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村上春樹建房子的他,蓋了北海道最溫暖的麵包屋

2021-01-12 劉民煜

這些平淡的書信往返累積,也許就像堆石頭蓋房子一樣。那一顆顆看似平凡的石子,終有一天,會凝聚為堅固又充滿存在感的房子。——中村好文

中村好文,是一位日本當代著名的建築設計師。

他設計過村上春樹、三谷龍二的住宅,還操刀過伊丹十三紀念館。

村上春樹評價說,是中村讓他實現了一輩子「一個人安靜地待在井底」的夢。

建築師 中村好文

在中村看來,所謂住宅,並非只是一個將人的身體放進去,在裡面過日常生活的容器,它必須是個能夠讓人的心安穩地、豐富地、融洽地持續住下去的地方。

大抵是對住宅有著相同的理念,2009年春,遠在北海道的麵包師神幸紀給中村寄來了一封手寫信。

麵包師 神幸紀

在信裡,神幸紀委託中村,幫他設計一間兼具生活與工作用途的麵包小屋,他的要求是:有一個能安放巨大麵包窯的麵包工坊,有砍柴小屋和存放柴火的地方,明亮舒適、不會太大的店鋪,以及依附在這些場所角落裡的生活空間。不誇張,很普通,從外觀看起來甚至不像是個店鋪,這就是我們心中想像的麵包店的樣子。

這封信像是一個開關,展開一個為期兩年的設計案的同時,還開啟了一段持續至今的友誼。

1.

麵包師神幸紀,家住北海道真狩村。

村子很小。他、妻子和四歲的兒子住在一個由車庫改造的小屋裡,經營著一家麵包店,以此為生。

神幸紀的麵包店 「BoulangerieJIN」

作為麵包師,神幸紀多製作烤出來之後就放任不管的樸實麵包。不做任何的修飾,便意味著要格外注重麵包出爐的樣子。

這樣的質樸,與北海道的真狩村一樣。用神幸紀的話來說:在這片土地上,人們可以很自然地感知到素材和大地。

身處這樣的小村落,神幸紀在信裡寫下自己對麵包屋的期望:

我希望建築物的風格也是一樣的簡單質樸,在裡面工作時能讓人感到心裡很踏實,就像是置身於自然之中,依偎在自然的懷抱中。

烤制麵包中的神幸紀

收到神幸紀的來信,中村十分歡喜。

難得一見的手寫信、精準老練的行文風格、明亮質樸的麵包小屋,無論哪一點,都與中村趣味相投。

於是甚至還沒來得及碰面,中村就在第一封回信裡寫道:我現在的心情是,決不能把這份工作交給其他建築師!

3個月後,中村啟程,前往北海道,實地考察神幸紀的麵包小屋。

北海道一行,讓中村所有的想像落了地。

門口堆放整齊的薪柴、手工壘砌的柴燒麵包窯小屋、家中品味不俗的家具與畫作、質樸卻最具原始美味的麵包……

在這裡,中村找到了與東京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

改造前的麵包小屋

回東京之後,他在給神幸紀的信裡寫:在這裡,人們的雙腳穩穩地踩在大地上,過著最像人的生活。這是怎樣一種生活呢?——既沒有不自量力,也沒有畏首畏尾,竭盡全力去實現自己堅信和力所能及的事情,滿足而充實。一言概之,這是一種「忠於內心的生活」。

2.

這一來一回之間,中村開始正式繪製「麵包小屋」的設計稿。

因為麵包屋佔地不大,神幸紀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這裡既是店鋪,也是住宅。

面對這樣混為一體的狀況,神幸紀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夠將生活的一切囊括進來,隨機應變、簡單質樸、明快爽朗」。

