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才是做人最高境界

2021-01-20 有書

老話說「人生有尺,做人有度」,「度」代表了做人的分寸和做事的格局,人生的巧妙就在於有「度」。

為人處事,有了「度」,才能進退自如。

而人生中最重要的7度,是適度、速度、力度、大度、厚度、寬度和高度。

只有把握了這人生的7度,才能掌控做人做事的尺度,在分寸之中,達到人生的高度。

說話要適度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的能量,超乎我們的想像。

所以,正如孔子所說的「智者不失言」,聰明的人,都懂得說話要適度,一旦超過限度,就會給自己招來禍事。

《資治通鑑》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一次會餐,寇準的鬍子不小心沾了湯汁,丁謂站起來慢慢替他擦乾淨。寇準諷刺說,你身為國家大臣,就是替領導擦鬍鬚的嗎?

寇準的話看上去是玩笑,但實際上卻過度了。

於是,丁謂自此記恨寇準。後來,為了報復,丁謂全力詆毀寇準,並和其他同樣受過寇準諷刺的官員們,結成同盟,經常在皇帝面前說寇準的壞話。

最後就連皇帝,也覺得寇準不會講話了。而寇準政治生涯,也遭遇了滑鐵盧,從此接連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

這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譬如《三國演義》裡,楊修才華橫溢,曾因為才能出眾,得到曹操的賞識。

但他卻恃才放曠,說話大大超過為人臣子的度量,引起曹操的反感和厭惡,最後招來殺身之禍。

這就是俗話說的,「一言可以致福,一言可以招禍」,很多時候,我們說話的度,會直接影響人生的成敗。

所以,做人,說話一定要適度。

辦事要速度

《孫子兵法》說:「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只要速度夠快,石頭也能飛起來。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辦事的速度,往往決定事情的成敗。

之前在網上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兩個修行的僧人,打算去北海。做了決定後,兩人就分開了。

第一個想到去往北海的路途,十分遙遠且艱險。於是,猶豫不決的他一會兒準備錢財,一會兒想著要買一艘大船。

這樣一天拖一拖,出發的日子遙遙無期。

而另一個,卻快速收拾了幾件簡單的行禮後,便起身上路。兩年之後,第一個人還在為出行做準備,而第二個人,卻已經從北海回來。

《左傳》中談到古代戰場作戰策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我們做一件事也是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心情、耐心。

而我們中的大部分,其實都是第一個人。

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會因為害怕失敗而藉故拖延,最後在一次又一次的推遲中,失去先機。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以「速度」著稱的時代。

這是個「最壞的時代」,因為在這個時代裡,我們的慢速度會被無限放大,最後被時代狠狠拋下。

但這也是「最好的時代」,因為在這個時代裡,辦事速度的人,最後都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胸懷要大度

俗話說「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 」,胸懷大度,是一個人最動人的情商。

話說,唐代有個名叫婁師德的人,他胸懷大度,非要事不管,從來都不把閒言細語,放在心上。

有一次,他走在街上,忽然聽到有人,在指名道姓地罵他是奸臣。他不僅沒有衝上去理論,反而是假裝沒聽見,直接走了過去。

那人不知道他罵的人,剛從身邊經過,越罵越起勁。

而婁師德的隨從卻忍不下去了,氣勢洶洶地說:「老爺,那人罵你,你沒聽見嗎?」

婁師德淡然道:「他也許罵的是別人吧,可能你聽錯了。」

隨從說:「可是,他明明辱罵的是您,連名字都罵出來了,我怎麼會聽錯呢?」

婁師德繼續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可能他是在罵另一個婁師德。」

其實,婁師德並非不知道,那人罵的就是自己。但是,他更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

與其為這麼一個只敢在背後說人長短的小人,斤斤計較。還不如胸懷大度,「裝得一時糊塗」,放他一馬,也放自己一馬。

曾國藩說,「天道忌巧,謙退不爭,不伎不求」,胸懷大度,不只是對別人的退讓,體現自己的情商,也是讓自己能從小利益的爭鬥中擺脫出來,節約精力做出更大的事業。

正如老話所說:「欲為大樹,不與草爭;將軍有劍,不斬蒼蠅」。

辦事有力度

如果說,辦事的速度決定成敗。那麼,辦事的力度,就決定了成就的大小。

因為,一個人辦事的力度有多大,他的力量就有多大。

在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為了取得民眾的信任。

於是,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並貼出告示,說如果有人,能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

剛開始,大家都不相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個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而商鞅,也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

