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豐子愷故居「緣緣堂」,感受這裡的「溫度」……

2020-12-22 北晚新視覺網

我已經有很長時間沒去石門灣的豐子愷故居「緣緣堂」了,通信手段越來越發達,一些事情通過微信就可以解決,不用再跑來跑去。但緣緣堂一直是我心中的藝術聖地,雖然身未至,卻時常惦念著。每隔一段時間,我一定會和馬永飛館長用微信聊聊天,聽聽來自緣緣堂的聲音,想想緣緣堂裡的四季,與此同時重溫豐子愷先生那些充滿童趣和智慧的畫作,感受緣緣堂的溫度。

緣緣堂前的「後河」

其實豐子愷先生描繪的畫面,在我們的生活裡無處不在,關鍵是心中裝著藝術。但是,即使人們的心中裝著藝術了,也要去緣緣堂看一看,因為緣緣堂正直、敞亮、軒豁,那裡蘊藉的豐子愷先生的思想和藝術,是別處無法取代的。無論去過多少次,無論什麼時候去,收穫都不盡相同。

緣緣堂自重建開放至今,我去參觀的次數恐怕要以百來計算,據我所知,無論是國內外的現代文學研究專家,還是文學藝術界的前輩領導,抑或是豐子愷先生的崇拜者與研究者,他們參觀完緣緣堂後,其中的不少人還寫過石門灣緣緣堂訪問記、印象記一類的散文,感情真摯,讀來更令人感佩。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緣緣堂剛開放,日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家鈴木正夫先生在湖州徐重慶兄的陪同下,到桐鄉參觀茅盾故居和豐子愷故居。那時我正在桐鄉縣委任職,便安排好工作,陪同前往。在緣緣堂裡,鈴木正夫先生看得非常仔細,作為緣緣堂被炸毀和重建的見證人之一,豐子愷先生的堂侄女豐桂老師親自為日本友人導覽。豐桂老師細緻講解了豐子愷先生的照片與漫畫,緣緣堂二樓臥室豐子愷先生畫的楊柳掛鍾、用一百零八筆繪就的觀音像,還有見證廣洽法師和豐子愷先生深厚友誼的實物,這讓鈴木正夫先生真切感受到豐子愷先生當年的生活日常。在一對由豐桂的父親從廢墟中搶出來的緣緣堂焦門前,豐桂老師動情回憶抗日戰爭期間緣緣堂遭侵華日軍炸毀的過往,鈴木正夫先生聽後連連致歉,回到日本以後,他還專門寫下緣緣堂的所見所聞。可見在豐子愷先生巨大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每一個到過緣緣堂的人,無論是藝術觀還是價值觀,得到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去年冬天,我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幾個朋友以及豐子愷先生的親屬在桐鄉商議完豐子愷作品的出版事宜後,駕車前往石門灣參觀緣緣堂。那天,宋先生沒有和我們一起去參觀,他隻身一人到石門灣的小學,為學生講述豐子愷先生的故事。宋先生是大學教師,為了弘揚外公的藝術,他曾赴浙江、江蘇、山東的多所學校開辦講座,雖然講座中沒有涉及高深的理論,但是豐子愷先生的高尚情操和來源於生活的藝術,很受學生歡迎。和我們一同參觀的楊老師姐弟是豐子愷大女兒豐陳寶的孩子,他們都是在外公的影響下長大的,對外公有很深的感情。兩位楊老師熟悉緣緣堂裡每一件文物的來源,每一張照片的背景。

我們走到裝有一隻破舊皮箱的陳列櫃前,以前我只知道這隻皮箱是豐子愷先生的舊物,而兩位楊老師說當年為了防止自己創作的漫畫丟失,豐子愷先生把它們都放在這隻皮箱裡,兩百多幅漫畫裝了滿滿一箱,交給小兒子新枚保管。通過他們的介紹,我對這隻皮箱的歷史價值,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在一幅小女孩的半身正面像前,兩位楊老師告訴我,這是豐子愷先生晚年時為外孫女、豐一吟的女兒崔東明代做的圖畫課作業。圖畫課老師給這幅作業打了一個大大的「優」,但老師萬萬沒想到,作業是豐子愷先生代做的!事後我問崔東明女士,緣緣堂裡展示的圖畫課作業是哪年畫的?當時她在哪個小學念書?東明立刻回信:「瑞北小學,二年級到三年級,時間大概是一九七三到一九七四年。」因為事隔多年,她一時也想不起具體時間。我又問:「這個小學是在上海的哪條路上?屬於哪個區?」東明告訴我:「小學在陝西南路上,屬於盧灣區。」至於那位圖畫課老師,如果下功夫尋找,應該是能夠找到的,但我還是刻意留下些懸念……在緣緣堂聽兩位楊老師講解,使我發覺這些陳列的文物都是有溫度的、有生命的,因為在他們的記憶裡,外公一直還活著。

