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十字軍東徵時,突厥士兵曾認為:法國人要比德國人更善戰

2021-01-09 舊史

公元1149年的12月,在聖誕節前夕的那個夜晚,贊吉王朝的統治者「血鷹贊吉」率領突厥士兵攻破了埃德薩城的城牆,埃德薩伯國的首都迎來一場浩劫,性格冷酷血鷹贊吉允許士兵掠奪三天,而大屠殺也接踵而至。埃德薩城陷落的消息傳到歐洲後,在教廷的號召下,歐洲人決定發動第二次十字軍東徵,而此次東徵的主要指揮官則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

埃德薩的古城堡

公元1147年的秋天,康拉德三世率領的士兵開始向小亞細亞半島進軍,這支軍隊至少有兩萬多人,他們的背後封著十字布條的標記,像羊群一樣衝進了羅姆蘇丹國的土地。

由於康拉德三世率領的士兵,大部分都來自德國,因此這支軍隊又被稱為德國十字軍,而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率領的士兵則被稱為法國十字軍。如果想要抵達聖城耶路撒冷,十字軍有海陸兩條路線可以選擇,如果曾陸地上行軍,則要穿過小亞細亞半島,而那裡則居住著兇悍的突厥人。

當時的德國人,對東方的土地並不了解,因此康拉德三世決定率軍重走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老路,穿過小亞細亞半島抵達耶路撒冷。而這個行為是十分冒險的,因為小亞細亞半島是羅姆蘇丹國的土地,羅姆蘇丹國的軍隊則是十字軍的堅定抵抗者。

下跪者為康拉德三世

參加過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法國人,曾在小亞細亞半島和羅姆蘇丹國的突厥人進行過血戰,他們明白小亞細亞半島的兇險。因此很多將士都希望路易七世可以讓他們乘坐船隻抵達聖地,但是由於路易七世無法支付昂貴的船運費用,因此法國十字軍只能像德國十字軍一樣穿過小亞細亞半島。

相比於德國人,生活在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人和突厥人更熟悉法國人,因為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時候,前往東方的十字軍大部分都來自法國,因此中東的史學家常常把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稱呼為法蘭克人入侵。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時候,法國十字軍曾在多裡萊烏姆之戰中擊敗羅姆蘇丹國的軍隊,而當康拉德三世抵達小亞細亞半島後,很快便在多裡萊烏姆地區和突厥人進行了一場決戰。

與十字軍激戰的羅姆蘇丹國軍隊

在第一次多裡萊烏姆之戰中,羅姆蘇丹國的統治者阿爾斯蘭一世被擊敗,而康拉德三世此次要面對的,則是阿爾斯蘭一世的次子梅蘇德。

第一次多裡萊烏姆之戰的失敗,是羅姆蘇丹國無法忘卻的恥辱。康拉德三世抵達小亞細亞半島的時候,距離阿爾斯蘭一世的戰敗已經過去了五十年,但是阿爾斯蘭一世的兒子梅蘇德沒有忘記父親當年的失敗,他發誓要為父親復仇,並且將決戰的地點選在了當年阿爾斯蘭一世戰敗的地方。

公元1147年的10月25日,康拉德三世率領的德國十字軍抵達多裡萊烏姆,在此之前,梅蘇德手下的突厥騎兵已經對康拉德三世的軍隊進行了小規模的襲擊和騷擾,並且偵查到了這支德國十字軍的人數和行進路線。

被伏擊的德國十字軍

當德國十字軍進入梅蘇德精心構建的伏擊圈之後,羅姆蘇丹國的突厥戰士們拔出了復仇之劍,他們已經隱忍了整整五十年,他們要用十字軍的鮮血來洗刷父輩的恥辱。

關於這場戰役的詳細過程,史學家們並沒有進行細緻記載,人們只知道這場戰役很快就演變成了屠殺,漫天的「箭雨」奪走了無數十字軍的性命,兇悍的突厥騎兵揮舞著彎刀對敵軍進行砍殺。由於這支德國十字軍大部分都是步兵,導致他們甚至連逃命的機會都沒有,這場伏擊戰結束後,康拉德三世率領的士兵十不存一,康拉德三世本人也中箭負傷。