商鞅變法,為了取信於人,用的「城門立木」,其實是在表明自己辦事的力度。

無獨有偶,根據《三國志·曹瞞傳》的記載,曹操也做了相似的事。

當年,曹操領兵攻打袁紹時,曹操的軍事力量還遠遠小於袁紹,想要打敗對方,只能出奇策。

但這卻需要,士兵們都做到「令行禁止」。於是,曹操想了個計謀。

當時大軍過處,總是會踩壞沿途的莊稼。哪怕軍中多次強調,但凡有士兵踐踏麥田的,立即斬首示眾,也沒多大用處。

有一次,曹操踏壞了一片麥田。於是,曹操喊來官員治自己的罪,並抽出腰間的佩劍要自刎。

一眾從屬竭力勸解,但曹操卻堅持說:

「 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願地遵守呢?但大業未成,就暫且留著我這一條命。但是,我卻不能說話不算話。」

於是,話音剛落,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髮,用來代替頭顱。看到曹操做事的力度,士兵們也真正看到了他整治軍隊的決心。

這才使得後來在官渡之戰中,士兵「令行禁止」,曹操的計謀能屢次成功施展,最後以少勝多,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而「商鞅立木」和「曹操割發代首」,都在說明:一個人辦事的力度,決定了他的成就。

讀書有厚度

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他讀過的書,而一個人讀書的厚度,就是他為人的深度。

想必大家都聽過曾國藩讀書的故事,比起年少成名的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他從小就顯露了天資不高的特質。

他讀書的速度,能氣走半夜來行竊的小偷。甚至,能讓執教的老師,一反文雅的常態,對他大罵特罵。

但這個公認的「緩儒」,卻堅持「一書不盡,不讀新書」。

俗話說,「貪多嚼不爛」,如果在一本書沒有讀透的情況下,就急著去讀另一本書。這本翻翻,那本看看,那麼最後,只會白忙一場,根本吸收不到書中的精華。

正是靠著這種厚積薄發的讀書方式,曾國藩完成了人生的逆襲,擠掉眾多天資聰穎的同僚,成了「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則是「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而這個邏輯,放在讀書上也是一樣的:

讀書的第一重,是越讀越厚,因為讀得越多,越有好奇心;第二重是越讀越薄,讀得越多,越能發現相通之處;第三重,則是又回歸越讀越厚的狀態,因為懂得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的無知。

國學大師王國維也曾說,學習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內」,再能「出乎其外」。

所以,讀書要先有厚度,才能得到精度,最後才有進度。

讀書要有厚度,厚積薄發,才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視野有寬度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個人若是被眼前的紛繁所限制,失去了寬廣的視野。那麼,他也將失去看到生活本質的機會。

《紅樓夢》裡,薛寶琴是寶釵的堂妹,她和寶釵一樣出身皇商家族。

但她卻不像寶釵,把自己的人生規劃在後院之內,不是想通過選秀嫁給皇親貴族,就是使盡心機和賈寶玉進行家族聯姻。

她也不像黛玉,把自己的心死死鎖在一個不可能的人身上,從此為他的歡樂而笑,為他的悲傷而哭,最終還盡一生的淚水,花落人亡。

這都是因為,寶琴從八歲開始,就跟父親到西海沿上買洋貨,跟她的父母四山五嶽都走遍了,開闊了視野。

所以,她的才華,不輸於大觀園裡面的任何一個小姐: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時,她和寶釵、黛玉共戰湘雲。

其間,她妙句迭出,應對從容自如,就連詩才最敏捷的黛玉、湘雲等人,也對寶琴的詩才表示由衷的佩服。

在大觀園裡的姑娘們,被局限在圍牆之內,為了眼前的瑣事消耗自己的一生時,她卻像一陣清風,吹過大觀園,活出了最為閃耀的一生。

所以,一個人的視野有多寬,他的未來就會有多遠。

視野要有寬度,只有在寬廣的視野中,看到詩和遠方的美好,才不會囿於眼前的苟且。

追求有高度

《孫子兵法》上說:「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意思就是:

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可以得到下等的;追求下等的,什麼都得不到。

所以,我們的追求,一定要有高度,要做最好的自己。

當年,曾國藩十年之內七次升遷,從一個普通進士迅速成為二品大員,他的上升速度,簡直讓一眾苦熬資歷的官員嘆為觀止。

這時的他,本來也可以像其他官員一樣,安坐在廟堂之高,享受著榮華富貴,但他卻立下,「不為聖人,便為禽獸」的誓言。

追求高遠的曾國藩,用盡了一切手段來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由文臣變成武將,白手起家練就「湘軍」;讓自己不陷入眼前的蠅頭小利,成為「千古第一完人」。

《菜根譚》裡說的,「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裡振衣,泥中灌足,如何超遠。」

一個人的追求,如果沒有高度,就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像在灰塵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腳一樣,怎麼能夠做到超凡脫俗呢?

