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平淡的書信往返累積,也許就像堆石頭蓋房子一樣。那一顆顆看似平凡的石子,終有一天,會凝聚為堅固又充滿存在感的房子。——中村好文
中村好文,是一位日本當代著名的建築設計師。
他設計過村上春樹、三谷龍二的住宅,還操刀過伊丹十三紀念館。
村上春樹評價說,是中村讓他實現了一輩子「一個人安靜地待在井底」的夢。
在中村看來,所謂住宅,並非只是一個將人的身體放進去,在裡面過日常生活的容器,它必須是個能夠讓人的心安穩地、豐富地、融洽地持續住下去的地方。
大抵是對住宅有著相同的理念,2009年春,遠在北海道的麵包師神幸紀給中村寄來了一封手寫信。
在信裡,神幸紀委託中村,幫他設計一間兼具生活與工作用途的麵包小屋,他的要求是:有一個能安放巨大麵包窯的麵包工坊,有砍柴小屋和存放柴火的地方,明亮舒適、不會太大的店鋪,以及依附在這些場所角落裡的生活空間。不誇張,很普通,從外觀看起來甚至不像是個店鋪,這就是我們心中想像的麵包店的樣子。
這封信像是一個開關,展開一個為期兩年的設計案的同時,還開啟了一段持續至今的友誼。
1.
麵包師神幸紀,家住北海道真狩村。
村子很小。他、妻子和四歲的兒子住在一個由車庫改造的小屋裡,經營著一家麵包店,以此為生。
作為麵包師,神幸紀多製作烤出來之後就放任不管的樸實麵包。不做任何的修飾,便意味著要格外注重麵包出爐的樣子。
這樣的質樸,與北海道的真狩村一樣。用神幸紀的話來說:在這片土地上,人們可以很自然地感知到素材和大地。
身處這樣的小村落,神幸紀在信裡寫下自己對麵包屋的期望:
我希望建築物的風格也是一樣的簡單質樸,在裡面工作時能讓人感到心裡很踏實,就像是置身於自然之中,依偎在自然的懷抱中。
收到神幸紀的來信,中村十分歡喜。
難得一見的手寫信、精準老練的行文風格、明亮質樸的麵包小屋,無論哪一點,都與中村趣味相投。
於是甚至還沒來得及碰面,中村就在第一封回信裡寫道:我現在的心情是,決不能把這份工作交給其他建築師!
3個月後,中村啟程,前往北海道,實地考察神幸紀的麵包小屋。
北海道一行,讓中村所有的想像落了地。
門口堆放整齊的薪柴、手工壘砌的柴燒麵包窯小屋、家中品味不俗的家具與畫作、質樸卻最具原始美味的麵包……
在這裡,中村找到了與東京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
回東京之後,他在給神幸紀的信裡寫:在這裡,人們的雙腳穩穩地踩在大地上,過著最像人的生活。這是怎樣一種生活呢?——既沒有不自量力,也沒有畏首畏尾,竭盡全力去實現自己堅信和力所能及的事情,滿足而充實。一言概之,這是一種「忠於內心的生活」。
2.
這一來一回之間,中村開始正式繪製「麵包小屋」的設計稿。
因為麵包屋佔地不大,神幸紀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這裡既是店鋪,也是住宅。
面對這樣混為一體的狀況,神幸紀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夠將生活的一切囊括進來,隨機應變、簡單質樸、明快爽朗」。
這意味著在有限的空間及預算的情況之下,不僅要安置巨大麵包窯和麵包工坊,還需要兼顧存放柴火的地方、明亮舒適的店鋪,以及神幸紀一家的居住空間。
帶著這樣的前提,從設計停車場到增加咖啡屋,從規劃儲藏空間到設計走廊,中村每一次推翻重來、不斷嘗試,一共為麵包小屋畫了六稿。
直到第七稿,中村才設計出令自己滿意的方案,雙方敲定後,最終定稿。
過去,從麵包窯到工坊需要有一段室外的步行距離,雖然不遠,但因為北海道的天氣,常常會受到雨雪的制約。
這意味著,每一次轉移麵包的時候,麵包師需要格外的小心。
現在因為多了走廊的設計,相當於有了一個緩衝地帶。不必擔心天氣的影響,還可以有一個轉換心情的空間。
一邊可以專注烤麵包的安靜場所,一邊是與顧客打交道的忙碌區域。神幸紀在烤麵包時懷有的「祈禱」之情,終於有了安放之處。
神幸紀來信裡寫「將麵包放入麵包窯時,以前的麵包師都會在胸前畫一個十字來前程祈禱。」以此為靈感,中村設計了組成十字架支撐烤麵包屋頂的兩根大梁。
如神幸紀在信裡所說:設備要完善,這就不用說了,精神上也要得到滿足,既能夠審視自己,也能夠沉下心來好好做麵包。...我一直深信,麵包窯裡棲息著神靈。一天的工作結束後,我甚至想對麵包窯說一聲:你辛苦了!
