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徵在歷史上一共有9次,但是只有第一次是真正的勝利,其餘的8次都是以失敗告終。尤其是第二次,以一場慘敗拉開了十字軍東徵持續失敗的大幕。
1144年,十字軍國家中最東方的大城埃德薩,在突厥軍閥贊吉的攻擊下淪陷。
這一事件引發了聲勢浩大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徵。雖然這次失敗的東徵,在今人視角下的十字軍歷史中,並不佔據太多比重。
但這其實是東方勢力大反攻的預演。藉助一些東方世界的記載,我們可以在歷史的字裡行間,感受到這一趨勢的出現。
第二次十字軍東徵的第一批主力軍來自德國。他們中的不少人錯過了此前由法國人、諾曼人和弗蘭德斯貴族們主導的第一次東徵,自然希望通過新的功績來為自己增添榮耀。
他們的領袖康拉德三世就是這種情節的體現,雖然是實際意義上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卻因為沒有加冕而只能屈居國王稱號。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對東徵同樣充滿熱情的還有法國國王路易的老婆埃莉婭諾。
出戰前,她和女侍們穿上亞馬遜人的服裝跑到騎士們面前,表示她們也願意為基督而戰。
這個埃莉婭諾王后是名副其實的白富美,她的領地——法國西南部的阿基坦,比路易七世的領地還大,所以她敢於叫板丈夫。
法國到耶路撒冷路途遙遠,一路跋山涉水,又遇山洪風暴,再加上敵人騷擾,死傷慘重,行軍艱苦大大超過了法國人的想像。
長期養尊處優的路易對兇險莫測的旅途厭煩了,決定拋下大部隊,帶著自己的家眷和儘可能多的騎士上船,先向安條克(現土耳其及敘利亞的各一部分)航行。
大部隊走陸路,一路飽受磨難和襲擊,到達安條克時已經不足原來的一半。
此時安條克的統治者雷蒙德希望法軍能夠進攻敘利亞地區,幫助他鞏固地盤。
之後這支十字軍只能說"象徵性"地進攻了一下大馬士革。在遭到了阿拉伯的穆斯林聯軍強力抵抗後,康拉德三世和路易七世迅速就撤回了耶路撒冷。
之後康拉德三世先撤回了歐洲,而到了公元1149年,路易七世也離開了中東。第二次十字軍東徵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結束了。