「做人一定要向著月亮去追尋,即便最終得不到,你還可以墜落星間。」所以,做人,追求要有高度!

擁有7度,完善人生。

說話要適度,這是為人處世的智慧;

辦事要速度,這是快刀斬亂麻的能力;

胸懷要大度,這是最動人的情商;

辦事有力度,是「言出必行」的執行力;

讀書有厚度,這是做人的深度;

視野有寬度,是「不囿於苟且」的格局;

追求有高度,是最高級的修養。

酒有度數才能醉人,人有度數才能成人。願君7度皆具,一生無患無憂!

相關焦點

  •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上善若水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 池莉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厚道
    有一陣,我皮膚生了一點小疾,特意拜託朋友先找醫生,再我自己又贈書籤名,儘管謹慎如此如許,最後無非被虛假熱情一番,給我開出的還是萬元大處方。我學醫出身,一看處方就明白,實實痛心:如今怎麼連老醫生做人都不厚道了呢?更有意思的是:後來老醫生還很委屈,人家還認為是你不厚道!你明知道醫生只有開大處方才可以更多錢,還不讓醫生賺一點?厚道究竟什麼意思?糾結了。
  • 做人的最高境界,你知道是什麼嗎?
    有默契的人,什麼都不說,一切都懂。不懂你的人,吼破喉嚨,也沒有任何意義。那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我想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苦而不言,喜而不語。那這個人應該會活得非常出色,過得非常精彩。苦而不言,是人生的最大修行其實人生的苦有兩種,一種是創業過日子的艱辛之苦,一種是與人交往的精神之苦。
  •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1、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悟」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但智慧,僅僅通過學習,是很難獲取的。一個人的智慧,除了學習,更需要悟,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悟?做人要明白,別人說再多的道理,都不如自己的一個領悟,自己領悟到的,才是屬於你的智慧,別人給你說的道理,那是別人的智慧。2、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舍」有舍才有得,捨不得,便不得,捨得,才能得到更多,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舍」。
  • 厚道,是我們做人的底色,厚道更是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告訴我們做人尤其是想做一個優秀的人,你不僅要自強不息奮鬥不止,更加要道德高尚做人厚道。今天就和朋友們聊聊做人要厚道的話題。厚道,是我們中國人為人處事,做人做事的道理,厚道做人,是每個人思想品德和素質修養的體現。為人厚道,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又是一個人為人做事的一種原則和理念。厚道就是為人善良,做人真誠,待人寬厚,不誇張,不刻薄。厚道如冬日裡的陽光,又如夏日裡的清風,無論是人品還是德行,都能打動人。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做人只有厚德才可以載物,也只有載物,才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也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
  • 《易經》5句話,隱藏著做人的最高境界,讀懂人生自然順風順水
    《易經》中的這5句話,就隱藏著做人做事的高境界,如能讀懂,人生自然順風順水。1覺人之詐,不憤於言。生活中總有人以為自己很聰明,耍一些小伎倆,玩一些小聰明,以為別人看不出來,其實是自作聰明罷了。世界上每個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取得的成就也各有不同,總有人強,總有人弱,強時不要耍橫,不要欺負別人,學會尊重。弱時要看得起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人弱小時,難免會受到別人的欺負和侮辱,心地善良、軟弱的人,會忍氣吞聲。脾氣暴躁的人,會忍受不住發火,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最終可能會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 人生哲理;做人的境界;老二兩
    有人故意捉弄他,往他酒裡摻白水,他喝出來了也不說破,因為他寧願自己吃虧也不想讓老酒館難堪,他有他的原則,他的規矩,說是一就是一,不要小菜,不佔座,到了十一點準時走,絕不跟別人添麻煩。 「老二臉中風了,吃喝都是難事,還不知道活沒活著。」
  • 佛說:做人境界高,看破不說破
    做人的境界高,對於人情冷暖從來都不會說破,這樣的人不會去指點別人的人生,因為他們知道人生重在於自己的體驗,只有自己真正經歷了可才會明白。如果用一種老態龍鐘的語態去勸誡別人,也許最後會換來反感,最後的效果也可能往往事與願違。這世間的人情冷暖,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 《天道》什麼才是哲學的最高境界
    很多人不學哲學一樣也瘋瘋癲癲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現實中為生活的苟延殘喘而妥協,而真正有風骨的先生和巨儒是不會向現實低頭的,因為他們的追求和信仰不允許他們低頭,高貴的不是他們的靈魂,而是追求。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是學問,男女之間的感情也是學問,哲學是什麼,是把生活過成詩一樣,不僅要有詩情畫意,還要高效節能,要科學發展還要以人為本。
