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這種鋼鐵巨獸當時顯有對手,在戰場上橫行無忌,步兵迫切需要一種反裝甲武器。在一戰後期,德國人在毛瑟7.92毫米步槍的基礎上,研製出了毛瑟13.35mmM1918型反坦克槍,這種武器可以在100米的距離內,洞穿26毫米裝甲。
毛瑟反坦克槍製造了大約15800支,但是這種武器過於笨重(大約18KG),而且口徑大也導致其後坐力也非常大,經過實際使用被證明是不太成功的產品。毛瑟13.35毫米反坦克槍的失敗並沒有使德國放棄反坦克武器的研製,在同樣是13.35毫米口徑的MG18反坦克槍再次失敗後,德國無奈縮小了口徑。
於是便出現了PzB38反坦克槍和PzB39反坦克槍。PzB38反坦克槍,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製造;PzB39反坦克槍由古斯特羅夫製造,兩種反坦克槍發射相同的7.92×95mm槍彈。使用專用的鋼心彈頭子彈,從1940年開始鎢心彈頭子彈。
這兩種反坦克槍,雖然造價不菲,但是德國仍然製造了不少。據有關資料顯示,德軍在1939-1940年期間,PzB39反坦克槍生產了大約39232支。按照軍方的計劃,德軍的每個步兵師需配置81支這種反坦克步槍。到了1941年7月,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前線的德軍中裝備了大約25298枝PzB 39反坦克槍。
這種反坦克槍因為口徑的原因效果並不太理想,特別是在蘇軍的坦克裝甲越來越厚之後,所以到了後來,德軍不得不將PzB39反坦克槍的槍管鋸短,改造成反坦克榴彈發射器。
不過,德國並沒有放棄反坦克槍的研究,這一次他們決定搞一個大的。不久後,布爾諾市ZB工廠設計出PzB41反坦克槍,該槍口徑達到了驚人的20毫米,如果改稱為"炮"可能是一個更形象的稱呼,不過它確實被命名為槍。
PzB41反坦克槍,是德國研發的最後一種反坦克槍,也是性能最好的一種,堪稱大口徑步槍的極致。該槍採用半自動彈匣裝填機構和空氣冷卻裝置,結構略顯複雜,造價昂貴,但精作精良。在反坦克槍最鼎盛的時候,曾經少量生產,但是並未大規模裝備部隊。
究其原因,一來用槍來反坦克的思路已經走入了死胡同,坦克裝甲越造越厚,已經不是槍能夠對付的了;二來複雜的結構,必然造成維護的困難,加之造價昂貴,性價比實在是太低了,完全無法和價格便宜的反坦克火箭筒相媲美,被淘汰也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