反思,國學與中國文化,漫談中國文化與金融問題。本書從《管子》《貨殖列傳》《食貨志》等中國古代典籍的財貨觀切入,分析講述近一個世紀的金融、企業及管理體制的演進,化古為今,視野廣闊。書開篇第一章講的是:新舊文化的企業家反思。文章中南懷瑾先生主要講訴了現代企業家在發展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以及如何向中國文化取經,利用中國文化的優勢來解決問題。
  • 南懷瑾缺乏地理和歷史常識到如此地步?
    一時之間,烏煙滾滾、群情激憤,很多南懷瑾的死忠粉多表示萬難接受他們的「南師」竟然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江湖把式。有一位「南粉」非常不滿的對我說,「南懷瑾是傳統文化人,又不是科學家,你憑什麼拿學術要求去評價南懷瑾?」對此,我反駁道,「莫非做一個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就一定不能是嚴謹的嗎?莫非信口開河就必須是傳統文化人的標配嗎?」
  • 南懷瑾的故鄉情
    南懷瑾先生對此頗為感慨,他說:「人,畢竟就是那麼平凡。多少宗教上的大師,都受到得道還鄉的苦果。」得道還鄉也是南懷瑾先生一生的抉擇。他學道於四方,卻念念不忘「我是溫州府樂清縣人」,總是不厭其煩對眾人講解「你們知道嗎,我們家鄉樂清的』樂』,是個多音字,不止有4種讀音」。他為家鄉發展奔波,幹成了籌建金溫鐵路等大事。
  • 南懷瑾更像江湖術士?北大教授:他的書是民間演義,全是胡言亂語
    "你不相信你眼中的我,卻相信別人口中的我。"——宮崎駿飽受爭議的文人從來都不少,就拿南懷瑾來說,他被不少人稱為"一代宗師",也被一些人稱為"滿口胡言的大騙子"。雖然後來南懷瑾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績,但還是有些看不慣他的人緊抓著他小學畢業考試倒數第一的事情不放,好像這個"汙點"就必須跟隨他一輩子,再大的成就也抹不掉。更可笑的是,真的有一些人因此對南懷瑾"由粉轉黑",也許他們眼中的大師就必須得是從小優秀到大的吧。
  • 實業家南懷瑾:新時代的商業座標
    這裡人傑地靈,商業繁華,文化深厚。宋代楊蟠詩讚:「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繞畫樓。是處有花迎我笑,何時無月逐人遊。西湖宴賞爭標日,多少珠簾不下鉤。」  現代溫州,更是一座充滿智慧與故事的城市。溫州人以「商行天下」而遐邇聞名,他們吃苦耐勞,勇於開拓,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被譽為「東方猶太人」。
  • 「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南懷瑾其人:「我的一生,一無所長,一無是處。」南懷瑾的身份標籤很多:教授、國學大師、學者、哲學家、宗教家、武術家……種種成就集大成於一體,鮮有的奇人。央視曾在南懷瑾先生辭世三周年時,製作播出記錄片《先生·南懷瑾》,其中第一句評價便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 林宏偉:情系故鄉 做溫州文化的挖掘者和傳播者
    林宏偉,溫州樂清人,曾在樂清市府辦、溫州市交通局、西泠印社、中華工商時報和國務院參事室等單位供職,現為南懷瑾文教理事會理事、溫州南懷瑾人文公益基金會理事。身在異鄉數十年,但他始終情系家鄉文化事業,通過在外各種渠道、資源,挖掘鮮為人知的溫州歷史文化,搭建溫州同外界的溝通橋梁。
  • 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他的這種治學是有方法錯誤的,嚴格意義上說,他都不能算一名合格的學者,而是蒲松齡類型的「故事整理家」。南懷瑾1當然,我的批判又遭遇了南懷瑾粉絲的反批判。他們拿不出任何證據來反駁我的觀點,就直接一句話,說「宗師也是你可以詆毀的?」他們還認為,「詆毀南師,證明自媒體的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