而這場伏擊戰,則讓那些突厥戰士的心中充滿了問號,他們也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會如此順利,因為在他們父輩的記憶中,十字軍是一群非常驍勇善戰的戰士,而這支德國十字軍遠沒有他們父輩描述的那麼可怕。這場耗時僅僅一天的戰爭結束後,羅姆蘇丹國的突厥人在享受勝利的同時,也得出了一個結論:「法國十字軍要比德國十字軍更加驍勇善戰」。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中的法國十字軍

翻開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史書,就能看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對法蘭克人的恐懼,尤其是阿拉伯史學家,他們經常將來自法國的十字軍描述成一群強壯、兇悍並且善戰的野蠻人。不過第二次多裡萊烏姆之戰的結局,也並不能代表當時的法蘭克人真的比德意志人更善戰。

而德國十字軍的戰敗,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騎兵人數比當年的法國十字軍要少很多,康拉德三世率領的德國十字軍,大部分都是手持長劍的步兵,這些步兵是很難和突厥人的騎兵進行對抗的。

而法國十字軍之所以能在第一次多裡萊烏姆戰役中勝出,除了他們更擅長騎兵作戰之外,也和突厥人的驕傲輕敵有關。因為在第一次多裡萊烏姆戰役之前,羅姆蘇丹國的突厥人曾殲滅了隱修士彼得率領的平民十字軍,這場勝利也讓他們誤以為十字軍都是烏合之眾,結果為後來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侵權必刪)