  • 人生的最高境界:忍讓、獨處、包容、真誠
    南懷瑾說:「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做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但凡讓你煩惱的,都是需要捨棄的,讓你開心的,才是你真正需要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高大上的修行,也是平常的生活瑣碎。學會了忍讓、獨處、包容、真誠,你的境界更上一層樓。1.忍讓:忍常人之所不能忍,退一步海闊天空。
  •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長大後,沈麟士學識廣博,通曉經史,有高潔的心志。父母親去世,服喪恪守禮節。服喪完畢,每年逢父母去世的日子,都會悲痛得流淚十餘天。由於家境貧寒,他常常一邊編織竹簾,一邊讀書,口手不停,鄉鄰都稱他為「織簾先生。」沈麟士待人寬厚。有一次有位鄰居一口咬定沈麟士腳上穿的是他早幾天丟失的那雙鞋。沈麟士說:「真是您的鞋嗎?」
  • 金庸武俠內功最高境界是怎樣的呢?有哪些人物達到內功最高境界?
    金庸武俠小說中多次提到「內功最高境界」,那麼金書內功最高境界究竟是怎樣的呢?金書中達到內功最高境界的又有誰呢?接下來請看小編分析:九陰真經《射鵰英雄傳》中黃蓉為裘千仞鐵掌所傷,郭靖便帶著黃蓉前往湘西尋找一燈大師為黃蓉療傷,一燈大師救回黃蓉功力大損卻意外得到郭靖背誦的九陰真經總綱,原文中大概意思是九陰總綱最高境界與佛門內功最高境界不分上下
  • 內心富足,很大氣的三個星座,有大愛,從不斤斤計較,做人境界高
    文 | 安 達內心富足的人,往往才能有較高的做人境界,畢竟他們很大氣,有大愛,不愛在小事上斤斤計較,這樣的人面對大是大非,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斷和選擇,那麼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呢?其實,在很多射手看來,精神世界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是一個非常注重內心感受的星座,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開心快樂了,至於物質,完全可以拱手讓人。除了那些實在是經歷了物質匱乏,或是從小被人欺負的射手,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有些黑化,但大部分的他們,都是很大氣的,做一份工作、學習一項技能,也很少考慮是對將來的賺錢有幫助。
  • 境界決定格局,人生有境界才能行得遠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時間總是哇哇哭泣,兩手空空,赤身到了人間,人又因家庭和環境及自身努力的不同,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差距,這個差距並不是智商上的差距,物質財富上的差距,而是人的思想境界上的差距。有句話說得好:」男人的魅力不在於財富,而在於精神深度,思想高度和外在的雅度「。
  • 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做人,牢記這一條天規,與一樣東西「斷交」,福氣自來,少有災禍。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王陽明一生都在提倡與貪慾斷交,他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都講求清廉如水,與清風為伴,將不貪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 生活的最高境界:簡單而從容
    很多人都會覺得,生活的最高境界一定得跟錢扯上關係,只要有了錢,吃穿用度無一不是用最好的,房子車子也一定要提升到一個價值,才算是活的好。能夠享受別人享受的,能夠享受別人享受不到的,這樣無憂無慮富足的生活,便會認為這就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 尚德,人類的最高境界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以高尚之道德作為他們的最高境界。孔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縱觀古今,尚德者,不乏其人也。據悉,改革開放之初東南沿海有位普通企業家與法國企業合作,發現法方小收了他五千萬法郎,該企業的負責人堅守做人之底線,補付了這一巨款,被法方感動之至,盛讚中國人德性之高。讚頌感動之餘,對方毅然作出兩項重大決策,使之這位企業家贏得更多的商業利潤。尚德,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不竭動力!
  • 人的修行最高境界語錄
    人的修行最高境界句子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滿,當不如意時,不要先想到去發牢騷,應當學會過濾和化解心中的不滿。 2.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閱讀、寫作、鍛鍊才是最有效的,思考、想像、規劃才是最深入的;也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才可以不顧及世間所有的瑣事和壓力,不用帶著身份和面具,讓自己的本真和天性釋放出來。 3.佛家言:顏施、言施、眼施、心施、身施。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抬頭有方向,低頭亦清醒。 前者通常不會有好下場,而後者則會被人們紀念傳頌。 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便是這樣的道理。 以自律之心對待一切誘惑,才是處世的最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