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董秀雲一行向西追尋長徵大部隊,途中遇到老百姓送米送糧,董秀雲拿出紙筆,一一寫下欠條。老百姓很意外,也很感動,他們說:「你們有槍,有傢伙,還給我們打欠條。」
堅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樣的場景在電影《半條棉被》中多次體現,這不僅是一項紀律,更是對每一名黨員幹部的作風要求。
02行軍途中,董秀雲遇到受傷的機槍排排長張冬生,便拿出棉被為他遮風避雨。遇到受傷更重的戰友,還在擔架上的張冬生毫不猶豫地把棉被分給了戰友,他說:「我的傷快好了,你多蓋點。」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共產黨是有一條棉被能分給戰友的人,更是有一條棉被也要分一半給老百姓的人。
03董秀云為何參軍?緣起於一句「負氣」話——「你能當紅軍,我也能!」作為童養媳長大的董秀雲,在韓家兢兢業業照顧「公婆」多年後,等來的卻是「丈夫」老韓的一封休書。老韓離家成為紅軍後,選擇放棄包辦婚姻,歸還董秀雲自由。
執拗的董秀雲負氣參軍,這段經歷不僅讓她從一個足不出戶的農村婦女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戰士,更讓這個原本視「被休」為恥辱的保守女性成長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先進思想、敢於追逐真愛的新女性!
04參軍後,董秀雲去衛校學習護理,成為了一名衛生員。在戰場上,她不僅與老韓重遇,還背著受傷的他穿越火線,救了他的命。終於,身份、見識對等,思想、心意相通的兩人歷經磨難後喜結連理。
新婚那天,老韓對董秀雲說:「以前你背過我,今天我也堂堂正正地背你一回。」軍人的口中沒有花言巧語,最樸實的話承載了最深的情,堪稱電影中最美的情話。
05「這是我添的棉花,你娘繡的面,這一床被子,就是一輩子,就是家。」董秀雲與老韓結婚那天,奶奶為他們送來一床嶄新的棉被。
一被子,一輩子。這條棉被不僅凝聚著長輩滿滿的愛,也是他們對老韓和董秀雲這個小家庭最美好的希冀。
06「大人,餓了嗎?」「大人……」 與董秀雲一行初相識時,瑤族婦女徐解秀的言行舉止中總帶著恭敬。儘管發現紅軍和其他的兵不一樣,但深受過兵、過匪侵擾的徐解秀和村民們,依然心存畏懼和防備。董秀雲告訴她:「不要叫我大人,共產黨不興那個。紅軍都是窮苦百姓,咱們都是一樣的出身。」
這句話不僅讓村民卸下防備,也為紅軍的許多行為做了最佳註解。為什麼給百姓留下欠條?為什麼攢錢為素不相識的村民修建房子?為什麼行軍?為什麼革命?……為了「孩子能睡得安慰」,為了母親「不再提心弔膽」;不僅為了「你們」,也是為了「我們」,因為我們是一樣的出身,同氣連枝。
0721師師部報務員廖小湘維修發報機時,接到上級指令:阻擊敵人,掩護縱隊轉移。但此時的21師已遇敵機轟炸,倖存人員無幾,而電報沒有完全修好,無法向上級反饋情況。面對這個難題,在明知敵我力量懸殊,很可能有去無回的情況下,董秀雲一行選擇代替21師,堅決執行命令。
她說:「我什麼都不想,我只想挽救更多的生命。我不是21師的人,但我是紅軍,在這一刻,我們都是21師的人。」
「紅軍衛生部野戰醫院擔架排排長董秀雲堅決執行命令!」
「21師師部報務員廖小湘堅決執行命令!」
「13師37團一連連長羅衛國堅決執行命令!」
「101團三連機槍排排長張冬生堅決執行命令!」
…………
「堅決執行」,擲地有聲,電影迎來最高燃、最催淚時刻。
08半條棉被,一心為民。董秀雲一行即將開拔,分別時,她想把自己的棉被留給徐解秀一家,讓孩子冬天不再受冷挨凍。徐解秀不肯,一番推讓後,董秀雲執意拿出剪刀,將棉被剪成兩半,留下一半送給了徐解秀。她承諾:「這被子咱們一家一半,等我們打了勝仗,再找你回來兌這半床被子。」
一條棉被,從小家走向家國大義,從代表著對一個小家庭的美好祝福,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與人民魚水情深的象徵。
09「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雨綿綿秋風寒,樹樹梧桐葉落盡,愁緒萬千壓在心間,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十萬百姓淚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紅軍啊,革命成功早回鄉……」
董秀雲一行出發前往延壽山阻擊敵人,徐解秀和村民們一步一送,再三叮囑紅軍戰士,「要回來,要活著回來」!短暫的相處,結下了最深的情誼,現實生活中,徐解秀的後人一直在等待女紅軍歸來。
10延壽山戰鬥結束,滿地的泥濘與彈殼無言地訴說著戰鬥的慘烈。暴雨停歇,烏雲消散,陽光乍現,電影呈現出開放性結局——身受重傷的董秀雲看到了丈夫老韓的身影,告訴他:「我們有孩子了。」
一路以來,董秀雲在追尋大部隊的同時,其實也在追尋「生死未卜」的丈夫老韓。她此前說過:「從野戰醫院出來,就是為了活著找到老韓,我也希望他能活著,我有了他的孩子,我想孩子在出生的時候,能夠見到自己的父親。」
結局不論真實還是虛幻,電影為董秀雲實現了願望。從小家庭到家國大義,再重新落腳到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情感,一句臺詞勝過千言萬語,描繪出最真實的人性,最動人的真情。
(按出場順序排名)
圖片設計:張豫
文:曾靜
轉自瀟湘院線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