參考資料:《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東徵的歷史》

相關焦點

  • 第二次十字軍東徵:一場慘敗拉開了持續失敗的大幕
    十字軍東徵在歷史上一共有9次,但是只有第一次是真正的勝利,其餘的8次都是以失敗告終。尤其是第二次,以一場慘敗拉開了十字軍東徵持續失敗的大幕。1144年,十字軍國家中最東方的大城埃德薩,在突厥軍閥贊吉的攻擊下淪陷。
  • 第2次十字軍東徵為什麼會失敗?學者:他們居然帶著女人東徵
    這年夏季,原十字軍城市埃德薩被穆斯林佔領。到了秋季,教皇尤金三世發布十字軍教令,讓路易七世率軍東徵。隨後,路易七世給拜佔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德國國王(神羅)康拉德三世寫信,讓他們一起東徵。 當路易七世的王后埃莉諾聽到老公要東徵時,異常興奮,也吵著要一起去。在埃莉諾的帶頭下,宮裡的女性,還有法國貴族的女家眷們,也紛紛表示她們也願意為基督而戰。
  • 最浪漫的東徵:德國人前面開道,法國男人帶著法國女人後面賞景
    到了秋季,教皇尤金三世發布十字軍教令,讓路易七世率軍東徵。隨後,路易七世給拜佔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德國國王(神羅)康拉德三世寫信,讓他們一起東徵。當路易七世的王后埃莉諾聽到老公要東徵時,異常興奮,也吵著要一起去。在埃莉諾的帶頭下,宮裡的女性,還有法國貴族的女家眷們,也紛紛表示她們也願意為基督而戰。
  • 十字軍東徵的起因和結果
    因其成員衣服上都縫有紅十字標記,所以歷史上稱之為「十字軍東徵」。 1095年11月,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列芒召開的宗教會議上向與會者發表了蠱惑人心的演說,抨擊東方伊斯蘭教徒的「殘暴」,號召人們奪回「聖地」耶路撒冷。他還以東方的物質利益作引誘,說什麼東方到處是黃金、牛奶和蜂蜜,要人們到東方去享樂。
  • 突厥士兵大戰西歐騎士,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之多利留姆戰役
    卡帕多西亞的哈桑帶來了很多軍隊,達尼什曼德的加奇也派來了援軍,阿爾斯蘭這次聚集了大概25000-30000人之間,可以說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人主力傾巢而出了。十字軍兵分兩路從尼西亞出發,先頭部隊由博希蒙德帶領,還有他的侄子坦克雷德,以及法國北部的布洛瓦伯爵和弗蘭德斯伯爵的隊伍。而戈弗雷、鮑德溫以及聖吉爾等人,則帶領後隊隨後出發。
  • 宗教虛偽面紗下的欺騙,十字軍東徵
    十字軍東徵發生在十一世紀末,歷史200多年,共8次,席捲大半個歐亞地區。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因此每個參戰出徵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11世紀初法蒂瑪王朝搗毀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在與突厥人的戰役中,拜佔庭失去了很多領土,導致基督教籠罩在伊斯蘭教的陰影之下,「拜佔庭帝國」向西方國家請求支援,。
  • 十字軍東徵: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恩怨情仇
    穆斯林在擊敗拜佔庭的軍隊之後,於638年佔領聖地耶路撒冷,並在以後的時間裡向歐洲擴張,經過伊比利亞半島並深入法國核心地區。此後擴張戰爭失利,但基督徒從此生活在穆斯林的統治下。伊斯蘭教的興起,讓基督徒深感不安,尤其是基督徒認為他們的神耶穌就誕生於耶路撒冷地區,因此耶路撒冷對基督徒來說是聖地。
  • 歷史課:十字軍東徵緣何而起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十字軍東徵,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時間為1096年-1291年。這是一場宗教性的戰爭,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發動,持續時間近200年。szj因為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配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徵最初參與成員,多為騎士、商人、農民等人。他們多數是自願的參與奪回聖地戰爭。但這些十字軍並非也主力部隊。
  • 為何十字軍的騎士團戰鬥力所向披靡?裝備精良?原來是這個原因!
    雖然十字軍擁有20000人而突厥人只擁有5000人的兵力,但十字軍真正有戰鬥素養的只有50名騎士。當十字軍在山谷遭到突厥弓騎兵的箭雨覆蓋時,幾分鐘就全部崩潰了。僅3000人在拜佔庭皇帝的幫助下,逃回了君士坦丁堡,而突厥人傷亡僅約50人。從1096年開始,十字軍的規模與作戰素養都顯著提高了。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羅馬教皇為什麼要發動十字軍東徵?