神幸紀一家三口

這意味著在有限的空間及預算的情況之下,不僅要安置巨大麵包窯和麵包工坊,還需要兼顧存放柴火的地方、明亮舒適的店鋪,以及神幸紀一家的居住空間。

帶著這樣的前提,從設計停車場到增加咖啡屋,從規劃儲藏空間到設計走廊,中村每一次推翻重來、不斷嘗試,一共為麵包小屋畫了六稿。

麵包屋最終稿

直到第七稿,中村才設計出令自己滿意的方案,雙方敲定後,最終定稿。

過去,從麵包窯到工坊需要有一段室外的步行距離,雖然不遠,但因為北海道的天氣,常常會受到雨雪的制約。

這意味著,每一次轉移麵包的時候,麵包師需要格外的小心。

正在轉移麵包的神幸紀

現在因為多了走廊的設計,相當於有了一個緩衝地帶。不必擔心天氣的影響,還可以有一個轉換心情的空間。

一邊可以專注烤麵包的安靜場所,一邊是與顧客打交道的忙碌區域。神幸紀在烤麵包時懷有的「祈禱」之情,終於有了安放之處。

神幸紀來信裡寫「將麵包放入麵包窯時,以前的麵包師都會在胸前畫一個十字來前程祈禱。」以此為靈感,中村設計了組成十字架支撐烤麵包屋頂的兩根大梁。

如神幸紀在信裡所說:設備要完善,這就不用說了,精神上也要得到滿足,既能夠審視自己,也能夠沉下心來好好做麵包。...我一直深信,麵包窯裡棲息著神靈。一天的工作結束後,我甚至想對麵包窯說一聲:你辛苦了!

3.

定稿之後,施工也按照原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期間中村好文幾次來信,安撫神幸紀一家不必過早擔心外牆顏色選擇的同時,還耐心解釋基礎施工費時費力需要耐心守候。

來自中村好文的手寫信

由於日本風俗裡對上梁儀式尤其重視,儀式前夕,中村還寫信建議說,既然是麵包店,不如將撒年糕的風俗改為撒麵包。

不僅如此,還可以和附近農田裡工作的大叔大嬸打個招呼,再邀請孩子在幼兒園的小夥伴們和村民們一起,熱熱鬧鬧分享麵包小屋初建的喜悅。

神幸紀採納了中村的建議,上梁儀式當天將麵包高高拋起,灑向趕來參加儀式的村民們。

上梁儀式中的撒麵包環節

為了讓每個人都品嘗到美味,神幸紀一家專門做了5個紙箱的麵包,結果弄得孩子們懷裡都滿到塞不下。

那一天,所有人都開心極了。

施工中

上梁儀式落成之後,中村回顧收尾階段的設計過程,打算從東京派遣支援小組趕赴北海道進行作業。

本來以為大家難得來北海道,肯定會去泡泡溫泉,看看風景。誰知氛圍大不相同,施工人員每天從早上八點工作到日落時分,毫不鬆懈。

施工中

不為辜負大家的工作熱情,神幸紀一家每天都準備好可口的飯菜和充足的啤酒。

美食,成了大家面對第二天繁重工作的最大動力。

神幸紀兒子的樹屋

從建造樹屋到安裝麵包窯,困難常有,但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麵包小屋的樣貌已愈發清晰。

如期完成任務之後,員工們各個成就感爆棚,感嘆說:「總算是按計劃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重建後的麵包小屋
專門為神幸紀設計的書房內景
雪中書房

小屋大致落成,已經步入2010年末,北海道再次進入雪季。

麵包小屋的落成,讓初入烤麵包空間的神幸紀終於明白,為何中山將其為「教堂」。他在信裡寫:

柔和的光線從天窗照射進來,使這裡變成了一處寧靜、祥和的空間。我一次次地抬頭,看著天花板上的舊房梁。它們與過去的記憶相連,昔日建在這裡的藍色鐵皮外牆的舊倉庫浮現在腦海,還有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短暫歲月,我們麵包小屋的歷史。過去所有的一切,都通過這兩根房梁與現在連接起來了。

