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書法藝術家王羲之,因與王述不和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
他之除了喜歡讀書練字外,還有一個愛鵝的癖好。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性情,還能從鵝的體態、姿勢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山陰這地方有個道士,養的鵝都很健壯高大,很惹人喜愛。一天,王羲之看到道士養的鵝兩掌撥水,昂首前進,羽毛白淨,形態優美,心裡別提有多喜歡了,他便讓道士出個價錢,想把鵝都買下來。道士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就故作姿態地說:「這麼好的鵝哪能捨得賣掉,不過先生您要是真喜歡,就給我寫一本經來換。」
王羲之一聽這話,馬上答應,他用妍美流便的書法新體寫了一部《道德經》交給道士。道士如獲至寶,立即把那一群鵝裝在籠子裡,讓王羲之帶走。這就是傳為文壇佳話的「書成換白鵝」的故事。
王羲之為什麼特別喜歡鵝呢?正如前文所說,他從鵝的體態、姿勢領悟到了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他的執筆方法,後人領會是要求食指抬高,形成鉤子樣,大拇指放置在食指、中指之間,使食指如鵝頭那樣昂揚微曲。無名指內鉤,抵著筆管的下端,小指禁貼著無名指。筆管須直立,手指要實而手掌要虛。運筆時,要像鵝的兩掌齊力撥水的樣子,這樣才能運用自如,使全身精力都貰注到筆尖上。
清代著名書法家包世臣曾作詩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臺先將兩足安。悟人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起難。
王羲之為了書法細心豢養白鵝,刻意保留了白鵝的野性。不曾想,為此還鬧出一樁冤案。
原來王羲之有顆寶珠,常在書房用來摩挲雙手,以增強書寫時手指關節的靈活性。這一天,有個熟絡的老和尚來找他聊天,王羲之把老和尚請進書房裡,一隻大白鵝也搖搖擺擺地迎著老和尚叫,老和尚見了也很高興,不禁用手撫摸一番,稱讚不已。
第二天,王羲之再找寶珠時,卻百尋不見。又氣又急的王羲之懷疑是老和尚偷去,開始有意冷淡相待。後來,王羲之丟明珠的事情傳開了,也傳到老和尚的耳朵裡。心窄的和尚越想越氣,最後含冤莫白,暗自絕食而死。
過沒幾天,王羲之家的大白鵝死掉了,家人把死鵝拎到廚房拔毛剖肚,發現鵝肚裡有顆明珠。原來那天就是這隻鵝把明珠一啄,吞到了肚子裡。事情真相大白,王羲之悔恨不已。他就讓人把自己山陰所在的前廳和書房拆掉,在這一大片地基上蓋了座廟,並取名「戒珠寺」,用來悼念那位老和尚。
點擊關注,獲取更多
「名人軼事」「書聖」王羲之7歲學書,53歲時又給啟蒙老師點差評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原來還是個畫家,曾巧用腳趾偷畫怪獸藝術名人軼事|畫祖張僧繇,安樂寺畫龍於壁,點睛後破壁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