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體向上和伏地挺身都是徒手健身運動,是用自己的體重做抗負重的力量鍛鍊(引體向上要承受百分之百的體重;伏地挺身要承受百分之七十的體重),雖然都是以上身手臂為主的運動,但是肌肉受力的部位不同,肌肉收縮的方式不同,外力發力的感覺更不同,所以兩者就不一樣了。
一、肌肉受力的不同部位
引體向上的正手(標準握距)主要肌肉的受力部位為前臂肱橈肌、肱二頭肌和背闊肌(寬握時背闊肌受力最大;反手窄握時肱二頭肌受力最大);伏地挺身時(標準肩寬)主要肌肉的受力部位為胸大肌、三角肌前束和肱三頭肌(寬握時三角肌受力最大)。因此二者肌肉部分的力量並無關聯。
二、肌肉收縮方式不同
引體向上和伏地挺身動作都是骨骼肌受刺激、收縮、牽拉的特點,每個動作的完成都是由兩組肌肉共同配合進行,屈肘和伸肘的動作是共同完成的,但兩者的動作方式不同,引體向上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屬於屈肘動作;做伏地挺身伸肘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二頭肌舒張,屈肘動作完全相反。因此,二者的行動結果也不同。
三、發力的感覺更不一樣
當我們做引體向上的時候,我們的手臂依靠背部協同發力,肱二頭肌會有緊張充沛的感覺;而當我們做伏地挺身的時候,我們的胸大肌和手臂協同發力,胸大肌會感覺滿滿,肱三頭肌會有緊張的感覺。因此,二者的主觀發力意識部位不同。
可說,引體向上和伏地挺身是完全不同的力量訓練方式,這兩種訓練方式的形式都比較獨立,沒有哪一種更容易(比如鑽石伏地挺身),哪一種更難(反握引體向上更容易),或者說練習的方式對另一種有幫助。應當說,引體向上和伏地挺身可以同時進行,這樣可以使手臂的力量,胸背的力量能夠全面提升,也有利於增加肌肉的圍度。假如在初學階段引體向上做不好,可以做半程運動或者藉助輔助式引體向上器進行鍛鍊,鍛鍊要堅持,不要輕易放棄!
實際上,這一問題與科學不可科學無關,引體向上不能做,不外乎兩個原因,自己的基礎力量太弱,體重太重,要做好引體向上,首先要加強基礎力量,引體向上對於手臂和背部的基礎力量要求很高,相對你做伏地挺身可以加強到手臂力量,但伏地挺身的強化力量非常有限,而且在短期內很難提升力量,所以你要做好引體向上,單獨練習伏地挺身沒有什麼效果,但不是說伏地挺身沒有效果,而是效果不好,這一點是否科學都沒有關係。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引體向上,引體向上是一種非常經典的完美的體能強化訓練動作,相對來說也非常器械訓練對於壓力來說,引體向上是一種非常安全的動作,一般不會對關節產生壓力,所以引體向上是一般體能訓練中的一個常規訓練動作,現在任何地方基本都有引體向上的訓練設備,因為引體向上簡單有效,而且可以訓練到很多部位,幾乎上半身的所有部位,引體向上都可以訓練到,就像手臂、背部、肩部、胸肌、腹肌等部位,引體向上都能完全刺激到。
引體向上也被稱為背部訓練之王,可見對背部進行引體向上訓練有多重要,其實做好引體向上並不難,只要把手臂的力量提起來就可以了,只要你的手臂有足夠的力量,就可以很容易的把身體拉上去,下面為你整理出一套關於如何做好引體向上的動作和引體向上的各種變式,當然你要做好引體向上的各種變式訓練,首先要做好引體向上的基本動作。
以下四個動作主要是關於如何做好基礎引體向上的技巧,當然你也要不斷地提升手臂力量。練習前2步,每步做4組,每組20次,主要是為了增強你手臂的力量,後2步主要是為了提高引體向上的前期練習技巧,這種技巧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掌握訓練
運動一划自重槓鈴,
運動二:自重槓鈴在低位划船,兩個動作在訓練時都要注意,不要用身體的慣性把身體送上去,要用手臂力量把身體拉上去,
用啞鈴或板凳放單槓下面,腳踩在上面,用力起跳,身體向上,然後在起跳過程中放慢速度,緩慢下降,這樣也能達到訓練的效果,對於初期訓練這很有效,3組每組做15次。
這也是一項技巧動作,是利用身體的慣性把身體送上去,這一動作相對上一動作稍難一點,但相對的訓練質量也有所提高,當身體送上去後,停頓1-2秒,然後緩慢下降身體,記住手臂的力量一定要控制好,這樣才會有一種刺激感,做3組,每組做10次,這樣訓練,你很快就能做一個標準的引體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