烤麵包的空間給了神幸紀新的靈感。開爐儀式當天,他專門為大家烤制了刻有「十」字的法式鄉村麵包,以示紀念。

在新空間裡烤制麵包的神幸紀

而中村好文也邀請了魯特琴演奏家角田隆前來,為大家演奏。

演奏時間大約40分鐘,從麵團放入麵包窯到麵包出爐的時間,不多不少,剛剛好。

完成開爐和出爐,所有人都在愉悅之中品嘗了新麵包窯烤制的第一批麵包。

角田隆先生演奏魯特琴

這便是建築師中村好文與「小客戶」麵包師神幸紀之間的故事。

一封信,一座麵包小屋,一段惺惺相惜的友誼。

樹屋建造中

房子要能經受住北海道的風雪、一磚一瓦要擺在最適合它們的位置、大梁的位置和粗細都要認真挑選……

哪怕是在信件的往來裡,中村也沒有落下過神幸紀一家的任何一個需求和細節。

在他看來,建築與烤制麵包是相通的,都是用手築造一片溫暖。

店鋪內部

用建築師與委託人,或是甲方與乙方來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顯得冰冷。

畢竟這太不同於我們慣常思維裡的商業合作關係,它太過質樸、真摯,甚至有些可愛的孩子氣。

回想神幸紀在第一封信裡所寫「請您幫我們實現蓋一棟小麵包屋的夢想」,或許自那個時候起,他就已經把這份關於夢想的信任交給這份素未謀面的建築師手中。

中村也如約守護著這個夢,與神幸紀一家,一起築造了夢想中的麵包小屋。

中村好文

相關焦點

  • 「少年」村上春樹,生日快樂!
    1961年,村上隨父母移居蘆屋市。在蘆屋市精道中學讀書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世界文學全集,為村上春樹日後文學成就的一塊奠基石。村上春樹與妻子高橋陽子相識於早稻田大學讀書期間,那時,村上春樹與高橋陽子相遇在學校的圖書館。22歲那年,還在讀大學的村上,和女朋友高橋陽子直接領證結婚,婚後,他們倆白天到唱片行做事,晚上在咖啡館打工。隨後又在校外開了家爵士樂酒吧。
  • 建築家與麵包師的書信集:在北海道,蓋一間夢想中的麵包屋
    編者按:2009年3月,建築家中村好文收到一封親筆所寫的信,寫信的是一個住在北海道開麵包店的師傅神幸紀,他想委託中村幫他設計一間兼具生活與工作用途的麵包小屋。這封充滿手感溫度的信感動了中村,因而展開一個為期近兩年的設計案,以及一段至今仍持續的友好情誼。
  • 村上春樹最溫暖的句子,打動每一個孤獨的人
    點上方藍字關注修心商學院,陪你有品位地閱讀村上春樹,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於京都伏見區。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演劇科。村上春樹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國內簡體版到2004年銷售總量786萬,引起「村上現象」。其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知名度,作品風格深受歐美作家的影響,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並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
  • 村上春樹最經典的10句話,哪一句最讓你印象深刻?
    ——村上春樹2、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村上春樹3、不必太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時候,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村上春樹4、對相愛的人來說,對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村上春樹5、生活就像一架鋼琴,白鍵是快樂,黑鍵是悲傷,只有黑白鍵的合奏才能彈出美妙動聽的樂章。6、那分明是我的臉,卻不是我的表情。
  • 村上春樹 一棵什麼樣的樹
    ■村上森林: 一片什麼樣的林    村上春樹最著名的小說是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銷售700多萬冊,是眾多村上迷的最愛。在中國,讀者討論最多的是它,影響最大的也是它。《挪威的森林》確實清新脫俗,村上春樹寫它時將近40歲,他說:「想把青春的記憶延長的時候,就想寫青春小說。」
  • 村上春樹:廚房中誕生的作家
    如今已聲名遠播,不但出落成為日本當代文壇的領軍人物,而且超越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成為代表日本走向世界的最具影響力的作家。1987 年,以代表作《挪威的森林》的問世為標誌,村上春樹完成了一場小說藝術的「個人革命」。村上文學被提升到「後戰後」的日本精神史的高度,受到了不同國別的讀者的廣泛關注,引發了久盛不衰的「村上現象」。
  • 一人伴此一生,村上春樹的愛情比他筆下的故事更加浪漫
    聽起來其實挺有趣,他並沒有「閱女無數」,他這輩子只娶一人,他也會「調侃」自己的妻子,但這並不妨礙他寫下那麼多經典的關於愛情的故事,蓋是因他對這一人足夠的愛,而這一人也願意陪伴著他總青春年少一起走入中年,然後再繼續走下去,給予他支持,帶給他靈感,這個人就是他的妻子——高橋陽子。
  • 100公裡跑世界紀錄與村上春樹
