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老電影:每個人,是否都曾有過一封寄不出的情書?

2020-12-22 咖啡裡的雲

作者:咖啡裡的雲

聲明: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抄襲必究!

海角七號,被遺忘的地址。

海的兩端,未塵封的記憶。

這片海,連接著,分割著,兩個極端,殘酷地。

影片的開頭,一艘墨色的輪船緩緩地向日落的方向駛去。

初以為,海角七號就是這艘船的名字,其實不然,海角七號,是一個消失了的地址。

60年前,日本戰敗,臺灣光復,日本人撤離。

一名日籍男老師搭上了離開臺灣的船隻,也離開了他的臺灣女友——友子。

帶著深深的思念與懺悔,日籍男老師給友子寫了七封信,卻始終沒有勇氣寄出。

60年後,已辭世的男教師的女兒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這七封信。

於是,這七封遲到了60年的信,輾轉落到了郵差阿嘉的手裡,又牽引起他與日本女孩(同名為友子)的緣分。

這七封情書,貫穿了1945年和現代,連接起兩代「友子」的異國戀情。

影片主要講述了臺灣南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鎮——恆春,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和愛情——

阿嘉,本是臺灣樂團的主唱,後難於發展,憤而打爛吉他返回故鄉。

友子,一個過氣模特,被公司安排到遙遠的臺灣小鎮,負責一個演唱會的前期工作。

阿嘉的繼父,一個脾氣暴躁,恨不得一把火燒光所有再讓外出青年回來重新建設的小鎮主席。

茂伯,一個已80歲高齡卻仍不甘心被埋沒家中的國寶月琴師。

大大,一個早熟,叛逆,彈的一手好琴的典型90後女孩。

馬拉桑,一個為了生活拼命推銷客家米酒的業務員。

勞馬,一個執拗火爆的青年交通警察。

水蛙,一個克制不住暗戀明戀老闆娘的機車修理夥計。

就是這樣一群普通人,一群失意卻不肯認輸的小人物,身份各異,經歷不同,在恆春這個小鎮,上演了一出暖徹心扉的故事。

每個角色雖然都卑微地活著,卻都不曾放棄對生活的執著。

最後,阿嘉在友子的幫助下,找到了早已遺失的「海角七號」,將七封遲到了60年的情書交給了韶華已逝,白髮蒼蒼的婆婆友子手裡。

此時,他也重新尋回了自信,帶著一群小角色拼湊了一支樂隊,在恆春海灘音樂節上釋放了自我,體驗了生命的精彩。

而對於即將返回日本的友子,阿嘉大膽進行了表白——「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

因為,他不想再錯過情書中錯過的愛情。

海角七號,在我眼裡,是每個人心裡被遺忘的角落,時光帶走了一切,唯一能夠戰勝它的是永恆的回憶。

青春已經不能再回首,在能夠擁有的時候,就該狠狠說愛。

每個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經對生命裡出現過的那個他/她說,「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

我想,影片所要傳達的關於愛的物語即是:當愛的時候,請不要吝嗇你的話語,讓心愛的人聽到,否則就會像那海風中飄搖的七封情書,不知道流落到哪一個角落。愛一個人,不是為了她的幸福而放棄他,而是留住她,為了她的幸福而努力。

影片沒有邀請一個大腕明星。

日語、臺語、閩南話夾雜在普通話裡自然反映出一個小鎮的鮮活文化。

演員的表演也全部以寫實為主,也正是這種略帶粗俗的真實打動了觀眾。

例如阿嘉,代表了當今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在大都市裡懷才不遇被衝撞得頭破血流,不得不避縮回家鄉小鎮,內心的憤怒與困頓無法宣洩,憂鬱、自閉,與家人及外界無法溝通也拒絕溝通。

例如友子,作為日本人孤身在臺灣工作,種種不適感可想而知,加上本身個性倔強好勝,也是處處碰壁,常常懊惱為什麼總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群配角更是亮點,個個都讓人過目不忘,印象深刻。

這一群小人物的生活,切近地仿佛就是身邊的誰誰,甚至自己。

生活的殘酷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每個人心底的空虛。

影片的背景是一個日本男人用低沉深情的聲音娓娓道來的情書,貫穿始終。

於是,虛幻和現實兩條愛情線並行,是時空的跨越,也是情感的融合。

也許,看慣了跌宕起伏的戲劇衝突,如《海角七號》這般緩慢的節奏和步調,難免讓人覺得過於平淡。

它沒有風花雪月的情節,亦沒有山盟海誓的激烈。

它有的只是暖暖的溫度,微微的浪漫及淡淡的憂傷。

就連感動,都只是輕淺的,像一杯清茶,入口的時候覺得淡而無味,卻在回味的時候漸生留戀。

(所有配圖均來自網絡)

