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問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時,我會把信貸周期放在第一位。——霍德華·馬克思
距離雷曼兄弟破產已經過去了十二年,每當全球經濟出現困難時,我們總能聯想起這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
經濟是有記憶的,每隔十年資本市場都會唱衰一次經濟,事實上從2018年開始,華爾街就一直在唱衰美國經濟。兩年過去了美股從一個坑底爬向了另一個山巔,在美聯儲無限制「放水」中,疫情也沒能阻擋美股的步伐。
但全球經濟真的就安全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2008年之前,美國市場造就出了「次級」抵押貸款這個新類型,從而專門針對那些不能滿足傳統貸款標準下就業和收入規定的借款人,或者那些寧願制度更高利息而不是提供就業和收入證明文件的借款人。
事實上,大量不合格借款人能夠借得大量貸款,本身就表明信貸市場出現了非理性的繁榮。
我們別忘了經濟是一種周期性行為。
當這些房屋購買人能夠輕鬆的得到次級貸款融資時,那些原本買不起房子的美國人瞬間就可以能買得起房子,當銀行和買房人都用這場虛假的繁榮來麻痺自己時,一場潛在的金融危機就已經開始在醞釀了。
另外,原本買不起房子的人能買得起房子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短期的利率水平足夠的低。但這些貸款人完全不知道,這是貸款機構為了引誘新客戶初期給予的「特別優惠」利率。很明顯,這些浮動的優惠貸款利率給貸款人埋了一個很大的「坑」。一旦優惠貸款利率到期,後期利率就會提高,月供就會大幅增加。
讓貸款人想不到的是,他們可能根本承擔不起後期的高額月供。
當時,投資銀行認為房貸是一筆「優質資產」,因為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信用開玩笑。於是他們急切的將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當成一種原材料進行加工然後再分級,最終這些分級抵押貸款被證券化。
事實證明,儘管投資銀行後來也知道如此情況下製造出來的產品可能存在很大的風險,但是在高收益的驅使下他們不得不鋌而走險。
2006年,使用次級抵押貸款買房的借款人開始出現大面積的違約。在此之前,銀行靠著長期歷史數據以及大量的建模得出不會出現全國性的貸款違約潮。
事實是,這些人中很多人最初的貸款是通過欺騙的形式拿到的,還有一些人是0首付買到的,他們賭的就是房產升值,一旦樓市不再上漲,他們可能馬上就會停止房貸,如果他們不能順利出售,那麼背鍋的可就是銀行了。
2008年初,大量貸款違約導致了房貸證券化產品的評級被下調,進而證券化的資產出現了暴跌,買家市場被嚇破了膽,賣家市場一樣被嚇破了膽,一方躲著不敢出手,另一方急於套現離場,投資銀行則成了這場風暴最直接的犧牲品。
這場風暴愈演愈烈,銀行因為財務報告出現了巨額的虧損,而導致債務破產的概率增大。
而投資人則加快對銀行股的處置,賣出機構不斷的賣空,從而導致賣得越多跌得越多,跌得越多則賣的就更多。一時間,銀行股進入了死循環。
事實上,為了拯救雷曼兄弟,它的高層幾乎找了能找所有關係,包括巴菲特。
據悉,當時巴菲特正在度假,一位銀行家的電話打來要為雷曼尋求資金支持,巴菲特給對方的回覆說:「我要去和另外一對夫婦去看演出,你發一封郵件給我,明確描述你需要什麼和能回報什麼」,當巴菲特看完演出發現並沒有郵件或者傳真,於是他打電話給了酒店,酒店方告訴他沒有郵件。後來巴菲特回憶,當時他只有一部翻蓋手機,當時完全沒能力發現對方給他發了簡訊。直至第二年去太陽穀的時候,他的女兒才告訴他手機裡有一條簡訊。
時隔多年後,在被媒體問起這件事時,巴菲特很肯定地告訴媒體,他不會施以援手,因為他們的財務狀況看起來非常糟糕。
最終,雷曼兄弟成了這個死循環的直接犧牲品,銀行拒絕收購,政府也拒絕伸出援手,雷曼的倒下沒能制止這場危機的蔓延,而其他的投行也沒能從雷曼倒下的屍體中得到多少好處。2008年9月,美國金融體系直接崩潰,華爾街五大投行全軍覆沒。
據統計,2008年整體美國房價下跌近 20%,部分地區達40-50%。這一場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崩潰持續了近4年,直至2012年之後美國房地產市場才開始復甦。
從以往的歷史經驗來看,所有的經濟都是一場周期性行為。上漲期越長就以為衰退周期越長。從資產結構佔比來看,我們的房產佔比幾乎達到了資產比重的70%左右,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儘管有人可能用諸多因素來解釋目前樓市上漲的合理性,但從資產的角度而言,從來就沒有隻漲不跌的資產。所以,有些現象我們還是值得警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