    只要抱有以腹部為中心,強有力的使用全身的概念,就能順暢地進行腹部跑法。風建尚(Nao Kazami)衝刺風建尚(Nao Kazami)100公裡用時6小時09分14秒平均下來配速約為3分41秒/公裡,用這個配速完成真的是超級快了!
  • 他把村上春樹的《1Q84》《挪威的森林》《奇鳥行狀錄》翻譯到美國
    「我徹底被村上作品迷住了,仿佛它們是專門為我而寫。我滿意村上幽默的品位,喜歡不依靠時間經過與記憶的主題寫作方式。他的故事中,有許多我十幾歲時鐘愛的爵士電影配樂登場。我佩服他讓讀者感覺從主人公的頭腦中看見世界的力量。」魯賓寫道。魯賓開始試著聯繫村上春樹,爭取翻譯他的其他作品。
  • 日本最厲害的生活方式KOL,當然是村上春樹
    作為全球聞名的作家,村上春樹一反常態地離讀者很近。他很樂於在自己的書中、公眾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聽爵士樂、喝威士忌,每天堅持跑10公裡,開敞篷車還換過三輛。飲食少米飯、少肉,多蔬菜多魚,調味料都用天然的,最愛還是義大利麵。村上春樹和譯者林少華穿衣上也有講究。
  • 這一次,村上春樹終於寫了他的父親
    封面來源:電影《小偷家族》 村上春樹的創傷與戰鬥 文|鄧安慶 村上春樹終於寫他的父親了,既意外,也不意外。
  • 村上春樹: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他從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國內簡體版到2004年銷售總量786萬,引起「村上現象」。村上春樹的優秀作品很多,讀過的卻不多。可能吧,談不上很喜歡這個作家,卻很喜歡他作品裡的那些句子,富含哲理,惹人深思。
  • 村上春樹談寫作,成為小說家,最重要的不是「才能」
    從中可以看出村上對此頗為得意。 一個成名的小說家,如何看待寫小說這個職業呢?也許你想不到他的觀點有多麼謙和。 村上春樹說:「小說這東西,多少有些文才的人或許一生中都能輕而易舉地寫出一兩部來。」他並沒有拿自己吃飯的職業來故弄玄虛。
  • 村上春樹和他的主角們,在聖誕都聽些什麼?
    村上春樹對聖誕節似乎有種特殊的情結。他有三本書和聖誕節相關,在初期的幾部作品中,主人公「我」的生日也都是12月24日。他親自擔任美國傳奇作家卡波提「聖誕節的回憶」的日文譯者,還寫了唯一的童話繪本「羊男的聖誕節」。
  • 村上春樹|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2017年2月24日,村上春樹出版兩卷本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小說上卷命名為「念頭顯露篇」,下卷命名為「隱喻改變篇」。 該作品的中譯本首印達70萬冊,由於預售反響不俗又進行了加印 。1979年以創作《且聽風吟》走向文壇的村上春樹,曾連續在2006年和2007年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的有力候補。
  • 村上春樹的最新作品:終於完整談起了父親、自我與貓
    村上春樹與父親絕交二十多年,父親人生中經歷過的動搖與恐懼,也成為了他對世界的迷茫與不安。在2021年出版的這本新作中,村上春樹冷靜地書寫父親的整個人生,將自己與父親漫長的隔閡、決裂與和解轉換為看得見的文字,毫不避諱地向讀者展示。書中也有真實的歷史,思考個體與集體間的對立,找尋單個人生與世界歷史間的關聯。同時,這本書也講述了村上生命中與貓相關的重要回憶:「貓和書就是我最珍貴的夥伴。」
  • 村上春樹作品的英譯者回憶,村上如何成為世界級作家?
    著有在日美同步出版的長篇小說《歲月之光》《傾聽村上春樹》等多部作品。翻譯過多部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日本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尤其作為《1Q84》《挪威的森林》《奇鳥行狀錄》等村上春樹重要作品的譯者而聞名世界。村上春樹及其作品也因為他的譯介,在西方世界得到關注,並獲得好評。
  • 《一路向西》作者向西村上春樹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許多人因為《一路向西》認識了這個作者,也就是同名電影的編劇——向西村上春樹。或許在大夥眼裡,他的出品多少帶點大尺度,但是,不能否認,這些作品裡都有很深層的意義,正如,向西村上春樹三部曲裡最後的這一部《作家的謊言:筆忠誘罪》。
  • 傑伊魯賓:來自村上春樹的電話改變了我的人生
    編者按:《村上春樹和我》的作者傑伊·魯賓是哈佛大學教授,同時也是村上春樹英文版最重要的譯者,曾翻譯過《挪威的森林》《1Q84》等多部村上春樹代表作,可以說是村上春樹在英文世界最有力的推手。他不僅研究翻譯村上春樹,還對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等日本文學大家有深入了解。
  • 《挪威的森林》:寫渡邊徹,亦是在寫自己,解讀村上春樹的孤獨感
    村上春樹小說中對待孤獨的態度為都市中的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認知視角和方法,村上春樹認為與其一味地通過和別人的交往化解孤獨,還不如自己把玩孤獨,他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孤獨,把其當作人生中的一種必須的生存常態和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