    這次戰爭因為是佩戴十字架的基督教徒對伊斯蘭等其他所謂的異教徒發動的戰爭,所以稱之為「十字軍東徵」。▲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徵圖,地圖中褐色的是穆斯林分布區(Islam),其他部分(綠色和粉色)是基督教分布區基督教徒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發動如此大規模的聖戰呢?這場漫長的戰爭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 拔都西徵時,歐洲貴族曾向蒙古人發動十字軍東徵,最終結局如何?
    當時的西歐,比較有實力的君主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二世,英國國王亨利三世,以及法國國王路易九世。腓特烈二世曾因發動第六次十字軍東徵而聲名鵲起,但是此時的他正在向教皇格列高利九世發動戰爭,而後者則是腓特烈二世的死對頭,曾兩次將腓特烈二世開除教籍。
  • 十字軍東徵時期的騎士團組織是怎樣建立的?
    但當時受過訓練的教士相對較少,西歐統治者更需要他們在國內服務,而不是到海外當烈士。所以,很多年前愛爾蘭教士開始到異教徒德意志人那裡傳教的時候,法蘭克統治者會派武裝衛兵保護這些教士。就這樣,派遣武藝嫻熟的武士保護傳教士的傳統開始了,這最終導致了立窩尼亞十字軍東徵。衛兵沒能從弗裡斯蘭刺客手中挽救聖博尼法斯的生命。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之尼西亞之戰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1097年,已經在羅姆蘇丹國的統治之下。由此可見,此時的塞爾柱突厥人毫不懼怕來自拜佔庭的敵人,年僅16歲的領主阿爾斯蘭對這座城市非常自信。尼西亞的西邊被大湖所保護著,其餘三面都是十多米高的城牆,總長度達到了5公裡。城牆上矗立著大量的塔樓,城牆外還有深深的壕溝,這座城市擁有最精銳的部隊,完全可以應付拜佔庭人的騷擾。
  • 第八次、第九次十字軍東徵:最後的十字軍東徵
    元朝 1254年路易九世返回法國後,就繼續對耶路撒冷王國等十字軍國家提供軍事與財政支持,為以後的十字軍東徵籌備。旭烈兀於是多次派人與歐洲聯繫,希望結成軍事同盟,他向路易九世提出:願意攻下耶路撒冷交給教宗,以換取法國進攻埃及。但由於各種原因,雙方未能結盟。1266年卡洛一世(路易九世弟)成為西西里國王,使得法國在東徵時有了牢固的後勤基地,堅定了路易九世東徵的信心,不久路易九世就向教宗克萊孟四世提出發起新的十字軍東徵。
  • 武力傳教的十字軍東徵,教皇:過去的強盜,現在都應該成為騎士
    中世紀也是一個騎士的「英雄時代」,十字軍運動拉開騎士文化黃金時代的歷史大幕。十字軍被認為是最完美的騎士,從所謂的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保護無助的朝聖者是騎士的天職。作為回報,教會紛紛將騎士團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使之成為跨國的軍事組織。宗教為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加上了崇高的光環。
  • 強弩之末:英格蘭王太子和他的第九次十字軍東徵
    以至於在事後的贖金分成中,英國人被他們的法國盟友給完全排斥在外。但這些人主要由歸附不久的塞爾柱突厥構成,對於攻城掠地沒有太大動力。因此在匆匆擊潰阿勒頗的另一支突厥守軍後,便帶著大批戰利品返回幼發拉底以東。愛德華則建議對周遭穆斯林社區進行一次大規模襲擾作戰,以便配合蒙古人的西進行動。
  • 十字軍東徵裡的秘密殺器:牽引式拋石機
    1055年,發源於哈薩克中亞草原,屬於突厥系遊牧民的塞爾柱部族土耳其人攻取了巴格達(Baghdad),酋首圖格魯克伯克迫使阿拔斯哈裡發授予其「蘇丹」稱號,號稱為「東方和西方之王」,成為了近東新的統治者。
  • 十字軍:幾十萬人四面八方湧向耶路撒冷,沒有後勤,完全靠搶掠
    從1096年開始,十字軍發動了對伊斯蘭教徒長達200年的宗教戰爭,直至1291年才結束。在阿拉伯世界,這場戰爭多認為是由法國牽頭發動,所以被稱為「法蘭克入侵」。儘管十字軍以捍衛宗教和奪回聖地為口號,但事實上這是一場財富掠奪和領土瓜分的野蠻之旅。十字軍東徵一共進行了9次。
  • 折戟曼蘇拉:第七次十字軍東徵為何會失敗?
    那麼,誰來領導這次的十字軍東徵?英諾森四世最為心儀的人選就是法國國王,日後被譽為「聖路易」的路易九世。路易本人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其曾祖父路易七世和祖父腓力二世分別是第二,三次十字軍東徵的統領。▲點擊上方即可收看,《路易王》(Le Roy Louis)是一首中世紀法國的十字軍歌曲,歌曲的時代背景是法王路易九世發動的第七次十字軍東徵(1248-1254)。這首歌曲講述了第七次十字軍東徵前,路易九世的封臣們本欲用各種理由搪塞國王,從而拒絕出兵,但卻都被路易九世巧妙地一一駁倒,最終不得不答應出兵。中文翻譯、視頻製作@七問君。
  • 十字軍:聖槍騎兵
    於是東羅馬皇帝阿歷克塞一世開始尋求歐洲各國的幫助,呼籲上帝的士兵(milites Christi)前往東方支援,由此拉開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神命戰士東羅馬帝國的呼籲,很快引起了基督教世界的強烈反響,越來越多奉行基督教的人自願參戰,尤其是來自法蘭西的騎士,使得基督教能夠快速集結一支強大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