離開緣緣堂前,我們照例在豐子愷先生的坐像前合影,為一段美好的時光定格。

緣緣堂外的楊柳在冬陽中輕輕搖曳,門口的河道裡沒有來往船隻,並無往日的喧囂。靜靜的河水正慢慢地向石門灣大運河流去,如同歲月一樣,沒有發出一點聲響。而緣緣堂裡豐子愷先生的坐像永遠是那麼親切、端莊,我曾和許多朋友在坐像前合影,無數記憶如同磚瓦,在內心慢慢搭建起一座屬於我的緣緣堂……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鍾桂松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走進豐子愷先生的精神家園——桐鄉緣緣堂
    緣緣堂,是文化界名人豐子愷先生的故居。位於浙江省桐鄉市石門鎮,從杭州駕車前往,大約要兩小時的車程。桐鄉為什麼叫桐鄉?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裡從前種了很多桐樹。當今,桐樹都不見了。桐鄉境內的石門灣,就是緣緣堂所在地。小鎮面貌已被建築得雜亂無章的村屋所破壞。天下著大雨,一點也沒影響趕路。在大井路1號,我們找到了緣緣堂。雖然這是我第一次到訪,但從讀豐先生的文字記錄,我已對緣緣堂有了一些了解。我對這裡好像非常熟悉,但心中還是萬分激動。
  • 一得齋記|在豐子愷的故鄉
    因為大名鼎鼎的豐子愷就是桐鄉石門人。他老人家雖然走了,但那裡有他的故居緣緣堂,值得一看。1989年11月9日(清光緒24年),豐子愷就出生在石門鎮。從此,這位日後享譽中外的大畫家、散文家,就終生牽掛著石門鎮。1939年,日寇侵華,百姓流離失所。豐子愷一家扶老攜幼逃到廣西的思恩。
  • 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終於有了全本
    提及豐子愷,必然就說到「緣緣堂」。這座由弘一法師賜名的家園,最初始於上海永義裡寓所,豐子愷繼而於1933年在家鄉石門灣花費6000大洋建成。「緣緣堂」系豐子愷親自設計的,「構造用中國式,取其堅固坦白。形式用近世風,取其單純明快。一切因襲,奢侈,煩瑣,無謂的布置與裝飾,一概不入。全體正直,高大,軒敞,明爽,具有深沉樸素之美」。豐子愷在此生活了六年,度過了一生中最悠閒舒適的時光。
  • 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終於有了全本!
    提及豐子愷,必然就說到「緣緣堂」。這座由弘一法師賜名的家園,最初始於上海永義裡寓所,豐子愷繼而於1933年在家鄉石門灣花費6000大洋建成。「緣緣堂」系豐子愷親自設計的,「構造用中國式,取其堅固坦白。形式用近世風,取其單純明快。一切因襲,奢侈,煩瑣,無謂的布置與裝飾,一概不入。全體正直,高大,軒敞,明爽,具有深沉樸素之美」。
  • 「人間慈父」漫畫家豐子愷,為7個兒女做的哪4件事,最讓人感動?
    豐子愷21歲照片豐子愷的家庭教育:父親嚴厲,母親慈愛豐子愷出生時,已經有6個姐姐,他因此備受寵愛,小名叫作豐子愷後來的六卷本《護生畫集》,是他獻給恩師的壽禮,創作持續了46年。後來的語言學家夏丏尊,是他當時的國學老師,圓臉富態,形如彌陀佛,對學生如慈母般呵護。夏丏尊提倡白話文表達真實感受。
  • 太空新增小行星「豐子愷星」 以桐鄉漫畫大師命名
    由國家天文臺提出將小行星1998VV35命名為「豐子愷星」的申請,於6月3日獲得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該星於1998年11月9日由國家天文臺發現,這天恰是豐子愷先生100華誕。該星國際編號後四位9811正與豐子愷先生出生的年、月(1898年11月)完全相符。
  • 豐子愷:看淡人生世事,滿心赤誠童真
    豐子愷(1898年-1975年),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人,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豐子愷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畫集《子愷漫畫》等。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 豐子愷的散文,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有較大的影響。
  • 豐子愷與復旦校歌及「江灣朋友圈」的故事
    1983年7月,兩位老人接受了復旦歷史系學生的訪問,朱仲華回憶,「……校歌是在廿周年(復旦創辦於1905年,這裡指1925年——引者注)時創作的。」「此時老校友陳於德插話:『1925年時,由劉大白作詞,豐子愷(時為江灣立達學園教員)作曲……』」(許有成、柳浪《復旦經緯》) 但是,我在查閱當年《黎明》周刊後發現,復旦校歌並非創作於1925年,而是1926年。
  • 豐子愷藝術中心概念方案出爐
