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咖啡裡的雲
聲明: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抄襲必究!
海角七號,被遺忘的地址。
海的兩端,未塵封的記憶。
這片海,連接著,分割著,兩個極端,殘酷地。
影片的開頭,一艘墨色的輪船緩緩地向日落的方向駛去。
初以為,海角七號就是這艘船的名字,其實不然,海角七號,是一個消失了的地址。
60年前,日本戰敗,臺灣光復,日本人撤離。
一名日籍男老師搭上了離開臺灣的船隻,也離開了他的臺灣女友——友子。
帶著深深的思念與懺悔,日籍男老師給友子寫了七封信,卻始終沒有勇氣寄出。
60年後,已辭世的男教師的女兒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這七封信。
於是,這七封遲到了60年的信,輾轉落到了郵差阿嘉的手裡,又牽引起他與日本女孩(同名為友子)的緣分。
這七封情書,貫穿了1945年和現代,連接起兩代「友子」的異國戀情。
影片主要講述了臺灣南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鎮——恆春,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和愛情——
阿嘉,本是臺灣樂團的主唱,後難於發展,憤而打爛吉他返回故鄉。
友子,一個過氣模特,被公司安排到遙遠的臺灣小鎮,負責一個演唱會的前期工作。
阿嘉的繼父,一個脾氣暴躁,恨不得一把火燒光所有再讓外出青年回來重新建設的小鎮主席。
茂伯,一個已80歲高齡卻仍不甘心被埋沒家中的國寶月琴師。
大大,一個早熟,叛逆,彈的一手好琴的典型90後女孩。
馬拉桑,一個為了生活拼命推銷客家米酒的業務員。
勞馬,一個執拗火爆的青年交通警察。
水蛙,一個克制不住暗戀明戀老闆娘的機車修理夥計。
就是這樣一群普通人,一群失意卻不肯認輸的小人物,身份各異,經歷不同,在恆春這個小鎮,上演了一出暖徹心扉的故事。
每個角色雖然都卑微地活著,卻都不曾放棄對生活的執著。
最後,阿嘉在友子的幫助下,找到了早已遺失的「海角七號」,將七封遲到了60年的情書交給了韶華已逝,白髮蒼蒼的婆婆友子手裡。
此時,他也重新尋回了自信,帶著一群小角色拼湊了一支樂隊,在恆春海灘音樂節上釋放了自我,體驗了生命的精彩。
而對於即將返回日本的友子,阿嘉大膽進行了表白——「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
因為,他不想再錯過情書中錯過的愛情。
海角七號,在我眼裡,是每個人心裡被遺忘的角落,時光帶走了一切,唯一能夠戰勝它的是永恆的回憶。
青春已經不能再回首,在能夠擁有的時候,就該狠狠說愛。
每個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經對生命裡出現過的那個他/她說,「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
我想,影片所要傳達的關於愛的物語即是:當愛的時候,請不要吝嗇你的話語,讓心愛的人聽到,否則就會像那海風中飄搖的七封情書,不知道流落到哪一個角落。愛一個人,不是為了她的幸福而放棄他,而是留住她,為了她的幸福而努力。
影片沒有邀請一個大腕明星。
日語、臺語、閩南話夾雜在普通話裡自然反映出一個小鎮的鮮活文化。
演員的表演也全部以寫實為主,也正是這種略帶粗俗的真實打動了觀眾。
例如阿嘉,代表了當今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在大都市裡懷才不遇被衝撞得頭破血流,不得不避縮回家鄉小鎮,內心的憤怒與困頓無法宣洩,憂鬱、自閉,與家人及外界無法溝通也拒絕溝通。
例如友子,作為日本人孤身在臺灣工作,種種不適感可想而知,加上本身個性倔強好勝,也是處處碰壁,常常懊惱為什麼總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群配角更是亮點,個個都讓人過目不忘,印象深刻。
這一群小人物的生活,切近地仿佛就是身邊的誰誰,甚至自己。
生活的殘酷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每個人心底的空虛。
影片的背景是一個日本男人用低沉深情的聲音娓娓道來的情書,貫穿始終。
於是,虛幻和現實兩條愛情線並行,是時空的跨越,也是情感的融合。
也許,看慣了跌宕起伏的戲劇衝突,如《海角七號》這般緩慢的節奏和步調,難免讓人覺得過於平淡。
它沒有風花雪月的情節,亦沒有山盟海誓的激烈。
它有的只是暖暖的溫度,微微的浪漫及淡淡的憂傷。
就連感動,都只是輕淺的,像一杯清茶,入口的時候覺得淡而無味,卻在回味的時候漸生留戀。
(所有配圖均來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