~END~

相關焦點

  • 《情書》:那封寄往天國的情書
    在遇到你喜歡的人的時候,你是否也像藤井樹那樣,把那份喜歡,永遠的埋藏在心裡,如果是,那你看完《情書》之後,可能就會更勇敢一些吧。我第一次聽到《情書》是我的一位學編導的同學推薦給我的。那時候是在高三,抽空之餘看了這部電影,後來大一我的選修課是影視鑑賞,老師又一次播放了《情書》。
  • 電影人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他們更多是存在於電影開篇或電影放映結束後一閃而過的字幕中,默默無聞。電影從來都是集體創作的產物,默默無聞並不代表不重要。紀錄片《我在中國做電影》就將鏡頭對準了中國電影的幕後英雄——7位代表當今中國電影產業水準的優秀電影人:葉錦添(美術)、曹鬱(攝影)、趙楠(音效)、阿傑(配音)、丁燕來(特效)、魏明(特效)和周逸夫(特效)。
  • 寄一封情書給最愛的人,你永遠是我生命中的無可代替
    人間萬千相遇,入心的愛唯有一人,若那個人已經出現過,生命中再有多少相遇,都不過過目不過心的風景。就好似我的生命中你來過,從此,再無一人能夠代替你。佇立於時光中回望,當眼角有淚划過,才知,你永遠都是我銘心刻骨的情殤。有一種愛,「殤」而不傷,「殤」而未亡。儘管所愛的人似一季落花,飄然離去,但是,最深的情永遠都在心中,最美的記憶永遠都不會淡去。恰如你!你的離去,留給我無盡的念想。
  • 學生作品展示No.515|《一秒鐘》: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
    總有一部電影會讓你銘記一輩子,銘記的也許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那種仰望星空般的企盼和憧憬。《一秒鐘》獻給所有愛電影的人。」 不只是張藝謀,許多導演都有這種「電影初情結」——成名多年後,再用一部或數部自傳體、半自傳體影片來圓自己的懷舊夢。
  • 《我在中國做電影》,不只是電影人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一部電影從製作到上映,需要經過多少道工序?  哪怕是資深的影迷,也不一定能夠回答準確。平時關於電影的宣傳報導中,受矚目的多是演員或導演。許多幕後人員,比如攝影師、擬音師、特效團隊、美術師、配音演員等,很少被提及。他們更多是存在於電影開篇或電影放映結束後一閃而過的字幕中,默默無聞。
  • 電影留聲:巖井俊二的《情書》,就仿佛是一封寫給年輕人的情書
    巖井俊二的《情書》,就仿佛是一封寫給年輕人的情書,電影有開場有結束,青春也有開場也有結束。人生也是如此,只不過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中間的場景裡過渡,多的是失落的情緒。日本電影有時候是真的能夠觸動你柔軟的心,明明是一些再普通不過的東西,在鏡頭下竟然可以那麼燁燁生輝。
  • 《一秒鐘》:電影人寫給觀眾的一封情書
    範偉飾演範電影一秒雖短,光影情長。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電影《一秒鐘》今日發布「慶祝歸來」版預告和一封張藝謀導演的親筆信,正式定檔11月27日全國公映。作為張藝謀導演睽違6年後又一部現實題材作品,電影講述了張九聲(張譯 飾)、劉閨女(劉浩存 飾)、範電影(範偉 飾)因一場電影結下的不解之緣。影片曝光導演張藝謀的親筆信,作為電影的定檔海報,張藝謀寫道:「總有一部電影會讓你銘記一輩子,銘記的也許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那種仰望星空的企盼和憧憬。」
  • 單以純,為何流著淚給電影人一封情書
    浙江衛視全面飄紅的欄目《中國好聲音》落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十八歲的浙江女孩單以純奪得本季好聲音冠軍。對於她的奪冠,既是大多數觀眾意料之中的,但同時也聽到對她的一些非議,說她能得冠軍,不是實至名歸,因為她曾有過致命的失誤。
  • 對話張藝謀|這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
    幾個小時的漫長等待,大家毫無怨言,任憑放映員隨意吩咐,只盼膠片修復成功能看上電影。終於等到電影放映,全場瞬間鴉雀無聲,幕布前後的每個角落都擠滿觀眾……這是電影《一秒鐘》中的一幕,也是導演張藝謀記憶中,當年全民看電影的盛況。
  • 張藝謀的「一秒鐘」不是寫給電影的情書,而是寫給時代的輓歌
    我曾在以往的文章裡寫過杜琪峯導演的作品《文雀》,我稱這部電影是杜琪峯寫給香港電影的情書。我曾在看過義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的《天堂電影院》後,被感動得稀裡譁啦,我稱這是導演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張藝謀導演在本該懸車告老的古稀之年,仍然帶著他對電影滿腔的熱愛,創作出了這部與電影相關的電影作品。