    效果圖來啦~豐子愷藝術中心設計方案與豐子愷先生作品單純樸實的表現形式、包羅萬象的創作內容、纖細敏銳的人文關懷相呼應,呈現日月、光影、剛柔、生機的自然協調。建築風格現代中式,採用現代設計手法,通過純粹的幾何造型,在平面布置上體現出主要功能的重要性與關聯性。
  • 走進木禾·木作工坊,當一回木匠感受原木溫度~
    走進木禾·木作工坊,當一回木匠感受原木溫度~ 2020-08-16 13: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進趙樹理故居,感受一代文學巨匠的坎坷人生與輝煌成就
    有幸參觀趙樹理故居,是2017年我去沁水縣參加趙樹理文學獎頒獎大會的時候,和眾多作家們一起去的。趙樹理故居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嘉峰鎮尉遲村。一聽這村名,就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相傳,唐代開國元勳尉遲恭曾經在這裡隱居,故而得名。趙樹理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農家四合院。
  • 浙江鹽官有一座名人故居,一代國學大師從這裡走出,知道的人不多
    王國維故居地處言官古鎮西南角,故居所處位置毗鄰錢塘江、坐北朝南,白牆灰瓦的石庫門建築格外引人注目,但不知為何這裡卻如此冷清,即便是旅遊旺季,也少有遊客的身影。 在1886年時,王國維先生的父親建造了這棟房屋,並取名為「娛廬」,建成後全家搬遷於此居住,走進故居後的廳堂即可看到懸掛著的「娛廬」匾額。
  • 簡約不簡單的豐子愷漫畫
    01 強調師法自然,崇尚自然美豐子愷的家鄉在浙江杭嘉湖平原上的石門灣。這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小鎮、不傍通衙,卻依水脈,氣候溫和,土地豐膚,四野養蠶,桑綠繭白,一年四季,舟揖往來,風光相當動人。這裡的民間藝術也異常豐富。特別是紅沙泥模型的塑印與多姿多彩的花燈,尤為撩人。
  • 天津名人故居:走進張學良的三層豪華別墅
    最後秘書以小三的身份走進了老闆的生活裡。於是被現代人,尤其是被瓊瑤那種人群的各種渲染,成為了浪漫的愛情故事。對於張學良,小編不想過多評價!因為歷史總是有各種褒貶。而對於趙一荻,小編覺得她比張愛玲簡直優秀了十萬八千裡,因為她懂得堅持,懂得忍讓!她是一個聰明的女人,所以最後她得到了張學良應給她的名分。
  • 中國現代漫畫鼻祖:豐子愷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豐潤 ,名仁,號子覬,後改為子愷,堂號緣緣堂,筆名「TK」(FONG TSE KA ),法號嬰行 ,生於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嘉興桐鄉),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散文家、翻譯家、美術音樂教育理論家,也是20世紀中國藝壇上不可缺席的重量級人物、中國現代裝幀史上重要的設計家,被譽為「現代中國最藝術的藝術家」、「中國現代漫畫鼻祖
  • 在豐子愷的漫畫裡感受雍和恬靜的春日時光
    ——豐子愷 這是豐子愷對於春極其生動的描摹與讚賞,而其漫畫中的春天確是那麼富有詩意和諧趣,言簡意賅,雍和恬靜,寥寥幾筆就勾勒出草長鶯飛、花紅柳綠、春風拂面,人在畫中遊的美好景象。 豐子愷信仰佛教哲學,又十分欣賞陶淵明的為人和田園詩,因此他的作品總會反映出他對大自然的美學觀。
  • 走進馬未都的藏品和「觀復貓」 歷史在這裡有了溫度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前夕,一點資訊聯合觀復博物館舉辦了「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的線下活動,邀請10多位知名文化學者、資深自媒體作者近距離參觀展品,感受古代器具的溫度。
  • 中國美術館展出「漫畫人間——豐子愷的藝術世界」
    10月25日,「漫畫人間——豐子愷的藝術世界」展在中國美術館剛剛啟幕,便迎來了絡繹不絕的觀眾,其間不乏追隨豐子愷系列展的忠實粉絲。此展是豐子愷誕辰120周年系列展的第三站,此前第一站香港亞洲協會「詩·韻——當豐子愷邂逅竹久夢二」與第二站西子湖畔浙江美術館「此境風月好——豐子愷120周年回顧展」均反響熱烈,因參觀人數眾多,浙江美術館甚至延展至11月11日結束。
  • 豐子愷的春天、童心與詩意:翠拂行人首,向郊原踏青,恣歌攜手
    想起袁枚的《苔》,也讓人聯想起豐先生在緣緣堂畫箋中的另一幅漫畫《豔不求名陌上花》,兩位身穿民國服飾的「無臉男」,走在春日的路上,道路兩邊鮮花盛開,一對蝴蝶上下翻飛,只有一人扭頭去注視著那雙蝴蝶。而路邊默默盛開的花朵,卻並沒有吸引他們的目光。
  • 豐子愷漫畫館 | 漫畫名家到這裡獻藝
    (「豐子愷漫畫館」展出的畢克宮作品——「黑交易」)1「豐子愷漫畫館」,作為中國第一個漫畫館,常常有名家的作品展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