3.
定稿之後,施工也按照原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期間中村好文幾次來信,安撫神幸紀一家不必過早擔心外牆顏色選擇的同時,還耐心解釋基礎施工費時費力需要耐心守候。
由於日本風俗裡對上梁儀式尤其重視,儀式前夕,中村還寫信建議說,既然是麵包店,不如將撒年糕的風俗改為撒麵包。
不僅如此,還可以和附近農田裡工作的大叔大嬸打個招呼,再邀請孩子在幼兒園的小夥伴們和村民們一起,熱熱鬧鬧分享麵包小屋初建的喜悅。
神幸紀採納了中村的建議,上梁儀式當天將麵包高高拋起,灑向趕來參加儀式的村民們。
為了讓每個人都品嘗到美味,神幸紀一家專門做了5個紙箱的麵包,結果弄得孩子們懷裡都滿到塞不下。
那一天,所有人都開心極了。
上梁儀式落成之後,中村回顧收尾階段的設計過程,打算從東京派遣支援小組趕赴北海道進行作業。
本來以為大家難得來北海道,肯定會去泡泡溫泉,看看風景。誰知氛圍大不相同,施工人員每天從早上八點工作到日落時分,毫不鬆懈。
不為辜負大家的工作熱情,神幸紀一家每天都準備好可口的飯菜和充足的啤酒。
美食,成了大家面對第二天繁重工作的最大動力。
從建造樹屋到安裝麵包窯,困難常有,但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麵包小屋的樣貌已愈發清晰。
如期完成任務之後,員工們各個成就感爆棚,感嘆說:「總算是按計劃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小屋大致落成,已經步入2010年末,北海道再次進入雪季。
麵包小屋的落成,讓初入烤麵包空間的神幸紀終於明白,為何中山將其為「教堂」。他在信裡寫:
柔和的光線從天窗照射進來,使這裡變成了一處寧靜、祥和的空間。我一次次地抬頭,看著天花板上的舊房梁。它們與過去的記憶相連,昔日建在這裡的藍色鐵皮外牆的舊倉庫浮現在腦海,還有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短暫歲月,我們麵包小屋的歷史。過去所有的一切,都通過這兩根房梁與現在連接起來了。
烤麵包的空間給了神幸紀新的靈感。開爐儀式當天,他專門為大家烤制了刻有「十」字的法式鄉村麵包,以示紀念。
而中村好文也邀請了魯特琴演奏家角田隆前來,為大家演奏。
演奏時間大約40分鐘,從麵團放入麵包窯到麵包出爐的時間,不多不少,剛剛好。
完成開爐和出爐,所有人都在愉悅之中品嘗了新麵包窯烤制的第一批麵包。
這便是建築師中村好文與「小客戶」麵包師神幸紀之間的故事。
一封信,一座麵包小屋,一段惺惺相惜的友誼。
房子要能經受住北海道的風雪、一磚一瓦要擺在最適合它們的位置、大梁的位置和粗細都要認真挑選……
哪怕是在信件的往來裡,中村也沒有落下過神幸紀一家的任何一個需求和細節。
在他看來,建築與烤制麵包是相通的,都是用手築造一片溫暖。
用建築師與委託人,或是甲方與乙方來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顯得冰冷。
畢竟這太不同於我們慣常思維裡的商業合作關係,它太過質樸、真摯,甚至有些可愛的孩子氣。
回想神幸紀在第一封信裡所寫「請您幫我們實現蓋一棟小麵包屋的夢想」,或許自那個時候起,他就已經把這份關於夢想的信任交給這份素未謀面的建築師手中。
中村也如約守護著這個夢,與神幸紀一家,一起築造了夢想中的麵包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