  • 《情書》:一段難以訴說的執迷,化作一封情書穿越生死的距離
    有關於青春那段甜蜜而又青澀愛戀的作品有很多,但是其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日本的純愛電影《情書》。《情書》中講述的是一封寄往天國的來信卻意外收到回信,從而勾起了那段深沉眷戀和一去不復返的少年往事的故事。如今這個故事已經成為億萬人心中珍藏的記憶。巖井俊二在這大銀幕處女作裡從容踐行著"美麗與哀愁"的日式電影美學,節奏很克制,像初戀一樣點到即止。
  • 戀愛電影首選—《最後的情書》
    裕裡(松隆子 飾)在告別式上,從外甥女鯰美(廣瀨鈴 飾)口中得知,有一封寄給未咲的同學會通知。裕裡前往姊姊的同學會,想告知姊姊過世的消息,卻被眾人誤認為是曾為校花的姊姊,並且與她的初戀對象鏡史郎(福山雅治 飾)重逢。一場誤會開啟了裕裡與鏡史郎之間奇妙的書信往來。
  • 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而觀眾似乎不買「帳」
    回顧張藝謀這些年拍的電影,不管是拍攝方法還是劇情都能感受到老謀子的偏執,當你細品總能有不一樣的感受。 經歷了兩次撤檔後,《一秒鐘》在11月27日終於迎來了首映。可能作為80後和95前的人對廣場放映電影還有一些深深的情懷。
  • 巖井俊二《情書》:「有一個可以思念的人,就是幸福」
    《情書》在日本電影中是非常治癒的純愛故事,一封原本以為不會收到回信的情書竟然意外得到了回應,悲傷的哀思得到了救贖,結果發現是一個同名同姓的誤會,就是這個誤會,讓兩個女子發現了一段男主年少時沒有說出口的單純愛戀。
  • 《一秒鐘》是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而觀眾似乎不買「帳」
    回顧張藝謀這些年拍的電影,不管是拍攝方法還是劇情都能感受到老謀子的偏執,當你細品總能有不一樣的感受。經歷了兩次撤檔後,《一秒鐘》在11月27日終於迎來了首映。可能作為80後和95前的人對廣場放映電影還有一些深深的情懷。
  • 張藝謀《一秒鐘》:不僅僅是寫給中國電影的一封情書
    其中有劇情刪減的原因:「壞分子」張九聲因6年前與人打架,被判勞改,聽說14歲的女兒上了「22號《新聞簡報》」後逃了出來,結果他千辛萬苦要看的女兒,只在電影中出現了「一秒鐘」。那麼刪去的片段就是張九聲女兒已經死去。原因有二:第一,張九聲女兒如果沒有死,他為什麼逃出來不選擇回家探望,而是費勁心思要在電影中看女兒一眼。
  • 《一秒鐘》:獻給電影的一封情書,用膠片時代喚醒一代人沉睡記憶
    張藝謀稱這部影片是他獻給電影的一封情書,我們看到的短短兩個小時,卻承載了張藝謀對電影長達幾十年的執著和情感,影片中所提到的膠片放映,更是喚醒了一代人的記憶。膠片時代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但它是電影放映的最初樣子,在那個用膠片放映的時代,沒有電影院,只有一個露天的小院子,更不能像現在一樣什麼時候都可以看,那個時代要一個月才能放一部片子,但也正是因為這樣,讓電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甚至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印記之一。
  • 《情書》:一部廣為流傳的純愛電影
    我想幾乎沒有一個人能明白我對這部電影深沉的喜歡,從高中課外閱讀課本選段中得知有這麼一本書,名字是《情書》。隨即,在搜索的過程中又得知了與它同名的電影《情書》。才華橫溢的作者巖井俊二將自己書中的故事搬上銀幕,導出了一部廣為流傳的純愛電影。正因為是作者親自編導,所以影片與書幾乎完美重合,書中的信、對話、場景幾乎一模一樣。
  • 《情書》初戀如似水流年可憶不可追,我曾愛過你
    渡邊博子對已逝戀人的思念,渡邊博子寄發了一封本以為是發往天國的情書。電影《情書》海報這部情書,我已記不清看過多少遍,每看一次,心動一次。每個人的青春歲月中,總會有那麼一個人,雖未言語,卻讓你魂牽夢繞。為此,你可能寫過一封從未寄出的情書,也可能只是遙遙望著他(她)的背影發呆,又或者偷偷跟在他(她)的身後送他(她)回家。
  • 月色真美:一封寫給我們自己的情書,我們做夢都幻想的,青春記憶
    無論我們自己的黃金時代是否經有過「浪漫」的回憶,它代表著對幸福最純粹、最原始的追求,所以這是讓我們每一個人嚮往的重要因素。然而,無論是多愁善感的懵懂愛情,還是現實中生活中複雜的人際關係,都不能讓我們的心得到滿足,可能是被漫畫電視劇裡的狗血卻完美的愛情故事給衝昏了頭,每個人做夢都幻想著自己也能有那樣的經歷。因為在燦爛的「青春讚歌」下,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