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山東臨沂人,紹興是後遷來的。但遷到紹興,古時的會稽後,就一直在此,直到終老。他一生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尤其是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從而奠定了他書聖的地位。
大李今來到了浙江紹興,在古鎮上慢慢行走時,猛然發現了王羲之的住宅。住宅外牆為黃顏色,像寺廟一般,大李好奇,但進入宅子後便知,原來我們的書聖還是一個修煉有成的小道士(或許他兒子才是大道士)。 其實,王羲之不僅是道士,還是將軍。他有另一個別名就叫王右軍。
王羲之48歲的那一年,他獲得了一個外放的機會,當時的會稽內史王述母親去世,王述得離職守喪,於是,王羲之補缺,成為會稽內史,軍號右軍將軍。
在右軍任上,王羲之得以從容於山川風物,書藝精進,遂成中國書法史上第一號人物,完成了《蘭亭序》。 圖中的景致,正是通往王羲之住宅的古色古香的街道。
東晉時期上流社會對道教的信奉比較流行,王羲之是其一,因此他死後都是按當時道教的儀規下葬。據說,他有兩個兒子更是修道到了痴迷的地步。大李認為,道家能讓我們放下一些東西,但也不能完全照修,然後走火入魔。
但痴迷書法則可弘揚。王羲之因為痴迷書法,而成為書聖,從而千載流芳。 王羲之千載流芳,還成就了兩個成語,一個是入木三分,一個是東床快婿。
入木三分是,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東床快婿是:與王羲之同朝的郗鑑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鑑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聽說丞相王導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便有意在王丞相家選一個乘龍快婿的想法。
一天早朝後,郗鑑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爽快答應。 郗鑑命心腹管家,帶上禮物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鑑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
郗鑑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就由此而來。 東床快婿的主人公就是王羲之。
還有書成換鵝的故事。王羲之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大李少年時沒有特立獨行,成不了東床快婿;而且書法也爛,換不來鵝。不過,今到聖房了,倒是可以在房子前留個影,沾點仙氣。 據說古代的人,如李白、岑參、蘇東坡,他們經常滿世界遊歷,就是尋找仙人和沾仙氣的。大李就學這一點。
沾仙氣不是在房子內和聖位牌位前站一下那麼簡單的,以大李的理解,應該拜三拜。大李拜了,不敢造次,也不能造次。
從書聖的「道院」出來,又是滿處的古城建築和窄窄的街巷。雖然這些街巷看起來不是那麼高大上,但那種慢悠悠節奏的「仙氣」似乎還是隨處可尋的。
比如這戢山街,說是當年王羲之的洗硯池。古代人寫字用的都是毛筆,用毛筆要硯墨,用完後又要洗硯盤。因此這硯盤和洗硯洗筆的池子是非常重要的。這麼說吧,文人的洗硯池,就如皇后娘娘的澡池一般。
再慢慢地逛,古城的江南水鄉味道就伴隨而至。小河在街邊穿過,街道與小河依偎。有時候,遠遠地看見烏篷船搖著過來,就有一種激動。
於是就要站到烏篷船的碼頭迎接,似乎迎接出遠門的家人似的。
而且,在這王羲之的地盤,甚至還幻想著那從烏篷船裡走出來的是王羲之。
去烏篷船碼頭,會踏過這座橋,或類似這樣的橋。 這座橋,是當年王羲之題扇的地方。那麼,題扇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次,王羲之路過這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婆婆嘗到甜頭,每次都要王羲之題字,當然,為感謝王羲之,也把自己做的餅子送給王羲之吃。王羲之難以應付,便躲到這條巷子裡。
王羲之字題了,餅也吃了。難以躲避後,又給婆婆的餅子題寫「躲婆餅」,並還寫:冬天賣餅,夏天賣扇。 現如今,到王羲之古宅附近閒逛,到處可見躲婆餅。大李也買來嘗了一個,味道還不錯。
走過躲婆巷,吃了躲婆餅,又經過了題扇橋,接下來可以看見王羲之書法陳列館的巷子。
王羲之兒孫滿堂。有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王羲之後人不避家諱,這裡藏著個大秘密,與西漢張良有關的秘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
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天師,是張良的八世孫。 大家知道張天師是誰吧?對!道家先祖,本名張道陵,被命名為天師,正一盟威道創始人。 我們在拜謁書聖和臨摹書聖字體的時候,被忘了對道家多一分關注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